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8716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基础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全书载药844种,书中收集全国郡县所产的药物标本,描绘成图,为最早的药物图谱,对中药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由宋代唐慎微将宋初的《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两本书合并,收集经史和百家文献内所载方药,并赴各地采访单方、本草编撰而成,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该专著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成就,促进了中药的发展。

《本草纲目》为明代李时珍所著,成书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

全书收录原有诸多本草所载药物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对每种药物以“释名”确定名称;

“集详”叙述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

“辨疑”、“症谈”考证品种的真伪和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

“修治”说明炮炙方法;

“气味”、“主治”、“发明”分析药物的性味与功效;

“附方”搜集古代医学家和民间流传的方剂共11099首,另附有1109幅药物形态图。

内容极为丰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药物学的经验,是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对我国的药物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由清代赵学敏著,全书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对《本草纲目》略而不详的内容加以补充,错误的地方加以订正,不仅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2)中国近代的中药事业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年间,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产一时期中药有发展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

一方面,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输入了西医和西药,政治上压迫,经济上的掠夺,与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混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的中医中药遭到破坏,国民党政府采取排斥的政策,疏于管理,使伪劣药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中医中药的整理、挖掘、提高和发展。

(3)建国以来中药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中药事业,制定方针、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贯彻执行,使中药的科研、生产、流通、应用、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

第二单元中药的命名

中药品种繁多,名称复杂,若死记硬背,非常不易;

若循其规律,不仅可以“顾名思义”,还可以了解和掌握相应的中药知识。

现将一些命名规律归纳如下:

1、中药材的命名

(1)以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命名

这类药材的名称与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名称一致。

如丁香是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

蛤蚧是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硼砂为单斜晶第矿物硼砂经精制而成的结晶等。

(2)以药用部位命名

动物、植物药材的药用部位丰富,以其命名的药材亦很多。

1.动物药的药用部位有骨、角、甲、肝、胆、胎、皮等。

以之命名的药材有羚羊角、水牛角、龟甲、鳖甲、水獭肝、羊肝、熊胆、蛇胆、鹿胎、象皮等。

2.植物药的药用部位有根、茎藤、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等等。

以其命名的药材有山豆根、白茅根、芦根、葛根;

忍冬藤、海风藤、大血藤;

大青叶、枇杷叶、桑叶、侧柏叶;

红花、金银花、款冬花、菊花、旋覆花、;

青果、藏青果、草果、罗汉果;

葶苈子、车前子、菟丝子、莱菔子;

金钱草、伸筋草、益母草、仙鹤草等。

(3)以药材产地命名

以产地命名的药材多为各地的著名药材。

如:

四川产的川乌、川芎、川贝母、川牛膝、川楝子、川厚朴、巴豆;

广东产的广防己、广藿香、广陈皮、广金钱草;

河南(怀庆府)产的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东北产的关木通、关防风、辽细辛;

山西上党的党参;

山东东阿的阿胶等。

(4)以药材性状命名

药材性状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1.以药材形状命名的有形似人体的人参,形如琵琶的枇杷叶,形似马鞭的马鞭草,形如锚钩的钩藤等。

2.以颜色命名的药材较多,如:

红色的红花、丹参、赤芍、朱砂、血竭、赭石;

黄色的大黄、黄连、黄芩、黄柏、;

紫色的紫草、紫苏、紫菀;

白色的白果、白矾、白扁豆;

黑色的黑芝麻、墨旱连、玄参、乌梅;

还有双色的黑白丑、金银花等。

3.以气味命名的药材或嗅气独特或味道特异,如:

有特殊香气的麝香、檀香、丁香、木香;

有鱼腥气的鱼腥草;

有败酱气的败酱草;

有甜味的甘草,苦味的龙胆,酸味的酸枣仁,咸味的咸秋石,辛味的细辛,多味的五味子等。

(5)以药材生长特性命名

早春开花的迎春花;

冬天绽放的款冬花;

夏至即枯的夏枯草;

四季常青的四季青;

冬为虫夏为草的冬虫夏草等。

(6)以药材功能命名

能解表祛风的防风;

能泻热通便的番泻叶;

能清热明目的决明子;

能安神益智的远志;

能强筋骨的,续折伤的续断;

能温肾壮阳的阳起石等。

(7)进口药材命名

进口药材常冠以胡、洋、番等前缀。

如胡椒、胡黄连;

洋参(西洋参、东洋参)、洋地黄叶;

番红花、番泻叶、番木鳖等。

(8)其他命名

以人名命名的徐长卿、使君子、杜仲;

以传命名的当归、车前子、牵牛子;

以译音命名的曼陀罗、诃黎勒(诃子)等。

二、中药饮片的命名

中药饮片名称除直接用药材名称外,还有以下几种主要命名方法:

(1)在药材名称前加炮制方法。

炒苦杏仁、焦山楂、制乌头、煅石膏、炙甘草、煨豆蔻等。

(2)在药材名前加增加炮制所用辅料名称。

蜜款冬花、酒当归、盐黄柏、姜半夏、醋香附、土白术等。

(3)在药材名前增加炮制所用的辅料名称和方法。

麸炒枳壳等。

(4)生用或鲜用饮片,在药材名前面加“生”、“鲜”字即可。

如鲜芦根、鲜石斛、生地黄、生蒲黄等。

生用时也不加“生”字,但毒性中药生用必须加“生”字,如:

生马钱子、生巴豆、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甘遂、生白附子等。

(5)“炭”、“霜”、“粉”类药饮片,在药材名后面加上“炭”、“霜”、“粉”字即可。

荷叶炭、蒲黄炭、巴豆霜、千金子霜、珍珠粉、马钱子粉等。

第三单元中药材商品的性能

中药材商品性能是指药物的药性和效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及有毒、无毒等。

1、四气五味

四气,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药性是从性质上对中药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温热与寒凉属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与热、寒与凉虽分别但具有共性,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异: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中药有大热、大寒、微温、微寒之别。

治病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方法。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病证状的中药,属于寒性和凉性药,药力大者谓大寒之品,药力弱者为微寒之药。

反之为温热性药。

在阴阳属性上,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者大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育阴潜阳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证、阳证。

温热药大多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行气、芳香开窍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证、阴证。

此外,还有些平性药,其药性寒热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口尝所觉的味道,但也有反应中药实际性能的描述,如辛温、辛凉解表药的“辛”字,属于这类药物的口尝味道,并不一定都是辛味的,但作用都具有辛味的特点——发散。

五味各有其作用:

辛:

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

治疗表证或气滞血瘀的药物,都具辛味,如麻黄、木香、红花等。

甘:

有补益、缓急的作用。

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和药物,都具甘味,如黄芪、熟地、甘草等。

酸:

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治疗盗汗、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酸味,如五味子、山茱萸、金樱子等。

苦:

有泄下、燥湿、坚阴的作用。

治疗气逆喘咳、里热壅盛、温热、寒湿、肾阴亏损、相火亢盛等的药物,都具有苦味,如杏仁、黄芩、苍术、黄柏等。

咸:

有软坚散结、通便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痰咳、大便燥结等药物,都具咸味,如海藻、瓦楞子、芒硝等。

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淡:

有渗温、利尿作用。

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的药物,具淡味,如茯苓、猪苓、薏苡仁等。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药味,一般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

涩:

有收敛、固涩作用。

治疗虚汗、泄泻、遗清滑精的药物具有涩味,如龙骨、牡蛎、白矾等。

由于涩味和酸味作用相似,即涩则酸之变味。

气和味的关系密切,每一种中药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

一般而言,气味相同的中药,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气味不同的中药,功效有就有所区别,气同味不同,或味同气不同的中药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

一些中药有一种气而味则兼有几种,其作用就较为复杂。

2、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中药的作用趋向。

升是上升,趋向于上;

降是下降,趋向于下;

浮是发散,趋向于表;

沉是泄利,趋向于内。

升浮药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的作用;

沉降药能下行、向里,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

在阴阳属性上,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在临床治疗上,病位在上、在表者,应用升浮药治疗,如风寒表证,可选用紫苏、生姜等发散风寒;

病位在下、在里者,应用沉降药治疗,如里实便秘,可选用大黄、芒硝以通里攻下。

这样,能协调机体功能,使之恢复正常。

升降浮沉和药的气味有一定关系。

凡属温热、辛甘的药,大多为升浮药;

凡属寒凉、苦、酸、咸的药大多为沉降药。

故有“酸咸无升、升甘无降、寒无浮散、热无沉降”的说法。

升降浮沉和药的质地有一定和关系。

凡花、叶以及质轻的药,大多为升浮药;

种子、果实,矿石以及质重的药,大多为沉降药。

但并不是绝对的,如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

诸子皆降,苍耳子独升;

麻黄向外解表发汗,内则降气平喘;

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等。

此外,升降沉浮通常还受加工炮制和配伍应用的影响,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收敛、盐制则下行。

而通过中药的配伍应用,一种药的作用趋向还可以受到其他药的制药。

因此,对升降沉浮,除了掌握一般原则外,还必须了解其中的变化,才能做到辩证用药。

3、归经

归经是中药对于人体脏腑经络作用具有特殊性和选择性的性能。

疾病的发生,除了寒热虚实性质不同,又有发生在不同脏腑、经络部位的区别。

各种中药作用于人体脏腑、经络时,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如:

麻黄入肺经,朱砂入心经。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

由于经络能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所以一旦人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证可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的脏腑,脏腑发生病变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

如肺有病变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常出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症。

在临床上,贝母、杏仁治咳嗽喘归入肺经;

青皮、香附治胁痛归入肝经,麝香、菖蒲治神志昏迷则归入心经。

归经在应用时须与性味、升降沉浮、补泻相结合,如咳嗽是肺经的病证,又须区别肺热、肺寒或肺气不宣、肺气不敛等不同属性,而选用清肺热、温肺寒、宣肺、敛肺等不同药物如芦根、细辛、桔醒、五味子等。

又如热性的病证,又当区别肺热、心火、肝火等就要分别选用清肺热、清心火、清肝火的寒凉药物如知母、黄连、夏枯草等,至于补泻与归经的关系亦如此。

即使证当用补药,便又有肺虚、脾虚、肝肾不足之别,如脾气不足,当用党参、黄芪以补中益气;

肾虚遗精,当用桑螵蛸、覆盆子以补肾固精。

此外,还有的中药同时归属数个经、治疗几个脏腑的疾病的,如党参归肺、脾二经,既能补肺气,又能补脾气;

生地黄归心、肝、肾三经,主治热病舌绛、烦渴、吐血、蒸骨劳热等。

4、有毒无毒

有毒无毒,是指中药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不良反应,有无明显毒副反应的性能。

毒药古今定义不同。

古代文献常以“毒药”为药物的总称。

把药物的偏性谓之“毒”,而当今的毒性中药概念则为:

“药理作用剧烈,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使用不当会导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一类中药。

”中药根据毒性程度不同分为有毒、无毒、大毒、小毒。

凡是毒性中药,使用中一定要严格把握用法用量,以确保用药安全。

所谓无毒中药,也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亦有其“偏性”,亦要注意对证使用,适可而止。

第四单元中药材商品的应用

中药材商品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应用非常广泛。

中药材作为药品主要应用在制剂、调剂和出口贸易方面。

在食品和化妆品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使用具有补益性强,具有预防保健功能的中药材制成各种保健食品、化妆品等方面。

大枣、莲子、薏米等制成的八宝粥;

用菊花制的菊花茶;

用茯苓做的茯苓饼;

用珍珠生产的珍珠美容霜;

用何首乌研制的何首乌香波等等,举不胜举。

本单元重点介绍中药材商品的药用及注意事项。

(1)中药材在中药制剂上的应用

中药材是中药制剂的原料药,中药材经炮制加工后,用于制备各种制剂的中成药。

1.原粉固体制剂的制备

原粉固体制剂,是将中药材经炮制配料,粉碎、配研、过筛、混合,直接制成各种剂型,如:

散剂、蜜丸、生药片剂等等。

2.浓缩固体制剂的制备

浓缩固体制剂是将中药材经炮制、配料,全部(或部分)提取、浓缩、干燥制成各种剂型,如:

浓缩丸、半浓缩丸、浸膏片、浓缩颗粒剂等。

3.液体制剂的制备

中药液体制剂包括:

合剂(口服液)、糖浆剂、针剂等,均是由中药材经炮制、配料、提取、浓缩、精制等工艺制成的。

目前,我国生产的40余种剂型,8000多个品种的中成药,都是以中药材为原料研制的。

中成药已成为人们防病治病的武器,中药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信赖。

(2)中药材在饮片调剂上的应用

中药材经炮制后制成的中药饮片,可供处方调配、临方炮制、临方制剂使用。

1.中药处方调配

中药处方调配,习称”抓药“,是中药饮片调剂的中心环节,是将药斗内的中药饮片按处方要求,调配齐全,集合一处的操作方法。

最常用的中药饮片有400余种。

2.中药临方炮制

中药临方炮制,突出“临方”特点,是中药饮片调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临方炮制是按医师对饮片的特殊要求对中药饮片进行进一步炮制的过程。

包括清炒、加辅料炒、醋炙、蜜炙、盐炙等。

3.中药临方制剂

亦突出“临方”特色,中药临方制剂是按医师处方的要求将饮片临时加工成丸、散、膏等剂型的过程。

总之,不论是处方调配,还是临方炮制和临方制剂用的都是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又是中药材的炮制加工品。

2、中药材商品的出口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不断增加和人类“回归大自然”的风潮的高涨,中药材的出口量逐年递增,出口国家亦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药材已出口到全世界13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品种达100余种,主要出口品种有:

(1)植物类

1.菌类冬虫夏草、茯苓、猪苓、雷丸。

2.叶类桑叶、枇杷叶。

3.花类辛夷、菊花、金银花、款冬花、夏枯草。

4.果实种子类枳壳、枳实、陈皮、莲子、苦杏仁、桃仁、郁李仁、酸枣仁、枸杞子、车前子、覆盆子、川楝子、山楂、木瓜、巴豆、连翘、五味子、大枣、益智仁、山茱萸、芡实。

5.皮类厚朴、杜仲、黄柏、地骨皮。

6.茎木类钩藤、川木通、通草。

7.全草类麻黄、细辛、瞿麦、淫洋藿、金钱草、紫苏、荆芥、香薷、广藿香、肉苁蓉、锁阳、佩兰、茵陈、淡竹叶。

8.根及根茎类牛膝、银柴胡、白芍、远志、人参、黄芪、甘草、北沙参、白芷、防风、当归、前胡、秦艽、紫草、丹参、玄参、茜草、续断、党参、桔梗、木香、龙胆、何首乌、延胡索、附子、葛根、甘遂、三七、地黄、天花粉、白术、百部、天冬、麦冬、大黄、升麻、川芎、藁本、苍术、黄精、干姜、莪术、姜黄、天麻、白及、泽泻、黄连、知母、山药、高良姜、芦根、川贝母、浙贝母、百合。

(2)动物类

僵蚕、斑蝥、鹿茸、地龙、蕲蛇、金钱白花蛇、蛤蚧、麝香、蜂蜜。

(3)矿物类

朱砂、赭石、龙骨、龙齿。

3、中药材商品应用的注意事项

(1)明确中药材商品的特殊性

中药材是一种特殊商品,一方面它具有一般商品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要求,并受到价值规律的支配和制药,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般商品所不具备的性质,即它是人类预防、治疗疾病的特殊物质,用之得当可祛病强身,用之不当不仅会影响健康,还会危害生命。

中药材之所以称为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药材品种的多样性

中药材品种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记载已达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

在如此众多的品种中,正确地选择适合各种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的品种,必须能够正确地运用中医药理论,掌握各种药材的性能、功效、配伍及使用等等。

其复杂性及难度可想而知。

2.中药材使用后果的两重性

中药材使用后果的两重性,表现在其既能防病治病,又能产生不良反应,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中药材或具有“偏性”,或具有“毒性”,选用正确,就能够以药之“偏性”,治病之“偏性”,或以药之“毒性”攻病之“毒性”,使人体恢复健康,反之会便病情加重,甚至危害生命。

3.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性

中药材绝大多数是来自天然动物与植物,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会对国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造成很大影响,致使中药材的质量不稳定。

中药材的质量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动植物的生长环境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如地形、气候、土壤、周围的生物、病虫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养、家种的动植物,还受到饲料或栽培方式的影响。

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体内有效成分的产生和积累情况不相同,当自然因素或人工条件有利于生长发育时,体内有效成分含量提高,药材的品质就优良,反之质量就差。

(2)药材的采收时间和方法

药材的采收时间和方法是否妥当,对质量的影响很大,由于动、植物各部位生长旺盛的时期不同,入药部位亦不同,因此采收时间应不同。

过早过迟都会影响质量。

例如甘草在开花前采收,因为此时甘草苷的含量最高为10%(苗期甘草苷的含量为6.5%,花后期甘草苷的含量为4.5%)。

麻黄在春天生物碱含量很低,到了8-9月生物碱含量最高,此时采收最为适宜,过期生物碱含量显著下降等。

再如,鹿茸过早锯茸,茸末成形,过晚锯茸,已老化成角等等。

(3)药材的产地加工

药材在采收后,都要进行产地加工,其过程主要包括除杂、干燥、整形等。

产地加工的方法、质量,直接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如除杂时,该去除的泥沙、杂草、非药用部位末除干净,影响药材的纯净度;

应晾干而晒干的药材,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下降或药材色泽发生改变;

该干透而末干透的药材,易发霉变质;

整形不按要求的药材,在外观上就不符合商品规格要求等等。

(4)药材的贮藏保管

药材的贮藏保管是保证药材质量的又一关键环节。

贮藏保管不当,药材就会出现各种变异现象,如虫蛀、发霉、泛油、变色、气味散失、融化粘连、潮解风化等,使药材变质。

(5)药材的包装运输

药材的包装运输应牢固、适用、经济、美观。

包装不当,不仅会造成药材数量上的损失(如开包装),还会引起虫蛀、污染等变异现象发生。

如该密闭包装末密闭严实,会导致气味丧失,有效成分含量下降,还会遭受微生物的侵袭等。

运输不合要求,也会影响药材的质量。

如应防压的品种被挤压,造成药材破碎

变形等等。

总之,这些都是造成中药材质量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要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必须在上述每一个环节上,严格加以控制,缺一不可。

4.中药材质量检测的局限性

中药材质量检测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中药材的质量检测是破坏性检测,只能抽检,不可能进行100%进行检测。

(2)中药材中绝大部分品种成分不清,不能进行定性定量检测。

(3)中药材的检测标准,许多尚在摸索之中,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

(2)严格把好中药材收购的质量关

中药材收购是中成药生产、中药饮片配方、中药材出口等的首要环节,把住质量,才能避免或减少假劣中药材在市场上的流通。

(3)讲究使用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中药材中的精华,它是指那些历史悠久,品种良好,生产及加工技术成熟,质量优良的著名药材。

如产于河南怀庆府的“四大怀药”:

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产于浙江的“浙八味”:

浙贝母、浙玄参、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山茱萸、延胡索、白术;

产于东北的“三宝”人参、辽细辛、北五味子,还有著名的云药、贵药、川药、广药、西药、南药、北药等。

(注:

云药指产于云南的道地药材,如云木香、云茯苓;

贵药为产于贵州的道地药材,如贵天麻、朱砂;

川药为产于四川的道地药材,如川乌、川厚朴、川黄柏;

广药为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的道地药材,如广豆根、阳春砂、;

西药为产于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及内蒙西部的道地药材,如西大黄、岷当归、藏虫草;

北药为产于河北、山东、山西、内蒙的道地药材,如潞党参、北柴胡、多伦赤芍;

南药为产于长江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等的道地药材,如江枳壳、宜木瓜、建泽泻。

(4)适宜选用细贵药材

细贵药材主要指药材资源少,药效显著,价格较昂贵的中药材,如人参、鹿茸、麝香、牛黄、冬虫夏草、西红花、海龙、海马、蛤蚧、羚羊角、金钱白花蛇、三七、天麻等等。

其商品规格和等级划分均较为复杂。

因此,应用贵细药材当注意其复杂的商品规格和等级划分,才能够做到适宜选用。

(5)按规定使用毒麻药材

毒性药材系指作用剧烈,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一类药材。

麻醉药材是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一类药材。

毒性中药有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片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上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等28个品种,麻醉中药有罂粟壳。

在使用毒麻品种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进行特殊管理。

(6)应用进口药材应了解进口品种的主产国家或地区

使用进口药材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开始了,时至今日,进口药材的应用仍较为普遍,涉及的品种有50余种。

见表1-1《主要进口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