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1880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3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3页
心理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3页
亲,该文档总共1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笔记.docx

《心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笔记.docx(1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笔记.docx

心理笔记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

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学科。

2、基础心理学:

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着重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

3、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也属于思维))、情绪情感、意志

心理状态:

注意

心理特征:

在心理面貌上的差异(需要、动机)、在从事实践活动上的差异(能力)、在心里品质上的表现(人格)

4、人的心理的本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动物的心理发展以脑的进化为物质基础:

无脊椎动物-感觉、脊椎动物-知觉、灵长类动物-思维的萌芽(没有逻辑思维)、人类-思维(意识和精神,心理发展的最高层级)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1)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但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

客观现实: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自己

(2)心理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而非镜子式的反映;

(3)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而非大脑活动的产品:

心理是一种主观映像(不是物质产品),研究人的心理——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

5、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是人性思想,19世纪以前,心理学隶属于哲学范畴。

6、心理学学派纷争:

【1】构造心理学(结构主义),创始人:

冯特、铁钦纳。

主张:

(1)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2)只问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不问意识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杜威、安吉尔(詹姆士奠定了这一学派基本的思想基础。

)主张:

(1)意识是个连续的整体。

(2)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

(3)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4)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3】行为主义:

属环境决定论,创始人:

华生,主张:

(1)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2)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刺激与反应(S-R)

【4】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

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主张:

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主张:

(1)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

意识和无意识。

(2)人的人格结构三个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

7、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1)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罗杰斯、马斯洛

观点:

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是近代心理学的两大传统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他们有明显的分歧,因此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2)认知心理学:

观点:

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认识人的认知。

(3)生理心理学

观点:

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8、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9、研究心理学的方法

【1】观察法:

自然观察和参与式观察

【2】调查法:

访谈法和问卷法

【3】实验法:

心理研究中最高级的方法

【4】个案法:

适用于心理咨询可做深入分析

10、神经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和外周神经系统,

11、神经元及其功能

【1】神经元: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神经元的组成部分:

细胞体树突轴突

【3】神经元的分类: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12、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1】从解剖上看,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2】从功能上划分,外周神经系统包括:

(1)自主神经系统(也叫植物神经系统):

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能量)、副交感神经(使有机体恢复安静,储存能量),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但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反应,所以自主神经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关系。

(2)躯体神经系统:

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中枢神经通过躯体神经支配感觉和运动。

13、中枢神经系统及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1】脊髓分为灰质(加工)和白质(传导,在灰质的外面)

【2】脑又分为:

(1)脑干:

维持生命活动,最古老的部位,分为:

延脑:

对侧传导,支配呼吸和心态的中枢

桥脑:

大小脑之间的桥梁

中脑:

瞳孔反射和眼动

脑干网状结构:

调节睡眠和觉醒的神经

(2)间脑:

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丘脑:

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上丘脑:

嗅觉、激素调节

下丘脑:

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

底丘脑:

调节肌张力

(3)小脑:

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

(4)端脑(大脑):

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是人脑的主要特征横行的纤维束叫胼胝体,胼胝体是哺乳类的特有结构。

大脑半球以外侧裂、中央沟等为界限可以分为四个叶:

1)额叶:

外侧裂以上,中央沟之前,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2)顶叶:

中央沟之后、顶枕沟之前,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3)枕叶:

顶枕沟之后,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极

4)颞叶:

外侧裂之下,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

14、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单侧化: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是对称的,但功能是不对称的。

【1】右利手的人

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左脑理性,抽象脑学术脑

右半球——空间形象思维占优势右脑感性,艺术脑创造脑

【2】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左半球额叶(布洛卡区,主管言语的区域)损伤→运动性失语症,证明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

【3】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的“割裂脑”实验结论:

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肯定了布洛卡的发现,又证明了右半球的功能)

15、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反射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1】兴奋:

神经活动由静或弱转活动状态。

【2】抑制:

神经活动由活动转静或弱状态。

兴奋与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3】反射:

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4】反馈:

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人体器官)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5】无条件反射:

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6】条件反射:

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被动(有一个条件就有某个动作)——巴甫洛夫

2)操作条件反射——主动(经过刺激后,会主动去做某个动作为了拿到一个结果)——桑代克、斯金纳

16、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条件反射的抑制:

条件反射不会在任何情况都会出现,有时会受到抑制。

(1)外抑制:

额外的刺激使条件反射停止。

(2)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

神经细胞长时间工作,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

(3)消退抑制:

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叫消退抑制。

(4)泛化现象:

类似的刺激物也会引起条件反射,叫泛化现象。

(5)分化抑制:

只强化条件刺激,其他刺激不予强化就会逐渐消失,叫分化抑制。

【2】扩散和集中:

(1)扩散:

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兴奋,会引起周围其他神经细胞的兴奋,泛化就是扩散引起。

(2)集中:

通过训练,区别不同的刺激,形成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映,叫集中。

【3】动力定型:

人的习惯和自动化行为的生理机制

【4】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7、感觉:

【1】感觉的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种类:

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3】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变化量)(又叫最小可觉差/英文缩写j.n.d)——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

【4】韦伯定律:

ΔI/I=K(Δ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常数,也叫韦伯常数)

解释:

差别阈限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5】费希纳定律:

S=K.lgR(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常数)解释:

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都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

【6】感觉现象:

分为感觉后像、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连觉

(1)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光适应和对暗适应:

1)对光适应:

1~2分钟,视紫红质分解

2)对暗适应:

30分钟左右,视紫红质合成

3)保护暗适应的方法:

戴红色眼镜。

(2)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现象。

1)正后像:

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

2)负后像:

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反。

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

(3)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同时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同时看一幅背景不一样的灰色。

2)相继对比: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先吃冷的再吃热的。

(4)连觉:

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看到红色觉得温暖)

【7】感觉种类

一、视觉:

★★★

(一)适宜刺激:

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其他范围我们看不到。

(二)视觉器官:

眼球

(三)视觉神经细胞:

锥体细胞——中央窝及其附近,明视觉器官,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暗视觉器官,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三)颜色视觉:

1.颜色的特性:

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

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

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

2、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

相加的混合,混合出的色光更亮了。

颜料混合:

相减的混合,混合的结果是各混合色都不吸收的颜色。

3.色觉异常:

色觉异常的人能通过明度来分辨颜色。

色弱——部分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全色盲

3.色觉异常的产生原因:

色觉异常的绝大多数是遗传原因造成的。

遗传途径:

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

色盲中,男性多于女性。

二、听觉:

★★★

(一)适宜刺激:

16~20000Hz的空气振动;

最敏感刺激:

1000~4000Hz。

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特点:

高频→低频→中频

(二)听觉器官:

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

内耳的科蒂氏器——听觉神经集中的地方

(三)听觉的特性:

音调:

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

由声波的振幅决定、音色:

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三、嗅觉——最古老的感觉

适宜刺激:

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感受器:

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

四、味觉:

适宜刺激:

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

感受器:

味蕾

最基本的味觉:

酸、甜、苦、咸

味觉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嗅觉有密切联系。

五、皮肤感觉:

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痛觉

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

六、平衡觉(静觉):

感受器:

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七、运动觉(动觉):

感受器:

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

八、内脏感觉(机体觉):

感受器:

分布于内脏器官的壁上。

特点:

性质比较模糊;定位不准确;具有放射性质。

九、痛觉:

感受器:

遍布全身所有组织中。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

痛觉最难适应。

痛觉感受性的个体差异与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点有关。

18、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1】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区别:

知觉是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知觉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2)联系:

知觉来源于感觉、都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

【2】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2)理解性:

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

(3)选择性:

人们根据感觉通道的容量和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对象当做背景,也就是有选择地知觉外界物体。

(4)恒常性: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

【3】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距离知觉(深度知觉):

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

线索:

1)肌肉运动线索:

眼睛的调节作用、双眼视轴辐合

2)单眼线索:

对象的重叠、线条的透视作用、空气的透视作用、明暗和阴影、运动视差

3)双眼线索:

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双眼视差在生活中的应用:

立体电影、立体摄影

(2)时间知觉:

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1)线索:

计时器提供的信息、自然界昼夜交替、四季周期性变化、人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周期性变化。

2)估计时间的准确性:

听觉˃触觉˃视觉

3)活动内容的丰富程度、个体对所发生事件所持的态度以及它所引起的情绪都会影响时间知觉。

4)生物节律(生物钟)

(3)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位置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运动错觉:

包含以下三种:

似动现象:

物体在空间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诱导运动:

月亮从云层钻出来,是云在动,不是月亮动。

自主运动:

屏幕上一个亮点,盯着看,就好像在动。

(4)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1)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2)错觉所产生的歪曲是有条件的,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必然会产生,通过主观努力无法克服。

3)错觉所产生的歪曲还带有固定的倾向。

19、记忆:

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过去的经验:

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进行过的动作操作。

【1】记忆的种类

(一)按内容分: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二)按是否意识到分:

外显记忆:

受意识控制

内隐记忆:

自动的、无意识的

(三)按能否加以描述分: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四)按信息的保存时间的长短以及信息的编码、储存和加工的方式的不同,三个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

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短时记忆:

又叫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系统

定义

编码方式

容量

保持时间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感觉后像(外界刺激物的形象)

9~20比特

不超过1秒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语言文字材料——听觉编码

记忆广度:

7±2(5~9)

1分钟以内

非语言材料——形象记忆

少量语义记忆

长时记忆

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语义编码

无限

1分钟以上

形象编码

【2】、记忆的过程(记忆的环节)

(1)识记:

学习与取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2)保持:

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3)再现/再认:

再现(回忆):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再认: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的过程。

【3】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艾宾浩斯研究使用的记忆材料——无意义音节。

计算记忆保存的方法:

节省法(重学法)

【4】遗忘的速度:

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可以防止遗忘。

刚刚记忆完毕——100%

20分钟以后——58.2%

1小时以后——44.2%

8-9个小时——35.8%

1天后——33.7%

2天后——27.8%

6天后——25.4%

一个月后——21.1%

【5】长时记忆的遗忘原因:

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自然衰退

【6】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首因效应——开头材料记得好

近因效应——末尾材料记得好

20、思维: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1】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现在-过去、已知-不可知、现在-未来)

(2)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加以集中的思维过程、E.g.公式、定律)

【2】思维的种类:

一、按思维的形态分: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二、按照探索答案方向的不同分:

辐合思维(求同思维):

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思维。

三、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分:

再造性思维:

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

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3】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分为内涵和外延。

关系:

内涵越深,外延越窄;内涵越浅,外延越广。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已有的知识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学过自行车学摩托车叫正迁移,学了自行车再学三轮车叫负迁移)、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

蒸汽机的发明)、定势(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定势。

大小不一样但重量一样的木盒,总觉得大的重)

22、语言与言语:

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语言只有发挥它的交际功能,才有存在的价值。

【1】言语定义: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2】语言定义:

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3】言语的形式:

(1)外部言语:

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

(2)内部言语:

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

【4】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名称

别名

位置

损伤会引起的言语缺陷

运动性言语中枢

布洛卡中枢

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

表达性失语症

听觉性言语中枢

威尔尼克中枢

顶叶、枕叶、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

接受性失语症

视觉性言语中枢

顶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

失读症

书写中枢

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

失写症

23、表象与想象:

【1】表像: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or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可操作性:

表象的形象可以在头脑里放大、缩小、翻转的特性。

【2】想象:

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3】表象与想象的关系:

想象属于思维的范畴;表象属于记忆的范畴。

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想象来源于现实,同时又具有创造性。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3】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

无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包括梦和幻觉

(2)有意想象:

有目的的想象。

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是指与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又包括理想(积极)+空想(消极))

24、意识:

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包括:

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对以上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1】无意识:

个体没有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原因:

由于感觉通道容量的限制。

内容:

对刺激的无意识、无意识行为

【2】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睡眠的四个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第一阶段,十分钟,脑电波频率较低,波幅较小;

第二阶段,20分钟,偶尔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睡眠锭

第三阶段,40分钟,波幅更大,出现“三角”波,有时出现睡眠锭。

第四阶段,20分钟,三角波,深度睡眠阶段。

(2)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5~10分钟,Δ波消失,类似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梦境出现。

(3)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后,又会重复睡眠的四个阶段,第四个睡眠阶段结束后,又会出现一次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时间会比第一次长,直至最后一次可长达1小时。

该周期不断循环,直至醒来。

【3】梦:

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梦的特点:

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

【4】梦剥夺:

实验证明,梦剥夺后人会出现:

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影响到健康

对梦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

梦是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

25、注意:

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不是心理过程,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3)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以相互转化,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3】注意的特征:

(1)注意广度: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范围。

注意广度:

大约是7±2,即5~9个项目。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不影响稳定性。

注意的分散(分心)

(3)注意转移: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二者发生的前提条件不同。

(4)注意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5)注意分配的条件:

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活动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两种活动在不同感觉道,用不同的心理操作完成。

26、需要:

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1】需要的特性:

(1)需要的对象性:

需要是有对象的。

(2)人除了生理需要外,还有社会性需要;人的需要受到社会制约,带有社会性。

(3)需要是不断发展的

(4)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需要的种类:

(1)从需要产生的角度:

自然需要(生理需要/生物需要)、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

(2)从满足需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3】需要层次的关系:

(1)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2)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得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

(3)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

(4)缺失性需要(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

较低层次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5)生长需要(自我实现):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因而又叫生长需要。

27、动机: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