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895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小谢山水诗比较文档格式.docx

谢灵运和谢朓是南朝著名山水诗人,灵运为元嘉之雄,谢朓为齐梁冠冕,他们对山水诗的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审美心态、观览方式、审美好尚等各有不同。

历代研究者都十分关注其诗风的异同,并由此出发探求山水诗发展成熟的历程。

本文拟就“二谢”山水诗作一比较论析,以期深入确切把握各自的风貌神髓。

一、二谢的人生经

谢灵运与谢朓的人生有着相似的悲剧,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谢都是作为东晋士族谢氏的一员,以家世和才华投身政治,最终又都被政治的漩涡吞没。

18岁时,作为名公子孙的谢灵运,仰仗其才华,认为自己应当参与时政机要,但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

谢灵运出世时的谢氏家族,还是当轴士族,华丽的家族背景和自身的才华,造就了谢灵运狂傲自负的性格,在朝中不得志,却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负隅顽抗,却终究未能摆脱被“诛杀”的命运。

与大榭不同,身陷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中,谢朓更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害怕,进而想到全身远祸。

然而谢朓还是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498年,萧鸾死去,他的儿子、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

第二年,在始安王萧遥光,贵戚江祏、江祀、刘沨等合谋的又一起夺位阴谋中,因为谢朓拒绝了他们奉立萧遥光为帝的要求,终于受诬而死,时年三十六岁。

谢朓的人生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当他走上政治舞台时,曾经烜赫一时的谢氏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屡受打击已不复当年。

谢朓出世前,他的两位叔父就在政治斗争中被杀。

小谢沉浸在对家族往昔荣光的追缅中而不甘寂寞,希望以自己的才干获得高官厚禄,重建谢氏家族往昔的富贵荣华。

故而谢朓亦与谢灵运一样热衷仕途竞进,有很强的功名利禄心。

但谢朓性格比较软弱,处世态度苟且犹疑,惨烈的政治斗争、险恶莫测的政治环境使他产生很深的焦虑感,处处不得志,最终以悲剧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二、二谢诗的相同点及谢朓对灵运诗的继承

谢灵运、谢朓同出生于谢氏家族,而谢朓是继谢灵运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又一位著名山水诗人。

无论是从章法结构、句法词汇方面,还是从审美情或是创作风格上看,二谢皆从在许多相同点。

而谢朓的山水诗创作受灵运的影响也颇为明显。

二谢的相同点及谢朓对灵运诗的继承具体有一下五个方面:

(一)、二谢在章法结构上相似性。

这主要是针对二者篇幅较长的山水诗而言。

试比较灵运《初去郡》与谢朓《游山》:

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

或可犹贪竟,岂足称达生。

伊余乘微尚,拙讷谢浮名。

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

顾己虽已许,心迹扰未并。

无庸方周任,有疾像长卿。

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

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

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

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

理棹遄还期,遵渚惊修埛。

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憩石挹飞泉,攀林摹落英。

战胜隰者肥,鉴止流归停。

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

(《初去郡》---灵运)

托养因支离,乘闲遂疲蹇。

语默良未寻,得丧云谁辩。

幸莅山水都,复值清冬缅。

凌崖必千仞,寻溪将万转。

坚崿既崚嶒,洄流复宛澶。

杳杳云窦深,渊渊石溜浅。

傍朓郁緦簩;

,还望森楠楩。

荒奥被葳莎,崩壁带苔藓。

鼯狖叫层堪,鸥凫戏沙衍。

触赏聊自观,即趣咸已展。

经目惜所遇,前路欣方践。

无言蕙草歇,留垣芳可摹。

尚子时未归,邴生思自免。

永志昔所钦,胜迹今能选。

寄言赏心客,得性良为善。

(《游山》---谢朓)

可以看出,二诗皆体裁鸿硕,辞气较冲淡,主旨亦相近。

皆是于仕途茫然之际,念及古人之栖隐,并登山临水,以之消解了心中的郁闷:

“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寄言赏心客,得性良为善”。

且二诗中,句意甚至用典皆有相似处,“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

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

与“尚子时未归,邴生思自免。

永志昔所钦,胜迹今能选”。

皆以东汉尚长作为典故!

再总而观之,《初去郡》之玄言—游览—玄言的三段式叙述结构为《游山》所承袭。

《游山》实是把《初去郡》作为范本来模仿的。

诗中传递的凌崖千仞、寻溪万转之意同灵运如出一辙,营造的幽峭气氛在灵运山水诗中也时常见到。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谓谢朓“不失谢灵运门风”,孙月峰称他“犹得谢灵运遗度”,[1]贺贻孙《诗笺》云:

“其诗仍是谢氏宗派,而一种奇俊幽秀处,似沉酣于谢灵运集中而得者”,皆独具慧眼,看出了谢朓诗对灵运的继承所在。

(二)、在句法词汇上,二谢相似之处亦甚多。

试比较一下例句: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大谢《石门岩上宿》)

叶低知雾密,崖断识云重。

(小谢《移病还园示亲属》)

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遗叠。

(大谢《登上戍石鼓山》)

日隐涧疑空,云聚袖如复。

(小谢《和王著作八公山》)

毕姿类尚子,薄游似郁生。

(大谢《初去郡》)

(小谢《游山》)

复睹东都辉,重见汉朝则。

(大谢《拟魏太子邺中集·

陈琳》)

还睹司隶章,复见东都礼。

(小谢《始出尚书省》)

白日丽江奉。

(大谢《游业固应诏》)

白日丽飞甍。

(小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芳尘凝瑶席。

(大谢《石门新营所住……》)

瑶席芳尘满。

(小谢《夜听妓》)

由以上例句不难看出,在遣词、句法甚至用典上都可以见出二谢的相似之处。

而小谢《和王长史卧病》“岩垂变好鸟,松上改陈萝”,其用意与句法宛然模仿于大谢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又小谢《京路夜发》“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泱漭。

犹沾余露团,稍见朝霞上”与大谢《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猿鸣晨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在用意上如出一辙。

同时,小谢还承袭了大谢的部分语汇。

如小谢《游东田》“远树暖降吁,生烟纷漠漠”,“生烟”一词出自大谢《撰征赋》“被宿莽以迷径,睹生烟而知墟”;

“赏心”一词,大谢使用较多,“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之郡初发都》),“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晚出西射堂》),“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游南亭》),……小谢《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游山》“寄言赏心客,得性良为善”,“赏心”当然是从大谢手中借鉴过来的。

(三)、二谢在描写景物声色上的相似之处

1、对色彩的描写的相似之处

焦竑的《谢灵运集题辞》谓谢灵运“弃淳白之用而任丹之奇”,施补华《岘佣说诗》谓谢脁“秀气成采,江郎五色笔,尚不能逮。

”谢朓对色彩的描摹明显得力于灵运。

谢灵运描摹物象极为重视色彩的摹写,比如: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

山桃发红等,野旋渐紫芭。

(《赌从弟惠连》);

铜陵映碧涧,石橙泻红泉。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

原隰芙绿柳,墟囿散红桃。

(《从游京口业固应招》);

白云绿筱,红粤紫苞,碧涧红泉,绿柳红桃,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在灵运笔下各呈异彩,竞相争艳,构成了一幅幅瑰丽多姿的写生图画,又具有超乎绘画之上的流动感,给人以极大的美感愉悦。

谢朓诗如:

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

(《直中书省》);

丹樱扰照树,绿药方解捧。

(《送江水曹还远馆》);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

(《高斋视事》);

遥迄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入朝曲》);

色彩绚丽的景物两两相对,具有极强的视觉美感作用。

二谢诗都喜用“白”、“红”、“绿”、“紫”、“碧”、“丹”等色。

不过小谢摹色之句远较大谢多,色彩也更丰富,除上述所用词以外,尚有“青”、“朱”、“黄”、“苍”等色。

且设色也较大谢灵活,“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送江水曹还远馆》),“发萼初攒紫,馀采尚霏红”(《咏蔷薇》),“山中芳杜绿,江南莲叶紫”(联句《往敬亭路中》),把色彩置于末,富有动感,但这多多少少也是从大谢诗中得到启发而成的。

2、二谢在山水诗创作中对声音描写的注重

二谢在极力写形貌色,给人以视觉美感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对声响的刻画,自然界律动的音符在诗歌中跳跃,带给人听觉的享受,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大谢诗如“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登石门最高顶》);

“秋泉鸣北涧,哀猿响南峦”(《登临海娇赠从弟惠连》);

“亭亭晓月映,泠泠朝露滴”(《夜发石关亭》);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

“清霄飏浮烟,空林响法鼓”(《七里灌》)等等,皆不以目治,而把对自然的感受系之于听觉,生气流贯,富有节奏感,具有绘画艺术所不能有的音响效果。

小谢诗亦多以声摹景,如“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和王中垂闻琴》);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游敬亭山》);

“田鹄远相叫,沙鸨忽争飞”(《休沐重还丹阳道中》);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送江兵曹檀主薄朱孝廉还上国》);

“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春思》)。

由此可以看出,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在对听觉的描写上,也对灵运有所继承。

(四)二谢在艺术情感上的相同之处

二谢之艺术情感,主要由几项因素陶养而成,首先是其个人天赋,都有强烈的爱美心,其次是家族成员,均具有艺术天分与艺术专长,可说是一脉相传.再其次是当代唯美思潮,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之审美素养,有所启发与熏染,有此深厚的审美素养与审美情趣,所建立的独特审美观,激发其才思感兴,去创作山水诗,方能达到“体物密附”、“巧言切状”,真境呈现之效果.。

轻功利、重抒情是元嘉文学由阐玄理向审美转型的重要标志。

二谢的诗歌从审美的角度看,继承了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人抒发个体情感的创作倾向。

建安时代,士人从经学的桎梏中挣脱了出来,玄学是打破这一桎梏的有力武器,然而,到了东晋末年利用诗歌阐释玄理,玄学又使诗歌走向空洞,失去了情感,使诗歌重回审美的是描写田园的陶渊明和开创继承山水诗的谢灵运、谢朓。

二者共同点主要有:

1.诗歌审美的抒情性

二人性格中充满了诗人的情感,高傲、率真。

王国维先生评词标举出“境界”说,强调要写“真景物,真感情”。

他又从审美接受者的角度,以“隔”与“不隔”来进一步说明“境界”,“问‘隔’与‘不隔’之别,曰:

陶、谢不隔,延年则隔矣。

东坡之诗不隔,山谷之诗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王国维先生将谢灵运与陶、苏并举,给予其诗以极高评价,正是谢氏山水诗符合“真景物,真感情”这一审美特征。

2诗歌典雅厚重的审美情趣

  玄言诗大兴之后,诗歌成为谈玄的方式,空洞而失情感。

谢灵运诗则以状山摹水的方式把率真的感情寓于山水之中,而谢朓又借以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意趣,达到融情于景。

 山水之美既与人格之美相关,在感受美的同时,体现出的是作者的人格境界。

因而能否领略自然之美,乃成为衡量人格境界的一项重要标准。

二谢诗之所以能体现清新鲜丽的审美情趣,与作者生长的文化环境和良好的教养密不可分。

谢氏是著名的高门望族,家族中有着深厚的文化氛围。

3诗歌自然而清丽的抒情风格

  仕途的失意,迫使诗人流连于山水之间,面对大自然的明山秀水,用心灵去体会自然之美。

与自然的对话冲淡了内心的抑郁、愤懑,这使他们的诗自然而清丽。

把人的情感寄寓山水之间,山水已非凝固的山水,而是蕴涵了诗人情感的山水。

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离不开对前人的良好创作经验的学习和借鉴。

谢朓从他的族叔灵运那里汲取了无尽的养料,取得了时人所不能企及的成就,与灵运并峙于诗坛,成为早期山水诗的双璧。

三、二谢诗的不同点及成因

谢灵运与谢朓虽同出于陈郡谢氏,但在本家族中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时代背景,其诗歌也就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大谢富艳精工,小谢清新自然。

这与其在各自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审美心态、观览方式、审美好尚、创作技巧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大谢以旅游探险家的气度寻觅山光水色,小谢以文人游客的心态观照身边自然,即一个是对原态山水的客观再现,一个是与抒情山水的主观对话;

审美观照方式方面则一个是动态记游,一个是静态写生。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异。

(一)、创作情感方面

宗白华先生云:

“晋人向外发现了大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2]自然的发现是中古诗歌史上一件至为重要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孕育了山水诗的诞生。

他们感受到山水蕴蓄着难以言尽的美感,只觉“虽无丝竹管弦之乐”,“亦足以畅叙幽情”。

[3]在领略到自然之美后,人们又各各以不同的方式走进自然。

王羲之等人的兰亭诗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本是酝酿于一次山水赏游的雅集,不过在这些诗里山水的描写并不多,理之趣也并不浓。

此后陶渊明和他的邻里们的斜川之游,陶本人所留下的《游斜川》诗便是一首颇富理趣的山水诗了。

而在陶渊明的其他许多诗中,将玄理融入日常生活,或者说从日常生活中体悟出玄理,已成为他的艺术特色。

总之,他们观照山水的主要目的是体悟玄理,娱心畅神。

以审美的眼光直面山水自谢灵运始成为主流,此后谢朓推波助澜,后世奔腾出的山水诗长河多源于此。

1、政治因素

谢灵运之走向山水,是与其政治上的失意分不开的。

这实在有些“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味道。

灵运自小聪慧过人,承载着家族的厚望,从他的《述祖德诗》中“达人贵自我,高情属天云”,我们可以解读其内心充满强烈的建功立业欲望。

他以晋室元勋后裔入宋,而朝廷唯以文士处之,于是常怀愤惋,不得不“屡借山水化其郁结”。

[4]其《游名山志》云:

“夫衣食,人生之所资;

山水,性分之所适,今滞所资之累,拥其所适之性耳。

”于是他肆意遨游,寻山涉岭,《宋书·

谢灵运传》说:

“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邀。

遍历诸县,动逾旬期,民间听讼,不复关怀”。

诚如白居易在《读谢灵运诗》所云: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因而他借山水诗创作表达其内心的体验。

但他又并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自然,而是以一种凌驾其上的感觉及征服者的姿态去面对自然。

为解决登山之劳,他发明了“谢公屐”;

荒林无径,不便游览,于是“伐木开径”,幽林凄清,气氛不好,便“从者数百”,热热闹闹呼啸而过;

不想受远行之苦,就经营自己的庄园。

他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和谐的,矛盾的,没有进入与对象山水的消融境界。

因而他的山水诗缺乏一种人对自然的亲和感。

自我凌驾于自然又渴望重建自然,谢灵运与自然便不能融合无间,其诗也就不能达到圆融的境界。

谢朓没有灵运那么多的愤惋需要消解,他没有灵运以振兴家族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又曾受恩于萧鸾,可谓仕途得意。

政治斗争的血腥虽然使他惴惴不安,但他仍奔走于仕途,汲汲于名利,无需像灵运那样“借山水以化其郁结”。

他使山水走向生活化,日常生活开始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而非一味沉溺于对名山大川的追寻。

他经常描写日常公务所见之景,如“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飞井夹艳道,垂杨荫御沟”等等,既有闲适的体验,又以山水见性格,通过山林皋壤的千姿百态表现诗人心情的微妙变化。

如果说大谢通过山水的原态化表达感情的遥深,那么小谢通过山水的生活化抒发一己之怀,作出了融情于景的尝试。

如“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香酒,还望青山郭。

(《游东田》)”诗人放眼于山水美景,不论是茂密的远树、袅袅的炊烟,还是游鱼飞鸟、新荷落花这些生活中的常见之景,恰与诗人刹那的心境契合,蕴含了诗人淡淡的思归之情。

他笔下的山水是不含有功利目的的。

谢朓也没有灵运“遭山浚湖”、“伐木开径”的暴戾恣睢,而与自然有一种亲和感。

羁旅行役,饯行送别,家居闲坐,案牍闲望·

·

时时处处,都能领略到自然山水的美。

2、观览方式

谢灵运诗,其中以“游”、“登”、“入”等字或景点明诗的约占其五言诗的近三分之一,可见“游”是谢灵运观照山水的主要方式。

他一生纵情山水赏玩,“浮舟千仞壑,揽辔万寻巅”(《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将穷山海迹”(《之郡初发都》),所至辄为诗咏。

他的山水诗也成了他游历山水过程的记录,他诗中的山水景物画面,丰富繁杂,变化多端,给人一种时空交错跳跃的感觉。

如“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朓回渚,停策倚茂松”(《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朓》),“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登石门最高顶》)等等。

谢灵运深入幽静的深林,常常有猝然与景物相遇的情形,难免使他措手不及,无暇对山水做精细的品味,就把所见一切都揽入诗中。

山怎么样,水怎么样,树怎么样,鸟怎么样,他都不厌其烦地告诉读者,“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令人目不暇接。

这样的写景与观照方式也就促成其写景繁复。

而且他对景物的描写多是纯客观的,喜欢专意写自然山水的险峻,并不重情意的表达,缺乏情感的厚度。

如他出为永嘉太守时,在赴任途中写下的《初发都》、《邻里相送至方山》、《过始宁墅》、《富春渚》、《七里濑》等组诗,皆呈现给读者的是世俗之外的原生态山水。

谢朓常常从“旧识”中见“新情”,日常所见之景,皆能引发他新鲜的情致,这既扩大了山水诗的题材范围,又拓展了诗歌的抒情领域。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云:

“齐人寥寥,谢朓独有一代,以灵心妙悟,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如此他就不必如灵运般费时费力地去寻幽探胜,因而他多以“望”的形式观望山水,如“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晚郡事隙》),“高轩瞰田野,临牖朓襟带”(《后斋迥望》)等等。

可谓从窗间,从庭际,他四处撒播多情的目光,目之所及,无不撞击着他的诗心,吟唱出深情的诗句。

我们且举两组例子直观地感受这两种风格的差别:

谢灵运诗: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

(《游南亭》);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残红被径坠,初绿杂浅深。

(《读书斋》);

谢朓诗:

千里常思归,登台瞻绮翼。

裁见孤岛还。

未辨连山极。

(《临高台》);

云端楚山见,林表吴岫微。

试与征徒望,乡泪尽沾衣。

(《休沐重还丹阳道中》);

白云丘陵远,山川时未因。

一为清吹激,潺浸伤别巾。

(《送远曲》);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陡陌。

上有流辱人,怀旧望归客。

(《送江水曹还远馆》):

由上,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谢灵谢与朓运在他们的山水描写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大谢的冷静小谢的动情,大谢的客观,小谢的主观。

(二)、创作题材方面

1、时代背景因素

大小谢分属刘宋元嘉与南齐永明两个年代,时代风气必然给二谢诗打上不同的时代烙印。

元嘉时,诗歌刚刚挣脱玄言的外壳,在山水景物的描摹中时有名理的说教。

如谢灵运代表作《登池上楼》,首四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就未免太浓缩、太生涩;

以下“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也理气太重,古奥板拙。

同时,宋初文人“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5]又使元嘉诗歌不时显现出清新自然的佳句。

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等。

语言工整精炼,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

总而论之,元嘉诗歌典重生涩,又不乏清新自然。

永明诗人敏锐地看到这点,竞相追求这种变化。

沈约提倡“声律论”,要求诗歌根据字词声调的组合变化,使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

即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沈约《宋书·

谢灵运传论》),或“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南史·

陆厥传》)。

谢朓也追求“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

王筠传》)的境界,还喜欢摹仿南乐府民歌的天然真色,写下《玉阶怨》、《王孙游》等大量拟乐府诗。

要达到“圆美流转”,语言的清新流畅与声韵的铿锵婉转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谢朓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他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因此他的诗音调流畅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试看谢朓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首二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以古人望京自比,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虽属用典,但用得切时、切地、切人、切情;

以下“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复春州,杂英满芳甸。

”等诗句,皆清丽畅朗、流美自然,毫无生涩冷僻、板滞凝重之感。

难怪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李白,要“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常忆谢谢朓”(《金陵城西楼月下呤》)。

至于谢脁的“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王孙游》)一类脱口如白话的拟乐府诗,更是谢灵运所不能道。

因此二谢诗风可以如此定义,大谢厚重富艳,小谢清新自然。

钟嵘《诗品·

总论》谓谢灵运“富艳”,而谢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谓之“清发”。

如谢灵运的“陵隰繁绿杞,墟囿粲红桃。

”(《入东道路》);

“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

”(《酬从弟惠连》);

“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