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9136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课课练必修三第3课47道题Word格式.docx

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穷理格物

8.(2011年12月山西诊断3题)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

“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

9.(2011年12月台州调研19题)朱熹同王阳明的主张相同之处有

①主张理在气先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③要求克服私欲,维护统治秩序④心外无理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0.(2012年1月三明市期末2题)《论语·

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1.(2012年1月南阳市期末16题)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12.(2011年12月洛阳市一模3题)右图为《三教图》。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规佛”为其核心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13.(2012年1月永州市一模10题)《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一书中这样评价理学: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14.(2011年11月北京海淀区期中14题)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是

A.“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

D.“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15.(2011年11月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19题)“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多元化

16.(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20题)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核心内容D.关心社会进步为核心内容

17.(2011年9月湛江调研3题)“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该言论反映了()

A、孔子的“为政以德”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朱熹的“格物致和”D、黄宗羲的“工商皆木”

18.(2011年12月安徽名校模拟6题)“《明会典》: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代婚娴观理学色彩浓厚B.明代婚姻观具有保守性

C.明代政府鼓励寡妇守节操D.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

19.(2012年1月滨州期末17题)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说话,总说“你的天良何在?

”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A.“存天理,灭人欲”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致良知”

20.(2011年11月德州期中28题)周敦颐在《通书》说:

“礼,理也;

乐,和也。

阴阳礼而后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存天理,灭人欲

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先天下之乐而乐

21.(2011年9月皖南八校联考3题)“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与这种说法相符合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王夫之

22.(2012年1月长沙一模11题)“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

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

”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

23.(2011年12月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22题)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

不精《老》、《庄》,不能忘世;

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24.(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10题)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说。

有学者称“唐代批判南朝梁陈、北朝齐隋的提倡佛教,而极力提倡经世之术。

”下列解释与其观点相符的是

A.此时正是佛教传向内地、道教形成与儒学复兴的时期

B.“周孔老庄诚帝王之师”不及“释迦发穷源之真唱……”

C.反对三教等量齐观的社会地位,强调儒学的主导地位

D.倡导以“主诚主敬主静主寡欲主返观内心”为理学修养

25.(2011年12月北京顺义区4题)一位理学家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这体现下列哪一种理论观点?

A.理在气先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26.(2012年1月黄冈市期末26题)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27.(2012年1月珠海市一模14题)“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

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

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C.朱熹使儒学更具哲理性和思辨化

D.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

28.(2012年1月日照市期末5题)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

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

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29.(2012年2月济南月考3题)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B.经世致用C.万物本源D.抗衡佛老

30.(2012年1月绍兴市期末6题)荀子说:

“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

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传曰:

‘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

”下列思想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主张的是

A.韩非“法不阿贵”的思想B.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思想

C.朱熹“道统论”的思想D.顾炎武“众治”的思想

31.(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7题)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

32.(2012年1月湖州市期末20题)他的思想在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死后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他主张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D.致良知,知行合一

33.(2011年11月蚌埠市期中15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位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

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使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

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34.(2012年1月漯河市期末18题)普罗泰格拉认为:

“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人的感知是判断万物的标准,与其有相似哲学观点的我国古代哲学家是

A荀子B朱熹C王阳明D王夫之

35.(2012年1月商丘市期末19题)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说。

A.此时正是佛教传向内地、道教形成与儒学复兴的时期

B.“周孔老庄诚帝王之师”不及“释迦发穷源之真唱……”

C.反对三教等量齐观的社会地位,强调儒学的主导地位。

D.倡导以“主诚主敬主静主寡欲主返观内心”为理学修养

36.(2011年11月沂源县期中24题)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

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A.女权意识的觉醒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37.(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6题)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

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作者认为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38.(2011年12月浙江五校联考3题)根据朱熹与他的弟子们的问答录《朱子语类》中记载,“黄仁卿问:

‘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

’(朱熹)日:

‘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朱熹认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为历朝沿用

B.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专制制度的批评

C.朱熹与黄宗羲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 

D.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上靠儒家支持

39.(2012年1月无锡市期末3题)所谓“朱陆同异”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老问题。

解放后的一些哲学史著作一般把陆学看做主观唯心主义,把朱学看做客观唯心主义。

但学者华山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以下陆九渊的言论中能为学者华山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B.“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

C.“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

D.“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40.(2012年1月苏北四市一模3题)王守仁(阳明)说: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

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

③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1.(2011年11月沂源县期中22题)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

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42.(2011年11月北京海淀区期中22题)“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这句话应该出自

A.朱熹B.王阳明C.黄宗羲D.顾炎武

43.(2012年1月苏北四市一模2题)(宋绍兴年间,官员张登)曰:

“误矣,人只知以利对害,便只管要寻利去,人人寻利,其间多少事!

‘利’字,只当以‘义’字对。

”因详言义利之辩。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这反映了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世人观念B.教化民风成为官员主要职责

C.逐利避害成为社会行为准则D.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44.(2011年10月大同市调研4题)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

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

“风吹幡动!

”乙徒曰:

“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

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甲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有气而后有理

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45.(2011年12月北京东城区示范校33题)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老者曰:

“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

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6分)

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

……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

遂至于无可奈何。

是果不可去邪?

盖亦未知其方也。

……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

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

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4分)

材料三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

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46.(2012年1月石家庄一模28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

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

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

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

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

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

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

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2分)

 

47.(2012年1月南通市期末21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

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颜渊》

材料二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四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茶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3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

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4

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考查对心学的理解。

关键信息是:

“他的心全是天理而没有搀杂人欲”可知是指心学。

2.D 

3.B 

钱乘旦先生认为理学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具有丰富性与普遍性,但正因为如此,又使国人认为中国“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选B项。

4.D 

5.D 

6.B 

7.C 

本题考察宋明理学。

引文属于王阳明主张,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分析,认为心是本源,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求要外表。

8.A 

考查理学。

朱熹的意思是皇帝虽然贤明智慧但是“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故要格物致知,选择A项。

9.B 

①是客观唯心主义,是朱熹的观点,故排除;

④是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故也应排除;

两者思想的本质都是唯心主义,所以②是共性,两者都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③是共性;

因此正确选项是B。

10.B 

11.C 

12.B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三教并立出现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故应排除A项;

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在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但是当时儒家是融合了法家、道家及阴阳家的思想故应排除D项;

题干中所示“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并不能反映出“三教合规佛”为其核心故应排除C项;

而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在宋元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故此题正确选项是B。

13.B 

14.C 

15.A 

16.B 

17.C 

从题干要求明显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