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9281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

细菌虽小,仍具有一定的细胞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2.细菌的繁殖

二分裂繁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

在分裂前先延长菌体,染色体复制为二,然后垂直于长轴分裂,细胞赤道附近的细胞质膜凹陷生长,直至形成横隔膜,同时形成横隔壁,这样便产生两个子细胞。

 

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一般约20min分裂一次。

若按此速度计算,细菌群体将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但事实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逐渐消耗,有害代产物的逐渐积累,细菌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无限繁殖。

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繁殖速度逐渐减慢,死亡菌数增多,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

3.细菌的菌落

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细菌菌落常表现为湿润、粘稠、光滑、较透明、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二.真菌

真菌是一类有细胞壁,无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的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包括单细胞与多细胞两类。

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称为酵母菌;

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并交织成团,称丝状菌或霉菌。

真菌生长的最适的温度为22~28℃,最适的pH值为4~6。

其繁殖能力强,但生长速度比细菌慢,常需1-4周才形成菌落。

真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加热60~70℃1小时即被杀死,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和一些化学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2.5%碘酒、10%甲醛则较敏感。

1.霉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

发霉的真菌"

,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

(1)霉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

菌丝是一种管状的细丝,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很像一根透明胶管,它的直径一般为3-10微米,比细菌的细胞约粗几倍到几十倍。

菌丝可伸长并产生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叫菌丝体。

(2)霉菌的繁殖

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而且繁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自然界中,霉菌主要依靠产生形形色色的孢子进行繁殖。

孢子有点像植物的种子,不过数量特别多,特别小。

霉菌的孢子具有小、轻、干、多,以及形态色泽各异、休眠期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每个个体所产生的孢子数,经常是成千上万的,有时竟达几百亿、几千亿甚至更多。

这些特点有助于霉菌在自然界中随处散播和繁殖。

对人类的实践来说,孢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接种、扩大培养、菌种选育、保藏和鉴定等工作,对人类的不利之处则是易于造成污染、霉变和易于传播动植物的霉菌病害。

(3)霉菌的菌落

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而长,因而霉菌的菌落较大,有的霉菌的菌丝蔓延,没有局限性。

菌落质地一般比较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

菌落与附着物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

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

2.酵母菌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喜欢在偏酸性且含糖较多的环境中生长,例如,在水果、蔬菜、花蜜的表面和在果园土壤中最为常见。

(1)酵母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细胞的形态通常有球形、卵圆形、腊肠形、椭圆形、柠檬形或藕节形等。

比细菌的单细胞个体要大得多,一般为1-5微米×

5-30微米。

酵母菌具有典型的真核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等。

(2)酵母菌的繁殖

酵母菌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有人把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作"

假酵母"

,而把进行有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作"

真酵母"

(3)酵母菌的菌落

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大而厚,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粘稠,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都很均一,菌落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个别为黑色。

三.病毒

病毒属非细胞型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可在人、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中寄居并引起感染。

病毒是体积最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它仅有一种核酸(DNA或RNA)作其遗传物质。

病毒必须在宿主活细胞寄生,依靠细胞提供的能量、营养物质及生物大分子合成机制,完成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类的传染病约75%是由病毒引起的。

有些病毒传染性强,可引起世界大流行(如流感、艾滋病等)。

1.病毒的大小、形态和结构 

病毒体积微小,大多数病毒只有采用电子显微镜将其放大数千、数万倍才能看见。

病毒的形态不一,基本可归纳为三种:

杆状、球状和这两种形态结合的复合型。

病毒没有细胞构造,病毒粒子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协助下,通过核酸的复制和核酸蛋白装配的形式进行增殖。

病毒的结构通常有螺旋对称型、20面体立体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2.病毒的增殖

病毒只有在宿主的活细胞里才能进行增殖。

病毒的增殖不是二分裂方式,而是以其基因组为模板,藉DNA多聚酶或RNA多聚酶以及其它必要因素,经过复杂的生化合成过程,复制出病毒的基因组。

此时宿主细胞的生化合成受到抑制,病毒基因则经过转录、翻译等过程,产生大量病毒蛋白质,再经过装配,最终释放出子代病毒。

病毒这种以核酸分子为模板进行增殖的方式称为自我复制。

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物理因素

①温度 

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

在干冰温度(-70℃)和液氮温度(-196℃)下,病毒感染性可保持数月甚至数年。

在50~60℃30分钟,100℃几秒钟即可灭活。

②pH 

多数病毒在pH5~9围稳定,强酸或强碱条件下可被灭活。

③射线 

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都能灭活病毒。

(2)化学因素

主要有化学消毒剂、抗生素及中草药等。

除强酸、强碱消毒剂外,酚类、氧化剂、卤素类、醇类等对病毒均有灭活作用。

例如2003年非典时期,大家都用84、过氧乙酸等来消毒,84的主要成分就是次氯酸钠,就是刚才所说的卤素类消毒剂,而过氧乙酸的就是冰醋酸和过氧化氢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属于强酸加氧化。

第三章 

消毒与灭菌

下列术语常用于表示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微生物的杀灭程度。

消毒:

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细菌的芽胞。

消毒所用的试剂称为消毒剂。

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在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抑菌:

抑制体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

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可抑制细菌的繁殖。

防腐:

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

同一种化学药品在高浓度时为消毒剂,低浓度时常为防腐剂。

消毒与灭菌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物理学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用于消毒灭菌的物理因素有热力、辐射、过滤等。

1.热力灭菌法

高温对细菌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因此最常用于消毒与灭菌。

多数无芽孢的细菌经55~60℃作用30~60分钟后死亡。

经80℃湿热5~10分钟可杀死所有细菌繁殖体、真菌和酵母菌。

细菌芽孢对高温有很强的抵抗力,例如炭疽芽孢杆菌的芽孢,耐受5~15分钟的煮沸,而肉毒梭菌的芽孢则需煮沸3~5小时才死亡。

热力灭菌法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相同温度下,后者的灭菌效力比前者大。

2.辐射灭菌法

(1)紫外线 

作用于DNA,使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受到干扰,导致细菌变异或死亡。

常用于室的空气消毒。

(2)电离辐射 

对各种细菌均有致死作用。

常用于大量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和食品的消毒。

(3)微波 

是一种波长为1mm~1m的电磁波,可穿透玻璃、塑料薄膜及瓷等物质,但不能穿透金属表面。

多用于检验室用品、无菌室的用具的消毒。

3.滤过除菌法

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以达到除菌目的。

滤菌器含有微细小孔<0.22微米,只允许液体或气体通过,而大于孔径的细菌等颗粒不能通过。

适用围:

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许多化学药物能影响微生物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性,从而发挥防腐、消毒及灭菌的作用。

洁净室(区)应定期消毒,使用的消毒剂不得对设备、物料和成品产生污染。

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用途

类别

作用机制

常用种类

用途

酚类

蛋白变性,细胞膜损伤

石炭酸

地面、器具表面、皮肤消毒

醇类

蛋白变性

乙醇

皮肤、体温计消毒

氧化剂

氧化、蛋白沉淀

高锰酸钾

皮肤、尿道、蔬菜、水果消毒

重金属盐

氧化、蛋白酶变性

红汞、硫柳汞

皮肤、粘膜、小创伤消毒

过氧乙酸、碘酒

塑料、玻璃器材、皮肤消毒

表面活性剂

新洁而灭

手术洗手、浸泡手术器械

第四章 

GMP与微生物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的生态学分布

在药品生产中,由于受到各种要素(制药厂房环境的空气、制药用水、操作人员、物料、设备等)的影响,都可能导致药品的微生物污染。

因此,GMP对各种要素都提出了防止污染的基本要求。

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规定的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和控制菌检查。

1.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本身并不产生污染,因为空气不含必要的水分和营养,不是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天然环境,但是一般的大气环境仍含有不少的细菌、霉菌和酵母菌。

空气中的微生物来自灰尘微粒(自然因素如风,人为因素如车),来自人的皮肤与衣服,以及谈话、咳嗽、打喷嚏等造成的飞沫。

空气中微生物数量取决于灰尘量和活动状况,例如,有活跃人群的地方微生物多,不清洁的房间比清洁的房间多,潮湿的地方比干燥的地方多。

因此,空气是侵袭我们产品的污染物的主要媒介。

因此保持空气洁净是极为重要的。

在药品生产中,减少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以下3种方法:

①空气洁净技术采用的过滤方法 

过滤是最常用的方法。

过滤介质种类很多,例如:

纤维素、玻璃棉或人造纤维等。

空气净化装置可用于整个房间如无菌操作室,也可只限于操作区域局部如超净工作台。

②化学消毒方法 

采用消毒剂作用于室空气和物体表面。

③紫外线照射方法 

采用紫外线对室空气进行照射。

2.制药用水中的微生物

在生产过程中,水是应用最广泛的原料之一。

从理论上来讲,微生物在纯水中是不能生长的。

但是,所有的各类水不管怎样仔细蒸溜或过滤,总会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有机物和盐类。

正是这些可溶性的物质被微生物利用作为它们生长的养料源泉。

工艺用水在制药企业防止污染及作为制药用水方面至关重要。

因为它不仅直接用于产品的生产,而且也用于清洗设备和用于冷却。

药品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环节在于工艺用水,因为水是微生物生长代的一个必要成分。

中国药典收载了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质量标准。

常用的对水消毒的方法,与空气消毒的方法一样,也是化学消毒剂、过滤与紫外线照射3种。

①化学消毒剂方法 

对水的消毒以化学消毒剂方法较常用,效果也最好。

常使用次氯酸钠或通氯气。

在使用中,应注意到水系统中不能留有消毒不到的“死角”。

②膜过滤法 

适用于水系统的连续循环处理。

③紫外线照射法 

在水系统中应用紫外线照射消毒,适用于需要特殊处理的水(如光学透明度要求高),一般在末端之前。

这种方法因处理过的水无臭无味,而优于化学消毒剂方法;

因不产生微生物移居滤器的现象,而优于膜滤器。

在水系统中,这3种方法综合应用,设计安装在适当的位置。

3.厂房建筑与设备表面的微生物

厂房建筑物的表面,以及设备表面、容器外表面等,都可以是微生物寄生存的地方。

由于空气中的湿度,所有表面都包上一层含水的薄膜。

这层薄膜由于静电吸引而饱含尘埃微粒,有很多时候,表面还覆盖一层油状物质,此层油膜易受到尘粒污染。

表面因尘埃微粒和微生物由空气传播的回降而受到污染。

请记住:

一个表面看起来很干净,而实际上已经被千百万个微生物所污染,除非已经做了正确的消毒灭菌。

制药企业生产车间的厂房,库房及实验室都必须清洁整齐。

建筑物表面不透水,光滑平整、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并能耐受清洗和消毒。

设备、管道应易于拆卸、结构简单,便于清洁消毒。

特别是药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容器,包括包装容器,都应进行清洗和消毒。

4.人体的微生物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与自然环境接触,当然也不能例外。

凡是人体体表皮肤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肠道、眼结膜、泌尿生殖道等均存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中有些微生物可以长期寄居在人的体表、皮肤和黏膜上。

以下举出一些人员污染的途径和方式:

①人的头发和皮肤

②水滴

③衣着

④化妆品和珠宝手饰

⑤生产过程中人们所引起的混杂和误差

(1)人的头发和皮肤

每分钟从人类皮肤中要散发出约10,000个微生物。

我们的手上,也拥有大量的微生物。

此外,在人们正常的日常活动中都接触大量微生物。

皮肤上经常存在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时还有非致病性的抗酸菌、真菌等。

(2)水滴

呼吸和咳嗽将产生出大量水滴,这种水滴既含有尘粒污染也含有微生物污染。

口腔是对污染最为敏感的地区,常见的微生物有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乳酸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等。

呼吸道常存在空气中的细菌,如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在鼻咽部还有链球菌、奈氏菌属。

一次咳嗽或喷嚏将把千百万个微生物引入工作环境。

(3)衣着

从可洗涤的纺织物中,可能散发出棉绒和淀粉粒。

而从羊毛、开士米和其它松软的针纺织物中也可能散落出纤维和磨损下的微粒。

污染也可能通过我们的鞋子进入工作场所。

(4)化妆品和珠宝手饰

发胶、香水、睫毛膏、香粉等,为微生物污染提供了极好的源泉。

耳环、戒指、项链、手链能传播微生物污染。

如果,一小片珠宝碎片落入一批产品中,则可能引起严重的尘粒污染。

(5)生产过程中人们所引起的混杂和误差

由人引起的污染也可能来自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混杂和误差。

例如,当员工没有按照SOP进行工作时,车间的污染程度增加。

让装产品的容器不加盖存放,将导致产品污染。

由于人体携带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因此在药品生产的全过程中,每个工序都有可能发生由人体携带的微生物导致药品污染的危险。

例如,用未经清洁消毒的手直接接触药品使其污染,通过谈话、咳嗽等方式引起药品的污染。

人体不同部位所带细菌数量

部位

细菌数量

手 部

前 额

头 皮

腋 窝

鼻腔分泌物

唾 液

粪 便

100~1000/cm2

1000~100000/cm2

约100万/cm2

约1000万/g

约10亿/g

710亿/g

5.物料的微生物

物料系指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等。

原辅料可能将大量的微生物带入到药物制剂中。

因此,选用符合标准的原辅料,将有利于控制药品和环境的污染水平。

来源于动物的原料药或辅料(如明胶),有可能被动物病原体所污染;

来源于植物的原料药或辅料(如淀粉)则可能被多种细菌、霉菌、酵母菌所污染。

原辅料的处理方法因药物类型而异,许多原辅料需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植物药材可用晾晒、烘烤方法使之充分干燥,以减少微生物繁殖。

原辅料在储藏过程中必须注意环境条件。

包装材料,特别是包装材料,一方面包装药品,另一方面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药中。

若处理不当,在药品储藏和运输过程中,极易引起污染,造成严重后果。

总之,包装材料应考虑不同需要加以清洁或消毒处理进行合理封装。

原则是尽量减少微生物数量,预防发生污染。

二.微生物污染导致药物变质的因素

药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的全过程,都有因微生物污染而导致药物变质的因素。

而药物变质,一般需要很高的微生物污染程度。

也就是说,微生物面广、量大的繁殖才出现显著的易被觉察的损坏现象。

微生物污染导致药物变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微生物污染数量

在药品生产中应将微生物污染数量控制在最低限度,这就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2.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因素

许多药物成分,都有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或无机盐类。

生产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亦能支持微生物生长。

3.pH值

pH值为中性时最适合微生物生长。

某些微生物在pH3.5或pH8.0~9.5仍能生长。

4.温度

对于微生物污染引起药物变质的温度,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最适温度。

根据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不同,可以将微生物分为嗜冷、兼性嗜冷、嗜温、嗜热和超嗜热等五种不同的类型。

对嗜温微生物来说,可将药物储藏在阴冷、干燥处。

三.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原则

1.了解污染源

对药品生产全过程可能造成污染的来源,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从而设计一个完好的生产工艺,制定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从各个环节采取消毒和卫生措施来防止微生物污染,使产品达到所要求的卫生学质量,包括稳定性及各种微生物参数。

2.进行微生物监测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应按GMP要求不断进行各项微生物卫生学监测。

例如:

对洁净室空气中的浮游菌、沉降菌的监测;

对无菌设备清洁灭菌的验证;

对非无菌药品进行细菌和活菌数测定和病原菌的限制性检查等。

四.药品生产人员卫生注意事项

1.新进人员的健康检查

药品生产企业在招收新职工时,一定要对新职工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要确保新进厂的职工不患有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另外还要根据新进职工安排的具体岗位性质再确定其它具体检查的项目。

2.建立生产人员健康档案

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职工个人健康档案,以便于检查、了解、追踪个人健康状况。

3.培养药品生产人员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勤剪指甲;

定期洗澡、勤理发;

勤换衣服、勤洗工作服;

在生产区做到三个禁止:

禁止吃东西、禁止吸烟、禁止大声喧哗。

4.洁净区生产人员要求

洁净区工作人员要尽可能少而精,只有工作需要时才能进入;

操作人员在洁净区动作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人的发尘量;

洁净区的门应关紧,避免不必要的移动,以保持洁净区的风速、风量、风型和风压;

如果是无菌区的话,操作人员的自我约束就更多,要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执行。

5.药品生产防污染控制措施

(1)划分洁净级别:

100级、10000级、100000级、300000级

(2)严格更衣程序:

一更、二更、三更

(3)消毒和灭菌

药品生产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

洁净度级别

尘粒最大允许数/个·

m-3

微生物最大允许数

≥0.5μm

≥5μm

浮游菌/个·

沉降菌/个·

皿-1

100级

3500

5

1

10000级

35000

2000

100

3

100000级

3500000

20000

500

10

300000级

10500000

60000

15

消毒和灭菌

杀灭有害微生物

常用消毒剂:

新洁尔灭、石炭酸、酒精

杀灭所有微生物

常用灭菌方法:

物理法(干热、湿热、紫外)、化学法(甲醛熏蒸等)

常用消毒剂浓度及用途

消毒液名称

浓度

1%

用于设备、墙壁等消毒

5%

用于地面的清洁消毒

酒精

75%

用于各岗位、工用具、设备表面及人员洗手

新洁尔灭

0.4%

用于三更洗手、更衣柜擦洗

来尔

1.5%

用于一般生产区清洁

3%

用于地面、墙及工具消毒

6.日常工作

(1)生产结束后岗位人员的工作:

彻底清洁生产现场和设备表面;

(2)生产结束后灭菌人员的工作:

用消毒剂擦拭房顶(包括高效送风口)、墙壁、地面等,并开启紫外灯;

(3)每月定期进行一次大消毒。

第二模块 

微生物显微技术和染色技术

一、光学显微镜结构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

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机械部分

  

显微镜结构图

(1)镜座:

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2)镜柱:

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3)镜臂:

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4)镜筒:

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简称“旋转器”:

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转换物镜后,不允许使用粗调节器,只能用细调节器,使像清晰。

(6)镜台(载物台):

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有弹簧夹,用以夹持玻片标本,镜台下有推进器调节轮,可使玻片标本作左右、前后方向的移动。

(7)调节器:

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①粗调节器(粗准焦螺旋):

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

②细调节器(细准焦螺旋):

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

◆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1)反光镜:

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