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影评观后感 是一部没有好人的电影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0011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子弹飞影评观后感 是一部没有好人的电影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让子弹飞影评观后感 是一部没有好人的电影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让子弹飞影评观后感 是一部没有好人的电影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让子弹飞影评观后感 是一部没有好人的电影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让子弹飞影评观后感 是一部没有好人的电影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让子弹飞影评观后感 是一部没有好人的电影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让子弹飞影评观后感 是一部没有好人的电影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让子弹飞影评观后感 是一部没有好人的电影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让子弹飞影评观后感 是一部没有好人的电影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子弹飞影评观后感 是一部没有好人的电影Word格式.docx

《让子弹飞影评观后感 是一部没有好人的电影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子弹飞影评观后感 是一部没有好人的电影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让子弹飞影评观后感 是一部没有好人的电影Word格式.docx

这群大导演大玩家,亦不能脱俗,只是口味略有偏好。

冯小刚张艺谋什么的活明白了,追求票房认同。

陈凯歌自负才华,追求带点文艺腔的装B青年的认同。

吾辈小装青年,层次低,为与不装B的大众拉开差距,大家紧紧抱成鸡蛋状,追求蛋内认同,人称蛋同。

还有些大装青年,最爱唱反调,追求与小装们拉开差距,显得层次高,自会有人贴过来膜拜他们,叫他们大神。

  姜文拍电影,也图个被认同。

他的四部风格各异的电影,都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

每一个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内心的部分投射。

其前三部电影表现出来的选本、选角的眼光,节奏、镜头的把握,讲故事谈思想的水平等硬实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圣。

但姜文不满足,他追求更广阔的认同。

《鬼来》被禁,《太阳》票房不佳,这些不认同的声音在姜文心里絮絮叨叨挥之不去。

  两年多后,姜文射出来的,是经过精心构化,寻求破局的子弹。

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众,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认同。

一言以蔽之:

  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赚了。

  我从没见过国产导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这野心听起来又如此的不可实现。

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脱离大众,大神要高于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认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不认同。

大众同行还算容易同时取悦。

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这三群,在态度上冰炭不容。

  现实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赞之后,电影自身素质迅速赢得了同行和大众的青睐。

广大小装青年们在短暂的观望后,看到宁财神同学的一句“姜文王朝来了!

”后立即拜倒投诚。

罗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来,“日,评价这么高,不至于吧。

(这电影没啥思想啊)”,“下次拍个更有追求的电影”,“你们到底为什么激动啊”。

更极端一些的人开始咒骂,“姜文背叛了我们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

“站着,也能挣钱”这种事在他们眼里是没门的。

“你媚俗了大众,让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经跪下了。

”“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讽刺了,你就已经跪下了!

”。

  连我这个不合群的小装青年,看完后也充满了疑惑。

前两小时被导演带着高速狂飙,爽透了,结尾的节奏变化却让我无所适从。

张麻子打倒了黄四郎,最后却一无所得,兄弟女人也离他远去。

他骑着白马缓缓离去的场景让我十分落寞。

虽然最后的那场“起义”倾向危险…但这就是姜文电影里想说的么?

  子弹呼啸而来,透体而过,我却没一点感觉,好像没打中一样。

搞的我连影评都不想写了。

  姜文说:

“让子弹飞一会儿”。

  电影的开头,张麻子对着白马开了一枪,这枪瞄准绳结,打中却不打断。

白马继续跑,绳索已不能吃力。

让“子弹飞了一会”,绳索终于断裂,白马才四散跑开。

电影的结尾,姜文对我开了一枪。

白马在我脑中奔驰一夜一天,绳索终于断裂,我才舒服了。

  如果你看见了那思绪拖出来的暗线,就会明白宁财神说错了。

“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到来”

  影评这么多,吐槽点最多的就是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了。

这个地主恶霸,说单词,玩“介错”,还总要拽拽文,钱也多的离谱。

这些特质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开暗线的线索,就在于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线,几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问题1: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1920.

  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

“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发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问题2:

黄四郎只是个地主恶霸么?

没那么简单

  黄四郎交给假麻子(胡军)地雷时,说了很多:

“北中国我不知道,但这种限量版地雷,整个南国只有两个”;

“第一个在辛亥革命时炸了第一响”;

“惊天,动地,还泣鬼神”;

“1910,madeinU.S”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这1910年才生产。

黄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号,还拥有唯一一颗双胞胎地雷。

请问,黄四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四郎参与了在武昌起义的核心策划,是辛亥革命的老资格革命党!

不信?

下面还有佐证

  问题3:

张麻子只是个土匪么?

当然不是

  电影里很明白的说了,张牧之,早年追随松坡将军(蔡锷),17岁时即为其麾下手枪队长。

是讲武堂出来的(考虑到蔡锷,应为1909年成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

蔡锷在日本死后(1916),张牧之回国,落草。

  蔡锷何人?

梁启超高徒,民国开国元勋,护国军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20日,蔡锷就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响应革命。

1915年又发动护国讨袁并取得胜利。

张牧之早年即追随他,也算是辛亥革命党对老资格。

  张牧之和黄四郎还曾是革命战友?

影片给出了明显的线索

  问题4:

1900的一面之缘?

  张牧之与马邦德赴黄四郎的鸿门宴时,黄四郎说。

“20年前,我和张麻子曾有一面之缘”。

从影片可以看出,黄四郎一开始就知道假县长就是张牧之就是张麻子。

这句一面之缘,是他刻意点开的敲山震虎。

影片确凿的发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黄四郎和张牧之在这一年见过面?

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我们继续从张17岁当上蔡锷手枪队长入手。

  问题是,张牧之现在多少岁,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锷的呢?

  蔡锷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时务学堂的老师唐才常德资助下赴日本留学,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回国后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练兵。

  如果张是1904年后见到的蔡锷,那么1900年时张牧之不超过13岁。

这样的孩子不应引起黄四郎的注意。

且1920年时33岁,似乎又嫩了一些。

蔡锷活到此时也不过三十七岁。

1899年之前的蔡锷不过是个16岁不到的学生,虽然已经声名不弱,但也不至于配个手枪队长吧。

张蔡相逢,应为1899-1904年蔡锷留学时发生。

17岁的张牧之,又为何会给一个留学生作手枪队长呢?

  查了一下,1900年时,唐才常策划在武汉发动“自立军起义”。

蔡锷闻讯即回国响应老师。

但唐看他年纪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后来唐才常被张之洞拍平,蔡锷身在湖南躲过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实这时候他才改名叫蔡锷,才去学军事)。

我以为,张牧之当上蔡锷手枪队长,正是这一年。

估计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锷一个人走,派了张牧之这个同龄毛头小伙子,给他当的保镖--”手枪队长”(估计是光头小队长)。

这样算,1920年影片发生时张牧之37岁,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黄四郎会在1900年认识张牧之,两种可能。

1是黄也参与了自立军起义,在武汉或者湖南见过蔡锷与张牧之。

2是蔡锷把这个手枪小战士一起带到了日本,然后在日本和黄有过一面之缘。

  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黄四郎和张牧之,显然都在日本混过不短地时间。

  问题5:

张牧之黄四郎都混过日本?

应该是,他们都对介错很熟

  先来介绍一下介错:

  日本人不爱上吊爱切腹,他们觉得切死自己挺光荣的。

但切腹挺难操作,一刀捅进去,一时死不了还特别疼。

身体倒得七扭八歪,挣扎起来满地的血,死相难看,特别不体面。

故很多时候切腹者会让一个信赖的朋友当「介错」。

介错人手持长刀站在其身后,在自杀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间砍下他的脑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错就相对冷僻。

更别说在没网络和电视的1920年,如果不是对日本文化相当熟悉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俩字吧。

  黄四郎在鸿门宴上说“要是这三个人供出我来,我就切腹,请兄台当我的介错”。

张牧之说“你搞错了,介错人用的是长刀”。

两个人应该都在日本待过相当长的时间。

尤其是黄四郎,好端端的中国人没事谁能扯到切腹去。

张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

因为1904年蔡锷回国后就没怎么去日本(其实我也不熟,蒙的),作为蔡锷的手枪队长,张牧之也不能去日本。

等1916年8月,蔡锷病重去日本治病,当时张牧之一定跟着去了日本,但估计这段时间他可没兴趣研究什么切腹。

何况11月初蔡锷就病逝了。

  回答了这5个问题后,我们重新看黄四郎这个人。

他留过西洋,也留过东洋。

说话爱拽文,冒成语,国学功底算不错。

你若把他看作一个土财主,这些设定显然有很蹩脚;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那些设定就很恰当。

  黄四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土财主。

他是一个腐化的前革命者,现当权派。

在鹅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总结一下暗线:

  1900年,张牧之追随蔡锷到日本,并与黄四郎有一面之缘。

  1900-1911年,张牧之和黄四郎在同一个革命阵营,但无交集。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黄四郎为核心成员。

10月30日,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张牧之也算核心成员。

  1911年-1920年.辛亥胜利后,革命者黄四郎,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

他投靠了实力军阀张敬尧(还是张宗昌?

其实我没听清楚。

总不能是张孝准吧)这座靠山后,愈发肆无忌惮,横征暴敛,更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发其财。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张牧之,不求权钱,继续追随蔡锷。

1916年蔡锷死于日本,此后张牧之对时局失望,干脆落草为寇。

  1920年,张牧之马邦德来到鹅城,电影开始。

张黄斗法,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鹅城起义,胜利后张牧之分文不得,心爱的女人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走了。

这场“革命”,正如当年的辛亥革命,他什么也没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也被别的man抗走了。

  这就是姜文在此电影里内藏的政治隐喻。

谁会投入革命?

蔡锷这样的英雄会,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但最后得权的一定是袁世凯;

张牧之这样的爷们会,黄四郎这样的投机者会,但最后得利的一定是黄四郎。

当张牧之再次掀起鹅城革命,他不为财也不为权,不为女人也不为大众。

他对黄四郎说:

“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如果你们觉得这个隐喻还不够过瘾,鸿门宴上还有句台词。

“彼时彼刻?

”“恰如此时此刻”(谢绝联想,请勿跨省)。

  问题6:

姜文要干什么?

“让子弹飞一会”

  解决了前5个问题,我们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时取悦小装,大神和官府三个群体了。

那就是打时间差。

这是一部让子弹飞一会儿才能被解读出的电影,子弹中的火药藏在喜剧和商业的外壳之下,躲过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无误的指出黄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统治阶级的恶棍,配合最后的“鹅城运动”,那这片死的绝对比宁浩的《无人区》还惨烈。

等子弹飞完,官府醒过神儿来,影片都下映了。

  从技术手段来说,姜文为追求这个飞一会儿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将每一条重要的线索后埋一个包袱以转移注意力。

比如张牧之刚刚自陈身份,说自己跟松坡将军混过。

观众还没转过筋想清楚松坡是谁,葛优就跳出来插科打诨:

“那一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

在逗笑大家之余,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松坡”,“十七岁”这样的线索上转移开。

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电影爱悄悄的牵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弹对着官府打,未免自讨死路。

他准备打向谁?

这就是本文最后要讨论的问题,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们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别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写。

我觉得他把枪口对准时下电影界,对准某位电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挣了”。

这点野心,观众都看的出来,也不难理解这句有点揶揄闷头挣钱的冯小刚。

冯导岂是在于这点揶揄的人?

还主动客串了汤师爷,和葛优联袂出演赚钱众。

(冯导不但拍片赚钱发挥稳定,客串也是稳定的头五分钟就死。

)汤师爷落水而死,葛优演的马邦德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汤师爷。

可以说,在电影里,葛优代表了冯小刚。

马邦德说的,就是汤师爷说的。

也是冯小刚说的。

  汤师爷要赚钱,他向谁跪?

官府代言人“黄四爷”。

他怎么着挣钱?

黄四爷带头出钱,其他人就得跟着出钱,回头把钱还给黄四爷,得利三七开。

  张牧之要站着挣钱,也得在汤师爷的配合下,先忽悠“黄四爷”先出了一百八十万两银子才行。

  关键问题来了,汤师爷想赚钱得跪官府代言人黄四爷,冯导演想赚钱得跪那位爷?

  时下电影圈里,有没有一个“爷”,是公认的官府代言人呢。

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恶劣,已成中国电影的毒瘤,就够好了。

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发家,先投身于“导”,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拢,终究成“爷”,就再好不过了。

  有没有这样的一位爷,让姜文这种爷们电影人觉得。

“X爷,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线索还在电影里

  理解子弹的政治隐喻,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故事发生时间的改动。

  理解子弹的现实所指,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角色姓名的改动。

  在原著里,黄财主的原名叫黄天榜,”黄天棒”.在电影里,叫作黄四郎,“黄四爷”。

  韩三爷,您得多么的无畏,才敢于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这片儿的出品人上?

您给这电影投了多少钱来着,别是一千八百万

  (原著师爷姓陈,没县长这人。

电影里分别安上汤,马二名。

将将是个“冯”字,有点附会,放括号里图个好玩吧)

  在电影后半,张麻子对着黄四爷派出来的马车,虚射一枪,“让子弹飞一会”。

片刻,枪声四起。

  《让子弹飞》上映一会后,终会成燎原之势。

其它手里有枪的导演,编剧,演员,杂志,评论家们,都会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弹打出去。

  姜文必将瓦解一个“三爷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

让黑马们倒下,白马们得以挣脱沉重的束缚。

但”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来临。

他会从容的从椅子上站起来,让别人搬走。

自己骑上白马,悠然的离开我们的视线,化为一个传说。

  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

  没想到这个影评会这么火.

  看了部分回复,呃...

  想转载的朋友随意.

  我不是什么马甲,也没啥坏心眼,只是个爱显摆小聪明的穷学生而已

  我在不活跃,但也不是个新帐号.我好歹还写过点书评...就是没人理罢了

  至于有同学说我造谣,挑拨,中伤姜文...呃...真百口莫辩,不过你们大概没仔细看影评吧。

可能有些措辞确实不当,改掉了。

  我会看这电影,写这影评,完全因为导演是姜文。

  在我看来,姜文,爷们中的爷们,让人自惭形秽,又心向往之。

  一部无法停止下来的电影■入评理由:

姜文放下了抽象与晦涩,与观众同乐。

可能是最好笑的贺岁档电影,应该是本年度最好的本土电影。

  ■一句话点评:

人人看得懂,人人都能笑。

不管是奔马还是火车,马蹄一扬,车轮开转,姜文的想象力就无法停止下来。

  (SpoilerAlert!

以下内容涉及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当吴宇森说,我不再停留于个人英雄浪漫主义上,于是他拍了《赤壁》,古装大片也可以风趣搞笑。

当冯小刚说,从没有认为自己搞笑过,也不知道什么是搞笑时,他拍了小资爱情和人伦通俗剧。

对姜文来说,他不需要做多余解释,大家自个来看《让子弹飞》,或幽默或浪漫,历史背景不缺,张狂气息不少,里面应有尽有,自取自用。

  这是一部迥异于中国式大片的大片,它有明星有风光也有排场,这些并不稀罕。

更重要的是电影注入了姜文的作者理念,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比如那些短平快的对白和剪切,比如各式好玩配角和一堆光膀子的汉子。

换句话说,《让子弹飞》并不是脱胎自一个成熟发展的市场,更多依赖于导演本人的过人本领和出色能力。

它不大像是一种特定的类型制作,别人只能围观,无法搬弄复制。

  到了结尾处的十分钟,三天三夜的等待之后,《让子弹飞》方才有了我所熟悉的诗意——就像做了个大梦一样。

看着黄四郎的碉楼领地被鹅城民众洗掠一空,眼前的狂欢景象让张麻子不胜感慨。

一番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平和对话后,跟先前与马邦德的对话一般,彼此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

几位兄弟想退出远走,张麻子好似把整个人生都经历完了,登时就来了一种千帆尽过的沧桑感。

此前大部分时间,《让子弹飞》是极尽癫狂,不惧过火,想停也停不下来,不会留给你太多思考的空间。

除了配乐,姜文把东西都做得很满,各种斗智斗勇、无数滑稽场面,劈里啪啦,应接不暇。

多数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也能做足反差,像身份疑问,像抉择判断,完全是让观众焦急不已心急如焚地往下看。

  要说《让子弹飞》有什么姜文奇招,好像也不尽然。

这回他没玩色彩没玩结构,可以说奔着商业大军而去。

黄四郎蹦英文句子,马邦德不时夹生,包括将有的四川方言配音版本,这些好像都是奔着普罗大众而去。

不过回想《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姜文作品里的方言元素好像从来不缺。

片中让人印象较深的几组画面:

几个兄弟去祭拜六子,每个人都凑到了镜头前面(戏剧话剧舞台上的打破第四面墙);

张麻子责问谁做了坏事,他们个个面露难色,这些都是典型的“与观众直接对话”,时间短,疗效快,效果绝佳。

  在对手戏过程中,《让子弹飞》同样追求节奏明快的叙事,不想拖泥带水。

张麻子与马邦德从敌到友,前后不过几分钟,无非闹钟飞上天的时间。

要么就是大反转,给你意料不到的刺激。

两碗凉粉的对峙,貌似无聊刁难,结果留下了一个恐怖骇人的收场。

因为鹅城不宜久留,张麻子一方都在与时间赛跑。

不停撞墙碰壁,不停的从头再来。

张麻子说的“让子弹飞一会儿”,那其实是个夸张句式。

子弹的速度可想而知,没有飞一会儿还是飞半天的问题。

这句话的意思是打出子弹后,稍安勿躁,事情会起变化,一切了然于心。

既然出来混,进城来玩,要干就干个大的。

  由于乱世背景的存在,《让子弹飞》是一部没有好人的电影。

主要人物是土匪恶霸骗子,配角人物是小弟师爷妓女打手。

要在乱世中求生,那不是往脑门上贴两个大字就可以行走的(想想那对讨债母子)。

大家靠的都是真本事,要么有杆枪,要么有脑子,要么有身体。

可能姜文也意识到缺乏通俗意义上的好人形象,所以张麻子从一露面开始就疑云重重,他怎么就愿意落草为寇,会不会是假冒的张麻子。

好在跟马邦德的一次对话后,他也披露了前半生的戎马经历,由此电影多出了一份历史感。

  整部电影里头,疯癫的东西有很多,像集体敲鼓仪式上的白粉女子,疯子一般的武举人和假张麻子。

与之相对应的,姜文的男性化浪漫也没有减少,打不完的子弹,满地的白银。

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下,一行人猛打铁门就是一次强行爆发,等待那迟迟不至的转机。

正如莱昂内有能力让他的电影长到三四个小时却不让人感到时间太长,正如昆汀有能力让话痨症暴力狂恋足癖唱片迷等口味情趣集中爆发,我也不认为片中流露的自恋倾向是件坏事,毕竟姜文能导能演,在中国导演里头是划分不了归属群。

或者就这么说吧,他和他的作品独一无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