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0447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docx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

【12篇】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凝红叶

   峡谷中,坐落着一座低矮简陋的小草房。

门上刻着淡淡的字迹:

“赵一曼被俘地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永垂不朽!

”时令才深秋,却下了一场大雪,山野白皑皑,好一个银色世界。

这里没有高耸的赵一曼纪念碑,没有鲜花,没有坟墓,她和白山黑水卧在一起,她和蓝天沃野永驻在一起。

朔风在峡谷里呼啸,白雪在天空中飞舞,四野默默无声,那山、那水、那风、那雪似乎在为烈士致哀。

小草房前的一丛柞树披着厚厚的雪,像盛开的梨花,它的叶子并未凋零,一片火红,像燃烧的火苗,耀眼。

   一位正在着手写赵一曼传记作品的作家,随手采了一片鲜红的柞叶,沉重地讲起一段悲壮的历史来:

   赵一曼同志在战斗中左腿被打断,跌倒在地,不幸被俘。

在哈尔滨,她惨遭百般折磨,受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敌人把她押送到亮珠河杀害。

在赴刑场途中,赵一曼昂首挺胸,正气凛然,唱着歌向人们诀别:

“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透了旗帜……”她高喊着:

“打倒日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口号声中,她倒在了血泊里,她才三十一岁……

   我们都沉默着,谁也不说话,静听着这位作家的讲述。

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她没有死,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我采撷了一片柞叶,珍惜地夹在我带着的笔记本里,这一片红叶呀,不是可作我最珍贵的书签吗?

书签,凝结着赵一曼烈士的斑斑血迹,我把它珍藏在身边……

(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词语。

目光炯炯:

________

情不自禁:

________

(2)写出第三自然段的段意。

(3)写出一句表示作者联想的话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在洒着赵一曼鲜血的地方,采撷一片柞叶珍藏起来?

(5)在抗日斗争时期,许多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献出了生命,请你搜集他们的事迹,简单的讲给同学听。

人物:

________

事迹:

________

【答案】

(1)眼睛很有神。

;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2)回顾了赵一曼在狱中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的英雄事迹。

(3)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她没有死,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4)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因为这红叶是赵一曼烈士用鲜血染成的,采树叶,是为了永远记住烈士的丰功伟绩,用烈士的行为激励自己为祖国的振兴作出贡献。

(5)张自忠;以身报国的抗战名将。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1、眼睛很有神。

2、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2)回顾了赵一曼在狱中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的英雄事迹。

(3)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她没有死,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4)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因为这红叶是赵一曼烈士用鲜血染成的,采树叶,是为了永远记住烈士的丰功伟绩,用烈士的行为激励自己为祖国的振兴作出贡献。

(5)张自忠;以身报国的抗战名将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②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③我是诸元素之女: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④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文中的“花”指的是(   )

A.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                                        

B. 诸元素之女

C.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D. 以上三项都是

(2)①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3)③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4)下列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A.片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的凋谢。

B.这里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情的寄托。

C.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星星,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即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

D.以上三项都是

【答案】

(1)D

(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4)略

【解析】【分析】

(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把“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是比喻。

(3)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形象生动,是比喻。

连用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故答案为:

(1)D

(2)比喻;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3)比喻;排比;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强调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4)D

【点评】

(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3)考查学生对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①—③自然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处的丁香。

(2)第①节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

(3)“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句中“积雪”指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4)下列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 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 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 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5)写2句有关花的古诗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6)“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形状;色彩;气味;城里街旁;宅院;城外校园;斗室外

(2)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丁香花多、娇小、惹人喜爱的特点

(3)丁香花;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4)B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

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

纯洁、轻柔、光洁。

【解析】【分析】

(1)、(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把“丁香花”比作“星星”是比喻,又把“丁香花”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即可。

(6)解答此题要从内容方面来分析。

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

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

纯洁、轻柔、光洁。

故答案为:

(1)形状、色彩、气味、城里街旁、宅院、城外校园、斗室外

(2)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丁香花多、娇小、惹人喜爱的特点

(3)丁香花、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4)B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

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

纯洁、轻柔、光洁。

【点评】

(1)、(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的含义。

(6)此题考查对写作技巧的掌握。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昧书屋》(节选)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

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gū gǔ)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

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pū pù)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

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

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

“以后要早到!

”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1)选出文中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花骨________(gū gǔ)朵    当铺________(pū pù)

(2)文段中把“早”字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

(3)把说明“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句子用“________”画出来。

(4)鲁迅为什么要刻一个“早”字?

【答案】

(1)gū;pù

(2)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一支小小的火把

(3)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

(4)鲁迅的父亲生病了,鲁迅要照顾父亲,上学迟到了,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

“以后要早到!

”于是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gū、pù

(2)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一支小小的火把。

(3)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

(4)鲁迅的父亲生病了,鲁迅要照顾父亲,上学迟到了,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

“以后要早到!

”于是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阅读片段一,回答问题。

片段一:

   科学家们还发现火星是一个非常           的星球,在它的大气中[  ]找到了水汽,[  ]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1%()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96%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少()火星表面温度很低()火星上没有           ()它的大气层中又没有臭氧层()因而不能           紫外线和各种宇亩线的照射()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1)在画线上按课文内容填空。

(2)在文中[  ]处填关联词语。

(3)在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

稀少________  生活________

B.找反义词:

投降________   平常________

(5)片段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答案】

(1)干燥;磁场;抵御

(2)虽然;但

(3);,,;;,,。

(4)稀薄;生存;抵御;非常

(5)列数字;作比较;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不但能直观地说明问题,而且能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火星与我们生活的地球进行比较,说明对于生命存在来说,火星的环境恶劣到了极点。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此题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

故选“虽然……但……”;

(3)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5)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

(1)干燥;磁场;抵御

(2)虽然;但

(3);,,;;,,。

(4)稀薄、生存、抵御、非常

(5)列数字;作比较;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不但能直观地说明问题,而且能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火星与我们生活的地球进行比较,说明对于生命存在来说,火星的环境恶劣到了极点。

【点评】

(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4)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5)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课内阅读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

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   )自制的烟卷,(   )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

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书。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深思着。

(1)给文中加下划线的字填上正确的读音。

划着________   双膝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3)郝副营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在文中找出表示郝副营长动作、表情的词语。

【答案】

(1)zháo;xī

(2)夹着;拿着

(3)战斗英雄、为了美好的明天甘愿牺牲自己。

(4)坐着、夹着、拿着、划着、注视、默默地。

【解析】【分析】

(1)考察易错字的读音。

“着”是多音字,划着 zháo;双膝xī,不要读成qi。

(2)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

(3)结合原文理解人物品质。

郝副营长是一个战斗英雄、为了美好的明天甘愿牺牲自己。

(4)表示郝副营长动作、表情的词语:

坐着、夹着、拿着、划着、注视、默默地。

【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

7.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鲁迅的学习和玩耍

   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好。

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记得熟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能背了。

他这样能背,老师就让他比别人多背一些,甚至曾经让他一本书一本书地背。

他还是背出来了。

当然,鲁迅读书不光凭自己的聪明伶俐,还依靠自己的勤奋。

   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

他怎样玩呢?

第一,他喜欢种花。

为了种花还专门买了一本怎样种花的书——《花镜》来看。

他还专门在各种花旁边插上竹签,写明花的名称,弄得津津有味。

第二,他喜欢描画。

那时候没有美术课,他自己买了一些宣纸,映在绣像小说上,把书上的人物、房屋等描下来,再订成一本一本的小册子。

这对他以后在南京路矿学堂学画图很有帮助。

   鲁迅小时候的学习和玩耍,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

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而要玩得有趣有益。

(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三心二意——________    津津有味——________    聪明伶俐——________

(2)填空。

A第一自然段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

________。

第二层意思是________。

B鲁迅小时候喜欢________和________。

(3)写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4)鲁迅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启示?

【答案】

(1)一心一意;食不甘味;愚不可及

(2)写鲁迅的聪明伶俐;写鲁迅的勤奋;种花;描画

(3)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

(4)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而要玩得有趣有益。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反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

先理解词义再写反义词。

其中注意:

三心二意:

指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形容犹豫不决或意志不坚定。

所以“三心二意”的反义词是“一心一意”。

津津有味:

形容趣味浓厚或有滋味的样子。

也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说得很尽兴。

所以“津津有味”的反义词是“食不甘味”。

聪明伶俐:

聪明:

智力发达,天资高。

所以“聪明伶俐”的反义词是“愚不可及”。

(2)考查划分层次及概括层意的能力。

A细读短文第一自然段可知,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

写鲁迅的聪明伶俐。

第二层意思是写鲁迅的勤奋。

B鲁迅小时候喜欢种花和描画。

(3)考查中心句。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句首:

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

(4)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回答问题。

此类题只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都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而要玩得有趣有益。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考查划分层次及概括层意的能力。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

“你先走。

   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________。

这里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

(2)选文中表现老汉前后矛盾的动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老汉的________和________。

(3)“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还来得及喊,他会喊些什么呢?

【答案】

(1)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拟人、比喻;洪水的疯狂、放肆和无情

(2)揪;推;不徇私情;如山的父爱

(3)他可能会喊:

儿子!

一定要记住!

党员的职责!

党员就是要照顾别人,不怕惜牺牲自己!

记住!

【解析】【分析】

(1)结合课文内容,从修辞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联系课文,从课文中心思想的角度分析。

(3)结合课文内容,从体现老汉优秀品质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9.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