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0749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15 大小:15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5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5页
亲,该文档总共2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2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docx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l.《山海经》载药数为

A.360余种B.240余种C.730余种D.100余种E.850余种

2.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的药物数为

A.100余种B.300余种C.240余种D.840余种E.700余种

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本草经集注》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

5.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的本草是

A.《唐本草》B.《证类本草》C.《本经》D.《本草经集注》E.《开宝本草》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经》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E.《海药本草》

7.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A.《雷公炮炙论》B.《炮炙大法》C.《珍珠囊》D.《修事指南》E.以上皆非

8.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A.《本经》B.《本草纲目》C.《开宝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品汇精要》

9.《唐本草》的载药数是

A.1746种B.1892种C.730种D.844种E.365种

10.最早提出按十剂类分药物的本草著作是

A.《唐本草》B.《本经》C.《本草经集注》D.《药性论》E.《本草拾遗》

11.宋代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是。

A.《嘉祐本草》B.《开宝本草》C.《证类本草》D.《图经本草》E.《大观本草》

12.宋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证类本草》B.《政和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别说》E.《本草图经》、

13.宋代最著名的私人本草著作是。

A.《证类本草》B.《大观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衍义》E.《本草折衷》

14.忽思慧所著的食疗专著是。

A.《饮膳正要》B.《食疗本草》C.《救荒本草》D.《食治篇》E.《汤液本草》

15.《珍珠囊》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王好古D。

朱震亨E.忽思慧

16.明代的官修本草是

A.《本草纲目》B.《本草品汇精要》C.《滇南本草》D.《本草汇言》E.以上皆非

17.明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草原始》B.《本草纲目》C.《本草蒙签》D.《本草汇言》E.《本草品汇精要》

18.《本草纲目》的载药效为

A.1815种B.1892种C.1746种D.1082种E.1558种

19.朱棣撰写的本草著作是

A.《救荒本草》B.《本草原始》C.《本草汇言》D.《本草蒙签》E.《本草经疏》

20.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草纲目拾遗》B.《本草求真》C.《本草备要》D.《本草从新》E.《本经逢原》

21.《本草求真》的作者是

A.黄宫绣B.赵学敏C.吴仪洛D.江昂E.张璐

22.《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种数是。

A.921种B.716种C.844种D.183种E.245种

(三)X型题

1.成书于隋唐五代的本草著作有。

A.《新修本草》B。

《本草拾遗》C.《药性论》D.《食疗本草》E.《海药本草》

2.成书于唐至五代的本草著作有_。

A.《食疗本草》B.《日华子本草》C.《药性论》D.《蜀本草》E.《海药本草》

3.成书于宋代的本草著作有_。

A.《本草衍义》B.《嘉祐本草》C.《本草图经》D.《本草折衷》E.《证类本草》

4.宋代的官修本草有。

A.《开宝本草》B.《本草图经》C.《大观本草》D.《政和本草》E.《绍兴本草》

5.明代由私人撰写的本草著作是_。

A.《本草蒙筌》B.《本草原始》C.《炮炙大法》D.《滇南本草》E.《本草纲目》

6.金元时期的本草著作有_。

A.《素问药注》B.《珍珠囊》C.《用药心法》D.《汤液本草》E.《本草行义补遗》

二、填空题

1.《山海经》载药余种。

2.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载药种。

3.《本经·序例》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配伍法度、、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

4.《本草经集注》是由《》和《》两部分组成.

5.《炮炙论》收录了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是我国第一部专著.

6.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是,载药种。

7.唐代记录用人胞作强壮剂的本草著作是。

8.《唐本草》记载了用治夜盲症。

9.《千金方》记载了用鹿靥治病。

10.《海药本草》的作者是.

11.宋代的本草代表作是《本草》,其作者是。

12.宋代《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规范。

13.“秋石”是从人尿中提取的制剂,它的制备方法最早见于《》。

14.宋代记载用“牛黄合为猪胆”的本草著作是《》

15.元代著名的食疗专著是《》,作者是。

16.《本草纲目拾遗》载药种,其中新增药有种。

17.《本草品汇精要》载药种,收药图幅。

18.《救荒本草》在医药、、方面均有较高价值。

19.明代人工栽培的药物已达余种。

三、判断题

1.世界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本经》。

()

2.《本经》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

3.中药炮制学在南朝刘宋时从本草学中分出。

()

4.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神农本草经》。

()

5.陈藏器将药物分为宣、通、补、泻、轻、重、滑、涩、温、清十类。

()

6.《开宝本草》是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

7.《和剂局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制剂规范。

()

8.《本草蒙签》记载以五倍子制没食子酸(百药煎),比欧洲早100余年。

()

9.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本草纲目拾遗》。

()

四、名词解释

1.中药

2.中药学

3.本草

五、问答题

1.简述中药学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学术特点。

2.简述历代中药学代表作及其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及主要成就。

 

第二章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产于某一地区疗效最好、质量最佳而被普遍重视的中药材,可视为。

A.特产药材B.多产药材C.道地药材D.贵重药材E.稀有药材

2.产与四川的道地药材是。

A.附子B.苍术C.细辛D.山药E.砂仁

3.产于广东的道地药材是

A.附子B.砂仁C.苍术D.黄连E.细辛

4.产于云南的道地药材是

A.砂仁B.薄荷C.白术D.茯苓E.阿胶

5.产于河南的道地药材是

A.砂仁B.薄荷C.地黄D.黄连E.阿胶

6.产于山东的道地药材是

A.砂仁B.黄连C.茯苓D.阿胶E.细辛

7.要求采摘含苞欲放花蕾入药的药是

A.金银花B.旋覆花C.月季花D.草红花E.白菊花

8.宜于花瓣由黄色转橙红色是采摘的药是—。

A.月季花B.玫瑰花C.红花D.槐花E.以上皆非

(三)X型题

1.产于四川的道地药材有_。

A.黄连B.地黄C.川贝D.附子E.川芎

2.需花正开放时采集的药材有_。

A.辛夷B.蒲黄C.菊花D.旋覆花E.槐米

二、填空题

1.中药源于动物、植物、及少数制品。

2.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是。

3.砂仁是地区的道地药材,茯苓是地区的道地药材。

4.苍术的道地产区是,地黄的道地产区是。

三、判断题

1.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是产地。

()

2.广西和云南都是三七的道地产区。

()

3.金银花应在花蕾开放时采摘。

()

4.桑叶应在夏季采收。

()

四、问答题

l.何谓道地药材?

怎样正确认识?

2.为什么必须适时采收植、动物中药材?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习题

(一)A型题

1.制草乌的目的是

A.降低毒性B.改变性能C.增强药效D.便于贮存E.矫正味道

2.巴豆去油用霜的目的是一一

A.改变性能B.降低毒性C.增强药效D.便于贮存E.矫正味道

3.地黄制熟的目的是

A.减毒B.增效C.改变性状D.改变性能E.以上皆非开

4.蜜炙百部的目的是

A.减毒B.增效C.便于贮存D.改变性能E.以上皆非

5.蜜炙麻黄的目的是

A.制约其发汗之力B.制约其平喘之力C.制约其活血之力D.制约其散寒之力E.以上皆非

6.蒸制桑螵蛸的目的是

A.增效B.减毒C.方便贮存D.改变性能E.以上皆非

7.为减轻常山的致吐作用.常用的炮制法是

A.醋炒B.姜汁炒C.童便炒D.盐水炒E.酒炒

8.切制槟榔饮片时,常用的润法是一。

A.淋润B.酒洗润C.泡润D.伏润E.盖润

9.切制大黄饮片时,常用的润法是。

A.淋润B.泡润C.盖润D.伏润E.以上皆非

10.用清水漂制昆布的目的是

A.消除烈性B.改变性能C.便于贮存D.便于服用E.漂去盐分

11.用清水润软荆芥,常用的方法是

A.淋润B.伏润C.复润D.盖润E.露润

12.生首乌制熟之目的是。

A.消除毒性B.改变性能C.便于贮存D.利于服用E.便于制剂

13.酒制能增强当归的__效能。

A.补气B.活血C.滋肾D.补血E.润肠

14.可用蜜炒炙的药是。

A.黄芪B.党参C.白术D.山药E.扁豆

16.下列各项中除外均可用水飞法制取。

A.雄黄B.炉甘石C.滑石D.朱砂E.芒硝

17.宜采用明煅法炮制的药是。

A.牡蛎B.雄黄C.硫黄D.血余E.干姜

18.宜采用焖煅法炮制的药是。

A.血余B.牡蛎C.干姜D.荆芥E.斑蝥

19.将药材埋入火在中,使其受热、发泡的炮制法属

A.炒B.煨C.煅D.烘E.炙

20.潬法属_。

A.修治B.水制C.火制D.水火共制E.其他制法

(三)X型题

l.炮制中药的目的是一。

A.减毒B.增效C.改变性能;D.改变性状E.洁净药材

2.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的药是一。

A.附子B.半夏C.巴豆D.天南星E.马钱子

3.宜用水飞法制取细粉的药是。

A.滑石B.朱砂C.炉甘石D.雄黄E.硼砂

4.需漂去盐分的药是

A.昆布B.紫河车C.盐附子D.白附子E.海藻

5.蒸制后能改变性能的药是

A.地黄B.茯苓C.厚朴D.女贞子E.何首乌

二、填空题

1.蜜炙百部能增强其作用。

2.醋制元胡能增强其作用。

3.吴茱萸辛热燥烈,拌黄连水炒可制约其性,甘草水浸泡可制其之性。

4.生姜煨熟,既能减缓其力,又能增强其之效。

5.蜜炙麻黄,既能制约其之力,又能增强其上之效。

6.水制的目的主要是。

7.水飞,即借药物在水中的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8.常见的火制法有炒、、、、及五种。

9.清炒法按炒制程度不同可分为炒黄、、、三种。

10.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作用,或增强其功效。

11.水火共制法有、、、四种。

三、判断题

1.枇杷叶入药应去毛。

()

2.水飞法为水火共制法之一种。

()

3.将药材与辅料同炒的方法称作炙。

()

4.炒黄法能缓和药性。

()

5.西瓜霜是芒硝的重结晶制品。

()

6.淬法是炮制某些介壳类药的方法。

()

7.将巴豆压榨去油即为巴豆霜。

()

8.所谓砂烫即将药物与热砂同炒。

()

四、名词解释

1.炮制

2.煅

3.水飞

4.炙

五、问答题

1.试举例说明炮制的目的。

2.简述常用炮制法。

 

第四章药性理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寒凉药性所表示的作用?

A.清热B.泻火C.凉血D.醒神E.解热毒

2.下列哪项不是寒凉药性所表示的作用?

A.清热B.泻火C.凉血D.醒神E.解热毒

3.寒凉药性对人体的不良效应是

A.伤阳B.耗气C.伤阴D.敛邪E.以上皆非

4.温热药性对人体的不良效应是

A.伤阴B.败胃C.助湿D.伤阳E.以上皆非

5.辛味的作用是

A.活血、行气B.补虚、和中C.收敛、固涩D.燥湿、降逆E.软坚、泻下

6.甘味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B.发表、活血C.燥湿、通泄D.补虚、缓急E.软坚、泻下

7.酸味的作用是

A.行气、活血B.补虚、和中C.固涩、收敛D.泻下、软坚E.燥湿、清泄

8.苦味的作用是。

A.软坚、泻下B.燥湿、降泄C.补虚、解毒D.发表、行气E.生津、安蛔

9.咸味的作用是

A.坚阴、燥湿B.软坚、泻下C.补虚、润燥D.开窍、燥湿E.渗湿、利水

10.淡味的作用是

A.发散表邪B.缓急止痛C.燥湿散寒D.生津止渴E.渗湿利水

11.涩味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B.补虚和中C.清热生津D.渗湿利水E.化湿辟秽

12.下列哪项不是甘味的作用?

A.和中B.缓急C.解毒D.利湿E.调和药性

1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芳香味的作用?

A.化湿B.辟秽C.发表D.开窍E.利水

14.能发表散邪的药大多味_。

A.苦B.辛C.咸D.甘E.涩

15.能补虚的药大多味_。

A.甘B.淡C.酸D.咸E.芳香

16.能燥湿的药大多味。

A.辛B.淡C.苦D.涩E.咸

17.能软坚散结的药大多味_。

A.甘B.辛C.咸D.酸E.苦

18.能涩肠止泻的药大多味_。

A.酸B.苦C.辛D.甘E.咸

19.辛味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是——。

A.耗气伤阴B.腻膈碍胃C收敛邪气D.泻下伤阳E.以上皆非

20.下列哪类药能令人中满?

A.甘味药B.辛味药C.苦味药D.咸味药E.淡味药

21.下列哪类药能收敛邪气?

A.淡味药B.苦味药C.辛味药D.甘味药E.酸味药

22.性味苦寒的药大多能_。

A.祛风除湿B.化湿醒脾C.清热燥湿D.利水渗湿E.以上皆非

23.能发散风寒的药大多_。

A.辛凉B.辛温C.辛寒D.辛平E.以上皆非

24.能发散风热的药大多_。

A.辛温B.辛凉C.辛热D.辛平E.以上皆非

25.能治寒湿证的药大多。

A.淡温B.甘温C.苦温D.咸温E.酸温

26.能滋阴清热的药大多_。

A.甘寒B.淡寒C.辛寒D.咸寒E.苦寒

27.升浮性表示药物作用趋向是

A.上行向外B.上行向内C.下行向外D.下行向内E.以上皆非

28.沉降性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是

A.上行向外B.下行向内C.下行向外D.上行向内E.以上皆非

29.下列哪项不属升浮性范畴?

A.发表B.散风C.涌吐D.止呕E.开窍

30.下列哪项不属沉降性范畴?

A.清热B.止咳C.降逆D.开窍E.消积

31.下列哪类药多主升浮?

A.花叶B.种子C.果实D.金石E.贝壳

32.性味皆属沉降的是。

A.甘、辛,凉B.辛、昔,热C.酸、苦,寒D.苦、咸,温E.以上皆非

33.性味皆属升浮的是。

A.辛、苦,热B.辛、甘,温C.淡、甘,寒D.甘、酸,凉E.以上皆非

34.归经是为药物的作用。

A.定性B.定向C.定位D.定能E.定有毒无毒

35.治咳喘胸闷,常选用归何经的药物?

A.肝经B.心经C.肺经D.胃经E.脾经

36.治胁痛易怒、抽搐惊恐,当选用归何经的药物?

A.心经B.胃经C.脾经D.肝经E.肾经

37.治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当选用归何经的药物?

A.肺经B.胃经C.心经D.肾经E.脾经

38.治乏力倦怠、食少便溏,当选用归何经的药物?

A.脾经B.心经C.大肠经D.膀胱经E.小肠经

39.治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常选用归何经的药物?

A.脾经B.心经C.膀胱经D.肺经E.肾经

(三)X型题

1.药性理论主要包括。

A.四气B.归经C.五味D.升降浮沉E.有毒无毒

2.温热性表示药物具有的作用是

A.温里散寒B.补火助阳C.发表散邪D.温经通络E.回阳救逆

3.寒凉性表示药物具有的作用是。

A.清热B.泻火C.通便D.凉血E.解热毒

4.四气中能伤阳助寒的药性是。

A.寒B.凉C.平D.温E.热

5.四气中能伤阴助火的是

A.凉B.寒C.平D.热E.温

6.辛味的作用是

A.发散B.和中C.活血D.泄降E.行气

7.甘味的作用是。

A.补虚B.缓急C.和中D.调和药性E.解药食毒

8.酸味的功能是。

A.止汗B.固精C.涩肠D.缩尿E.敛肺

9.苦泄的含义是

A.通泄B.宣泄C.降泄D.清泄E.以上皆非

10.咸味的作用是

A.软坚散结B.清热泻火C.燥湿散寒D.泻下通便E.利湿消肿

11.苦味的功能是

A.降泄B.燥湿C.坚阴D.通泄E.清泄

12.芳香味的作用是

A.化湿B.开窍C.发表D.辟秽E.醒脾

13.涩味的功能是

A.固精B.涩肠C.缩尿D.敛肺E.止带

14.治阴虚津伤应慎用

A.辛味药B.酸味药C.苦味药D.甘味药E.芳香味药

15.升浮性药多具有的功能是

A.升阳B.发表C.散寒D.涌吐E.开窍

16.升浮性药多具有的功能是

A.发表B.祛风C.散寒D.涌吐E.开窍

17.沉降性药多具有的功能是

A.泻下B.清热C.利水D.降逆E.止咳

18.沉降性药多具有的功能是。

A.重镇安神B.潜阳息风C.消积导滞D.收敛固涩E.止咳平喘

19.升降浮沉的转化条件是

A.归经B.配伍C.毒性D.炮制E.以上皆非

20.归经的依据是

A.脏象学说B.药物特点C.经络学说D.药物疗效E.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21.毒的含义有。

A.毒副作用B.药物总称C.药物偏性D.作用强弱E.以上皆非

22.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A.品种混乱B.误服毒药C.用量过大D.炮制不当E.剂型不当

23.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A用量过大B.管理不当C.个体差异D.辨证不准E.误服毒药

二、填空

1所谓中药性能,即中药作用的和的高度概括。

2.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等。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理是以药物的,纠正疾病所表现的偏盛

或偏衰。

4.中药的作用包括和。

5.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合理利用中药的,尽量避免药物

的发生。

6.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四种药性。

7寒凉性表示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及等功效。

8.温热性表示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及等功效

9.寒凉性对人体可产生、等不良反应。

10.温热性对人体可产生、等不良反应。

11.五味,既是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的具体表示。

12.五味是由健康人口尝药物的和概括药物的而确定。

13.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作用。

14.甘能补能缓能和,主要具有、、、等作用。

15.甘除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外,又能及。

16.酸味除能收敛固涩外,又具和作用。

17.均具收敛作用的药味是和。

18.苦泄的含义有三,一指降泄,二指,三指。

19.能清热燥湿的药性味多,而燥湿散寒的药性味多。

20.咸味具有、、作用。

21.辛味的副作用是,甘味的副作用是__。

22.苦味的副作用是,酸味的副作用是__。

23.涩味的副作用是,芳香味的副作用是。

24.五味学说中属阴的有、和咸味。

25.五味学说中属阳的有、和淡味。

26.升降浮沉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

27.药物的升降浮沉与所疗疾病的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相同。

28.决定药物升降浮沉的依据有——;’——

29.升降浮沉的转化条件是_和_。

30.一般升浮药的作用具有_、_之特点。

31.一般沉降药的作用具有、之特点。

32.归经,即药物作用的_。

33.归经的中医基础理论依据是、。

34.归经的药物依据是、。

35.狭义的毒当包括和_。

36.广义的毒包括_、_、、。

37.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

38.副作用是指在使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_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39.使用有毒药应尽力做到_、_、_和_等。

三、判断题

1.所谓中药的性能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

2.药物的作用包括治疗效用和不良反应。

()

3.中药的不良反应惟指毒性反应。

()

4.扬效抑毒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

5.药味只有辛甘酸苦咸五种。

()

6.药味既是药效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

7.辛味的作用特点是能行散。

()

8.气虚阴伤者慎用辛味药。

()

9.凡能补虚的药大多味甘。

()

10.甘味能解药、食毒。

()

11.甘味药多能润燥。

()

12.湿阻中满者忌用甘味药。

()

13.酸味能生津安蛔。

()

14.邪气未尽者慎用酸味药。

()

15.涩味与酸味对人体效用完全一样。

()

16.苦坚阴是指苦味药能滋补阴液。

()

17.苦泄含义有二,即降泄、清泄。

()

18.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苦寒药。

()

19.治瘰疬痰核多用咸味药。

()

20.淡味能渗利伤阴。

()

21.升降浮沉是说明药物作用趋向的理论。

()

22.药物的升降浮沉完全由质地确定。

()

23.药物的升降浮沉完全由气味确定。

()

24.凡种子类药其性都沉降。

()

25.凡花叶类药其性都升浮。

()

26.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

()

27.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

()

28.药物的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

29.有些药具有升浮与沉降二向性。

()

30.病势上逆的病宜投升浮性药。

()

31.病势下行的病宜投沉降性药。

()

32.归经所指药物作用的部位与现代解剖学所指部位相同。

()

四、名词解释

1.四气

2.五味

3.升降沉浮

4.归经

5.毒性

6.中药性能

7.中药的作用

五、问答题

1.何为药性,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简述药物的治病机理。

3.何谓四气?

四气是如何产生的?

7.简述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8.何谓五味?

9.试述辛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0.试述甘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1.试述酸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2.试述苦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3.试述咸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4.试述芳香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26.试述广义毒的含义。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性能类似的两药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关系是。

A.相使B.相须C.相畏D.相杀E.相恶

2.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的配伍关系是一。

A.相杀B.相使C.相反D.相畏E.相恶

3.某种功效相似的两药同用,辅药能增强主药功效的配伍关系是。

A.相须B.相反C.相杀D.相恶E.相使

4.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这种配伍关系叫。

A.相反B.相畏C.相使D.相杀E.相恶

5.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或丧失,这种配伍关系叫

A.相畏B.相反C.相恶D.相杀E.相须

6.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的配伍关系是。

A.相恶B.相反C.相杀D.相畏E.相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