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1000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docx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4篇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篇1

浅谈白居易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对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等邻邦国家影响巨大而深远,其中日本所受影响最深。

自奈良时代开始,随着大量遣唐使的派遣,文化的交流日益加深。

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史书《日本书纪》,从体例到语言都受《汉书》的影响,公元751年《怀风藻》的问世,标志着日本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这也是现存最早的汉诗集。

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明显地受到《诗经》和《昭明文佚》的影响。

在日本文学史上,甚至还出现过汉诗文几乎压倒日本传统文学的时期(即从《万叶集》后期的759年到《古今和歌集》成立的905年的大约150年之间),人们称之为“国风黑暗时代”。

直到宽平二年,朝廷接受菅原道直的建议,废止遣唐使,对外采取封闭策略,日本的传统文学才得以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在影响后世文化深远的平安文学中,对日本汉文学乃至日本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无疑首推白居易。

据考,白居易的作品传入日本的时间最早见《日本文德天皇实录》上所记载,承和五年(838),由太宰少贰藤原岳守从唐商人带来的物品中挑出《元白诗笔》呈现给仁明天皇。

随后,遣唐使陆续带回了更多的作品。

其诗一经传入,迅速流传开来,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

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

根据日本学者金子彦二郎著《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统计,在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中,共收中日诗人诗歌1110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占了535首,几乎占半数。

另据川口久雄统计,在藤原公任编纂的诗集《和汉朗咏集》中,共收录588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就达139首之多。

当时在日本凡谈及汉诗文者,言必称《文选》和《白氏长庆集》。

据《江谈抄》记述,当时和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对《白氏文集》最是钟爱,相传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时曾秘藏偷读,视为珍宝。

后来他要考验臣子有没有学问,就故意把白居易的诗念错,考考这个臣子熟不熟白居易的诗句,若是熟,就代表这个臣子很强。

一次嵯峨天皇在召见臣下小野篁时,赋汉诗曰:

“闭阁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

”小野篁奏曰:

“圣作甚佳,惟‘遥’改‘空’更妙也。

”天皇感慨道:

“此乃白乐天句,‘遥’本作‘空’,仅使卿耳,卿之诗思已同乐天矣。

”可见小野篁对白诗的熟记已达到背诵如流的程度,因此他也有“日本白乐天”之称。

日本《史馆茗话》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平安时代的汉学世家菅原、大江两家也都是长庆集的崇拜者。

据金子彦二郎的《平安时代文学与》一文中统计,菅原道真在《菅家文草》中引用、化用《白氏文集》达500多首诗,80多次,并有所创新和发展。

据记载,后醍醐天皇在收到菅原道真的诗集后,以“见右丞相献家集”为题,作诗大加赞赏,曰:

“更有菅家胜白样”,并在诗后自注:

“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

”平安朝廷还专门开设《白氏文集》讲座,由大江维时给醍醐天皇、村上天皇侍读,此后数代天皇都参加了这个讲座。

并多次举办御前诗会,围绕白诗取题唱和。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作为一条彰子皇后的女官,也曾给皇后讲授《白氏文集》。

在这一时期问世的《枕草子》、《源氏物语》等作品中,处处可见对白诗的活用。

据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诗达106处之多。

当时白居易还在世。

诚如明万历46年,那波道圆在和活字版《白氏文集》之(后序)中所言:

诗文之称于后世,不知其数千家也。

至称于当时,则几希矣,况称于外国乎?

在鸡林〔注一〕,则宰相以百金换一篇,所谓传于日本新罗诸国。

呜呼,菅右相者,国朝文章之冠冕也。

渤海客睹其诗,谓似乐天,自书为荣。

岂复右相独然而已矣哉?

昔者国纲之盛也,故世不乏人,学非不粹,大凡秉笔之士,皆以此为口实,至若倭歌、俗谣、小史、杂记,暨妇人小子之书,无往而不沾溉斯集中之残膏剩馥,专其美于国朝,何其盛哉!

在我们看来,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无论如何也要首称李白、杜甫,白居易要排在较后面。

为何在日本,白居易的影响却是无可比拟的呢?

笔者认为,白居易之所以风靡日本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白诗数量丰富,取材范围广泛,便于学习和借鉴。

白居易活了75岁,共创作了三千多首诗作,保留很好,在《全唐诗》中共编为三十九卷,是唐代诗人中保存诗歌最多的。

另外,由于白居易的经历十分丰富,其诗歌取材范围更是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时的日本平安文坛崇尚汉诗文,文人聚会,以会吟诵诗汉诗文为本事与才华。

对大部分初学汉诗的人而言,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凭空是作不出好诗来的,所以这就需要一种范例或辞典,以供借鉴模仿。

前面提到的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就是应当时的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参考书。

该书将所收一千多首汉诗分为季节、天象、地理、人事、官事、草木、禽兽、宴喜、别离。

等十五部门编纂,以便利日本文士们写作汉诗之际,依其所欲咏颂的内容而寻找其摹仿参考的对象。

这就类似我们小学时候用的模板,在自己还不太会写文章的时候看的名家或典型作品,天下文章一大抄,多了就知道怎么写。

典型的平安朝廷的诗人就是这样,他们翻翻《千载佳句》,自己当下要写什么诗,就专门看那一类的作品,化用其中的句子。

不管如何,这是一种练习,若是能超脱,就会建立自己的风格。

日本人有自己的和歌,不过和歌也常是从中国文人的作品中转化而成的。

《千载佳句》的编者大江维时的伯父大江千里即编了一本《句题和歌》。

该书搜集汉代以降至唐代各家之古诗句,以供写作和歌的参考之用,分春、夏、秋、冬、风月、游览、杂、离别、述怀等九部门,每部门各收十首至二十首和歌。

先录其典据之诗句,后附和歌;所载的和歌,即是依原诗句翻译蹈袭、或摄取转化而来。

由于白居易的高产,写作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凡个人生活、做官生涯以及社会民生,都有记述咏诵,因而他自然成为收录诗作最多诗人,其丰富的作品也自然成为当时文人学习诗歌创作的首选范本。

二、白诗通俗浅显,直白流畅,易于理解和摹仿。

白居易的诗歌大量吸收民间语言,具有很强的通俗性、现实性和平民性,号称“老妪能解”。

据南宋初释惠洪《冷斋夜话》记:

“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解之否?

曰解,则录之;不解,则不复集。

”白居易自称:

“稂莠秕稗,生于縠反害谷者也;淫辞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

”白居易以其天才,作诗既意求通俗,不避俚语,天下俚俗语,遂几尽在白诗中。

王荆公因此叹曰:

“天下好语被杜子美道尽,天下俚语又被白乐天道尽。

”顾实在其《中国文学史纲》中指出:

“盖当时之诗,竞拟魏汉,甚者至肖诗之雅颂,强自鸣高而自炫学博。

白居易独以入耳为主宰;显为一种反动。

洵具有慧眼卓见也。

今观《长恨歌》《琵琶行》,皆无注脚即可明白。

宜乎彼诗在当时大行于世,上自王公,下至野老村妪,莫不玩诵之。

故白居易者,纯粹平民诗人也。

”〔注二〕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

“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号为元和诗。

然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白居易自己给元稹的书信当中也说:

“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日:

‘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

’由是增价。

”白诗之流行,由此可见一斑。

曲高则和寡,李白的诗汪洋恣睢,如阳春白雪,难以摹仿;白居易的诗则明白晓畅,似下里巴人,因而众口传唱。

日本当时虽说风行汉诗文,但毕竟汉语是一种外语,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能达到李白、杜甫这样的水平的中国诗人又能有几个,何况是日本人?

因此,不管平安朝的贵族文士们对汉诗如何热心,也不管他们如何热中于汉文化,要运用繁难的中国文字、生疏的中国语言来写出天马行空、工巧深刻的诗文来,那谈何容易!

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对他们而言难度太大,肯定是学不来,只有白居易的诗符合了既能够读懂且能照搬摹仿的条件,因而深受平安文人喜爱。

三、白诗中体现出的“闲适”、“感伤”的审美情趣和佛道思想符合了平安时代的文化背景,容易引起文人的共鸣。

白居易的把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自叙言:

“夫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

白居易自己最看重,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

其中,如《歌舞》、《买花》、《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首首如剑,皆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

这是因为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对政治有着极高的热情,所以才会注意到租税,进奉,宫女,宦官等方面的事物,才能写出这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也才能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并称这类诗旨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但白居易的这种政治热情,随着屡遭挫折而渐渐消退。

在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饱受排挤倾轧,因此早年大志逐渐被消磨,为避祸远嫌,他以诗、酒、禅、游自娱,有感而发创作了平易悠闲的闲适诗,诗歌中处处流露出退避政治,知足长乐的老庄思想以及对归隐田园的闲适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感伤诗中成就最大的当数《长恨歌》和《琵琶行》,字里行间弥荡着浓浓的感伤情绪,寄托深微,加以绘声绘色的铺排描写,多方面的气氛烘托以及流转和谐的韵律声调,艺术上达到很高成就。

但随着元和六年,母亲去世和爱女夭折。

白居易丁忧居渭村三年期间,又贫又病,靠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日,后又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

几年内经受了至亲离丧、仕途失意的一连串打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

从此,他开始转而求禅问佛,

“作为一个被人世矛盾和苦恼击倒的人,把佛教作为净化灵魂的教义和实践”。

〔注三〕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

正如其在《晏生闲吟》中表明的:

“赖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

白居易晚年更加厌苦尘世烦恼,力求加以解脱,转而信奉净土宗,声称要“度脱生死轮”,“永洗烦恼尘”(同前),以踏上往生极乐的西方净土,他在《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中说愿“焚香作礼,发大誓愿。

愿我来世,一时上生”。

在白居易后期的很多作品中明显地打上佛家思想的烙印。

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时代,统一强盛的大唐迅速衰落,出现大大小小的割据军阀。

这和平安时代天皇威权旁落,各地武家政权兴起的社会现实十分类似。

但在平安文学当中,很少有人接受白居易那种饱含“兼济天下”之志的讽谕诗。

虽然菅原道真在任赞歧守时,曾作《寒早十首》组诗,反映走还人、老鳏人、药圃人、驿亭人、赁船人、卖盐人等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状况。

但作为整个平安时代腐朽没落的贵族公卿阶层而言,他们绝没有兴趣去关系下层民众的疾苦,即使是菅家道真,在他的组诗中也“看不到在白居易《新乐府序》和《秦中吟序》中那种关于表现意图的明确宣言”,因而“对于这种直接的政治批评手法,道真根据日本关于诗歌应当具有雅趣风姿的传统观念,大概是不能接受的”。

〔注四〕他们欣赏的只是白居易诗中体现的那种追求与自然融合、心物一体的精神,对季节的变迁表现出的细腻把握的特点以及贯通佛道两教的“闲适”、“感伤”思想和充满了沉郁伤感、烟霞风流的情调。

这与古代日本人的心性、敏锐的季节感和“物哀”、“风雅”的审美情趣十分契合。

〔注五〕同时,由于平安末期王朝贵族从兴盛走向衰亡,平素沉溺于荣华的上层贵族产生了失落感,深感人世之无常,平素不满于现状的中下层贵族更加厌世,祈求来世的极乐世界,便广泛接受了“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思想,促成了佛教思想的盛行。

这也使他们对白居易诗歌中的老庄享受现世的逍遥观念和佛家追求来世的解脱思想引起了深深的共鸣,纷纷效仿白居易的寄情诗酒、放纵自娱,以求得心理的寄托和慰籍。

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枕草子》、《伊势物语》、《和泉式部日记》等作品中,都清晰地反映了当时公卿贵族的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e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篇2

浅谈白居易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对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等邻邦国家影响巨大而深远,其中日本所受影响最深。

自奈良时代开始,随着大量遣唐使的派遣,文化的交流日益加深。

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史书《日本书纪》,从体例到语言都受《汉书》的影响,公元751年《怀风藻》的问世,标志着日本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这也是现存最早的汉诗集。

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明显地受到《诗经》和《昭明文佚》的影响。

在日本文学史上,甚至还出现过汉诗文几乎压倒日本传统文学的时期(即从《万叶集》后期的759年到《古今和歌集》成立的905年的大约150年之间),人们称之为“国风黑暗时代”。

直到宽平二年,朝廷接受菅原道直的建议,废止遣唐使,对外采取封闭策略,日本的传统文学才得以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在影响后世文化深远的平安文学中,对日本汉文学乃至日本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无疑首推白居易。

据考,白居易的作品传入日本的时间最早见《日本文德天皇实录》上所记载,承和五年(838),由太宰少贰藤原岳守从唐商人带来的物品中挑出《元白诗笔》呈现给仁明天皇。

随后,遣唐使陆续带回了更多的作品。

其诗一经传入,迅速流传开来,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

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

根据日本学者金子彦二郎著《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统计,在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中,共收中日诗人诗歌1110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占了535首,几乎占半数。

另据川口久雄统计,在藤原公任编纂的诗集《和汉朗咏集》中,共收录588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就达139首之多。

当时在日本凡谈及汉诗文者,言必称《文选》和《白氏长庆集》。

据《江谈抄》记述,当时和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对《白氏文集》最是钟爱,相传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时曾秘藏偷读,视为珍宝。

后来他要考验臣子有没有学问,就故意把白居易的诗念错,考考这个臣子熟不熟白居易的诗句,若是熟,就代表这个臣子很强。

一次嵯峨天皇在召见臣下小野篁时,赋汉诗曰:

“闭阁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

”小野篁奏曰:

“圣作甚佳,惟‘遥’改‘空’更妙也。

”天皇感慨道:

“此乃白乐天句,‘遥’本作‘空’,仅使卿耳,卿之诗思已同乐天矣。

”可见小野篁对白诗的熟记已达到背诵如流的程度,因此他也有“日本白乐天”之称。

日本《史馆茗话》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平安时代的汉学世家菅原、大江两家也都是长庆集的崇拜者。

据金子彦二郎的《平安时代文学与》一文中统计,菅原道真在《菅家文草》中引用、化用《白氏文集》达500多首诗,80多次,并有所创新和发展。

据记载,后醍醐天皇在收到菅原道真的诗集后,以“见右丞相献家集”为题,作诗大加赞赏,曰:

“更有菅家胜白样”,并在诗后自注:

“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

”平安朝廷还专门开设《白氏文集》讲座,由大江维时给醍醐天皇、村上天皇侍读,此后数代天皇都参加了这个讲座。

并多次举办御前诗会,围绕白诗取题唱和。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作为一条彰子皇后的女官,也曾给皇后讲授《白氏文集》。

在这一时期问世的《枕草子》、《源氏物语》等作品中,处处可见对白诗的活用。

据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诗达106处之多。

当时白居易还在世。

诚如明万历46年,那波道圆在和活字版《白氏文集》之(后序)中所言:

诗文之称于后世,不知其数千家也。

至称于当时,则几希矣,况称于外国乎?

在鸡林〔注一〕,则宰相以百金换一篇,所谓传于日本新罗诸国。

呜呼,菅右相者,国朝文章之冠冕也。

渤海客睹其诗,谓似乐天,自书为荣。

岂复右相独然而已矣哉?

昔者国纲之盛也,故世不乏人,学非不粹,大凡秉笔之士,皆以此为口实,至若倭歌、俗谣、小史、杂记,暨妇人小子之书,无往而不沾溉斯集中之残膏剩馥,专其美于国朝,何其盛哉!

在我们看来,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无论如何也要首称李白、杜甫,白居易要排在较后面。

为何在日本,白居易的影响却是无可比拟的呢?

笔者认为,白居易之所以风靡日本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白诗数量丰富,取材范围广泛,便于学习和借鉴。

白居易活了75岁,共创作了三千多首诗作,保留很好,在《全唐诗》中共编为三十九卷,是唐代诗人中保存诗歌最多的。

另外,由于白居易的经历十分丰富,其诗歌取材范围更是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时的日本平安文坛崇尚汉诗文,文人聚会,以会吟诵诗汉诗文为本事与才华。

对大部分初学汉诗的人而言,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凭空是作不出好诗来的,所以这就需要一种范例或辞典,以供借鉴模仿。

前面提到的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就是应当时的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参考书。

该书将所收一千多首汉诗分为季节、天象、地理、人事、官事、草木、禽兽、宴喜、别离。

等十五部门编纂,以便利日本文士们写作汉诗之际,依其所欲咏颂的内容而寻找其摹仿参考的对象。

这就类似我们小学时候用的模板,在自己还不太会写文章的时候看的名家或典型作品,天下文章一大抄,多了就知道怎么写。

典型的平安朝廷的诗人就是这样,他们翻翻《千载佳句》,自己当下要写什么诗,就专门看那一类的作品,化用其中的句子。

不管如何,这是一种练习,若是能超脱,就会建立自己的风格。

日本人有自己的和歌,不过和歌也常是从中国文人的作品中转化而成的。

《千载佳句》的编者大江维时的伯父大江千里即编了一本《句题和歌》。

该书搜集汉代以降至唐代各家之古诗句,以供写作和歌的参考之用,分春、夏、秋、冬、风月、游览、杂、离别、述怀等九部门,每部门各收十首至二十首和歌。

先录其典据之诗句,后附和歌;所载的和歌,即是依原诗句翻译蹈袭、或摄取转化而来。

由于白居易的高产,写作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凡个人生活、做官生涯以及社会民生,都有记述咏诵,因而他自然成为收录诗作最多诗人,其丰富的作品也自然成为当时文人学习诗歌创作的首选范本。

二、白诗通俗浅显,直白流畅,易于理解和摹仿。

白居易的诗歌大量吸收民间语言,具有很强的通俗性、现实性和平民性,号称“老妪能解”。

据南宋初释惠洪《冷斋夜话》记:

“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解之否?

曰解,则录之;不解,则不复集。

”白居易自称:

“稂莠秕稗,生于縠反害谷者也;淫辞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

”白居易以其天才,作诗既意求通俗,不避俚语,天下俚俗语,遂几尽在白诗中。

王荆公因此叹曰:

“天下好语被杜子美道尽,天下俚语又被白乐天道尽。

”顾实在其《中国文学史纲》中指出:

“盖当时之诗,竞拟魏汉,甚者至肖诗之雅颂,强自鸣高而自炫学博。

白居易独以入耳为主宰;显为一种反动。

洵具有慧眼卓见也。

今观《长恨歌》《琵琶行》,皆无注脚即可明白。

宜乎彼诗在当时大行于世,上自王公,下至野老村妪,莫不玩诵之。

故白居易者,纯粹平民诗人也。

”〔注二〕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

“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号为元和诗。

然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白居易自己给元稹的书信当中也说:

“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日:

‘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

’由是增价。

”白诗之流行,由此可见一斑。

曲高则和寡,李白的诗汪洋恣睢,如阳春白雪,难以摹仿;白居易的诗则明白晓畅,似下里巴人,因而众口传唱。

日本当时虽说风行汉诗文,但毕竟汉语是一种外语,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能达到李白、杜甫这样的水平的中国诗人又能有几个,何况是日本人?

因此,不管平安朝的贵族文士们对汉诗如何热心,也不管他们如何热中于汉文化,要运用繁难的中国文字、生疏的中国语言来写出天马行空、工巧深刻的诗文来,那谈何容易!

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对他们而言难度太大,肯定是学不来,只有白居易的诗符合了既能够读懂且能照搬摹仿的条件,因而深受平安文人喜爱。

三、白诗中体现出的“闲适”、“感伤”的审美情趣和佛道思想符合了平安时代的文化背景,容易引起文人的共鸣。

白居易的把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自叙言:

“夫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

白居易自己最看重,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

其中,如《歌舞》、《买花》、《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首首如剑,皆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

这是因为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对政治有着极高的热情,所以才会注意到租税,进奉,宫女,宦官等方面的事物,才能写出这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也才能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并称这类诗旨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但白居易的这种政治热情,随着屡遭挫折而渐渐消退。

在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饱受排挤倾轧,因此早年大志逐渐被消磨,为避祸远嫌,他以诗、酒、禅、游自娱,有感而发创作了平易悠闲的闲适诗,诗歌中处处流露出退避政治,知足长乐的老庄思想以及对归隐田园的闲适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感伤诗中成就最大的当数《长恨歌》和《琵琶行》,字里行间弥荡着浓浓的感伤情绪,寄托深微,加以绘声绘色的铺排描写,多方面的气氛烘托以及流转和谐的韵律声调,艺术上达到很高成就。

但随着元和六年,母亲去世和爱女夭折。

白居易丁忧居渭村三年期间,又贫又病,靠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日,后又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

几年内经受了至亲离丧、仕途失意的一连串打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

从此,他开始转而求禅问佛,

“作为一个被人世矛盾和苦恼击倒的人,把佛教作为净化灵魂的教义和实践”。

〔注三〕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

正如其在《晏生闲吟》中表明的:

“赖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

白居易晚年更加厌苦尘世烦恼,力求加以解脱,转而信奉净土宗,声称要“度脱生死轮”,“永洗烦恼尘”(同前),以踏上往生极乐的西方净土,他在《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中说愿“焚香作礼,发大誓愿。

愿我来世,一时上生”。

在白居易后期的很多作品中明显地打上佛家思想的烙印。

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时代,统一强盛的大唐迅速衰落,出现大大小小的割据军阀。

这和平安时代天皇威权旁落,各地武家政权兴起的社会现实十分类似。

但在平安文学当中,很少有人接受白居易那种饱含“兼济天下”之志的讽谕诗。

虽然菅原道真在任赞歧守时,曾作《寒早十首》组诗,反映走还人、老鳏人、药圃人、驿亭人、赁船人、卖盐人等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状况。

但作为整个平安时代腐朽没落的贵族公卿阶层而言,他们绝没有兴趣去关系下层民众的疾苦,即使是菅家道真,在他的组诗中也“看不到在白居易《新乐府序》和《秦中吟序》中那种关于表现意图的明确宣言”,因而“对于这种直接的政治批评手法,道真根据日本关于诗歌应当具有雅趣风姿的传统观念,大概是不能接受的”。

〔注四〕他们欣赏的只是白居易诗中体现的那种追求与自然融合、心物一体的精神,对季节的变迁表现出的细腻把握的特点以及贯通佛道两教的“闲适”、“感伤”思想和充满了沉郁伤感、烟霞风流的情调。

这与古代日本人的心性、敏锐的季节感和“物哀”、“风雅”的审美情趣十分契合。

〔注五〕同时,由于平安末期王朝贵族从兴盛走向衰亡,平素沉溺于荣华的上层贵族产生了失落感,深感人世之无常,平素不满于现状的中下层贵族更加厌世,祈求来世的极乐世界,便广泛接受了“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思想,促成了佛教思想的盛行。

这也使他们对白居易诗歌中的老庄享受现世的逍遥观念和佛家追求来世的解脱思想引起了深深的共鸣,纷纷效仿白居易的寄情诗酒、放纵自娱,以求得心理的寄托和慰籍。

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枕草子》、《伊势物语》、《和泉式部日记》等作品中,都清晰地反映了当时公卿贵族的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篇3

禅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