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307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docx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

(共27课)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学案配套习题汇总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解析: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互相依存的两个制度有共同点,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和等级制度。

答案提示: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

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学习延伸

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姓氏中占有很大比重。

如:

陈姓,就是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

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

许姓是周武王封神氏的后代文叔于许,建立许国,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氏。

你能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吗?

课后上网查阅自己的姓氏由来。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解析:

本题要求在对比分封制的基础上,分析郡县制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结合所学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内容,从维护中央集权制度的角度分析郡县制的影响。

答案提示:

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习延伸

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你怎么看秦修长城?

解析:

解题时要找准争鸣双方的不同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最后谈谈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提示:

原因:

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看法:

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

②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④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解析:

解题关键一要明确时间范围是“从汉至元”;二要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即运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说明“皇权不断加强”这一历史结论。

答案提示:

①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等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

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

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学习延伸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它有何利弊?

解析:

阅读材料,再由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概括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要运用所学知识,对“这种措施”进行评价。

答案提示:

①特点:

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

②利:

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

弊:

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

(此问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都可以)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解析:

先回忆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做到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再分别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对皇权的加强所起的作用。

答案提示:

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

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

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学习延伸

分析上表,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进而探究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

解析:

解答此题可分三步:

首先要从年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体会出“统一是主流”“延绵不断”等结论的正确性。

第二步要准确把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两大趋势。

最后,要概括指出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之间的关系。

答案提示:

解读年表可以看出:

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

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

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

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

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结合史实,分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特点?

解析:

通过相关史实的分析,归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答案提示:

雅典民主政治追求的理想是全体公民参政,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

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

如: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制定“公职津贴”制度,国家给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学习延伸

讨论处于同一时代,但相隔万里、彼此隔绝文明中的两大思想家,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为什么会如此接近?

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解析:

联系中国和雅典所处的社会背景,体会思想家对妇女社会地位的评价。

答案提示:

第一,要结合材料指出孔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内容;第二,在比较中找出二者对妇女地位看法的接近之处,他们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第三,分析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思想观点接近的原因;第四,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问题。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简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它的作用、影响及利弊得失。

解题关键:

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及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思路引领:

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归纳罗马法的内容,结合罗马帝国的发展史和罗马法体系形成的过程,从实施的作用、影响和局限的角度分析和评价。

答案提示:

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

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作用:

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影响:

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局限性: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学习延伸

回顾雅典城邦中妇女的地位,评价罗马法律和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

活动提示:

联系雅典城邦中妇女地位的状况,分析罗马法律以及在此之下的罗马的妇女地位。

思路引领:

在探究的过程中,首先引领学生回忆希腊雅典城邦中妇女地位的现状;然后指出罗马法中关于妇女地位的法律条文,说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

答案提示:

第一,回忆希腊雅典城邦中妇女地位的有关知识;第二,联系罗马法中关于妇女地位的法律条文,明确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第三,在比较中找出他们在对妇女地位的规定或法律条文中的相近之处,他们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罗马法中的法律条文,充分体现了罗马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与男子是不平等的。

罗马法律维护夫权和父权,即使拥有自由公民权的妇女也不能被保证视为平等。

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比较低下。

可见,罗马法所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解题关键:

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概念,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思路引领:

对《权利法案》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概括,剖析英王和议会的权力。

从政治体制、民主化建设、国家的地位及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作用。

答案提示:

特点:

①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②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作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学习延伸

阅读以上材料,请谈谈你对今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看法。

解题关键:

现代社会中英王的权力。

思路引领:

根据材料,结合本节知识,概括英王的权力。

答案提示:

在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国王远离至上权力,“临朝不理政”,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

但英王又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美国1787年宪法和英国《权利法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有哪些?

思路引领:

结合历史背景,根据两部法案的目的、内容、作用说明二者的异同。

答案提示:

相同点:

都初步确立了法治的原则;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

不同点:

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更为全面、充实、完善;如:

确立美国联邦体制,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各州的权力;明确地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对国家权力进行了分配;而《权利法案》的重点在于制约王权。

学习延伸

阅读表格内容,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请对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作一简要评价。

思路引领:

从国体的角度以及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分析二者的异同。

答案提示:

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相同,但政体有差异。

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自古即有。

但在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

总统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较大权力,但要受到政府中立法和司法分支的制约。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答案提示:

在形式上:

德国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而法国共和制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在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上:

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掌握行政权;德国政府首脑(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拥有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实际权力。

学习延伸

阅读以上材料,你觉得拿破仑的辩词有道理吗?

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

本题属开放型设问,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答案提示:

《南京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开放通商口岸,使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破坏了中国贸易主权,中国市场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清政府也开始变为西方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渐陷入主权和领土不再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习延伸

上面这段文字是当时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对中国发动战争原因的说辞,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为什么?

答案提示:

不对。

他认为英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是维护正常的商品交易,因为清政府破坏了中英正常的商品交易。

他的观点掩盖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的本质,是为发动侵略战争找的借口。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自身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发动的,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对中国来说是一场灾难。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解析:

太平天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反清成果、纲领意义、时代特点上;太平天国的局限性体现在失败的原因上。

答案提示:

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

阶级、时代局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不能完成时代任务。

学习延伸

解析:

从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任务的角度回答。

答案提示:

(1)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民主。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推翻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还不可能明确地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主张,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这次运动尽管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2)太平天国与旧式的农民起义相比,从理论基础和组织领导、纲领、任务、向西方学习等方面都体现出新时代的特点。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列举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答案提示: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学习延伸

有人说:

“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

”阅读上面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解析:

从日本获取赔款的数额巨大,给中国造成巨大的负担及日本对赔款的使用来说明中日关系走上不同的发展方向,导致中日关系的逆转。

答案提示: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原因如下:

①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额已超过四亿日元,中国不可能凭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偿付这些赔款,因此只有向欧美列强大举借债。

这种政治性贷款属于列强资本输出的方式之一。

中国经济因此倍受摧残。

而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这笔钱无疑促进了日本的资本积累。

②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在客观上使日本军队的实力暴增。

③教育基金虽然比例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有将近1160万日元。

这笔钱为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

④19世纪末以后,中国与日本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现在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等等。

由于日本凭借甲午战争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逆转始自甲午战争”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解析:

从《临时约法》的产生过程、主权的归属、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体与政体的运作四个方面考查新旧体制的本质区别。

答案提示:

①《临时约法》吸收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精华。

②这部宪法是通过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的。

③宪法就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制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使人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④在政体运作方面,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保障民主法制的真正实现。

⑤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学习延伸

收集外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封建势力妄图复辟的材料,同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的复辟活动进行比较,认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历史作用。

答案提示:

(略)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解析:

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思想条件、干部和组织条件、外界因素等多角度分析。

答案提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济根源;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根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1920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

学习延伸

请说说毛泽东这个论断的根据是什么。

解析:

根据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特点、影响来分析。

答案提示:

从革命任务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一致的,即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

所以说,五四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谈谈南昌起义的重大意义。

解析:

结合南昌起义的背景、特点和南昌起义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来分析。

答案提示: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共中央为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发动领导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学习延伸

在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问题上,当时是有不同意见的。

你认为哪种意见正确?

为什么?

答案提示:

第一种意见正确。

原因是第一种意见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第二种意见完全照搬苏俄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从1931年至1945年8月,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哪些苦难?

中国人民是如何克服并最终取得胜利的?

解析:

结合史实回答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回答中国人民取胜的原因时要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答案提示:

(1)日本给中国带来的苦难:

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亡,东北人民过着亡国奴生活。

华北事变,华北危急。

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

典型事件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实验”等。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进行四次大会战,不仅在国内作战,还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

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顽强抗战,进行游击战争,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学习延伸

从互联网、报纸、杂志中搜集资料或直接采访受害人,收集当年侵华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伤害中国人民的事实,分析侵略战争带来的长期危害。

答案提示:

(1)当年化学武器遗留物严重威胁今天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它不断造成遭遇日本侵略的国家与人民在感情上的伤害。

(3)日本法院驳回中国原告要求日本政府给予赔偿的诉讼要求,再次显示出日本在战争责任观问题上的错误,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日本争取成为政治大国的努力也起到负面影响。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

答案提示:

(1)①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

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争取中国的和平与民主。

②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政治上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③战略反攻阶段,千里跃进大别山。

④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作战,基本解放全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学习延伸

联系现实讨论,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有什么深远意义?

答案提示:

(1)首先需要了解提出“两个务必”的背景。

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此时如果任由党内产生和蔓延骄傲情绪,贪图享乐情绪,则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就可能被“不拿枪的敌人”所征服,就无法完成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

(2)需结合历史和现实来考虑其意义:

①历史上:

“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史上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深刻认识。

长期执政的环境易使执政党产生官僚主义、懈怠、奢侈、僵化等脱离求偶中的危险。

②就现实来说,我国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任务,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与时俱进;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永不懈怠,也才能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简要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解析:

应从十月革命爆发前,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入手,结合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熟以及列宁的思想宣传等内容进行思考。

答案提示:

客观条件:

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具有帝国主义的特征,但资本主义的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军事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第三,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式的发展,同时也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主观条件:

第一,俄国的无产阶级身受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

第二,有列宁领导下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第三,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在上述客观和主观条件下,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学习延伸

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就是根据了列宁的上述思想。

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苏俄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分析“四月提纲”提出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列宁的思想主张,运用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提示:

首先要结合材料说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对俄国革命的特点、任务、政权形式等内容的分析和基本思想;而后通过对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相关措施的举例和分析,深入理解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概括苏俄政治的特点。

 

教材习题点拨

本课测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