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故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144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弟子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弟子规故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弟子规故事.docx

《弟子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故事.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弟子规故事.docx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

1.范式守信莫忘父训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古代先贤们的训示和教诲编订而成的。

它教导我们:

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长。

其次就是做事要严谨,并且守信用。

我们要平等友爱地跟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主动去接近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看书学习。

范式守信

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

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

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

“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

”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

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笑着说:

“傻孩子!

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

”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两位挚友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应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时要我们做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地接受。

莫忘父训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

他临死的时候,对将要即位的儿子刘禅很不放心,因此就把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写了一封遗书来教诲他。

信中说: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意思是说:

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要以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众人信服。

但是,刘禅并没有牢记父亲的教诲,在诸葛亮死后,它就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只顾享乐,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2.扇枕温衾拒收坩鲊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早晨起床后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照料父母安睡。

外出时一定要告诉父母,回来时也一定要禀报父母,免得父母担心。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学业和事业上立下的志向不要随意改变。

 

扇枕温衾

  东汉时,有个小孩叫黄香。

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于是他就尽心尽力地侍奉父亲。

夏天酷暑难耐,黄香担心父亲热得睡不着觉,于是,它每天都会在父亲睡觉之前,用扇子把蚊蝇扇跑,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

冬天非常寒冷,黄香又担心父亲冻得睡不着觉,就走进父亲的房间,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焐热父亲的床铺,才让父亲睡下。

乡亲们知道黄香如此孝敬父亲后,都夸他是个好孩子。

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

苟私藏,亲心伤。

【译文】事情虽然很小,也不能自作主张去做。

如果自作主张去做了,那么你就又损为人子女应该遵守的本分了。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即便再小,也不能私自据为己有。

如果私自将东西藏起来,父母亲知道后一定会很伤心。

拒收

晋代名将陶侃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掌管渔业稻粮的小官吏。

他的母亲身体不好,他就派人从库房里取来一罐腌过的鱼送给母亲,想让母亲补补身子。

可是,母亲却把鱼原封不动地退给了陶侃,还附了一封信,责备他道:

“你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官吏,就敢私自拿公家的东西给我,这怎能不让我担忧呢?

”陶侃读完信,感到很惭愧,虚心地接受了母亲的训诫。

从此以后,它严格要求自己,最后成了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受到老百姓的拥护。

3.范宣惜身孝感动天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凡是父母喜欢的东西,子女应当尽力为他们准备齐全,凡是父母厌恶的东西,子女应当谨慎地帮父母排除。

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要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

范宣惜身

晋朝学者范宣小时候非常孝敬父母。

他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后院帮母亲用刀子挖菜。

范宣虽然很小心地挖菜,但还是一不小心割伤了手指,它哇哇大哭起来。

母亲听到哭声马上赶过来,心疼地问道:

“孩子,你的手指很疼吗?

”范宣摇着头,哭着说:

“我不是因为手指疼才哭,而是因为我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不能随意受到损伤。

现在我把自己的手指割破了,我怕父母伤心,所以才哭。

”我们也应该像范宣一样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啊!

亲爱我,孝何难?

亲恶我,孝方贤。

 

【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子女我孝敬父母并不是一件难事。

但是如果父母讨厌我们,我们还仍然能孝敬他们,那才是真正的有德行,是难能可贵的。

孝感动天

  舜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它非常孝顺。

舜小的时候,它的父亲、母亲、弟弟都不喜欢他,总想置他于死地。

他们曾经在舜修补谷仓仓顶的时候,在谷仓的下方放火,想把舜烧死;还在舜掘井的时候往井里填土,想把舜活埋。

但是,舜最终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逃脱了。

即使父母和弟弟那样做,舜也没有怀恨在心,而是更加尽心竭力地侍奉父母。

最终,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地。

它在田间耕作的时候,大象帮他犁地,小鸟帮他撒播种子。

4.巧劝婆婆行孝汉文帝亲尝汤药

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译文】父母有过错时,我们就要努力劝说他们改正错误。

进行规劝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脸色和悦,声调柔和。

如果父母没有接受你的劝说,那么你就应该和颜悦色地再次相劝,甚至哭泣着恳求,如果因此而受到父母的鞭挞,心中也不要抱怨,以免使父母一错再错。

巧劝婆婆行孝

 

明朝时,有一个女孩名叫刘兰姐,聪明伶俐。

她十二岁的时候就给别人做了童养媳。

当时她丈夫的祖母还健在,但是她的婆婆却对祖母非常不孝顺,经常骂祖母是“老不死的讨厌鬼”,更别说侍奉祖母了。

一天晚上,刘兰姐来到婆婆的房间,留着泪劝婆婆:

“婆婆对祖母不孝顺,我担心这会成为媳妇学习的榜样。

到婆婆老了时,媳妇也总骂您是老不死的讨厌鬼怎么办?

”婆婆听后,感到非常羞愧,从此痛改前非,开始和颜悦色地对待祖母了。

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

【译文】父母生病了,子女要事先替他们品尝汤药,看苦不苦、烫不烫。

还要不分昼夜地照料父母,守候在父母的床前。

父母去世后,要为父母守丧三年。

在这三年中,有孝心的人常常会因为思念父母而悲伤哭泣。

守丧时,还要做到夫妻不同居,还要戒除喝酒、吃肉这些生活享受。

 

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它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薄太后,有一次,薄太后生了一场大病,三年都卧床不起。

汉文帝对于母亲的病非常着急,不仅亲自为母亲煎汤药,在母亲喝药之前,还要自己先尝一尝,觉得汤药不苦也不烫的时候,才让母亲喝。

他还经常守候在母亲床前照顾,在母亲睡熟了的时候,他才趴在母亲的床边睡一小会儿。

朝廷内外的人无不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汉文帝也因此而更受人民的爱戴了。

5.闻雷泣墓煮豆燃箕

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译文】在为父母办理丧事及守丧期间,要严格依照礼仪要求来做,祭拜父母一定要做到真心诚意。

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他们活着时一样恭敬。

闻雷泣墓

晋朝时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他对自己的父母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很怕打雷,因此,每当打雷的时候,王裒总会守护在母亲的身边。

母亲去世之后,他专门在母亲的坟墓旁边修筑了一间小屋,住在里面,守护着母亲。

每当遇到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天气,王裒就马上从小屋里跑出来,跪在母亲的坟墓前,大声说:

“母亲!

请不要害怕,儿子就在您的身边。

”然后,他就一直跪在坟前,直到雨过天晴才离开。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译文】作为哥哥,要懂得关爱弟弟,作为弟弟,也要懂得尊重哥哥。

哥哥和弟弟和睦相处,这其中便包含了孝道。

煮豆燃萁

曹丕和曹植都是三国时期的为国国主曹操的儿子。

曹植从小就才华横溢,深得曹操喜爱,因此引起了曹丕的嫉恨。

曹丕继位后,便想设计杀掉曹植。

有一天,曹丕把曹植叫来,限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判他死罪。

曹植听后,很快就想出了一首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其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意思是说:

“兄弟手足,就像那豆和豆秸,本是一母所生,你为什么不念手足之情,要加害我?

”曹丕听后非常愧疚,当即打消了杀曹植的念头。

6.折箭教子孔融让梨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把钱财等物看轻、看淡,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言语上能够包容忍让,不必要的冲突和怨恨自然就消除了。

折箭教子

元太祖铁木真的母亲一共生了五个儿子,这几个儿子的脾气都比较暴躁,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争执。

有一天母亲将五个儿子叫到身边,给他们每人一支箭,让他们把自己手中的箭折断。

兄弟五人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手中的箭折断了。

然后,母亲又将五支箭捆在一起,递给五兄弟,再次让他们折箭。

这回,他们使出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折断箭。

这时,母亲语重心长地说:

“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战无不胜啊!

”从此兄弟五人和睦相处,再也不闹矛盾了。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译文】不论是用餐,还是就座、行走,都应该礼让长辈,让年长的人在先,年幼的人在后。

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它从小就非常懂礼貌,与别人相处时非常谦让。

有一次,父亲带回家一框梨,让几个儿子一起吃梨。

孔融从框里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来吃。

站在一旁的父亲看到了,便摸摸他的脑袋,问他:

“你为什么不跳一个大梨吃呢?

”孔融仰起头,对父亲说:

“哥哥比我大,就应该吃大的;我最小,就应该吃最小的。

”父亲听了孔融的回答,连连点头称赞,并告诉另外两个儿子,应该向孔融学习,做个谦让、懂礼貌的好孩子

7.木兰从军真人不露相

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已即到。

  【译文】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

如果长辈要找的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应该代为转告。

木兰从军

六朝时,有个叫花木兰的女子,她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

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

有一天,父亲接到了衙门送来的征兵通知。

父亲已经年老,木兰不忍心让父亲去战场受苦,而她又没有哥哥,弟弟还太小,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到了战场上,木兰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奋勇杀敌,从军十二年,屡建奇功。

战争结束后,木兰回到家中,脱下战袍,换上女装,又开始了她平静的生活。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

  【译文】称呼长辈的时候,不要直接称呼他们的姓名;在长辈面前,不要故意夸耀自己的才能。

真人不露相

温如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富家公子,非常爱好琴艺。

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个道人身背一把古琴在赶路。

温如春想卖弄一下自己的琴艺,便说:

“我可以弹几曲吗?

”道人欣然应允。

可温如春弹完几曲后,道人只是微微笑了笑,一句话都没说。

温如春着急地问:

“你为何一言不发?

难道我弹得不好吗?

那就让我见识一下道长的技艺把!

”道人接过琴来,只轻抚了几下,其音便如流水淙淙,又如晚风轻拂。

温如春自愧不如,连忙行大礼,拜道人为师。

8.张良纳履葛书思仕不离亲

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译文】在路上遇见长辈,要赶紧上前行礼问候。

长辈没有事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敬地站着,等待长辈离去。

张良纳履

汉高祖刘邦有一个得力谋士名叫张良。

张良从小就待人谦和有礼。

有一天,张良正在小河边散步,见桥栏上坐着一位老翁。

这老翁见张良走过来,故意把脚上的鞋丢到桥下,然后冲着张良喊道:

“小子,给我把鞋捡上来!

”张良一声不吭,下桥把鞋捡来了。

不料,老翁又让张良给他把鞋穿上。

张良二话没说,恭恭敬敬地给他老翁穿上了鞋。

这个老翁是个军事奇才,它见张良如此尊敬长辈,就把自己满腹的文韬武略传授给了张良。

骑下马,乘下车,

过犹待,百步余。

【译文】遇到长辈时,骑马的要马上下马,乘车的要马上下车,向长辈行礼问候。

等长辈离去约百约步之后,我们才能离开。

葛书思仕不离亲

宋朝有个人叫葛书思,进士及第后做了官。

葛书思想带着年迈多病的父亲赴任,以便悉心照顾父亲。

但是父亲却不想走,葛书思想:

“我怎能为一点官俸而轻易离开自己年迈多病的父亲呢?

”于是,他立即辞官回家,奉养父亲。

十几年过去了,他孝顺父亲的美名传遍了全国,还传到了皇上那里。

皇上被他的孝心所感动,请他再次回朝做官,但葛书思还是坚持要带着父亲赴任。

父亲见儿子不愿离开自己,只好答应了儿子,随他一起到了任所。

9.玄奘就座陈元方辩理

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译文】当长辈站着的时候,我们作为晚辈,不应先坐下来;等长辈坐下,吩咐我们坐下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坐下来。

玄奘就座

玄奘是唐朝著名的佛教学者,他从小就非常尊敬长辈。

它八岁时,有一次,父亲给他讲解:

《孝经》:

“曾子听老师讲书时,总是恭恭敬敬地站着,他说站着听讲是对老师的尊敬。

”这时,父亲抬头抬头一看,发现玄奘已经离开了座位,站到旁边了。

父亲叫他坐下来听讲,他却说:

“曾子听老师讲书时都是站着的,我听父亲讲书又怎么敢坐着听呢?

”后来,玄奘去印度求取佛经,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

【译文】在长辈面前说话时,声音要柔和适中。

但如果声音很低,以至于长辈无法听清楚,也是不对的。

陈元方辩理

陈实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小县令。

一天,陈实与一位朋友约好要在中午一起出行,但是那位朋友却没有按时赶到。

陈实便让儿子陈元方在家等着,自己先走了。

直到下午,那位朋友才慢吞吞地来了。

他发现陈实已经先走了,就生气地说:

“说好了一起走,他却先走了,真是不讲信用!

”陈元方不卑不亢地说:

“你们约好中午走,可你下午才来,是你先不讲信用的。

”那人听了,无言以对,非常惭愧。

10.巧对尊长桓石虔敌营救叔

进必趋,退必迟,

问起对,视勿移。

【译文】进见长辈的时候,要快步上前,退出的时候,动作要缓慢。

长辈想你问话的时候,要站起来回答,而且要注视着长辈,不要左顾右盼。

巧对尊长

东汉文学家孔融从小就能言善辩。

他十岁时,有一次去拜访河南太守李元礼。

看守见他是个孩子,不让他进门。

孔融称自己是太守的亲戚,于是受到了接见。

李元礼问他:

“你为何自称是我的亲戚呢?

”孔融回答:

“我的祖先孔子曾向您的祖先老子(李耳)请教过问题,有师生之礼,所以咱们有亲戚关系。

”在座的人听后都很吃惊。

其中一个名叫陈韪的学者不以为然地说:

“小时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成才。

”孔融当即反驳道:

“我想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顿时哑口无言。

事诸父,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译文】对待自己父辈的亲友,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兄长辈的亲友,也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兄长一样尊敬。

桓石虔敌营救叔

晋朝有一个大将军,名叫桓石虔,他曾经随同大将桓温南南征北战。

有一次,他随桓温出征到枋头的时候,他的叔叔桓冲被前秦的士俘虏了,但当时谁都不敢去敌营营救桓冲。

桓石虔得知叔叔被俘,立刻快马加鞭地赶到秦军的营地,然后不顾一切地扬鞭冲入敌阵。

在桓石虔的这种气势面前,没有一个秦军能够抵挡得了桓石虔的进攻。

桓石虔径直冲到关押叔叔的地方,把叔叔救了出来。

大家无不称赞桓石虔的一片孝心。

11.闻鸡起舞君子正冠而死

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译文】清晨要早点起床,晚上要晚一点儿再睡觉。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转眼就老了,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光阴,不要浪费。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它有一个好友叫刘琨,两人志同道合,经常同床而眠。

有一天,祖逖在睡梦中突然听到公鸡啼鸣,他赶紧把刘琨叫醒,说:

“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可我偏不这样想,我认为它是在叫我们起床呢。

以后,咱们干脆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吧,怎么样?

”刘琨欣然同意了。

寒来暑往,他们天天坚持早起练剑,终于成为了能文能武的全才,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译文】清晨起床之后一定要洗脸、洗手,还要刷牙、漱口;大小便之后,必须把手洗干净。

帽子要戴正,纽扣要扣好,袜子要穿好,鞋子的鞋带要系紧。

君子正冠而死 

  春秋时期,卫国的叛逆者挟持了相国孔悝。

孔子的学生子路得知此事后,马上向孔悝家赶去。

别人说孔悝家凶险,劝他不要进去,但是子路不听,还是径直走进去了。

果然,子路刚进去,便遇到了敌人的剑客,子路因寡不敌众,被敌人的刀剑刺中了,而且帽子上的带子也被割断了。

他疼痛难忍,倒在了地上,但他仍然用一只手扶着帽子,不让帽子掉下来,还想把带子重新系好。

这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

“君子正冠而死。

12.王维的起居颜回箪食瓢饮

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译文】衣服、帽子、鞋袜等要放到固定的地方,不要随意乱放,否则,衣物很容易就被弄脏弄乱了。

王维的起居

唐朝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

此人生性恬淡,特别爱好干净,他的住处无论什么时候看起来都是整整齐齐的。

他每天从朝廷回到家,一定要先扫一下地,把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了,然后再点燃麝香,让整个屋子里都充满淡淡的香气。

人置身于其中,就想到了寺院一样,会产生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

王维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就坐下来开始读书、作诗,因此,我们读他的诗歌的时候,总能体会到诗歌中透着一种平淡、闲适的意境。

衣贵洁,不贵华,

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

食适可,勿过则。

 

【译文】穿衣服注重的是干净、整洁,不要讲究昂贵、华丽。

拜见长辈时,要依照自己的身份来选择所穿的衣服,平时穿衣要和自己的家境相称。

在饮食方面,不要挑三拣四。

要适时适量地吃饭,不要暴饮暴食。

颜回箪食瓢饮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共培养了三千多名弟子。

在所有的弟子中,孔子最喜欢颜回。

在孔子眼中,颜回的一举一动都非常完美。

有一次,孔子以颜回的饮食起居为例,赞扬颜回品行高洁。

他说: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意思是说,颜回用竹器盛饭吃,用木瓢舀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里。

别人都无法忍受这样的清贫生活,但颜回却生活得很快乐,真是高尚啊!

13.酒极则乱孔子待人以礼

年方少,勿饮酒,

饮酒醉,最为丑。

【译文】我们年纪还小,千万不能饮酒。

人一旦喝醉了酒,就会丑态百出,让别人笑话。

酒极则乱

  唐朝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喝酒。

有一次,他在皇宫中喝醉了酒,就迷迷糊糊地对坐在身旁的宦官高力士说:

“给我把靴子脱掉!

”高力士一时没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就帮李白脱掉了靴子。

事后,高力士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总是找机会报复李白。

有一次,高力士挑拨杨贵妃说:

“李白在诗中把您与下贱的赵飞燕相提并论,他是在故意侮辱您哪!

”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李白因此而失去了被重用的机会。

 

步从容,立端正,

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

勿箕踞,勿摇髀。

  【译文】:

走路的时候,步态要从容大方,站立的时候,身体要端正笔直。

作揖时要深弯腰,叩拜时要恭恭敬敬。

不要踩踏门槛,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

不要叉开两条腿坐着或蹲着,更不要摇晃大腿。

孔子待人以礼

孔子为人处事非常谨慎谦虚,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家乡,他跟亲朋好友谈话时,举止温和恭顺;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却十分健谈,讲话清楚明白。

由于他的地位仅相当于下大夫,因此他与朝中的下大夫说话时,从容不迫,侃侃而谈;而与上大夫说话时,他又和颜悦色,十分谦恭;如果国君临朝,他则一切都按朝仪去做,显得小心谨慎。

孔子的这些举止行为,都是以周礼为规范,人们都称赞他举止优雅,有风度。

14.暗室不欺孟母三迁

缓揭帘,勿有声,

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

人虚室,如有人。

【译文】掀开帘子的动作要轻,不要发出声响。

转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到其他物体的棱角上。

拿着空的器具,要像拿着盛满东西的器具一样小心翼翼;进入没人的房间,要像房间里有人一样谨慎。

暗室不欺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有个名叫籧伯玉的士大夫,此人严格恪守各项礼仪。

一天晚上,他驾车从卫灵公的大门前驶过。

按照当时的礼制,士大夫在经过君王门前时,应该下车,并向着王府的大门行礼。

籧伯玉路过卫灵公门前时,路上并没有其他人。

即使他不下车,径直向前驶去,也不会有人知道,但是籧伯玉仍然遵守了礼制,主动下车,向着王府大门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然后才驾车离去。

后来,这件事被人们传为美谈。

事勿忙,忙多错;

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

邪僻事,绝勿问。

【译文】做事不要慌张,一慌张就容易出错。

不要因为害怕困难而畏缩不前,也不要敷衍了事。

凡是经常发生打斗事件的不良场所,千万不要接近。

凡是邪恶、怪癖的事情,千万不要好奇地去追问。

孟母三迁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思想家叫孟子,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当时,他家住在墓地附近,年幼的孟子常常模仿别人哭拜。

他的母亲认为这种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

孟子很快又模仿别人做生意。

母亲又想:

“看来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啊!

”于是她又把家搬到学堂附近。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后来,孟子认真读书,成了一个大思想家。

15.程门立雪宋濂借书

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杨。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不分明。

【译文】在进入别人家门之前,要先问一声有谁在家;在进入厅堂之前,要大声告知主人。

如果屋里的人询问你是谁,要清楚地告诉对方你的姓名,如果只说“吾”或“我”,别人就无法弄清楚你到底是谁。

程门立雪

程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为人严谨,学富五车。

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想拜他为师。

杨时和游酢当时正在京城求学,他们也打算拜程颐为师。

一年冬天,他们结伴前往程颐家中拜师。

当他们冒着风雪赶着程颐家时,却发现程颐正在小憩。

他们就恭恭敬敬地站立在门外,等候程颐醒来。

半个时辰后,刚刚睡醒的程颐看到他俩站在门外,已经像雪人一样了,颇为感动,不仅欣然答应收二人为徒,还将毕生学问倾囊相授。

后来,杨时和游酢都成了知名的饱学之士。

 

 

用人物,须明求,

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

人借物,有勿悭。

【译文】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先向别人明确地提出请求;如果没有事先征得别人的同意就擅自拿走,那就相当于偷。

借用了别人的物品,要及时归还。

别人向自己借用东西时,不要吝啬,要慷慨地借给对方。

宋濂借书

宋濂是明朝的大学问家。

他从小喜欢读书,但由于买不起书,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有一次,宋濂向别人借书,人家不愿把书借给他,宋濂便和对方讲好了还书的期限,对方这才同意。

宋濂借到书后,决定连夜把他抄下来。

当时正是隆冬腊月,母亲心疼地说:

“都半夜了,天亮再抄吧!

”宋濂说:

“明天就是还书的日期了,我得守信用,所以今晚一定要抄完。

”第二天,宋濂冒着大雪去还书,那个人非常感动,后来宋濂再去借书,那人便不在设定还书期限了。

16.韩云门娶盲妻诸葛恪替父解围

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译文】一旦开口说话,最关键的是要做到诚实守信。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欺骗及花言巧语是根本行不通的。

韩云门娶盲妻

  韩云门是清代的一个文人,不仅文采出众,而且非常守信。

在他与戚氏女订婚后,戚氏女却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后来病治好了,却双目失明了。

女方的家长通情达理,担心自己的女儿今后会成为韩云门的累赘,于是提出退婚,韩云门极力反对,说:

“既然我们已经订了婚,就应守信用,我绝不能因她双目失明而弃她于不顾。

”后来,韩云门中举后被派去外地做官,他带着妻子一同上任。

夫妻俩亲密无间,人们无不称赞韩云门品行纯厚。

话说多,不知少,

惟其是,勿佞巧。

  【译文】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说话要实实在在,不要说些不切合实际的花言巧语。

诸葛恪替父解围

诸葛恪是三国时期东吴的谋臣诸葛瑾的儿子,从小就很聪明懂事。

有一次,六岁的诸葛恪随父亲参加一个宴会。

当时,孙权见诸葛瑾的脸像驴脸一样长,想戏弄他一下,就让一个下人牵来一头驴,驴脸上挂着个标签,写着“诸葛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