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523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8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docx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度

综述

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

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淮河片水资源分区见图1。

2007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978.2mm,折合降水总量3228.3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6.7%,属丰水年份。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1012.3mm,折合降水总量2722.7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5.7%;山东半岛平均降水深828.1mm,折合降水总量505.6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22.0%。

2007年淮河片地表水资源量1086.3亿m3,水资源总量1366.9亿m3。

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949.6亿m3,水资源总量1198.9亿m3。

淮河片入海水量445.6亿m3,入江水量453.7亿m3。

经对淮河片311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7年末蓄水总量183.5亿m3,比上年末增加13.2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54座,蓄水总量153.2亿m3,比上年末增加11.1亿m3。

2007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54.4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占70.0%,地下水供水占29.7%,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3%。

淮河片总用水量554.4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60.6%,林牧渔畜占8.0%,工业用水18.0%,生活用水占10.2%,城镇公共用水占2.0%,生态环境用水占1.2%。

2007年淮河片用水消耗量337.4亿m3,占总用水量的61%。

2007年淮河片实测220个城镇入河污水排放总量为53.5亿t,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入河排放总量分别为89.6万t和9.7万t。

其中淮河流域185个城镇入河污水排放总量为44.5亿t,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入河排放总量分别为73.4万t和8.0万t。

2007年淮河流域全年期评价河长11883km,无Ⅰ类水,Ⅱ类水河长占13.7%,Ⅲ类水河长占24.0%,Ⅳ类河长占20.0%,Ⅴ类水河长占10.6%,劣Ⅴ类水河长占31.7%。

山东半岛全年期评价河长2078km,Ⅰ类水河长占4.6%,Ⅱ类水河长占5.9%,Ⅲ类水河长占27.7%,Ⅳ类水河长占12.7%,Ⅴ类水河长占1.5%,劣Ⅴ类水河长占47.6%。

2007年监测的淮河片153个重点水功能区中,有33个水功能区达标,达标率为21.6%。

水功能区河长达标率22.1%,湖泊面积达标率41.6%。

 

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7年淮河片年降水量变幅为600~1600mm。

淮河流域一般在800~1200mm,西北部河南沿黄一带为600mm,驻马店、周口、淮北、徐州、枣庄、临沂一线以南地区超过1000mm,洪泽湖以上沿淮附近一般在1200~1400mm,1600mm的高值区集中在阜阳市区以西30km左右处。

山东半岛降水量一般在600~1000mm,小清河下游600mm,中部地区基本为800mm左右,东南部沿海区大于1000mm,1600mm的高值区在青岛市区沿海及崂山附近。

2007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978.2mm,折合降水总量3228.29亿m3,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16.7%,比上年偏多21.2%。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1012.3mm,折合降水总量2722.72亿m3,比常年偏多15.7%,比上年偏多15.7%。

淮河流域中,河南省平均降水深921.9mm,比常年偏多9.5%;安徽省平均降水深1142.0mm,比常年偏多21.1%;江苏省平均降水深1118.2mm,比常年偏多18.3%;山东省平均降水深859.2mm,比常年偏多15.0%;湖北省平均降水深1206.6mm,比常年偏多10.6%。

山东半岛平均降水深828.1mm,折合降水总量505.57亿m3,比上年偏多63.1%,比常年偏多22.0%。

 

图2降水量年际变化

淮河片各分区2007年降水深与2006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2007年降水量等值线图见图3。

(二)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

淮河片2007年天然年径流深329.2mm,年径流量1086.25亿m3,较常年增加60.4%,比上年增加71.3%。

其中淮河流域天然年径流深353.1mm,年径流量949.63亿m3,较常年增加59.6%,较上年增加58.1%。

山东半岛天然年径流深223.8mm,年径流量136.62亿m3,较常年增加66.3%,较上年增加310.0%。

从各分区年径流深分布看,山东半岛年径流深223.8mm为最小,淮河上游区517.1mm最大,淮河流域天然年径流深为山东半岛的1.58倍。

淮河片各分区2007年地表水资源量与2006年及常年比较见图4。

 

 

图4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

 

(三)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由降水和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一般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山前泉水溢涌水量、河谷地带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和山前侧向流入量。

在确定某区域地下水资源量时,需扣除山丘区和平原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

2007年淮河片地下水资源量为484.24亿m3,较上年增加26.4%。

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341.63亿m3。

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410.78亿m3,较上年增加20.2%,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317.01亿m3。

山东半岛地下水资源量为73.47亿m3,较上年增加77.6%,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4.61亿m3。

淮河片各分区2007年地下水资源量与2006年比较见图5。

图5地下水资源量年际变化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2007年淮河片水资源总量为1366.89亿m3,较上年增加54.9%,产水系数0.42,产水模数44.42万m3/km2。

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198.87亿m3,较上年增加45.1%,产水系数0.44,产水模数44.57万m3/km2。

山东半岛水资源总量为168.02亿m3,较上年增加200.2%,产水系数0.33,产水模数27.52万m3/km2。

淮河流域各省、山东半岛和淮河片2007年水资源量情况见表1。

表12007年淮河片水资源量单位:

亿m3

分区

降水量

地表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

水资源总量

淮河流域

2722.72

949.63

410.78

249.24

1198.87

其中河南省

796.82

237.85

127.62

78.79

316.64

安徽省

760.89

311.85

109.63

44.91

356.76

江苏省

709.53

276.38

88.43

77.35

353.73

山东省

438.59

116.35

83.66

48.19

164.54

湖北省

16.89

7.20

1.44

0.0

7.20

山东半岛

505.57

136.62

73.46

31.40

168.02

淮河片

3228.29

1086.25

484.24

280.64

1366.89

(五)入海、入江及引江、引黄水量

2007年淮河片入海入江总水量899.27亿m3,比上年增加89.9%。

其中入海水量445.57亿m3,比上年增加42.2%。

入江水量453.70亿m3,比上年增加183.2%。

淮河流域入海入江水量812.95亿m3,比上年增加78.9%。

其中入海水量359.25亿m3,比上年增加22.1%。

山东半岛入海水量86.32亿m3,比上年增加352.2%。

2007年淮河片跨流域调入(引江、引黄)水量48.56亿m3,比上减少16.9亿m3,其中引江21.66亿m3,引黄26.90亿m3。

淮河流域从长江引水21.66亿m3,较上年减少17.50亿m3;从黄河引水15.70亿m3,与上年基本持平,减少1.49亿m3。

淮河流域引黄水量中,河南省引黄7.07亿m3,比上年减少0.87亿m3,山东省引黄8.64亿m3,较上年减少0.61亿m3。

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量11.20亿m3,较上年增加2.09亿m3。

 

二、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湖泊)蓄水动态

经对淮河流域36座大型水库(不包括洪泽湖等4座大型湖泊)和170座中型水库统计分析,2007年末蓄水总量为85.46亿m3,比上年末增加6.27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65.02亿m3,比上年末增加12.1%;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20.44亿m3,比上年末减少3.6%。

洪泽湖年末蓄水量46.55亿m3,比上年末减少1.9%;骆马湖年末蓄水量7.04亿m3,比上年末增加2.8%;南四湖上级湖年末蓄水量11.47亿m3,比上年末增加5.7%,南四湖下级湖年末蓄水量7.97亿m3,比上年末减少4.8%。

对山东半岛14座大型水库和87座中型水库统计分析,2007年末蓄水总量为25.00亿m3,比上年末增加7.44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15.12亿m3,比上年末增加42.9%;中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9.88亿m3,比上年末增加41.5%。

淮河片大中型水库(湖泊)2007年末与2006年末蓄水量对比见图6。

图6淮河片大中型水库及主要湖泊蓄水变化图

(二)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淮河片2007年是继2005丰水年、2006平水年后的丰水年份,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呈基本稳定状态,有少部分上升和下降区。

淮河片上升区总面积14840km2,平均升幅1.53m。

其中淮河流域上升区11202km2,平均升幅1.09m;山东半岛上升区3638km2,平均升幅2.88m。

淮河片下降区总面积10874km2,平均降幅1.11m。

其中淮河流域下降区9194km2,平均降幅1.01m;山东半岛下降区1680km2,平均降幅1.64m。

全片相对稳定区143804km2,其中淮河流域相对稳定区135498km2,山东半岛8306km2。

各分区中,淮河下游区地下水位基本稳定,其他各区大部分稳定:

淮河中游区、沂沭泗河区部分上升少部分下降,淮河上游区少部分上升部分下降,山东半岛部分上升少部分下降。

淮河片地下水蓄水变量合计减少0.18亿m3,其中淮河流域减少4.18亿m3。

2007年淮河片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共有14处,年末总面积11694.3km2。

其中浅层地下水漏斗6处,漏斗面积6635.0km2,较上年减少397.1km2。

淮河流域有地下水漏斗13处,年末总面积6266.3km2。

其中浅层地下水漏斗5处,面积1207.0km2,较上年减少418.1km2。

山东半岛有浅层地下水漏斗1处,浅层地下水漏斗面积5428.0km2,较上年增加21.0km2。

 

三、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也称取水量。

按照取水水源不同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指污水处理回用、集雨工程供水量等)三大类,按受水区进行统计。

2007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54.38亿m3,比上年减少6.4%。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387.77亿m3,占70.0%;地下水源供水164.72亿m3,占29.7%;其它水源供水1.89亿m3,占0.3%。

跨流域调水48.56亿m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12.5%。

另有海水直接利用量27.30亿m3未计入总供水量中。

2007年淮河流域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487.07亿m3,比上年减少6.6%。

在供水构成中,地表水源供水353.99亿m3,占总供水量的72.7%;地下水源供水132.18亿m3,占27.1%;其它水源供水0.90亿m3,占0.2%。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跨流域调水37.36亿m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10.6%。

另有海水直接利用量0.32亿m3未计入总供水量中。

图72007年淮河流域供水组成图82007年山东半岛供水组成

 

2007年山东半岛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67.31亿m3,比上年减少4.4%。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33.78亿m3,占总供水量的50.2%;地下水源供水32.54亿m3,占48.3%;其它水源供水0.99亿m3,占1.5%。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跨流域调水11.20亿m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33.1%。

另有海水直接利用量26.99亿m3未计入总供水量中。

2007年淮河流域与山东半岛供水组成见图7、图8,2007年淮河片供水情况见表2。

(二)用水量

用水量是指配置给各类用水户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

根据用户特性可分为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三大类,其中生产类分为一、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和林牧渔畜用水。

用水量统计时按农田灌溉、林牧渔畜、工业、城镇公共、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六类用户进行统计。

2007年淮河片总用水量为554.38亿m3,比上年减少6.4%。

在用水构成中,农田灌溉用水336.28亿m3,占总用水量的60.6%;林牧渔畜用水44.31亿m3,占8.0%;工业用水99.60亿m3,占18.0%;城镇公共用水11.01亿m3,占2.0%;居民生活用水56.76亿m3,占10.2%;生态环境用水6.41亿m3,占1.2%。

2007年淮河流域总用水量为487.07亿m3,比上年减少6.6%。

其中农田灌溉用水300.43亿m3,占总用水量的61.7%;林牧渔畜用水38.39亿m3,占7.9%;工业用水87.65亿m3,占18.0%;城镇公共用水8.47亿m3,占1.7%;居民生活用水47.47亿m3,占9.7%;生态环境用水4.66亿m3,占1.0%。

2007年山东半岛总用水量67.31亿m3,比上年减少4.4%。

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35.85亿m3,占总用水量的53.3%;林牧渔畜用水5.92亿m3,占8.8%;工业用水11.95亿m3,占17.7%;城镇公共用水2.54亿m3,占3.8%;居民生活用水9.29亿m3,占13.8%;生态环境用水1.75亿m3,占2.6%。

2007年淮河流域与山东半岛用水组成见图9、图10,2007年淮河片用水情况见表2。

图92007年淮河流域用水组成图102007年山东半岛用水组成

 

表22007年淮河片供用水量单位:

亿m3

分区

供水量

用水量

地表水

地下水

其它

总供水量

农业

工业

林牧渔畜

城镇公共

生活

生态环境

总用水量

淮河流域

353.99

132.18

0.90

487.07

300.43

87.65

38.39

8.47

47.47

4.66

487.07

其中河南省

32.23

64.03

0.35

96.61

46.80

21.51

8.94

1.83

15.11

2.42

96.61

安徽省

83.97

19.25

0.20

103.42

54.12

32.46

4.25

1.55

10.45

0.59

103.42

江苏省

203.16

8.63

0.00

211.79

147.21

26.94

19.02

4.08

13.61

0.93

211.79

山东省

33.81

40.26

0.35

74.42

51.76

6.63

6.09

1.00

8.22

0.72

74.42

湖北省

0.82

0.01

0.00

0.83

0.54

0.11

0.09

0.01

0.08

0.00

0.83

山东半岛

33.78

32.54

0.99

67.31

35.85

11.95

5.92

2.54

9.29

1.75

67.31

淮河片

387.77

164.72

1.89

554.38

336.28

99.60

44.31

11.01

56.77

6.41

554.38

(三)用水消耗量

用水消耗量(简称耗水量)是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人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至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耗水量按农田灌溉耗水量、林牧渔畜耗水量、城镇公共耗水量、工业耗水量、居民生活耗水量和生态环境耗水量等类别进行统计。

农田、林果、草场灌溉的耗水量为毛用水量与回归水量(含地表退水和下渗补给地下水)之差,工业、城镇公共、城镇居民的耗水量为取水量扣除废污水排放量和输水损失中的回归量。

2007年淮河片总耗水量337.42亿m3,耗水率61%。

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232.75亿m3,耗水率69%;林牧渔畜耗水量36.08亿m3,耗水率81%;工业耗水量26.10亿m3,耗水率26%;城镇公共耗水量4.35亿m3,耗水率40%;居民生活耗水量33.71亿m3,耗水率59%;生态环境耗水量4.46亿m3,耗水率70%。

2007年淮河流域总耗水量294.82亿m3,耗水率61%。

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206.53亿m3,耗水率69%;林牧渔畜耗水量31.95亿m3,耗水率83%;工业耗水量21.02亿m3,耗水率24%;城镇公共耗水量3.11亿m3,耗水率37%;居民生活耗水量28.98亿m3,耗水率61%;生态环境耗水量3.28亿m3,耗水率70%。

2007年山东半岛总耗水量42.60亿m3,耗水率63%。

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26.22亿m3,耗水率73%;林牧渔畜耗水量4.14亿m3,耗水率70%;工业耗水量5.09亿m3,耗水率43%;城镇公共耗水量1.25亿m3,耗水率49%;居民生活耗水量4.73亿m3,耗水率51%;生态环境耗水量1.18亿m3,耗水率67%。

(四)城市建成区供用水情况

城市建成区指城市建筑基本连片、公共设施达到的地区,包括已建成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机场等。

本次统计的淮河片地级以上城市共33个,其中河南省9个,安徽省7个,山东省12个,江苏省5个。

2007年这33个城市建成区总供水量81.30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54.96亿m3,地下水供水量25.22亿m3,污水处理回用量1.06亿m3,另有海水直接利用量14.17亿m3未计入总供水量;33个城市建成区总用水量81.30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45.57亿m3,农业用水量13.70亿m3,居民生活用水量13.56亿m3,城市公共用水量4.64亿m3,城市环境用水量3.83亿m3。

 

四、水资源利用简析

(一)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地表水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是指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占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的百分比。

根据水资源量计算和供用水统计成果分析,2007年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33.3%,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为58.0%。

2007年山东半岛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6.5%,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为64.0%。

2007年淮河片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31.2%,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为59.1%。

(二)用水指标

根据淮河片社会经济资料对各项用水指标进行分析,2007年淮河片人均用水量为278.22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239.76m3,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量104.41L,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64.25L,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为59.01m3。

2007年淮河流域人均用水量为298.10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51.06m3,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量117.29L,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63.68L,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96.48m3。

2007年山东半岛人均用水量为187.68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174.13m3,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量73.04L,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68.41L,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15.33m3。

2007年用水指标情况见表3。

 

表32007年淮河片主要用水指标

分区、省

人均GDP

人均用水量

农田灌溉

亩均用水量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人均生活日用水量(L/人·日)

(万元/人)

(m3/人)

(m3/亩)

(m3/万元)

城镇

农村

淮河流域

1.36

298.10

251.06

96.48

117.29

63.68

其中:

河南省

1.29

162.81

110.11

62.45

124.91

51.11

安徽省

0.85

294.50

247.91

339.14

114.37

67.12

江苏省

1.81

565.97

410.88

104.34

120.63

84.39

山东省

1.51

238.46

267.54

31.65

97.64

64.79

湖北省

0.71

272.62

343.94

184.01

172.63

54.56

山东半岛

4.26

187.68

174.13

15.33

73.04

68.41

淮河片

1.88

278.22

239.76

59.01

104.41

64.25

(三)水量平衡分析

2007年淮河流域天然年径流量949.63亿m3,跨流域调入水量37.36亿m3(引黄、引江),用水消耗量(扣除地下水)214.19亿m3,入江水量453.70亿m3,入海水量359.25亿m3,水库(含湖泊)蓄水变量5.80亿m3,水量基本平衡。

2007年山东半岛天然年径流量136.62亿m3,跨流域调入水量11.20亿m3,用水消耗量(扣除地下水)22.10亿m3,入海水量86.32亿m3,水库蓄水变量7.44亿m3,水量有一定误差。

综合分析,山东半岛入海水量和供用水量统计数可能偏小。

 

五、水质概况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水质类别评价,按照水利部发布的《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进行水质达标评价和湖库营养状态评价。

(一)河流水质

采用时段平均值分全年期、汛期、非汛期对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质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淮河流域:

全年期评价河长11883km,无Ⅰ类水;水质较好的Ⅱ类水河长1629km,占13.7%;水质尚可的Ⅲ类水河长2853km,占24.0%;水质已受到污染的Ⅳ类水河长2380km,占20.0%;水质受到较重污染的Ⅴ类水河长1257km,占10.6%;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河长3765km,占31.7%。

汛期评价河长11883km。

Ⅰ类水河长35km,占0.3%;Ⅱ类水河长1321km,占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