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174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二是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的原则;

三是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

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活动的特殊功能:

1.政策的社会均衡稳定功能。

2.政策的社会公平正义功能。

3.政策促进社会变革求新的功能。

二、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

是指参加到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之中的,对政策的规划、决策、执行和评估起到实际作用的具体组织结构和代表组织结构的个体构成的能动体系。

公共政策主体特性:

1. 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具体性。

2. 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对应性。

政策行动主体和政策活动中的客体相对应。

3.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代表性。

4.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能动性。

5.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政策行动主体的构成:

1. 国家公共法权政策主体指的是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执行和评估公共政策的机构于职位。

2. 社会政治法权政策主体指的是经过法律认可和保护的,可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但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3. 社会非法权政策主体是指那些目的不在于参加公共政策的制定,但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对政策的运行施加强有力影响的团体。

以个体出面的政策行动主体:

1.政党组织代表。

2.政府部门官员3.利益团体代

4. 研究机构代表。

政策智囊团、思想库。

5. 大众媒介代表。

是影响整个政策行为始终的因素。

6.公众代表

以组织机构出面的政策行动主体:

1.政府组织机构。

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

2.社会组织机构。

第三部门组织。

3.国际组织机构。

三类:

一类是政府间组织的联合国及其所属的各种专门办事机构、

世贸组织、世界金融组织;

一类是许多十分活跃的非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

另一类就是大型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

三、公共政策价值

★政策价值取向:

政策分析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人性、政府和通过公众行动来进行社会改革的良机持相互对抗的假设。

这些假设就是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在政策活动中的作用:

1.首先,正是依据政策行动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才能确定和诊断公共政策问题。

具体

的政策行动主体正是依据一定的主观价值来对政策问题进行人事、过滤和确认的。

2.政策行动主体正是为了维护而实现自己的政策价值才参与政策辩论的。

公共政策活

动最主要的属性是其民主性和科学性。

只有具备民主性和科学性的政策活动才能收到成效。

3. 政府制定、实施政策是为实现整个社会和制度的价值。

公共政策市政府在社会治理

中运用集体行动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手段。

4. 政策决策中只针对刚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价值来评判政策方案的。

5. 政策的最终效果也是一社会价值作为评估标准的。

政策价值的作用还体现在任何政

策的制定和贯彻,其成功与否的最终评判标准依然是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

四、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定义:

政策工具就是执政党和政府部门选择并确定的,运用来实施政策方案,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达到政策预期目的和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

自愿性政策工具、混合型政策工具、强制性政策工具。

自愿性政策工具:

是指通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成员或市场发挥作用,在自愿的基础上解决公共问题的手段、突降和方法。

具体形式包括:

家庭与社区、自愿性组织、私人市场。

强制性政策工具:

是指借助于国家或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迫使目标群体及个人米取或不米取某种行为,以此来实施公共政策,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具体形式包括:

规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

混合型政策工具:

兼有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

具体形式包括:

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收费。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途径:

表政策工具选择的五种研究途径

研究途径传统途径精制途径制度途径公共选择途径政策网络途径★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

1. 已确定的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

政策目标

为政策工具规定了方向,魏攀段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

因此,在进行工具选择时,先要明确政策目标,目标不明确会带来工具选择的失误。

2. 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

每种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我们在选择政策工

具时,一要注意政策工具的优缺点,二要考虑政策工具的组合使用。

3. 政策工具的应用背景。

是指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因素,包括政策子系统、目标群体、

其他工具以及政治、社会或经济环境。

4.先前的政策工具选择。

建构主义认为,工具的意义

和合法性被不断地加以建构和再建构。

即政策工具的选择会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先前的政策工具会阻碍新的工具的选择。

5.政策过程的非制度因素。

包括伦理规范、传统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

其中意识

形态是非制度因素的核心。

强调关系“目的一工具”关系“背景一工具”关系“制度一工具”关系“偏好一工具”关系“网络一工具”关系关注焦点政策工具本身工具的背景环境制度结构与风俗惯例政治家和政府官僚机构网络特性,规范和网络成员6.政策过程中的资源配置。

政策工具的选择受经济资源和法律资源的限制。

政府经济能力

强会较多地选择补贴或直接提供工具,反之则会选择征税和规制工具;

国家或政府法律制度成熟并很完善时,会更注重混合型政策工具,反之则会注重规制工具的使用,因为这样可以防止意外的发生。

五、公共政策议程

公共政策议程定义:

指的是社会公共问题进入有政策行动主体构成的政策子系统的范围并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在深思熟悉后下决心要加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策议程的作用:

1.政策议程是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政策过程只有进入政策议程才是具有实质意义事件。

2.政策议程是政府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配置的基础。

3. 政策议程是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整个政策运行无法要过的关键环节。

策议程将会对全政策的程序、运行和政策的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4. 政策议程设定作为政策的前决策环节,在其过程中,政策的行动主体会对列入需要政府

解决的一系列议案清单进行严格的筛选,只有经过之一和论证的过程,政策问题才能被确定下来。

政策议程的类型:

1.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

2.公开的议程与隐蔽的议程。

3.系统性的议程与制度性议程。

政策议程设立的影响因素:

1.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影响议程设立。

政党、政府官员、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媒体。

2.政策行动主体的态度影响议程设立。

积极参与、被动参与、冷漠。

西方政策议程设立的主要途径:

1.政策议程设立的外部推动模式。

这是自主义的多元化这会终政策议程建立模式,在这

种模式中,问题非政府组织提出,接着充分扩展,首先

成为公众性议程或系统性议程,最终进入制度性议程。

该模式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社会团体。

2. 政策议程设立的社会动员模式。

这是决策者努力将某个议案从正式议程提升到公共议程

的模式。

在社会动员模式中,政府直接将议案置于正式议程之中,不必经公众普遍意识到不满然后再逐步扩展的过程。

3. 政策议程设立的内部推动模式。

科布等人提出的这种模式适合于存在较为成熟社团的政

体。

在这一模式中,有影响力的团体拥有影响决策的专门通道,政策最初是他们提出的,并且不需要在公众中寻求支持,也无需顾及其他议案的竞争。

4. 政策议程设立的联盟替代模式。

萨巴蒂尔提出的,这种模式认为,政策议程设立的途径

主要是协调各个支持联盟的策略。

中国政策议程设立的多种途径:

1.政策议程设立的关门模式。

最传统的议程设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议程的提出者是决

策者本身,没有公众议程的位置。

在传统社会里,当一般老百姓没有什么政治参与意识时,这是议程设立的主要模式。

2.政策议程设立的动员模式。

与关门模式一样,也是

决策者提出议程;

与关门模式不同

的是,在该模式中,确定一项议程后,决策者会万方编辑引起民众对该议程的兴趣、争取他们对该议程的支持,是先有政策议程、后有公众议程。

计划经济时代经常米用。

3.政策议程设立的内参模式。

该模式中,议程不是决策者提出的,而是接近权力核心

的政府智囊团们提出的。

在这个模式里没有民众与决策者的互动,只有智囊们与决策者的互动。

改革开放以后,内参模式更为常见。

4.政策议程设立的借力模式。

在内参模式中,政府智囊们只关心自己的建议是否会得到决

策者的重视。

借力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智囊们决定将自己的建议公之于众,希望借助舆论的压力,扫除决策者接受自己建议的障碍。

在中国这种借力模式并不常见。

5.政策议程设立的上书模式。

这里的“上书”是指给决策者写信,提出政策建议,不包括

为个人或小群体作利益申诉之类的行为。

上书模式与内参模式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建言人的身份。

上书模式今后有可能变成影响中国政策议程设立的主要模式之一。

6.政策议程设立的外压模式。

与上书模式不同,在外压模式里,议程的提出者不排除摆事

实讲道理的方式,但他们更注重斥诸舆论、争取与民意支持,目的是对决策者形成足够的压力,破事他们改变旧议程、接受新议程。

六、公共政策规划

公共政策规划定义:

公共政策规划是政策行动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技术,提出相应地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

政策规划特性:

1.民主性,多种主体参与的民主过程。

政策规划是多种行动主体参与其中,并且相互之

间发生各种互动关系的活动过程。

政策规划会涉及许多不同的参与者。

在社会公共治理中,越是有更多的行动主体参与到政策规划中来,就越能提升公共政策活动的民主性。

2.动态性,多个环节衔接的动态过程。

政策规划过程又是多个环节紧紧相连循环往复构

成的动态整体。

3.能动性,推动问题解决的能动过程。

在政策规划中,政策行动主体的活动都指向一个现

实方向,即又好又快地解决已经存在的、并且被认定为是必须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

政策规划的过程,就是政策行动主体认清政策环境,确定政策价值取向,选择政策工具,运用新的技术来探索政策问题解决之道的过程。

政策规划的取向:

1. 目标取向。

政策规划就是人们要从不满意的或不够满意的现实状态出发,通过行动,努

力达成未来的理想状态。

2. 变革取向。

政策规划所设想的、所要达到的客观世界的未来状态并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

从存在问题的现状出发,只有逐步改变这种现状,才有可能最终达成未来的状态。

3.选择取向。

政策规划在于“选择与设计”行动方案,它包含着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精心设

计和艰难选择。

4. 理性取向。

政策规划的基本要求就在于运用人类的理性,对未来作出符合规律的、有创

造性的安排。

5. 集体取向。

现代社会的政策问题日趋复杂、多变,要解决人类面临的大量政策问题,只

有依靠群体、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政策规划的分类:

1. 常规式政策规划。

这是对已列入政府工作议程的需要定期加以处理的政策问题重复进行

的一种例行公事式的政策规划。

2. 类比式政策规划。

新政策问题作规划时,政策行动

主体可以参照以往对类似的政策问题

处理的方法和经验,在进行政策规划时,依据新问题与老问题差异的程度作出相应调整3.渐进式政策规划。

是对已经确定下来的政策问题进行分步骤的、连续的、调整性的规划。

4. 延伸式政策规划。

这种政策规划要处理的是延续下来的政策问题,是一种通过对已有政

策的内涵或外延予以扩展和顺延而进行的规划。

5. 创新式政策规划。

是一种未解决全新的政策问题而作的带有突破性、原创性的政策规划。

6.中央的政策规划。

是中央有关部门开展的规划。

在我国执政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是制定

政策的主要决策机关。

规划政策是中央领导机关的主要职责。

7.地方的政策规划。

是地方有关部门负责制定的政策规划。

8.部门的政策规划。

是中央或地方职能部门根据自己所管辖的领域而进行的专业性规划。

政策规划的主要步骤:

确定政策目标一设计政策预案一预测方案后果一预案可行论证一优化政策目标政策规划的主要原则:

1.政策规划的针对性原则。

政策规划是有目的的活动O政策规划要针对实际问题,切中政

策问题的要害,这首先表现在政策目表的设立上,确立目标时必须针对实际问题,有的放矢,消除政策问题存在的原因。

2.政策规划的可行性原则。

政策目标和围绕政策目标的政策方案应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

既要高于现实水平,又必须是在现有条件下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即具有可行性。

3.政策规划的系统性原则。

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解决的常常是比较复杂的大问题,政

策规划中要选择和确立的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这就需要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从全局和整体考虑,坚持政策规划的系统性原则。

4. 政策规划的规范性原则。

政策规划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

首先,政策规划要体现政策制

定者所代表的的社会利益。

其次,各地方、各部门的政策规划要符合执政党和股价的总路线和总目标,下级部门要服从上级部门的目标。

再次,政策规划应当符合宪法、法律的规定以及国家权力机关的决议和决定。

最后,政策规划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5. 政策规划的具体性原则。

政策规划所设计的种种方案必须是具体明确的,所谓具体性,

首先,政策方案的语言表达必须是明确、具体、清晰地,内涵不能有歧义,外延要清楚;

其次,政策方案应包括实现目标的明确的时间期限。

再次,政策方案应规定明确的约束条件和适用范围;

最后政策方案要尽量量化。

七、公共政策决策

公共政策决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决策就会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决策的实质:

1. 调节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政策决策的核心是要在对各种社会利益进行综合把握与协调平

衡的基础上,解决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

2. 确立主导性意志和利益。

政策决策活动正是社会主导力量,通过一系列程序和活动来确

立主导性的意志和利益的过程。

3. 提供集体行动原则。

政策决策的任务是为社会提供集体行动的规则,从而为整个社会生

活的运行和发展指明目标和确定方向。

公共政策决策的作用:

1.固化利益表达的结果。

公共决策的一个作用就是对各种已经表达的利益做出选择。

政策

决策表本的是在政治过程中已形成的目标,反应的是决策联盟期望的社会结果,确认的是领导人认为可用以取得这些结果的手段。

2.提供政策执行的基础。

政策决策的又一基本作用就

是为社会公共生活确定集体行动的框

架,为后续的政策执行提供前提和基础。

3.产生权威性政策产品。

政策决策更为核心的作用是形成权威性的政策产品,从而提升政

治系统的生产力。

公共政策决策的主要模型:

1.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优点:

最小的代价解决最大的问题;

缺点:

限定条件非常苛刻,在

实践中几乎无法使用。

2.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是一种依靠有限的资源和信息,通过不断搜索,得出满意政策方案

的决策方法或程式。

倾向于仅仅为决策者提供决策规则。

3. 渐进决策模型:

强调决策者的决策是从现行政策出发的,只是对政策进行渐进的调整。

与理性决策相比优势:

一是降低了决策活动的复杂性,二是降低了决策成本耗费,三是在对有具体目标的政策做决策时更具有可行性,四是渐进的政策变迁能够避免重大的政策失误。

只能处理既有的相对简单的问题,不足以处理未来的复杂问题。

表政策决策的理性模式与渐进模式比较理性模式首先设定目标,然后考虑政策“好”的政策就是最适合于理想目标的政策政策分析是综合性的,所有选择的一切后果都予以考虑理论得到全面应用渐进模式目标与手段同时加以考虑“好”的政策就是所有重要的行动者都能够达成一致结果分析是选择性的,目标就是好的政策,没有最好的政策与相似问题的比较得到广泛应用4.子系统决策模型:

认为决策类型和决策者所作决策的种类因议题和制度背景的差异而不

同,政策的合理性只有在具体的政治和组织环境中才能得到判断。

在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和限制条件的严格程度同时约束下,可以采取的决策类型主要有四种:

表基本决策模型

限制的严格性公共政策决策的主要规则:

1.政策决策的一致同意规则。

该项规则要求决策方案的通过需要参与政策决策的全体投票

者都对某项决策方案投赞成票,要一致同意。

全体一致同意规则中包含两条原则:

一是无例外原则,二是“帕累托最优”原则。

无例外原则下的一票否决决策,或一致同意决策实际上就是走向最优化的投票决定,决策者在决策活动中是整体的利益共享者。

局限性:

一是决策成本过高,二是引发决策者博弈。

因此全体一致同意规则只适用于较小范围内的集体行动O

2.政策决策的多数统一规则。

是指或的投票人支持最

多的决策方案获胜的一种决策方式。

大大降低决策成本。

容易造成相对多数而实际上是一种“少数”。

所以多数规则在实际运用中是有选择的,在许多场合人们都对多数规则的比例有详细的规定,如1/3、1/2、51%等。

高低政策子系统的复杂性高渐进调整优化调整低充分探求理性探求

政策评估的主要方法:

1.成本一一效益评估法:

这种方法是把在整个政策运行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和所取得的收

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

有三条准则:

一是效益相等时,成本越小的方案越优。

二是成本相等时,效益越大的方案越优。

三是效益与成本比率越大越好。

当成本和效益均不限定时,选取效益与成本差值最大的方案。

2.前后对比法:

前后对比法是对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它作为政策评估的基

本方法,分为四种具体形式:

简单“前一一后”对比评估。

这种方式是将政策对象在政策执行前和政策执行后的两种情况进行对比,以政策执行后的值减去政策执行前的值,便是政策的效果。

简便明了。

无法明确这些效果是政策本身引起的,还是外在的其他因素造成的。

“投射一一实施后”对比评估。

首先根据政策执行前的请款建立趋向线,然后将趋向线投射到政策执行后的某一个时间点上,最后将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情况与该时间点对比,以确定政策效果。

考虑了非政策因素的影响,比前一种方式更加准确。

难于详尽的收集政策执行前的相关资料、数据,以建立起政策执行前的趋向线。

“有一一无”对比评估。

在政策执行前和政策执行后这两个时间点上,分别就有政策和无政策两种情况进行前后对比,然后再比较对比的结果,确定政策效果。

可以基本排除非政策因素的作用,较精确地测量出一项政策的效果。

“控制对象一一实验对象”对比评估。

在政策执行前评估者将评估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控制组,前者被施加政策影响,对后者不施加政策影响。

然后对比这两组在政策执行之后的情况,以确定政策的效果。

这种方式是社会实验法在政策评估中的具体应用,但要求政策执行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3.统计抽样评估法:

抽样是指选择调查对象总体的一部分,并基于对这一部分的观察,对

总体进行推断的一种非全面的调查方法。

统计抽样法是根据抽样调查的资料进行统计推断的一种科学方法。

从被观察的调查对象总体中抽取的那部分,称之为样本。

特点:

从部分样本推算全体;

按随机原则抽选,保证被抽中的对象在全体中具有代表性;

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对抽样误差进行控制,使得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更高;

可以快速、及时地获得数据资料。

分类:

任意抽样和非任意抽样。

任意抽样四种方式:

单纯随机抽样、机械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体随机抽样;

非任意抽样三种方式:

随意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

4.专家判断评估方法。

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全面考察政策制定、执行,最后撰写评估报告,

鉴定政策的成效。

一方面,专家专业化程度高,视野开阔,对政策效果能进行比较科学的分析;

另一方面,专家相对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政策对象来说属于外人,“旁观者清”,因此可以比较客观的、公正的评估,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5.执行群体自我评估法。

政策执行人员自己对政策的影响及预定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金

进行评估。

执行人员对政策实施的整个情况比较了解,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评估结论迅速调整政策目标和措施,使评估活动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自评时难免带有感情色彩,是评估结果失去客观公正性。

政策评估与政策学习:

政策评估实质上是政策主体对过去的政策经验和焦遵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主动学习,通过学习提升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共政策能力。

1.政策行动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取新的信息进行政策学习。

2.政策行动主体从政策评估的反馈中进行学习。

3.政策行动主体通过基于政策评估的反思进行政策学习。

类型:

内生学习和外生学习。

表政策学习的内生概念和外生概念

学习的主题学习的目标内生学习小的,技术上专门性的政策网络政策背景,或政策工具外生学习大的,公共参与的政策社群问题的感知,或政策目标十、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和任务

公共政策分析定义:

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一种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审查、研究并对相关机构提出政策前景预测和行动建议的活动。

政策分析的意义:

1.政策分析可以减少政策的失误。

2.政策分析可以提高决策的效率。

3.政策分析能给决策者提供好的建议。

政策分析的特征:

1. 政策分析是描述的、阐述的、批评一反思的复合。

政策分析具有描述性,只有对实际

发生的事实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描述,政策分析才具备进入下一步的基础;

阐释是进一步的描述,是用特定社会意义框架所作的描述,具有丰富、具体的社会内涵;

政策分析的批判性或反思性是指政策分析对多种价值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判和选择特征。

2. 政策分析是描述性和规范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