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1854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docx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docx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我国着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

“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

”叶澜教授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是如果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而且,专家们都说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

诗歌单元的教学让笔者感觉收获很大,这里来谈谈笔者的教学感受。

  诗歌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奇葩,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诗歌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

古代诗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学趣味,中小学生可以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丰富中小学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我们在教法上传统采用创设情景法将学生带入特定意境中感受作品形象对古代诗词有自己的感悟。

既然是感悟和鉴赏,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教师有自己的感悟外,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独特想法,让教学也带有个性化色彩。

往往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诗歌教学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下面是笔者上课的一个实例,从这个实例来谈对诗歌鉴赏课的个人感悟。

  在上了几节关于炼字型的诗歌鉴赏课后,笔者带着学生总结一下这类题型一般的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高二学生对于诗歌鉴赏也有一定的阅读体验,这点他们也可以总结出来。

通过展示近几年高考中关于炼字类型的诗词让学生去研究讨论如何答题能抓住得分点,接着师生共同探究找出答题范式:

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笔者感觉这一课上得很是热闹,学生也很积极。

笔者给学生留下三道题目都是关于炼字类型的,笔者抽查一个班级的作业,结果发现问题很多,模式是有了,但是对于诗歌的内涵理解没有把握住,光有形式没有内容,这是很大的问题,下面就一个教学例子进行简单分析: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好多同学的答案就是说“看”字用得好,很形象,主人公看到眼前的景想到留别的愁苦来表现内心依依不舍之情。

这种答案表面看问题不大,但是“看”到底什么意思,在文中到底是个什么妙处几乎没点出来。

当然,这首诗便变成了讲课的重点。

于是,笔者就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看他们答题的漏洞,然后具体去解析这首诗歌,先看诗歌的题目,强调“南浦”跟长亭一样都是送别的代名词,意见“南浦”令人顿生离愁,接着看诗歌找关键词,目的就是让他们领会“看”字在文中的妙用。

拓展的时候,笔者举了《别赋》中的句子帮他们消化所学。

看似学生有所领会,一节课下来笔者觉得特累,感觉这种教法没什么太大的效果,但是一时真是想不起来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讲鉴赏题目,一时走进了死胡同,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

  在另一个班上课,笔者思路一时没打开,如果还按照上面的方法去讲课,收获甚微。

笔者就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先让学生欣赏一下李清照《一剪梅》的mv,在《月满西楼》这首韵味十足的歌曲中,学生仿佛也被带到了词中的意境中来,有的学生看完后居然在书上写下了大约二三百字的鉴赏片断,每个同学鉴赏的角度也不一样。

于是笔者顺势把《南浦别》打在大屏上,学生开始没多少反映,接着展示题目:

“假如你是导演,你怎么把这首诗拍成mv或做成flash动画,要把诗中所要展现的东西表现出来,比一比看谁做得好。

”班里顿时热闹起来,三五成群讨论起来。

十分钟后,同学自告奋勇把自己的剧本设计讲给大家听,创意十足,包括配什么类型的音乐,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动作,包括什么颜色的字体学生都考虑到了……笔者觉得最好的就是班级一个学美术的同学和她同位的配合,一个画画,一个用语言去解说,生动形象,意境设置精彩独到。

我们把鉴赏课变成了对诗歌的再创作课,一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这就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境,体验情感教学法。

上面的课堂实例中,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多媒体被结合了起来,创设教学情景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生动、具体的形象。

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借助语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媒体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

语文中有许多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篇目,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那些生活阅历不深、没有身临其境的中学生讲解半天,他也许无法理解,而借助于影视形象再阅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传统与现代的适时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高二学生也开了计算机这门课程,他们主动将所学计算机知识用于语文课堂,学习诗歌的兴趣大大提高,自己找了好多课本外的诗歌进行情境创设,并成立了诗歌兴趣小组,达到了学习诗歌空前的高潮。

?

?

?

  笔者的教学思路这时候彻底打开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由“山穷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笔者收获很大,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这种教学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能,发挥他们独特的想象力,他们的创造力带有个性化色彩,笔者也发现了原来班上的学生这么有才!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和课堂结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

  随着形势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知能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能增进教学效率,提高信息增殖率,扩大教学规模。

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心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一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同时把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我们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巧妙结合,打开了诗歌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让学生乐于学习。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

不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2篇】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和谐的韵律,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使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获得提升,文学艺术素养有所丰富,不断完善。

?

  诗歌教学贯穿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语文教学过程,甚至可以延伸到幼儿学说话时候。

按说,初三学生应有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了,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原因何在呢?

经过长期观察,我感到以下几个因素阻碍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

?

  1、背诵积累少。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识记,恰恰相反,要提高语文素养,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原始积累。

由于一些错误的认识,目前学生能完整背诵的诗歌非常有限,这对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对语文教学都是极大的悲哀。

?

  2、语言障碍。

古代诗歌中的特殊句式,文言词汇,都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和鉴赏。

?

  3、缺乏必要的训练。

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对一首诗歌,学生即使感悟到了,也不会表达出来。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除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就是重讲轻练,同时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

基于以上思考,高三诗歌鉴赏训练中,通过对内容归类,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理解能力;通过训练解题模式,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

  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常常与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者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诗歌作品。

“以世论诗”即为再现当时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以其世观其诗。

?

  语文教学应该重欣赏,而诗歌教学尤其要重视欣赏,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

对比较难懂的古诗文更加不赶兴趣。

?

  当然,要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并不是仅靠一朝一夕之功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诗歌训练中,了解作者,辨清风格,仔细揣摩、细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认真积累一些诗歌知识,增加自己文化底蕴的积累,相信我们在“操千曲”“观千剑”之后,一定会“晓声”“识器”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古典诗歌鉴赏阅读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3篇】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着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

这有待于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

  在高考指挥棒效应明显的大环境下,设想如果不考诗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主动的搜集诗歌、背诵名句、感悟意境?

因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1]当代高中生浸泡在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学生拒绝传统,崇尚个性,已经失去学习诗歌的动机。

如果诗歌教学与现实脱节,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更加厌恶诗歌学习,这与诗歌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因此,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

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

道德的崇高与审美的品位是学生对诗歌的自觉式追求。

现从心理学视角,从动机、美感(艺术鉴赏)、能力三个维度,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专题: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高中诗歌教学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一、背景分析

  传统的诗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形成符号化认识。

如谈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成“诗圣”,思想是“忧国忧民”。

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称为“诗仙”,将他与浪漫主义紧密联系,想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这已形成当下标准化、范式的诗歌教学模式,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思维定势”。

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为起点,多元化解读文本,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平衡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创新能力。

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梦”属于想象的类型,教学中带领学生跟随李白的思维踏上多彩的追梦之旅,找到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点,回归现实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王国维说:

“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体,鉴赏诗歌除了进入意境中外,还可以获得情感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审美的体验。

而高中生鉴赏诗歌,有三大步骤:

读懂诗歌、感悟意境、创新理解。

其中激发学习动机是前提和基础,感悟意境是领悟与内化,创新理解是目的与结果。

  以下是从心理学角度解决上述问题:

  一、培养学习动机

  “诗歌教学是重点更是难点,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领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个参与者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品味诗歌。

”[2]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是课前问题的设置。

“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3]针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我确定的课前预习目标是:

(1)温故知新,复习已学习的关于李白的诗句;

(2)知人论世,了解李白豪迈洒脱的生命轨迹;(3)诗海探珠,联系诗歌谈别人对李白的评价;结合这一学习目的,我创造性地选用诗歌名句,分别是温馨预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学子用功时”、知人论世“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诗海探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并将这些学习目的作为学案,课前复印给学生。

  “温故知新”环节我引用一段文字:

  就在那个遥远的时代,秦民们曾一千次地吟咏过的那条河,白霜与芦花茫茫;魏武曾挥鞭遥指过的那片海,秋风正洪波澹澹;我们将在边塞再听“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久远浑响,我们将到荒原重温“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兴衰无常;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叹息使我们也“怆然而涕下”,令“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傲啸也激起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赤壁大江东去,那尚未销蚀的铁戟被大浪淘出,问英雄安在?

楚天千里清秋,那在少女的红巾翠袖上留下泪痕的豪杰,已身老沧州!

杨柳岸边,晓风残月凄然相送;春花秋月,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中最重要的一条:

引起学生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

这段文字中,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是:

秦民吟咏与音乐的魅力;魏武与海的渊源;边塞诗的雄浑豪放与美国西部片的苍凉之美;“怆然而涕下”与“揾英雄泪”的异同点;“三赤”名篇与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柳永与“奉旨填词”的故事;李煜与仓央嘉措、纳兰性德三个“情圣”的人格魅力。

  “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实践和训练、测试手段,在未来的教学和测试中将更加受到重视。

要提高比较阅读的质量,必须熟悉比较阅读的思维方法:

求同和求异。

”[4]无论求同还是求异,这段文字都能从音乐、地理、影视、文学、宗教等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起内心的共鸣,维持其对新鲜知识的好奇心。

  “知人论世”环节设计问题:

  “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这样清晰地规划了自己的生活蓝图: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他希望找一条终南捷径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5]李白的个人理想是否现实?

他的个人才华如何一步登天,成为唐玄宗的御用文人?

李白的性格是否适合醉心于功名利禄?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适权贵”与他的“卿相”理想是否矛盾?

  这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进入到诗歌中来,达到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诗海探珠”环节我引用李白的《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首诗的“亮点”在“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上,“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

”蓦然回首,发现李白也有人格上的“偶像”孟浩然。

由此联想到《诗经·孔子世家》中的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在李白傲慢、不可一世的外表下有一颗谦逊的内心。

打破对李白认识的思维定势,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方式。

  在“温故知新”“知人论世”“诗海探珠”这三个课前预习环节中,学生能带着兴趣去阅读文本、了解诗人、反思自我。

这为后面进入诗歌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追求美感体验

  “林萍在《引导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中学古诗词教学琐谈》中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意境美:

①紧扣情与景,赏析意境美;②知人论事,感悟意境美;③品味“诗眼”,进入美的意境;④激发想象,感受意境美。

”[6]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台精彩的戏剧,是一部多章节的小说。

要想让学生打起精神来听课,课堂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内涵,还需要一个精彩的导语。

”[7]要让课堂这幕“戏剧”高洁雅净,让课堂这部“小说”气势奔放,“导语设计”可以视为一堂课的“凤头”,应斟酌再三。

这是我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入时的一个片段:

  师:

(展示图片)天姥风光欣赏。

同学们,欣赏完天姥山的风光,你有哪些感触,能不能用四个字概括一下你的心情?

(?

绥棱教育信息网?

?

  生1:

风光旖旎、云雾缭绕、如梦如幻。

  生2:

湖光山色、田园风光、神仙世界。

  师:

同学们概括的很好,那么,除了,天姥山外,还有哪些山让你们向往呢?

  生1:

我想到少林寺去看看,我向往嵩山,感受一下那里武术氛围。

  生2:

我想登上泰山,感受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据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经到过那里呢。

  师:

不错。

你也可以去那里沾沾灵气啊。

刚才这两位同学向往的山统称为什么呢?

  生:

统称为“五岳”。

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这是我从《笑傲江湖》中了解到的。

(其他同学偷笑)

  自我反思:

一、展示图片方式的好处:

(1)符合心理学“有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情境式导入。

罗丹说: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绚丽多姿的天姥山的风光,能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领悟到钟灵毓秀的内涵;二、对话式导入。

符合心理学中的“思维品质的广阔性”原理,由天姥山到嵩山、泰山,再总结“五岳”,谈《笑傲江湖》,神游万里,但又“入乎其中”,可谓妙合无痕。

三、体悟意境美。

“如梦如幻”的天姥山与超然物外的李白完美融合,使学生明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诗的意境,并与本诗“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契合。

“神仙”怎能被尘世的污垢所蒙蔽呢?

四、提升审美品位。

这段对话中出现对多的词是“山”,如设计与泰山有关的诗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并进行有关“山的沉稳”与“人生豪迈”的片段写作,必能使学生的作文有“源头活水”,净化学生日益浮躁的心灵。

  三、激发创造能力

  “创造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是首当其冲,因为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8]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诗歌鉴赏中立足于文本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

而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①诗歌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写“瀛洲”的作用?

②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③天姥山真的有“四万八千丈”这么高吗?

④“天姥连天向天横”与《蜀道难》“可以横绝峨眉颠”两句中的“横”是“冲”的意思吗?

⑤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鹿”可以理解为“功名利禄的”的“禄”、“大道如青天”的“道路”的“路”吗?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古代三座仙山之一的“瀛洲”的了解,感受到天姥山的神秘、梦幻色彩;“四万八千丈”是夸张的修辞,突出天姥山的高峻,并与“横”联系起来,对天姥山获得挺拔、高大的感性认识;而作者花大量笔墨写梦境,是采用象征手法,写梦中仙境的美妙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让学生获得理性的认识。

只有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不断进出才能让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被思维的“牢笼”束缚,做到收放自如;至于将“鹿”解读为“禄”或“路”,只要有合理的解释,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把决定权交给学生未尝不可。

  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本身是个难题,从意象、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感情四方面赏析诗歌,已成为教学的范式。

从动机、美感、能力三个角度谈诗歌改革,本身有些牵强附会。

关于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实施策略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但是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抓住学生的心理,“以人为本”让学生自愿、主动地接触诗歌,获得诗歌意境的美感体悟,在传统与现实中找到平衡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鉴赏能力,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诗歌教学是要追寻的目标。

【第4篇】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从刚接到课题的诚惶诚恐,到备课过程的煎熬辗转,到走上课堂的坦然自若,这节公开课,让我实现了十几年教学生涯的飞跃,完成了对课堂教学认识的质变。

  反思此次公开课感触颇多,有收获、有遗憾,更有满满的感动和幸福: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有这样一个锻炼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我也诚挚地感谢每一位关心帮助我的同仁们,他们在百忙之中给我调课、观课,坦诚地为我指出教学设计的不足和上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热诚帮我出谋划策,优化课堂设计……正是各位领导同仁的满怀智慧的无私引领才使我得以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诗歌鉴赏是中考备考的难点之一,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细心研究了各地中考题尤其是我市近五年的诗歌鉴赏考试题型,认识到考试涉及比较多的是内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类题型,另外就是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类;另一方面从侧面了解到,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得分率较低的主要是在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类题型,因此确定以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这两类题型为重点进行答题技巧的探究揣摩。

同时结合当前初三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设置了这样一堂课。

  为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容量,本节课我借鉴“三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的基本原则,设计了第一步积累知识、第二步培养能力、第三步拓展训练的课堂大框架,整堂课又分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了解课标考纲,第二环节理题型、明重点,第三环节明手法、增能力,第四环节品字词、赏语句,第五环节实战演习、规范答题。

我认为整节课学练结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知识有了升华,能力有了提升。

  下面我就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实际课堂效果和目标达成的经验总结如下:

  1.对中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和命题角度的梳理和把握。

  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中考诗歌鉴赏的出题方向和题点的分布的变化规律,我下功夫搜集了山东各地市近几年的中考诗歌鉴赏诗题,集中精力对我市近五年的诗歌鉴赏题进行了纵向的分类整理和整合梳理,意图一方面通过几年考题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的变化和考点、难点的分布,从而总结出一些命题规律,并以此为抓手让学生总结出各种出题方式和做题方法,使学生的做题能力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中考诗歌的鉴赏的感性认识,消除对这类题型的陌生感甚至畏惧感。

  2.摸清学情,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欠缺的能力进行重点突破和有效指导。

  备课伊始,我把中考涉及频率较高的内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确定为课堂的重难点,但是,区教研室范老师结合中考命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得分情况,及时为我调整了课堂教学目标。

为进一步摸清学情,找准学生知识上的不足和应考过程的薄弱环节,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在不同学校、不同水平层次的班级中两次试讲,以此确立了合理的目标,并检验课堂环节设计和导学案上试题难度的合理性。

  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了答题步骤,明晰了鉴赏的一般答题思路及规范的表述形式,突破了学生在面对诗歌鉴赏题时往往“心中有而笔下无”的瓶颈,能够依分布点有效作答了。

  3.注重了对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

  据了解,参加中考阅卷的老师很多是高中学校刚刚送完高三的老师,他们每天面对的学生答题能力和规范程度与初三的学生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而语文阅卷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会使一些答题不规范的学生语文成绩受很大影响,很多所谓发挥失常的学生,我以为,其中的原因恐怕多是由于答题不够规范。

规范答题意识的强化和习惯的养成,贵在平日课堂教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