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965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8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 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docx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九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三)小说阅读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效果。

“重要语句”通常指:

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辞作用。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

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

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

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形散神聚,戏剧的矛盾冲突,诗歌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文体特征是阅读解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真题共赏】

(2012新课标全国卷)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

“你也是从北平上车?

”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

我只好反攻了:

“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

“拿毯子!

”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的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

”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

”茶房说的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客人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

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

茶房!

茶房!

”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

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

茶房始终没回头。

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的床上。

“你坐二等?

”这是问我呢。

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

”我问。

  

“二等。

快开车了吧?

茶房!

”  

他站起来,数他自己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

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  

“我没有行李。

”  

“呕?

”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

“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

拿毛巾把!

”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

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

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房,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

先——生——”

“拿茶!

“好吧!

”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

有时呼声稍低一点。

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

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

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

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

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

”我没言语。

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

”我后悔了,赶紧的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

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

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

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

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

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

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

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

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微妙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答案:

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

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

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

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8)

答案示例:

观点一:

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

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

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

”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

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

“毕业,毕我的业!

”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

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

”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

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

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

”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

“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

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好老太太。

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

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

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

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

”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

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

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4分)

答案:

平靜,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概括作品主题,先要归纳小说主要情节,理出作者的思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加以归纳。

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

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分析人物性格。

分析时要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抓住画线句子的重要词语,如,①句中“足够老头子忙”,②句中“抱歉”“但愿”。

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4分)

答案:

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和作用。

邮差先生一出场就表现得随和、与世无争,对人友好,对事耐心,关爱他人,充满仁心,正因为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眼里及心里的小城自然是美好的。

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来揭示主旨,礼赞小城的。

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6分)

答案:

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

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解析:

本题考查表达技巧对表现小说内容的作用。

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这一关键点。

内容包括人物、事件、主题等。

(2012福建卷)(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双琴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最适合取其材而做琴。

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裸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辕。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

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

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

他临终前片儿子说:

“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

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裸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

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

“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校、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

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

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

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

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扰豫地交换了琴。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

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有些古怪的。

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问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

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

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

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⑪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

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⑫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

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

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

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⑬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

他摔碎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⑭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

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

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⑮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

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

最后,他疯了。

⑯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

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

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⑰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

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B.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C.第⑧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世人欣贪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

D.第⑩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答案:

A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

A选项有误,应是不把琴卖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D选项第⑩、⑪段并未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14.小说的结局是悲剧的。

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

请简述。

(4分)

答案:

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壁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注意本题强调的是“外在的原因”。

外在的原因自然应归咎于外部的环境,本文所指的外部环境为世人对两位演奏家的评判和看法,故只要筛选出有关世人对演奏家的行为的句子加以分点概括即可。

15.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6分)

答案要点:

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

答题时可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

(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报复

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

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

“我是彭恩,你好!

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

太不像话了!

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

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

你记下来吧:

‘奥林匹亚剧院:

《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

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

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

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

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

这样就行?

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

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

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

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

彭恩心里发虚:

“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

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

“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

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

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

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

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

啊,你高兴吗,文亚明!

”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

“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

……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

……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

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

你弄错了。

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

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

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

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

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

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

你在文章里写过他。

‘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

’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

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

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

“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

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

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

你是杀人犯!

因此你得死!

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

他对我说:

‘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

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

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

“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

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

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

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

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

“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

”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

”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

看你那个熊样!

哈哈……!

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

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

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

彭恩。

16.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4分)

答案:

①塑造了彭恩尖刻辛辣的剧评作者的形象。

②开门见山,营造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推动情节发展。

③此时的盛气凌人与在枪口下懦弱胆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④首尾呼应,以剧评开始,一剧评结束。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一情节的作用。

首先要考虑小说首段的一般作用,其次要考虑情节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17.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5分)

答案:

情节突转,类似欧亨利式结尾文章情节结尾时使主人公命运、情节陡然逆转,突然让阅读者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并借此深刻地反映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

分析其艺术效果要考虑到在结构安排、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18.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8分)

答案:

①批评贵在不屈不饶,贵在执著和坚守;②批评需要风骨,需要犀利、批评,但也需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和技巧,不能侮辱人格;③演员的成长离不开剧评家,要客观、理性看待批评;④剧评家和演员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还要互相理解和尊重。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和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而且要结合文本分析;体会小说给读者的启示,给答题者的空间比较广阔,本文主要结合彭恩和陌生老头的对话、情节的突转来分析。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