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2234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

管理学经典案例

管理学经典案例

11.中国工商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政府于1984年1月1日建立的。

它的初始资产、负债、资本、运营设备、系统分支网络及员工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工商信贷管理司划拨而来的。

工商银行在一开始的角色就被定位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运营资金贷款的主要来源"。

而且被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实行众所周知的政策性贷款。

在工商银行的基础资产中存在着巨额的这种贷款。

这些贷款利率低而且偿债情况不良。

另一个困难是工商银行作为国有银行有义务用自己存款的一个固定的部分去购买政策性银行债券。

同时,工商银行还面临着各种内部和外部的问题。

首先是缺乏受过西方银行业务训练的专业管理人才。

从而影响了银行的效率、灵活性,以及满足顾客需要的快速反应能力。

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储户正在向其他地方分散。

一方面是因为几次政策性的调息,是股市难以抵御的吸引。

而已作为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在裁员、培训员工、选择更多的贷款开拓新的金融业务方面的自由度较小。

此外工商银行也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

截止到1997年7月,中国大约有20家国内银行,其中不仅包括一些100%的国有银行,而且包括一些股份制银行。

这些银行一般比工商银行更小更灵活。

国外的银行如花旗银行、东京三菱银行等,也给工商等国有银行造成很大威胁。

当然,作为中国国内第二大银行,工商银行也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即它具有稳定性和与政府联系方面的优越性。

正因为如此,很多外国银行愿意和工商银行联合经营。

这给了工商银行和西方金融机构许多必要的接触机会以及与它们交往的经验。

在1996年一1997年间,中国政府对金融部门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这些改革要求中国工商银行在继续作为国有企业运作的同时,向以市场为导向完全商业银行平稳过渡。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允许外国银行更容易地进入市场,这就意味着工商银行将要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因此,工商银行高层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如何提高运作,而且当务之急还是如何尽快进行机构改革,如何给顾客更好的服务以及使顾客满意。

总之,如果工商银行要保持其竞争能力,就必须进行快速而深刻的改革。

问题:

请用波特的行业竞争分析法来辨识中国工商银行所处的行业竞争性,并提供中国工商银行未来发展战略的可行性措施。

答提要点:

1.现存的竞争对手:

其他的国有银行、国内股份制银行、国外银行等。

这些银行在专业化管理人才方面要优于中国工商银行。

2.潜在新进入银行:

是否能进入中国银行业,以及有多少家外资银行进入在中国加入之前,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还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为迎接入关后的激烈挑战,中国政府有可能放快在这方面的改革步伐,即中国工商银行将面临众多潜在进入银行。

  

3.替代品:

金融领域市场化的发达,会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投资渠道,包括一些新兴起的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会转移人们的储蓄注意力和分流贷款。

4.供应商:

作为国有银行,政府对银行的财政支持,也带来了后续的政策指导,因而在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今天,中国工商银行的灵活性较弱5.顾客:

 越来越多的储蓄和投资对象的选择,使得顾客的自主权限放大,中国工商银行将面临威胁。

建议未来发展战略:

(1)宏观领域的改革:

①政府转化对中国工商银行的指导为以市场为导向。

②允许、鼓励、支持中国工商银行与国内其他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合作。

③政府在推动金融制度改革的同时,要加快对中国工商银行的机构改革。

(2)中国工商银行:

竞争优势战略与多样化经营:

利用稳定性和与政府的紧密联系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西方金融机构的接触,开拓新的金融业务,从而扩大经营规模。

(3)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吸引受过西方银行业务训练的专业人员加入中国工商银行、输送相关人员去国外银行去学习等。

12.鼎立建筑公司

鼎立建筑公司原本是一家小企业,仅有10多名员工,主要承揽一些小型建筑项目和室内装修工程。

创业之初,大家齐心协力,干劲十足,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努力经营,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员工过百的中型建筑公司,有了比较稳定的顾客,生存己不存在问题,公司走上了比较稳定的发展道路。

但仍有许多问题让公司经理胡先生感到头疼。

创业初期,人手少,胡经理和员工不分彼此,大家也没有分工,一个人顶几个人用,拉项目,与工程队谈判,监督工程进展,谁在谁干,大家不分昼夜,不计较报酬,有什么事情饭桌上就可以讨论解决。

胡经理为人随和,十分关心和体贴员工。

由于胡经理的工作作风以及员工工作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大家工作热情高涨,公司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特别是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之后,胡经理在管理工作中不时感觉到不如以前得心应手了。

首先,让胡经理感到头痛

的是那几位与自己一起创业的"元老",他们自恃劳苦功高,对后来加入公司的员工,不管现在公司职位高低,一律不看在眼里。

这些"元老"们工作散漫,不听从主管人员的安排。

这种散漫的作风很快在公司内部蔓延开来,对新来者产生了不良的示范作用。

鼎立建筑公司再也看不到创

业初期的那种工作激情了。

其次,胡经理感觉到公司内部的沟通经常不顺畅,大家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一遇到事情就来向他汇报,但也仅仅是遇事汇报,很少有解决问题的建议,结果导致许多环节只要胡经理不亲自去推动,似乎就要"停摆"。

另外,胡经理还感到,公司内部质量意识开始淡化,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大不如从前,客户的抱怨也正逐渐增多。

上述感觉令胡经理焦急万分,他认识到必须进行管理整顿。

但如何整顿呢?

胡经理想抓纪律,想把"元老"们请出公司,想改变公司激励系统……。

他想到了许多,觉得有许多事情要做,但一时又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因为胡经理本人和其他"元老"们一样,自公司创建以来一直一门心思地埋头苦干,并没有太多地琢磨如何让别人更好地去做事,加上他自己也没有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实际管理经验也欠丰富。

出于无奈,他请来了管理顾问,并坦诚地向顾问说明了自己遇到的难题。

顾问在做了多方面调研之后,首先与胡经理一道分析了公司这些年取

得成功和现在遇到困难的原因。

归纳起来,促使鼎立建筑公司取得成功的因素主要有:

①人数少,组织结构简单,行政效率高;

②公司经营管理工作富有弹性,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③胡经理熟悉每个员工的特点,容易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④胡经理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能够及时了解,并快速作出决策。

对于鼎立建筑公司目前出现问题的原因,管理顾问归纳为:

①公司规模扩大,但管理工作没有及时地跟进;

②胡经理需要处理的事务增多,对"元老"们疏于管理;

③公司的开销增大,资源运用效率下降。

对管理顾问的以上分析和判断,胡经理表示赞同,并急不可耐地询问解决问题的"药方"。

这里就请你代替这位管理顾问向胡经理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典型的小企业从创业向稳定发展转变过程中所遇到的管理问题。

改进建议有:

加强制度建设,使行政管理工作纳入正轨,强化公司组织建设,做好内部分工;向各部门适当放权,增加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加强公司纪律,并以"元老"们为突破口

13.销售部经理人选

S实业公司是一家电子计算机芯片的销售公司。

它是美国一家知名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也是欧洲其他两家著名公司在中国的分销商。

该公司的总部设在广州市,其销售网点遍及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用户达八千余家,每年的销售业务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

S公司中设有产品、销售、服务、人事部等部门,其中销售部在武汉、南京、西安等地设有分部,负责当地的销售业务。

S公司总经理邵刚现在面临一个难题:

公司的销售部需要改组。

上星期,销售部经理杨帆向公司提交了辞呈,理由是另一家公司给他的薪水更加优厚。

公司几次挽留杨帆,但仍没有改变他的决定。

现在急需任命一位销售部经理来代替杨帆。

同时,邵刚从这件事中得出教训:

从公司长远利益着想,必须从现在起着手培养后备力量,这样才能形成人才梯队,使公司不至于出现一个走,整个部门都得进行大变动的局面。

因此,邵刚决定再确定一两个作为销售经理未来接班人的人选。

可是,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邵刚和公司其他部门几位负责人在一起讨论了几天,也没有形成明确的意见。

怎不让人焦急!

邵刚首先考虑销售部经理人选。

他私下认为现任副经理于多不错,可以接杨帆的班。

但邵刚的这个想法遭到其他几个人的反对,他记得前天开会的情景。

当时他把想法向公司其他部门负责人宣布,这些人表情怪异。

邵刚不解地望着他们:

“你们该不会反对他吧?

你们都是有目共睹的,他的表现堪称一流。

”人事部经理周林发言到:

“于多这个人能力的确不错。

他才思敏捷、犀利过人、分析透彻,对于外在变化永不畏缩,也能立刻适应情况,但我认为他担任销售部经理恐怕不合适。

他实在太咄咄逼人,他不喜欢听别人的意见,目中无人。

如果提拔他当经理,我担心他日后和下属关系搞不好而导致下属辞职而去。

如今我们公司销售部有很多大学毕业生,他们会不会对让这样一个没有什么学历的人来担任经理表示不服气呢?

另外,现在单位任命主管干部都考虑知识化,一般主管干部都要求有较高学历。

我们这样做,会不会自毁公司的形象呢了?

产品部负责人插言:

“我认为于多是个很称职的销售员。

但我总觉得他的过分热心和乐观态度令人感到有点不安。

他可能无法进行正确而实际的市场调查和研究工作。

而这一点对于我们公司销售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我也认为他不宜出任公司销售主管。

”其他几个人也同意这种看法。

邵刚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没想到他一向欣赏的于多受到如此批评。

虽然可以坚持己见任命于多,但其必然是于多处处树敌,公司的管理阶层会面目会非,往后利害斗争更是没完没了。

更何况邵刚一向看重公司和谐,尊重下属的意见。

为了公司长远发展着想,他或许应该换一个人选;可是于多会不会因此愤而辞职离开公司呢?

如果真是这样,对公司是一个损失呀!

想到这些,邵刚就变得心绪难平。

邵刚又想到销售部另一位副经理胡波。

胡波与于多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人。

胡波外表很不显眼,但他生性平和,擅于团结下属,能让手下一群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办起事来毅力十足,百折不挠,名利也看得很淡,做事不喜欢张扬。

比如去年,胡波受命代表S公司与欧洲一家公司谈判分销事宜,事后,邵刚从这家公司代表口中听到他们对胡波的赞扬:

“我们开始并不想与贵公司合作,因为我们认为贵公司在这一方面经验不足,但你们代表胡波先生,把我们说服了。

而结果证明,合作对大家都有利。

”如果让胡波出任销售部经理,似乎顺应民心,可邵刚还是犹豫不定。

胡波有时做事不够果断,缺乏领导魄力。

他有时心太软,在他手下,有几位表现欠佳的销售员,按理说应该把这几个人辞掉,可胡波不忍心这样做,他让这些人留在销售部,干些不重要的事情。

关于这件事,财务主管已向邵刚反映过,公司不能容纳吃闲饭的人,但胡波据理力争,这件事只好搁下。

究竟胡波适不适合担任销售部主管呢?

邵刚没有想好,既然如此,再考虑其他人选吧。

邵刚下一个想到的是现任要安分部负责人张庆。

张庆计算机专业毕业,懂技术、头脑聪明,从事销售工作以后进步神速,积累了不少管理经验。

去年被公司任命为西安分部负责人。

他上任以来,西安分部的业绩突飞猛进,大大改革了以前那种奄奄一息的局面。

但是就在公司决定对销售部进行改组的这几天,邵刚收到了几封检举信。

这几封信与张庆有关。

信的主要内容是检举张庆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在吃喝中拉拢用户,他的业绩都是用吃喝堆出来的。

邵刚拿着信,觉得棘手。

虽说不排除有人想趁此机会给张庆“使绊子”,但张庆也的确让人家抓到了“小辫子”。

现在居然闹得满城风雨。

我们的公司毕竟同西方国家的公司有所不同,在提拔干部时不能不顾及社会影响。

此外,虽然公司每月都要给销售人员一定的费用,用于必要的业务开支。

但张庆这种做法是不是太明目张胆,不太妥当呢?

难道就没有比吃喝更好的方式吗?

正当邵刚沉思时,周林走了进来。

他兴冲冲地对邵刚说:

“经理,既然我们对现有公司人选拿不定主意,为什么不把目光投到别的公司呢?

M公司销售部经理王颖的能力我们都十分清楚。

我听说最近她与公司老板闹翻了,要辞职不干。

我们何不趁此机会把他挖过来?

让她来接手销售部可以解决我们选人的矛盾。

同时,我们也可以把握时机,击败M公司呀!

”邵刚听后,觉得这也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他认真考虑后,又觉得不太妥当。

真如周林所说的那样,王颖的确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公司应不应该把她挖过来?

把她挖过来后,公司又如何解决她的职务问题?

如果任命她为销售部经理,是否能理顺各种关系,很快熟悉本公司的业务,有效地开展工作呢?

这方面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外来的和尚不一定就会念经。

再说,这样做很可能会挫伤本公司销售人员的积极性。

于多、胡波等人并非平庸之辈,如何向他们解释?

有可能出现这种局面:

挖来一个人,走了一批人,公司得不偿失,此事必须三思而后行……

问题:

如果你处于邵刚的地位,怎样处理眼前的问题?

请给出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

答案要点:

要对问题进行识别,即要判断所给的案例是属于管理知识的什么范围。

比如此题,关键是要在分析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人员的选聘与培养。

具体措施:

(1)考虑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

销售经理这个职位需要有较强的实际市场调研能力与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2)考虑到该职位人选确定的紧迫性,无论选择胡波、张庆或于波、王颖,都应尽快选出合理人选。

(3)鉴于该案例反映的问题,今后应根据需要与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培训方式对后备人员进行培训。

(4)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高层管理者应该根据组织的整体利益和目标的实现进行最合理的人员决策。

(5)人员选定后,公司应建立有效控制、做好管理人同的培训、考核和储备、搞好激励工作,做好各职能部门的有效协调与沟通。

14.杜邦管理模式

两百年前杜邦公司从黑火药发展为今天有2000个产品从一个地区性家族企业演变为现代跨国企业年营业额在440亿美元左右市场价值将近600亿美元1998年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第55位

家族企业出身的杜邦公司在创业之初也有一个中央集权的组织结构直至19世纪末掌管大权的杜邦二世仍不放心分权模式采用专制独裁的恺撒式管理但是到了20世纪初杜邦公司开始完全独立地应用许多独创性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不仅把工长一级的技术问题而且特别把高层管理业务加以系统化创造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杜邦管理模式

精力过人的杜邦二世一人掌管杜邦公司近50年18501899他不仅是企业的首脑也是整个杜邦家族的一家之长他事无巨细独立决策所有公司事务还负责召开家族会议对就学婚姻等家庭事务提出意见尽管现代的经营管理者可能会认为这种方式无法取得成功杜邦公司这一阶段的发展还算顺利可是杜邦二世去世后杜邦公司因为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接替者传统的经营管理秩序几经崩溃公司甚至差一点改换了姓名1902年在杜邦公司生死存亡的关头三个杜邦堂兄弟用2000万美元买下了杜邦公司并重新改组引进了系统管理方式使杜邦公司重获新生

杜邦三兄弟的系统管理方式并不是他们三人发明创造的而是从独立于杜邦母公司的高效爆炸物集团的管理先驱者们那里接受过来的这个集团还为三兄弟重建杜邦提供了大量的经理人员他们通过联合合并以及各种产品的一体化多样化和销售与财务的新结合大大改进了公司的财务状况

杜邦公司同其他公司的合并表面上看来是神奇而不费力气的其实是经过仔细实施的1902年杜邦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着70多家公司为了保护到手产权杜邦公司先后买下了这些公司第二步杜邦的做法是使这些分散的公司有效地实现一体化其中最重要步骤是通过1903年成立的杜邦公司经营委员会制定的目标和政策来协调控制该经营委员会是全美国所有公司中最早成立者之一开创了由一个领导层取代一个人决策的先河委员会成员都是副总经理和董事有四位是杜邦家族成员。

新成立的经营委员会首先推广的是在高效爆炸物集团确立的一些政策措施和程序主要是通过建立中央参谋职能部门来进行他们制定政策和选择控制措施然后由总经理和经营委员会下令实施这期间的大部分成果都汇集在杜邦公司的圣经或如何做手册中例如建立了一个中央销售局由它制定价格表并强制执行结束了削价折扣秘密协议等工业用炸药按不同规格的需要予以协助这些专家帮助顾客安装开发多种用途加强安全和节约集中成立了一个交易记录局任何地方销售的每一包甘油炸药或每一磅炸药都必须以副本报告该局以便对每位顾客的实际销售额和可能销售额进行持续的分析重要性日益增长的另一个参谋部门是研究部它由成立于1902年的东部实验站和1903年的实验站两部分组成两所实验站雇用了一些出色的化学家正是他们为杜邦公司研究并开发出了效力更好的炸药20世纪初期在高效爆炸物领域杜邦公司在厂址选择生产效率标准化简单化安全和降低成本方面促进了高度的统一杜邦公司的资产由此得到了快速增长早期阶段杜邦公司主要把收益用于30次以上的企业收买活动总值达4300美元1915年一1918年杜邦公司获利超过2亿多美元这使它得以投资于通用汽车公司和许多化学公司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以生产销售火药起家的社邦公司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金融产业集团

杜邦公司创建于11903年的执行委员会经过约20年的探索改革逐步完善到1918年已形成了这样的经营管理机构由27位董事组成的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最高经营决策机构每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开会

董事会闭会期间由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和6位副总经理组成执行委员会行使其大部分权力集体负责分兵把口承担日常的经营管理决策推行董事会制订的营销策略每周星期三执行委员会开会先就日常业务进行审议并决定处置办法正式议程的主要内容是听取和审阅各部门经理的业务报告其内容包括生产情况业务进展市场销售效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并就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和对策进行讨论然后做出决议执行委员会的最后决定通常采取多数赞成的方式通过复杂的问题经充分酝酿后协商决定,除了执行委员会外董事会还下设财务委员会其委员多数由不参与日常业务经营的董事们担任。

财务委员会决定总公司的财务政策并对财务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是掌握杜邦钱柜的掌柜执行委员会在财务上有权使用400万美元限额内的款项如超过则须经公司的财务委员会同意。

与此同时杜邦公司还培养出一批杰出的公司经营人才1919年杜邦公司的绝大部分高层经理人员的年龄为3545岁他们不仅使杜邦公司以超常速度发展壮大还把通用汽车公司从1921年的灾难中解救出来1921年1月通用汽车公司所有主要的经理人员几乎全是杜邦公司的人员通用汽车公司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与杜邦输出的人才和管理息息相关。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产品种类的增多在领导决策方面越来越需要多学科广博的知识个人以至家族少数几个人难以胜任杜邦们适时调整了管理方式其做法可以概括为让其下属机构成为独立的核算单位使分散的人员在公司的一个管理小组的领导下变成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这样做既发挥了一个个分支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不分散实力在对外竞争上仍发挥着整体的优势。

19世纪生产炸药发家20世纪以化工产品为主业21世纪又定下了向生物科技领域进军的目标杜邦公司这一家族企业在变与不变的平衡中成功至今作为200年历史的老店杜邦公司值得称道之处有很多。

我国不少优秀的民营企业都有家族企业的背景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分家内讧等权力争夺企业实力由此削弱有的甚至面临困境因此有人下断言家族企业都是短命企业。

分析杜邦公司作为家族企业成功的范例对我们的借鉴意义并论述我国家族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

本题针对的是组织如何根据所处的环境和企业的发展阶段来调整自己的战略问题

杜邦的成功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战略的及时调整在杜邦二世去世后杜邦传统的经营管理秩序几近崩溃三个杜邦堂兄弟用2000万美元买下了杜邦公司并重新改组引进了系统管理方式使杜邦公司重获新生这是杜邦在生死关头对经营方式作出的成功战略决策杜邦19世纪生产炸药发家20世纪以化工产品为主业21世纪又定下了向生物科技领域进军的目标在发展方向上把握时代脉搏使公司有了增长点。

第二企业组织调整组织结构的调整是杜邦成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从经营委员会成立起由杜邦家族单独控制杜邦公司的局面就宣布结束了新的分权化组织明显地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变家族伙伴领导为公司委员会的集体领导是正确的选择最终形成财政集中管理分散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杜邦管理模式是杜邦能健康发展的前提

我国家族企业要借鉴杜邦的经验就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明确的是企业的所有方式和经营方式是可以分离的杜邦家族所有但这并不防碍它采用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而且这是它成功的根本所在在此可结合自己的体会展开论述。

15.“昆烟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昆明卷烟厂由默默无闻的“龙头老大”,后由盛而衰,再重新崛起,形成一种“昆烟现象”。

这种“昆烟现象”,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大胆创新与赶超外国强手孕育了中国烟草业的一代排头兵;创新的放缓、机遇的错失、决策的失误;还有环境的配套等不利因素可以使任何一个盛极一时的企业陷入困境。

而老企业要重振雄风就应充分利用其品牌上的优势,以新产品为突破口,通过新产品来“唤醒”老名牌的形象,继而重塑老企业形象,使脚下的辉煌之路不断向前延伸……

在中国烟草工业史上,昆明卷烟厂是一个划时代的企业。

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抗日烽火中,第一代昆烟人曾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抵御洋烟、振兴国业的创业史,并一度在“抗战大后方”掀起抽“爱国烟”以支持抗战的热潮。

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代昆烟人在追赶“茄力克”等洋烟的壮举中创出后来享誉全国的卷烟。

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代昆烟人曾以多年拥有“中国第一烟厂”的桂冠而引以为荣,他们在技术引进上敢为天下先的举动又使昆明卷烟厂以“敢吃螃蟹的第一烟厂”而闻名。

多年以来,昆明卷烟厂各种牌号的卷烟在中国名烟殿堂上熠熠生辉,昆烟厂为中国烟草工业赢得了荣誉。

1995年,昆明卷烟厂生产卷烟123万箱(标准箱),工业总产值71.63亿元,实现利税52.8亿元。

在以销售额排序的“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排序中列第46位。

在以利税总额排序的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列第11位。

在中国企业综合评价最优500家评比中列第7位,并获得综合满分十二佳称号。

在以净资产排序的“中国的脊梁”国有企业500强排序中列第123位。

80年代末期以来,昆烟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些挫折。

但是,6000多名昆烟人却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们没有知难而退的传统。

在“打基础,树形象”的内部改革中,他们喊出了“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再创云烟辉煌”的心声,开始了第三次创业。

1996年底,随着“新三包烟”的陆续面市,昆烟人迎来了希冀已久的“曙光”。

昆明卷烟厂的发展历程是令人深思的,我们不妨称其发展轨迹为一种现象——“昆烟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昆明卷烟厂的历史是一部挑战洋烟、振兴民族烟草工业的奋斗史。

1922年,云南人庾晋侯冲破“老刀”、“三炮台”、“强盗”等洋烟的围追堵截,创办了云南第一

家机制卷烟厂——亚细亚烟草公司,并推出“重九”牌卷烟。

“亚细亚”很快便湮没在洋烟的烟雾之中,但“重九”这个民族品牌却留传了下来,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

1942年,昆明卷烟厂的前身——“云南纸烟厂”的宣告成立,从而拉开了昆烟人抵抗洋烟、振兴国业的帷幕。

“重九”在抗战期间作为“爱国烟”红极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昆烟人再次向英国“茄力克”等洋烟发起冲击。

50年代末昆烟的甲级名烟就风靡全国,并留下了“一云二茶三中华”的佳话。

80年代,昆烟人瞄准了“万宝路”和“555”等洋名烟,开始了艰难的挑战之旅。

正是这种勇于挑战的民族精神,成为推动昆烟事业蓬勃向上的强大动力的责任感。

昆烟人认为,创业始于挑战,守业更要靠挑战。

只有不断地瞄准国际名牌,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追赶目标。

1965年,当时任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昆明卷烟厂,他对昆烟厂的领导说,“云烟”的发展要靠技术改造,起机械化的路子。

昆烟人牢记着小平同志的嘱托。

1973年,昆烟人做出了一项划时代的决策,他们以184万元的价格从英国莫林斯引进了一组8D卷接机组,不仅在云南省,在全国也是第一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卷烟生产企业,昆烟人从此被烟草业内士称为“敢吃螃蟹的人”。

这一举动的意义早已超过了设备引进本身。

首先,它是一种观念的突破。

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反对崇洋媚外”、等口号满天飞的年代里,引进洋设备无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