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2382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课题

杨氏之子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年月日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理解句子的意思

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知识

考点

识记并理解生字词

教具

学具

生字词卡片

比一比,再组词。

诣()梁()曰()禽()

指()粱()日()擒()

杨氏之子

甚聪慧

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

“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师小结:

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

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

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

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

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

“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

“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回答:

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理解:

“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理解课文的意思: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

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

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

“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

“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课题

杨氏之子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年月日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知识

考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具

学具

重点字词卡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解释文中的词语。

杨氏之子

杨梅——君家果

聪慧

孔雀——夫子家禽

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

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

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

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思考:

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课题

晏子使楚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年月日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

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知识

考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

学具

生字词卡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结果

楚王关城门齐国没人齐人盗贼威风扫地

开小洞没出息不敢不尊重

晏子使楚只好迎接陪笑赔不是

晏子是狗洞最不中用橘枝不同能言善辩

是狗国派到楚国齐楚水土不同有胆有识

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

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比如:

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

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

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

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

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课题“宴子使楚”。

理解“使”,出使。

 

说出课题的意思。

 

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给课文分段

 

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

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课题

晏子使楚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年月日

1.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知识

考点

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教具

学具

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结果

楚王关城门齐国没人齐人盗贼威风扫地

开小洞没出息不敢不尊重

晏子使楚只好迎接陪笑赔不是

晏子是狗洞最不中用橘枝不同能言善辩

是狗国派到楚国齐楚水土不同有胆有识

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

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

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

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课堂交流:

(1)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①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②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①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②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

他为什么不明说?

理解:

水土不服

①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②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这段话的意思:

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课题

半截蜡烛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年月日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知识

考点

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具

学具

体会伯诺德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守住情报

母亲镇定

半截蜡烛(机智、勇敢)

儿子搬柴爱国主义

女儿端走

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

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

(板书:

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

(学生齐读课题。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

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

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

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

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

(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

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

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

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

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

(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四、作业:

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

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

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课题

半截蜡烛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年月日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去体会伯诺德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

考点

朗读感悟,体会伯诺德一家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具

学具

相关的对话材料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为什么以“半截蜡烛”为题呢?

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

半截蜡烛杰克处变不惊爱国

杰奎琳急中生智

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题

  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

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读剧本,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什么事?

  4.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三、演一演

  1.学习演第一场戏。

  

(1)请大家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

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

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3)小结。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

(三个德国军官。

)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

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

(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6)布置任务。

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看吧。

 (7)评价:

演得怎样?

  2.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

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

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

第二场戏的主角是──?

第三场戏的主角是──?

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

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

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四、总结

  五、作业

 1.读一读二战的故事

2.和家人演一演《半截蜡烛》。

 

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讲述自己最欣赏谁的语言,并说明原因。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

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

 

课题

打电话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年月日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知识

考点

试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教具

学具

相声内容

1.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2.试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打电话

           啰唆、耗时、误事

简练、得体、明白

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阅读课前提示:

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三、根据目标学习全文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精彩的相声段子

 7.看一个你们自己搜集的相声。

  四、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

  五、演一演

  六、总结、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

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阅读课前提示:

想想这篇课文中应该弄懂问题。

 

浏览全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说出这个相声对自己的启发。

 

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总结交流:

说说自己对相声语言的感觉。

 

试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课题

口语交际·习作三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年月日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

知识

考点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

教具

学具

劝说别人的实际例子

1.设计一个题材,劝说别人不要吸烟。

2.设计一个劝说自己的好朋友参与“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的劝说词。

劝说

一、环境保护(……)

二、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小学生(……)

三、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

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激发劝说的欲望。

  1.学生表演

  2.提出问题:

这个模拟表演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让学生回忆被别人劝说的事情,思考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

  

二、交流、体会劝说语言特点。

  1.小组交流。

假如你是颖,你会怎么劝说爷爷?

在小组内讨论、表演。

  2.全班交流。

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交流,比较,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三、拓展、运用。

  1.小组交流。

  2.模拟表演。

请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3.全班评议。

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

 

表演劝说的情景。

 

回忆被别人劝说的事情,思考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

 

小组交流。

假如你是颖,你会怎么劝说爷爷?

在小组内讨论、表演。

 

全班交流。

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课题

(习作)了解发言稿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年月日

1.了解发言稿

2.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

明确习作要求:

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根据自选情景写作。

知识

考点

学生根据自选情景写作。

教具

学具

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

明确习作要求:

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习作要求:

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

②感情真实;

③语句通顺。

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了解发言稿

  1.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

  2.师朗诵课前搜集到的发言稿。

  二、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

1.请写过发言稿的学生讲一讲他们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