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700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第二学期期末考

高二(文科)历史试卷

命题内容:

中古世古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II两卷,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2、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Ⅱ卷的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

如西向及西南方向通往矢、散两国;东向由镐京通往成周、桧、谭、齐;南向由成周通往鄂、申、曾;东南向由成周至坯、蔡、(胡);北向通往晋、刑、燕等。

这表明西周时期

A.加强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B.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C.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D.推动了西周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

2.据《荀子·礼论》记载:

周代的棺椁制度为天子用二椁五棉,诸侯一椁四棺或三棺,大夫一椁二棺,士一椁一棺。

根据目前考古发据,西周至春秋早期的诸侯墓葬多用一椁二棺,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各国国君墓,基本是二椁三棺或一椁三棺。

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A.礼乐制度演变的特殊性B.西周时宗法制度逐步确立

C.礼乐制度落实的渐进性D.春秋战同时期的礼崩乐坏

3.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4.据《宋史》记载,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

人物

官职

事迹

人物

官职

事迹

郭进

登州刺史、卫州刺史

为人俭于己,便于人……次之以德政,化俗于斯

刘谦

邠州知州

谦无所扰,邠人多爱之

刘福

卫州刺史、雄州刺史

治五年,境内宁谧……百姓立遗爱碑,以闻其状

马怀德

雄州知州

有材勇智力,可以遍知州事

高化

知事诸州(具体不详)

虽起身行伍,然颇知民事

马知节

知益州兼转运使;主政枢密院十年

马枢密知节劲直……抑好强,恤孤弱

孟元

沧州知州

家有文风;应变活民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

A.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B.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C.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D.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

5.有学者认为:

“行省的最高长官丞相和平章政事掌握一省军事、行政、财政大权,各级官吏由中书省和吏部选用,既保证了中央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进行建设,比较顺利地解决了唐宋之时的集权弊端。

由此可知

A.行省制下地方官员权力不受约束B.行省制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C.行省内部权力相互牵制,有利于维护统治D.行省覆盖全国,有利于中央集权

6.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

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

据此可知宋代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7.明初废中书省启,皇帝直辖六部,尚书、郎中权重,侍郎、员外郎权轻,到清代,六部尚书和侍郎均称为堂官,都有直接上奏权,如若意见不一致由皇帝裁决。

这变化反映了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弱化B.君主专刺统治逐渐加强

C.内阁议政功能已被剥夺D.六部成为行政权力中枢

8.清代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

军机处官员任命也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军机大臣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随时令其离开回原衙门:

各军机大臣的事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

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没有定制、是临时机构B.运行高效、但决策具有随意性

C.随机择人、保密性特强D.法规完善、政务处理有章可循

9.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得三级。

第一级,“由封建而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

从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A.政权统治基础逐步扩大化和民众化B.推行科举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标志

C.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

10.宋朝的“台谏”为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是主要的监察机构。

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事进行规谏讽喻。

宋太祖曾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

后来宋朝皇帝都恪守了这一祖训。

宋朝的这一传统

A.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期稳固B.调动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

C.完善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D.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11.公元前5世纪后期,如果有人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了与既有法律相抵触的议案,或者议案提出的方式违反法定程序,在此后的1年内,任何公民都有权起诉议案提出者,如果起诉者胜诉,则给予奖赏,违法议案提出者将被处理罚款。

这一制度的设立

A.凸显了法律建设的专业化水准B.保证了城邦政治决策的公正性

C.有利于强化公民的政治责任心D.防止了行政官员对权力的滥用

12.公民法时代的罗马法程序极其繁琐。

例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时,当事人双方必须亲自到场,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规定的动作,交易才能生效。

据此推断当时

A.罗马地区商品经济水平较低B.罗马人对交易安全不够重视

C.法律程序受自然法精神影响D.罗马法律适用范围较为广泛

13.《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指出:

“即使是非典型契约(或称之为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

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特征是

A.形式主义重于实际内容B.违约案件数量不断上升

C.强调重视法律契约精神D.法庭只按着契约来宣判

14.古罗马由贵族担任立法者,平民保民官可以制定适用于平民的条例。

法典在公布及定稿之前应先征求大众的意见。

从此,平民与贵族出现在同一个法庭上,行同样的手续,按同样的法律进行审判。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体现自然法平等的理念B.是近代立法规范的源头

C.已经发展到成文法阶段D.充分维护了平民的权益

15.如表是“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

阶段

出土器物

战国期到西汉前期

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

西汉中期

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

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

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铢钱,已占绝对优势。

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传播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

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

16.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一些市镇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这说明明清时期

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城市布局出现重大的变化

C.市镇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D.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

17.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但历来国内银矿开采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

而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使外国大量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

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

这一现象

A.使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B.反映出中国贸易逆差扩大

C.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加大了中国经济的风险性

18.下表是宋代书院及宰相籍贯分布情况统计。

以下结论,最准确的是:

A.宋代南方地区在学术领域占据统治地位B.宋代思想文化的地域性色彩突出

C.宋代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地位优势渐失D.宋代科举录取人数南北差距明显

19.明清时期,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永佃”的现象。

如浙江临海县:

“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这种现象在当时较为普遍。

材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在农村出现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佃户对地主人身依附弱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0.《晋律》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

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者,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这反映出当时

A.法律儒家化B.伦理是定罪的最重要依据

C.儒学法律化D.以礼人法的特点开始出现

21.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

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

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A.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22.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

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

明代社学的兴办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23.(山东省潍坊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清学者戴震撰《孟子字义疏证》,小采取传统“疏证”(阐释考证)体例,而遵循先下定义,次列公理,然后解题、推论的顺序展开,批评宋明理学家的“理”只是意见,并非真理。

这反映了

A.经学考据开始讲求实验实证B.理学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

C.经世致用思想有了新的发展D.西学东渐影响传统学术发展

24.在古希腊传统文化中,凡人是与众神同宗同源的,人与神的生活一直被相提并论。

自荷马之后,希腊人把凡人的生活作为众神生活的参照,众神甚至被想象成是“具有凡人萌芽形式的生命”。

这种观念

A.促成了近代人文主义在希腊诞生B.弘扬了神与人之间的平等精神

C.反映出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进步性D.推动了人文精神在西方的觉醒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0分)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

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村集市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引人注目的现象。

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中叶以后,万历年间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

明未清初的战乱天灾使这一集市网遭到很大破坏,康熙、雍正年间逐渐恢复,乾隆、道光年间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

据统计,清代中叶,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万多个,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公里1-2集。

农村集市网的形成,沟通城乡市场,使商品流通几乎可覆益全国的每一个州县,使地区之间分工互补,调整经济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可能。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内在的动力与活力,主要就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

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正是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许擅《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农村集市网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于周代初年,《周礼》记载了一种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

同时代的《管子》也提到: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勿近旱,用水而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

唐长安、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和众多南北、东西垂直街道,其测量误差极小,保证天子居于城市中轴。

不少城门都有双重城墙形成瓮城,利于防卫,城市中规划一大批学宫、孔庙、魁星楼等设施,很多规模宏大,布局庄严。

——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尽管在宋代以后,首都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

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3)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变化对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儒学?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

“今天的世界,交通方便,全世界如一国。

我认为儒家对今天以后的中国,仍当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对世界文化亦自有其应有之影响。

”;而另有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此外,还有人提出了其他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仔细识读漫画(图9),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

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第二学期期末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B2.C3.B4.B5.C6.C7.B8.A9.A10.B11.C12.A

13.C14.A15.A16.C17.D18.C19.C20.A21.D22.A23.D24.D

二、材料题

25.(20分)

(1)(4分)不同:

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后果:

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

(2)特点:

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

(4分)

原因:

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

(4分)

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分)

(3)策略:

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2分)

26.(20分)

(1)原囚:

明朝初步形成农村集市网的基础;清朗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的社会环境;大中型城市发展的带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促进;交通的改善和长途贩运的兴盛;商品经济的的发展、东南沿海海禁的开放等。

(8分)

(2)主要因素:

宗法分封、传统礼制的影响;地理环境因素的考量;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6分)

(3)积极影响:

经济: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

反专制反传统的新思想萌生(或明清进步思潮的出现,具体到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也可);文化:

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宋词、元曲、章回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不断涌现(具体作品也可)(6分)

27.(12分)信息一:

内容不同。

韩非子:

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主张严刑峻法,认为法律是统治者强化统治的工具。

西塞罗:

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永恒性。

说明:

韩非子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思想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小农经济产生,韩非子从维护专制统治的角度形成了严刑峻法的法律思想。

西塞罗时期,罗马法成为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人文精神传播;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因此他的法律思想体现自然法观念。

信息二:

作用不同。

韩非子:

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

西塞罗:

维护了罗马的统治,影响后世。

说明: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

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

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指导了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维护了罗马的统治;成为近现代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两者法律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性质、作用等均有不同,从中再选出两条进行立论即可。

然后结合所学,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选取的两条不同进行说明,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31.观点一:

“相容”论。

儒学价值观与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

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向上向善,这与东西各国追求的普遍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

总结: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

观点二:

“相斥”论。

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和人文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

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总结:

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我们应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

观点三:

既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排斥的一面。

(综合观点一、二即可)

观点四:

“发展”论。

在工业化,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下,传统儒学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和谐社会”理念,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等等,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而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强权政治、社会不公、道德滑坡等问题,都从反面印证了儒学“和谐”“讲信修睦”等思想的价值;同时,儒学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如维护专制,提倡人治、等级观、尊卑观等,不利于建设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

总结:

儒学需要不断发展,综合创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