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2633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流程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较耐老化,但在光照(尤其光波长为270-310nm时)和氧化作用下会缓慢分解,释放出HCl,形成羰基,共轭双键而变色。

化学稳定性

在酸,碱和盐类溶液中较稳定。

耐溶剂性

除了芳烃(苯,二甲苯),苯胺,二甲基酰胺,四氢呋喃,含氯烃(二氯甲烷,四氯化碳,氯化烯)酮,酯类以外,对水,汽油和酒精均稳定。

机械性能

聚氯乙烯抗冲击强度较高,常温常压下可达10MPa。

[1]

1.1.3产品质量标准

PVC生产中所需主要原料的规格

表1-1PVC的物理性能

性能

指标

结晶数据/mm

工业PVC

单晶

结晶度/%

聚合后

熔体

密度(未复配)(g/㎝3)

总体

晶体

泊松比(硬PVC)

折射率

玻璃化温度/℃

线膨胀系数(未增塑)/℃-1

比热容/(J/g·

℃)

硬PVC

23℃

50℃

80℃

120℃

增塑的PVC(50份DOP)

52℃

热导率(未增塑)/[J/(㎝·

℃)]

介电强度/(kv/mm)

溶解度参数/(J/㎝3)0.5

正交晶系,每个晶胞两个单体

abc

1.060.540.51

1.0240.5240.508

1.9

4.9

1.39

1.53

0.41

1.54

83

10-3

0.92

1.05

1.45

1.63

1.88

1.67

1.75

17.5×

10-4

20

1.2单体氯乙烯(VCM)的性质

纯度﹕≥99.98%(wt)

HCL含量﹕≤1ppm(wt)

铁含量﹕≤1ppm(wt)

水含量﹕≤60ppm(wt)

醛含量﹕≤5.0ppm(wt)

压力为0.6MPa,温度为常温。

VCM主要性质

氯乙烯分子式为C2H3Cl,分子量62.51,常温常压下为无色,带有甜香味气体,易燃易爆,遇到空气可形成燃烧爆炸,在空气中爆炸范围为4-22%,有毒,性质活泼,能起加成反应和易起聚合反应。

沸点(0.1MPa)为-139℃,熔点为-159.7℃。

聚合放热量1554KJ/kg.m,聚合时的体积收缩率为35%。

导热系数﹕0.17956J/(㎡.S.K)。

液体导热系数:

(20℃)0.142J/(㎡.S.K)。

表1-2VCM物理性质

温度

密度

kg/m3

比热容

KJ/(kg.℃)

1.352

50

57

837

1.57

70

表1-3水的物理性质

导热系

λ×

102

w/(m.℃)

粘度

×

105/Pa.s

普兰德数

Pr

10

999.7

4.191

57.45

130.77

9.52

30

995.7

4.174

61.76

80.07

40

992.2

63.38

65.60

4.32

986.6

4.175

65.13

49.3

1.3聚氯乙烯配方

表1-4聚氯乙烯生产配方[3]

原料名称

相对分子质量

摩尔比

质量/kg

投料量/kg

氯乙烯

62.50

1.0

62.5

100

软水

18.02

6.9

125.0

200

聚乙烯醇

0.75

1.2

IPP(引发剂)

206.19

1.21×

0.25

0.4

抗鱼眼剂

由于用量较少,故可忽略不计

防粘釜剂

丙酮缩氨基硫脲(终止剂)

第2章聚氯乙烯生产工艺流程设计

2.1聚氯乙烯生产工艺流程简述

悬浮聚合过程是向聚合釜中加入无离子水和悬浮剂,加入引发剂后密封聚合釜,真空脱除釜内空气和溶于物料中的氧,然后加入单体氯乙烯之后开始升温、搅拌、反应开始后维持温度在50℃左右,压力0.88~1.22MPa,当转化率达到70%左右开始降压,在压力降至0.13~0.48MPa时即可停止反应。

聚合完毕后抽出未反应单体、浆料进行气提,回收氯乙烯单体。

抽出气体后的浆料进行离心分离,使氯乙烯含水25%,再进入干燥器干燥至含水0.3%~0.4%,过筛后即得产品。

聚合釜中,使用表面张力和用量均较小的分散剂,聚合的中后期采用高速搅拌,有利于生成体积较大、表面膨胀、表皮多孔、内部疏松的树脂颗粒——疏松型树脂。

反之,则生成紧密型树脂。

2.2聚氯乙烯生产工艺流程操作步骤

2.2.1聚合单元

首先将加热到48℃左右的去离子水由泵计量后加入到聚合釜中,分散剂配成一定浓度溶液,在搅拌下由泵经计量后加入聚合釜内(也可由人孔直接投入),其他助剂配制成溶液通常由人孔投加,然后关闭人孔盖,通入氮气试压及排除系统中氧气,或借抽真空及充入氯乙烯方法。

最后将新鲜氯乙烯与回收后经处理的氯乙烯依一定比例(回收的VCM占总量的10%),送入计量槽内计量,再经单体过滤器过滤后加入釜内,开启多级往复泵将引发剂计量后加入釜中。

加料完毕后,于釜夹套内通入热水将釜内物料升温至规定的温度(57℃)。

当氯乙烯开始聚合反应并释放出热量时,夹套内改通冷却水以及时移除反应热,并使反应温度控制在57±

0.2℃,直至反应结束。

当釜内单体转化率达到85%以上,这时釜内聚合压力为0.5MPa,由计量泵向釜内加入一定量的终止剂,未反应的氯乙烯单体经自压回收后,当压力降至2.9Kpa时,将釜内浆料升温至

70℃左右,进行真空回收,真空度为500mmHg~550mmHg,最后浆料中的氯乙烯含量在700μg/g。

然后进入放料操作。

2.2.2汽提、干燥工序

由聚合釜排出的浆料,为降低残留在其中的氯乙烯和减少氯乙烯对环境的污染,用泵打入出料槽除去其中的大块物料,再将其送入汽提塔,在塔内与由塔底上升的蒸汽在塔板上进行逆流传质过程。

该塔为真空操作,用真空泵维持塔顶的真空度,并以此来保证塔顶的温度。

塔顶逸出的含氯乙烯气经冷凝,未凝的氯乙烯含氧量在1%以下时,经真空泵送至氯乙烯气柜备用。

塔釜之浆料含氯乙烯约400μg/g,经热交换器冷却后进入混料槽,再送往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

离心分离后PVC滤饼含水量为23%~27%,经滤饼分散器机械分散并均匀地加入干燥器中进行干燥。

干燥器内带有内加热和内冷却。

第1~5室为干燥室,用热水盘管和热风干燥,第6室为冷却室。

干燥后的氯乙烯树脂含水量为0.3%~0.4%。

经过筛除去大颗粒,再由气流输送至贮料仓,最后由包装单元进行包装。

[12]

2.2.3VC回收工序

VC回收工序包括VC气体回收至气柜、VC气体压缩、精馏等部分。

自压回收的氯乙烯,经VC气体洗涤塔以除去气体飞沫中夹带的PVC,然后经气体冷却器进入气柜,真空回收的VCM,用回收风机抽至气柜。

由气柜出来的VC气体送至脱湿塔,用5℃的冷冻盐水进一步冷凝,两个冷凝器所冷凝的VC送至精馏塔进行精馏,所得的精氯乙烯经过滤后,按比例送入氯乙烯计量槽与新鲜氯乙烯混合供聚合使用,未凝的气体送至焚烧炉处理,塔釜的高沸物排放至塔底液罐中,加热以进一步回收部分氯乙烯。

图2-1聚氯乙烯生产工艺流程

第3章物料衡算

3.1车间物料衡算

3.1.1主要工艺参数

①产品类型:

选用疏松型。

②聚合反应时间:

5h

③聚合温度:

57OC

④操作周期:

9h

3.1.2生产任务的计算

年产3000吨聚氯乙烯,以300个工作日计,每年工作8000小时,假设各单元操作都连续进行,采用倒推法根据收率或损失率计算出原料投料,然后按单元操作顺序对各单元操作进行物料衡算。

聚氯乙烯小时生产量(8000h)计:

8000×

0.998÷

0.96×

100÷

08000=72.3287(kg/h)(以1小时为计算基准,以下计算中不再写h_1)

聚合物转化率为83%

83%x=72.3287

x=86.9864(kg)即每小时要生产纯VCM86.9864kg

产物气冷凝,精馏等收率为96.6%

进入精馏系统的VCM的量:

86.9864÷

96.6%=90.1267(kg)

90.1267÷

62.5=1.44(kmol)

表2-1乙烯悬浮聚合操作周期

工序

设计值/min

1、水相加料

2、抽真空

15

3、加VCM

4、加热到570C 

5、恒温聚合时间

300

6、回收单体

60

7、出料

8、清釡

聚合周期

540(9h)

3.1.3投入单体的计算

投入单体的计算:

投料系数为0.80、釡的体积为20m3、在20摄氏度时,ρVCM=911kg/m3ρH2O=997.7kg/m3设每次投入单体的质量为X则X/911+1.8X/997.7=20×

0.80

以20m3釡为例,每次投入单体5513.7kg。

因转化率为90%,则反应得到树脂G1=5513.7×

90%=4962.4kg,回收时损失的VCM为0.25%

则G2=4962.4×

0.25%=12.4kg

放空时损失为0.51%,则G3=4962.4×

0.51%=25.3kg

浆料损失为0.05%,则G4=4962.4×

0.05%=2.5kg

汽提损失为0.1%,则G5=4962.4×

0.1%=0.5kg

离心干燥损失为0.38%,则G6=4962.4×

0.38%=18.9kg

精馏时损失为3.5%,则G7=4962.4×

3.5%=173.7kg

包装时损失为0.21%,则G8=4962.4×

0.21%=10.4kg

反应前物料G=5513.7kg,根据物料平衡原理:

G=G1+G2+·

·

+G9

=4962.4+12.4+25.3+2.5+0.5+18.9+173.7+10.4+307.6=5513.7kg

3.2聚合釜的物料衡算

3.2.1釡数及投料系数的台数的确定

因为每台釡年平均要工作8000小时,而每生产一次的周期为9小时,年投料量(VCM)为

吨,每釡的出料量为

吨,选择投料系数为0.8,先用80m3的标准釡,VVCM=

1000/837=

m3

V水=1.8×

1000/997.7=

m3

所需要釡的台数为(

+

)/(80×

0.8×

(8000/9))=

台,取整数为3台。

调整后的投料系数为0.63

实际的投料系数计算:

)/(80×

800)=

可取0.63

每个釡所需的VCM的体积为:

/(3×

每釡所需的水的体积为:

/(3×

根据表1-2原料的配方得

表3-2原料配方

原料

VCM

引发剂

分散剂

其他助剂

重量,kg

5513.7

9924.6

220.548

441.096

适量

3.2.2聚合釜的生产计算

以20m3釡生产为例,分述如下:

(1)投料投料温度为20℃,单体4.53m3,水6.97m3,

投料体积4.53+6.97=11.5m3;

空余(气相)体积=20-11.5=8.5m3

(2)升温升温到期60℃,单体重度d依温度t变化

d=0.9471-0.001746t-0.00000324t2

得:

20℃时d=0.910;

57℃时d=0.83

单体在57℃时体积增加到:

4.53×

0.91/0.83=4.97m3

物料总体积:

4.97+6.97=11.94m3

空余(气相)体积:

20-11.94=8.06m3

(3)反应结束:

转化率为90%,树脂真实密度为1.4kg/m3

则此时树脂体积:

90%×

0.83/1.4=2.417m3

未聚合单体体积:

0.1=0.453m3

6.97+2.417+0.453=9.840m3

20-9.840=10.160m3

表3-3物料衡算汇总表

损失

损失率/%

损失前的重量/t

筛分

0.21

3006.3

干燥

0.13

3010.2

离心

3017.7

混料

0.01

3018.0

汽提

0.1

3021.0

出料

0.001

3021.3

聚合

0.79

3045.2

第4章热量衡算

4.1聚合釜热量衡算

4.1.1参数设定

QT——设备或系统内物料与外界交换热量之和(传入热量为正,传出热量为负),KJ;

Q1——由于物料温度变化,系统与外界交换的热量(升温为正,降温为负),KJ;

Q2——由于物料发生各种变化,系统与外界的交换的热量(吸热为正,放热为负),KJ;

Q3——由于设备温度改变,系统与外界交换的热量(设备升温为正,设备降温为负),KJ;

Q4——设备向外界环境散失的热量(操作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为正,操作温度低于环境温度为负),KJ。

根据热量守恒定律,得QT=Q1+Q2+Q3+Q4

其中

Q1=

Q2=W∆Hr∆x/M

Q3=ΣWiCPi∆Tm

Q4=3.6×

ΣAiαi(Ti-T0)×

t

固体和液体热容可以采用柯普定律[5]计算

C(KJ/Kg.℃)=4.184×

Ca×

n/M

式中Ca——基团的比热容,KJ/(Kg.℃)

n——分子中同一元素的原子数

M——化合物的分子量,Kg/Kmol

单体的热容可以采用Missenard法基团贡献值[6]计算

表4-1Missenard法基团贡献值

基团

—CH3

—CH—

—O—

O=C—O

—C=O

贡献J/mol·

K

9.55

5.7

7.0

13.8

10.2

则IPP的比热为:

C1=4.184×

(9.55×

4+5.7×

2+7.0+13.8×

2+10.2×

2)/206.19=2.12KJ/(Kg.℃)

经查有关资料知:

氯乙烯的比热为:

C3=1.59KJ/(Kg.℃)

水的比热为:

C4=4.18KJ/(Kg.℃)

聚乙烯醇比热为:

C5=1.67KJ/(Kg.℃)

聚氯乙烯的比热为:

C6=0.9675KJ/(Kg.℃)

表4-2物料比热表(KJ/(Kg.℃))

物料种类

比热KJ/(Kg.℃)

IPP

2.12

1.59

4.18

聚氯乙烯

0.9675

氯乙烯的聚合热为:

95.88KJ/mol=1534KJ/kg

4.1.2混合热和搅拌热的考虑

由于溶质的量很少,混合热可忽略不计。

搅拌设备中的物料为低黏度流体,搅拌热也可忽略不计。

4.2回流冷凝器热负荷的考虑

由于反应中严格控制反应温度恒定,冷凝器中的回流量极少,所以对冷凝器热负荷不予考虑。

4.3物料带入聚合釜的热量

以0℃的一批物料为基准,设进料温度为20℃,则物料带入聚合釜的热量为:

Q1=2.12×

31.3128×

20+1.59×

104375.957×

20+4.18×

146126.34×

20+1.67×

22.9627×

=1.5537×

107KJ

4.4聚合反应放出的热量

以一批物料为基准,则聚合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Q2=24.64×

86632.0443=2.135×

106KJ

4.5物料带出聚合釜的热量

以一批物料0℃为基准,物料流出的温度为60℃,则物料升温所需要的热量为:

Q3=(2.12×

31.3+0.9675×

86632.0443+4.18×

146126.34+1.67×

22.9627+1.59×

17743.9127)×

(60-0)=4.34×

4.6反应过程需要加入的热量

根据热量衡算进入系统的热量=出系统的热量,则反应过程所需加入的热量为(设热损失为10%):

∆Q=(Q3+Q2-Q1)/(1-10%)=(4.34×

107+2.135×

106-1.5537×

107)/90%=3.318×

107kJ

4.7加热水的用量:

根据式:

Q=mCPΔT得

m=Q/CPΔT

热水进口温度为99℃,出口温度为60℃。

水CP=4.22kJ/kg.K

m=3.318×

107/4.22×

39

=2.02×

105kg

4.8冷却水的用量:

根据式:

Q=mCPΔT得

冷却水进口温度为29℃,出口温度为26℃。

m=2.14×

106/4.22×

3

=1.69×

表4-3整套装置的热量衡算表:

传入热量(×

105KJ)

传出热量(×

105KJ)

物料带入聚合釜的热量Q1

155

聚合反应放出的热量Q2

19.6

物料带出的热量Q3

434

反应过程需要加入的热量Q4

331.778

损失热量Q5

33.1778

Σ

486.778

加热水用量

冷却水用量

2.02kg

1.69kg

4.9传热面积

①最高热负荷Qmax

Qmax=330GR/t

57℃时T1/2(EHP)=2h查表得热负荷分布指数R=1.4

Qmax=330×

52.5×

1000×

1.05×

1.4/4.5=7835.7KW

②平均温差Δt

Δt=(47-17)/In(47/17)=30℃

③总传热面积F

F=Q/KΔt=7835.7×

1000/(200×

30)=1305.95m2

表4-4热量衡算汇总表

物料带入热量Q1/(KJ/h)

1.03×

105

聚合热Q2水/(KJ/h)

5.3×

106

搅拌热△H/(KJ/h)

586800

物料升温吸热Q3/(KJ/h)

1.64×

物料带出热Q4/(KJ/h)

3.4×

釜表面散热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