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考博社会学理论常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2968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大学考博社会学理论常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南京大学考博社会学理论常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南京大学考博社会学理论常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南京大学考博社会学理论常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南京大学考博社会学理论常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南京大学考博社会学理论常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南京大学考博社会学理论常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南京大学考博社会学理论常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南京大学考博社会学理论常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大学考博社会学理论常考试题.docx

《南京大学考博社会学理论常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考博社会学理论常考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大学考博社会学理论常考试题.docx

南京大学考博社会学理论常考试题

社会学理论

 

滕尼斯的公社(社区)与社会:

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

公社的聚结性程度高,呈密集型。

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不分你我的私人关系基础上的。

公社的主要形式有亲属、邻里、友谊,它们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

社会的聚结性低,呈复合型,整体的统一是机械的。

人们的联系是建立在目的、利益以及以此为条件的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

基于自由与理智的思考。

社会的形式有股份公司、大城市等,它们是基于常规、政策、公众舆论和特殊利益的关系。

韦伯的理性化:

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

理性或合理性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一步步彰显的过程,即称之为理性化。

理性或合理性有两种主要的形式:

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

形式理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只要体现为手段(工具)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因此,又被称为工具理性。

实质理性是一种主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目的和后果的价值,因此,又被称为价值理性。

韦伯的权威(统治)类型

真正的统治既需要有自愿的成分,也需要有对统治的合法性的信仰。

合法性的统治形式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权威”。

1.传统型统治。

统治的维持是靠从古至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

这是一种宗法制统治形式,统治者是由传统的世袭制度决定的,统治者具有终身的权利,并将这种权力不断地传给自己的后裔。

2.个人魅力型统治。

个人魅力型统治建立在对具有出色感召力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基础上。

统治者具有非凡的才能或特殊的人格品质。

3.法理型统治。

统治者只是根据法律规定而暂时拥有权力,服从者所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

韦伯的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

理想类型永远不会对应具体的现实,而总是有所偏离。

它是由现实的某些因素构成的一个逻辑上准确而连贯的整体,这种整体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

韦伯构想了三种理想类型:

来自历史的具体特点,如西方城市、现代资本主义;包含社会现实的现象因素,如官僚制、封建主义;一种具体行动的合理化构想,如经济理论命题。

托马斯的情景定义理论

托马斯认为,不能把人类行为理解为对环境刺激的简单反应;在环境刺激与主观反应之间有一个主观定义的过程。

由于主观定义是个人作出的,因此,对于相同的环境刺激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因人而已。

托马斯的情景定义理论强调人们对于他人行动等情景因素的理解或解释,以及理解或解释的个人依据(个人经验、经验等)与社会依据(共同价值标准)。

在情景定义中,个人依据和社会依据存在着紧张与冲突的可能性。

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理论

1.权力精英已阶层化。

米尔斯认为,美国有一个控制着国家命运的极有权力的小集团,它们由政府、工业、军队三类组织的领袖组成。

这些权力精英一般来自至少具有两代发家史的富裕家庭。

2.权力高层具有替代性。

权力精英是利益一致、相互影响、可以互换位置、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小集团,权力精英往往可以从一个机构的高层走到另一个机构的高层。

3.权力分配不公平。

米尔斯指出,权力结构是一种金字塔。

最上端是政府首脑、军队首脑以及大公司富翁;中间阶层是各种特殊的利益集团;最下层是无组织的被剥削的群众。

4.权力趋向集中。

权力精英是政治权力、工业企业、军事集团三者扩张与集中过程的必然产物。

合法化危机

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动机危机和合法化危机四种危机。

其中,合法化危机是由于行动者不相信政治子系统的决策权而出现的,当社会政治秩序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公开成为问题,当制度不能保障公民群众维持必要的忠诚和顺从时,这种合法化危机就产生了。

社会事实的基本特征

迪尔凯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是由外在于个人但又具有控制个人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

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事实与个体内在的心理事实不同。

社会事实有三种主要特征。

1.外在性。

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体身外,不同于存在于个体身内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如,法律、风俗、道德、语言、宗教、货币制度等等。

2.强制性。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各种形式的影响,如引导、赞赏、规劝、非难、禁止等。

3.普遍性。

社会事实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

社会事实建立在社会生活的整体基础上,是由社会整体所塑造和形成的一种特殊力量,它使人们不得不产生同样的思想和行动。

默顿“中层理论”的基本特征

默顿的中层理论强调经验分析,并提供了一套功能分析概念,是一种中层功能分析框架。

1.中层理论由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

2.这些理论并非不相关,而是综合于更庞大的理论网络。

3.这些理论足以应用于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不同领域。

4.划清了微观和宏观社会学问题的界限。

5.中层理论与各种社会学思想体系是一致的,是传统理论研究的直接继续。

6.中层理论指明了研究中的未知数。

布迪厄的场域概念

场域是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是一种人为的社会构建,是经历漫长的自主化过程后才逐渐形成的产物。

(1)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是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

(2)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空间。

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3)场域也是一种投入。

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惯习概念

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组织实践,生产着实践。

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是一种性情倾向。

个体的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常识性行为。

布迪厄关于符号权力的观点

1.符号系统就是一套知识工具,既被结构塑造,也被进一步用来塑造结构。

符号是一种构建现实的权力,它往往能够建立社会世界的秩序。

2.符号系统既作为知识工具,同时也是支配的手段。

3.符号暴力是通过一种既是认可,又是误识的行为完成的,这种认可和误识的行为超出了意识和意愿的控制,或者说是隐藏在意识和意愿深处的观念。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主要观点

布迪厄认为,要想进行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就必须反思性地考察科学的对象以及从事科学的研究者本身,考察在实地调查和和理论分析时主体与客观之间的关系。

布迪厄反思社会的核心观点是“对象化的对象化”,即将社会科学构建研究对象的过程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

布迪厄的反思性表现在:

(1)反思社会学针对的基本对象不是进行分析的个别学者,而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和学士的无意识。

(2)布迪厄强调反思社会学必须必须成为一项集体事业,而非一人可以胜任。

(3)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旨在扩大社会科学知识的范围,增强它的可靠性。

 

社会学是一名多重范式的科学

范式是一科学领域内获得最广泛共识的单位,我们可以用其来区分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或亚共同体。

它能够将存在于一科学中的不同范例、理论、方法和工具加以归纳、定义并相互联系起来。

基于上述认识,社会学是一门多重范式的科学。

比如,社会学中可以明确地划分出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迪尔凯姆主义、韦伯主义、现象学学派、本土方法论、符号互动论、交换论等多重范式。

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思想渊源

吉登斯从社会发展的“非连续性”立场,将现代性定义为,17世纪以来出现在欧洲的那种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并且以欧洲为源地不断向世界蔓延。

吉登斯提出了现代性发展的三大动力机制,即时空延伸、脱离、反思。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源起和发展动力在制度层面上是多维的,并提出了四个维度的现代性制度丛,即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权力、监控。

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四个维度分别转变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国际劳动性分工、世界军事秩序、民族国家系统。

思想渊源:

1.吉登斯将海德格尔的时空观与马克思的劳动-时间关系相结合。

2.吉登斯在贝克、卢曼等人的思想启发下,将风险和信任这一对观念纳入了对现代性理论的讨论。

3.吉登斯还将福柯、戈夫曼等人的思想运用到了对现代性理论的分析之中。

运用三种以上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之变迁。

1.冲突理论。

60年代以来,社会冲突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社会学家的关注,并成为他们社会变迁和进步的主要论据。

冲突理论认为,社会进程是由某种程度上与他人利益相一致,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人利益冲突的个人利益、集团利益所驱动的连续过程。

冲突是社会社会结构的固有成分,冲突引起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排除冲突的消极影响。

冲突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有帕森斯、科赛、达伦多夫等。

2.后现代理论。

七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生了日益剧烈的变化,媒体、电脑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空间和时间经验,让人更强烈地感觉到社会文化的矛盾,甚至根本性的断裂。

后现代理论精于对文化领域的研究,侧重价值、认同、沟通与媒体等方面的分析。

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布希亚、鲍曼等。

3.介入理论。

介入理论不仅回答社会现在是怎么样的,以及社会将会怎么样,还回答社会应该怎么样。

介入理论的的学者们积极参与政府的决策活动,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向政府提供预测、规划与控制社会发展的理论与操作性咨询意见。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

社会唯名论。

以霍布斯、亚当斯密等英国功利主义者为代表,他们充分肯定个人和个人利益的重要性,认为社会是一个虚幻的存在物,是标示这个虚幻存在物的一个名称。

社会唯实论。

以斯宾塞、孟德斯鸠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社会固然是由个人组成的,但个人一旦组成社会,社会就有独立存在的特性,或者说具备了单个个人所不具备的“突生性质”,它是一个实在的整体。

法人行动者

法人行动又称团体行动。

大规模的社会系统是由各种社会组织构成的,在现代法治社会,这些组织称为法人行动者(或法人),它们要对自己的行动负法律责任,就像个体行动者要对自己的行动负责一样。

许多社会行动都表现为法人行动。

沟通行动

沟通行动是人们相互之间的一种运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行动,是使用语言的行动。

哈贝马斯认为,一个社会行为是否属于沟通行动,主要取决于行为者所用的协调方法,如果起所用的方法是在没有内外制约之下达致相互理解的沟通,并由此而协调资源的运用,去满足各自的欲望,这便属于沟通行动。

在现实的人际沟通里,大多数人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目的去做协调工作的,因此,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实际上是一种理想。

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帕累托认为,精英就是那类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具有最高指数的人。

可以分为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

精英内部的循环。

狮子型精英与狐狸型精英将交替出现。

最早的统治精英往往是稳健坚实、果断勇敢的狮子型精英,但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狮子型精英统治之后,富于理想、革新创造的狐狸型精英将取而代之。

精英与社会大众之间的社会流动。

要想维持社会的均衡,就必须保证在精英和大众之间能够进行正常的社会流动。

帕累托的剩遗物与派生物

剩遗物是人类也是社会生活中基本的、相对持久的衡量因素,是为解释社会现象而创造的分析概念,不是具体的现实。

剩遗物与人类的本能和情感相符或者相关,是这些情感和本能的体现。

帕累托将剩遗物归纳为6种:

(1)组合的本能;

(2)群体的持续性或聚合体的持续性;(3)通过外现行为表达感情的需要;(4)社会性;(5)个人的完整性;(6)性本能。

派生物是人类用来掩饰情感或赋予一些本没有理性的主张或行为以理性的外表的辩解性知识体系,通常情况下他们就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各种理论。

简而言之,是一种说服人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1)断言;

(2)权威;(3)原则;(4)口头证据。

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

所谓结构二重性,就是指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

社会系统的结构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

在结构二重性的基本观点立场下,社会理论的任务便在于考察行动是如何在日常的环境条件下被结构化,同时,行动又是如何通过本身的作用将这种结构化的特征不断地再生产出来。

亚历山大后实证主义主张的要点

后实证主义是作为实证主义的对立立场提出来的,因此它实际上更为强调的是理论研究的作用。

1.任何科学的结论都是经验环境与形而上学环境两个层次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

2.科学是由多维层次构成的联系整体——“科学连续体”。

这种连续体从最一般的、形而上学的假设到较具体的理论假设和模型,再到更为经验性的假设和方法原则,最后过渡到与经验相关的假设和“事实”。

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的四种危机

经济危机。

这是由于经济子系统不能产生足够生产率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引起的。

合理性危机。

也即政治危机。

是由于政治(行政子系统)不能做出足够数量的工具性决策所引起的。

动机危机。

这是由于行动者不能感到有义务完全参与社会时引起的。

当制度文化不能在社会化进程中为个人在国家和社会经济制度所要求的活动中提供鼓舞的动力时,这种动机危机就产生了。

合法性危机。

这是由于行动者不相信政治子系统的决策权而出现的,当制度不能保障公民群众维持必要的忠诚和顺从时,这种合法性危机就产生了。

以迪尔凯姆和韦伯为例,比较实证社会学与解释社会学之异同

迪尔凯姆的实证社会学观点。

社会学研究方法最基本的准则就是要将社会现象当做客观事物来看待。

作为一种客观事物。

社会现象不可能仅仅通过一种简单的心智分析来给出一个与它完全相符合的观念。

社会现象的确切原因应该从那些以往的社会现象中去寻找,而不能从那些个人意识状况中去挖掘。

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观点。

韦伯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到人的社会行动上面,并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的理解”视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韦伯主要研究的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类行动者们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观目的,这样的目的表现为行动者赋予行动的主观意义。

帕森斯的五对模式变量

模式变量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

分别是:

普遍性与特殊性、扩散性与专一性、情感性与中立性、先赋性和自获性、私立性和公益性。

帕森斯认为,五对模式变量的组合构成了所有可能的社会关系。

霍曼斯与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是以经济交易论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探讨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他认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由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攻击与赞同命题、理性命题构成。

与霍曼斯把一切社会活动都看成是交换行为不同,布劳把交换理解为特定类型的交往。

他认为,无论是微观领域还是宏观领域,都发生着一些同样的交换过程,宏观领域的交换过程更为复杂。

布劳区别了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之间的异同。

社会交换理论的三大学术渊源

1.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古典政治经济学将交换看成是一种永恒的合理的社会现象,是人满足自我欲求的主要手段,是人为获取所缺资源本能地采取的行动。

交换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利用和修正了古典经济学的相关假设。

2.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人类学对初民经济行为的研究为当代交换理论提供了主题与范畴。

人们发现在初民社会中,不存在现代的市场竞争,商业贸易主要以一种实物交换的方式进行,这种互惠的交换方式是初民社会整合的基础。

3.行为心理学和交换理论。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的基本概念对交换理论的影响最大。

交换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斯金纳行为主义概念中的“情景刺激”“报酬”“惩罚”等概念。

科赛的冲突论观点

科赛反对帕森斯的“冲突是功能失调的现象”,他强调冲突在社会系统中具有正功能和反功能两种情况。

科赛关于冲突的正功能论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

2.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

3.冲突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

4.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

5.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

八、科赛的“安全阀”理论

科赛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

“安全阀”制度,即是指将敌对情绪引向替代对象的制度。

科赛的“安全阀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释放敌对情绪的冲突可以起到维护关系的作用;

(2)社会系统往往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性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制度;(3)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就越重要;(4)安全阀只能缓和矛盾,并不能解决矛盾。

 

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的主要观点

将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均衡模式作为批判对象,达伦多夫从社会压制模式出发提出了辩证冲突理论。

达伦多夫把冲突同特定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用社会结构解释冲突现象。

他认为,冲突的结果是是引起社会变迁。

达伦多夫将冲突理论的目标限定为对冲突团体及团体冲突进行结构分析。

达伦多夫辩证冲突理论的的基本概念包括:

权威结构、强制性协调组合、潜在利益与外显利益、准团体与利益团体。

齐美尔有关货币哲学的主要观点

1.货币和货币经济对现代生活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货币经济对社会化过程具有文化哲学的解释意义。

2.货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理性主义的趋势,以至于时间都表现为一种货币价值。

货币成为了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物。

3.在普遍的货币关系中,个人丧失了自己的特殊性。

货币所体现的、经济生活中所浮现的价值只是一种表面的价值,在这个表面之下,可以反思出人类最终的、绝对的价值和意义。

4.现代社会中,货币体现出超时间性和无限性特征。

齐美尔将货币视为现代性的世界观建构的出发点。

科尔曼理性行动理论的目标

1.提供一种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行动理论,以结合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

2.建立数学模型,说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过程,预测和解释社会系统的行动。

3.深入全面地分析各种社会行动,特别是法人行动。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是在第一次工业现代化社会(古典工业社会)之后,人类进入第二次自反性现代社会的产物。

贝克指出,风险社会指的是世界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的研究目的是为生态问题提供一个社会学分析的概念框架,即将生态问题当作社会的内部世界问题而不是环境或者外部世界的问题来对待。

贝克从8个方面阐述了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

1.风险的定义关系。

风险并不指被引发的危害,风险概念表述的是在安全与毁灭之间一个特定的中间阶段的特性。

2.风险社会扭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作为对未来的威胁和诊断,风险拥有并发展出一种与预防性行为的实践联系。

3.风险陈述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也不仅仅是价值的陈述。

4.在现代性的第一阶段,风险和风险的感知是现代性中占统治地位“控制逻辑”的“无法预期的后果”。

但在风险社会,风险社会对以秩序为基础的控制逻辑提出了挑战。

5.与风险社会和认为的不确定性相联系的风险概念,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知识和无知的合成”。

这种合成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经验知识基础上的风险评估;二是在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或行动。

6.新的风险类型同时是地区性的和全球性的。

7.关注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争论以及知识与影响之间的区分。

8.世界风险社会的概念与一个自然与文化间明确差异的缺失的世界相关。

后现代理论对消费社会的论述——布希亚的消费理论

1.在消费社会中,消费对象不限于日常生活用品,知识、职业、权力、艺术甚至时间、空间、环境和身体都成了消费对象。

2.消费的社会性。

消费不可能由单独个人来完成,消费者进入了一个符号化价值的交换和生产的系统,在该系统中某个消费者都与其他所有消费者有关。

看上去是自我实现的消费实际上是消费者认同于社会的过程,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在确认其自身之时也接受了社会的差异秩序。

同时,消费是社会控制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

3.消费与符号。

消费是一个以某种符号体系为基础的意义过程和沟通过程,在该符号体系中消费行为确定其位置并获得其意义。

福柯和鲍曼关于关于知识/权力的关系

1.福柯关于知识/权力的关系。

福柯认为,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是内生的,两者密不可分。

不但知识话语的产生和散布是靠权力运作的,而且,知识作为话语本身就是权力的一种表现,知识还为权力提供了合法性。

2.鲍曼关于知识/权力的关系。

鲍曼认为,知识/权力共生模式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现代性的显著特征。

知识与权力的分离,是后现代最显著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