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3128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docx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

一、相关知识积累

(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

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

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

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

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

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

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

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

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

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

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

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

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叙述方式

顺叙:

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倒叙:

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

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四)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

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

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

(五)抒情方式/手法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

(六)表达方式

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说明:

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举列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议论:

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七)描写

1.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想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

侧面描写:

(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

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2.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

①照应前后文、标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③衬托(正衬、反衬)主体;④表现、突出主题;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注:

景物描写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

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3.场景描写

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白描

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面;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

(八)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

遣词造句:

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短句等

修辞: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语言的特色与风格:

如平时自然、华美绚丽等

语体:

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口语

情感:

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九)语言的特色与风格

平实自然:

(语言朴素,不事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涵深意):

亲切自然。

华美绚丽(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

文采飞扬,具有感染力。

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

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

语言富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幽默讽刺:

(幽默:

语言风趣、诙谐;讽刺:

嘲讽、揭露的语言,较多使用反语):

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语言富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

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它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感):

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准确简练(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

短促有力,语言富于感染力。

典雅优美(较多引用古典诗文):

语言具有古典的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

有说服力。

(十)句式鉴赏

按句式整齐与否分:

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

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散句:

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

按句子长短分:

长句:

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短句:

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

(十一)取材(选材)构思的特点

详略得当:

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细致描述,与主题联系不是十分紧密的粗略描述。

以小见大:

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或场景入手,表现重大的主题。

点面结合:

既有整个横切面,又有具体详细的事例个案(点)。

典型/新颖:

典型:

创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场景;新颖:

推陈出新。

旁征博引:

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

眼前之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为虚,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

(十二)现代文的分类

按内容与文体分,可分为5类。

行文特点:

形散神不散,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

(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深刻意蕴)

1.写景状物抒情散文

行文思路:

写景:

景——情——人——理   卒章显志

状物:

物——人——理 篇末点题

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题事物的特征。

类比(相似)——正衬  严冬中的松树与梅树

对比(相反)——反衬 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

这类散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

正衬或反衬,突出主体特征

渲染主题活动的氛围

2.写人叙事散文

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

这类散文要注意:

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

3.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这类散文要:

关注话题,弄清楚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文章主旨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关注行文思路:

弄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的人生哲理。

4.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内容:

批判当代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

特征:

经常采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的手法。

情感:

通过对过去优良传统与美好生活的缅怀,表达一种对当代物质社会的忧虑与思考。

主旨:

希望人们能够给反思。

5.托物言志散文(象征)

这类散文要:

关注事物的特点、特质;关注相关事物(正衬或反衬);关注环境描写,突出主体特征;关注引申部分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

(十三)标题的作用(内容、结构、形式)

标题的内容作用:

点明中心事件、主体情感、主旨;点明话题、事件、背景

标题的结构作用:

行文线索(蓄势、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

标题的形式:

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目、新颖、设置悬念等

(十四)文章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

以人(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以物(事物的得失)为线索 

以事(事件的前因后果)为线索

以理(所要阐述的道理)为线索

以情感(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为线索。

线索的作用:

贯穿/组织全文

(十五)文中关键句段的赏析

1.起始句/段(位于文章开头或段落首句)对下文或全文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先言他人、他物、他事,以此引出所写之主体人、物、事)

③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相互照应。

④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

⑤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⑥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⑦总领全文。

2.过渡句/段(在文章中间或段落中间)的作用

结构上: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内容上:

点明中心(主旨)

3.结尾句/段(在文章或段落结尾)的作用

结构上: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标题),前后呼应

内容上:

篇末点题,点明题旨;深化中心(主题)

如果结尾句委婉含蓄,则其作用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坐作者感

(十六)引用的作用

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

增强文章文化底蕴,增强感染力

点明题意,文题对应

(十七)文章的结构方式

总分式:

包括分——总;总——分——总式

递进式:

逐层深入形成递进

并列式:

分几方面介绍,形成平列

对照式:

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一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十八)现代文阅读的主要题型

现代文阅读命题往往在四个方面设置题目:

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关键:

联系原文)

答题技巧:

①联系上下文,弄清楚词语在原文中指代的内容

②注意修辞手法,如果词语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答题关键是把词语由喻体、拟体还原为本体。

③联系语境,对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答题关键是进行直接正面的描述。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关键:

理解句子中关键词的含义)

答题技巧:

①整体把握句意,抓住句子主干的同时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②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

    

③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指出文中的某个句子,然后问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根据是什么(关键:

联系上下文,原文中找答案)

答题技巧:

①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是观点句还是结论句(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

②确定句子所涉及的范围,筛选信息,切不可照抄原文。

4.文中为什么要写某事物或从某件事物写起/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好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答题模式:

相关术语+文章的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

因为

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不能互换。

6.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答题模式: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写出了对象的什么特性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

增强气势和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

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设问:

引起了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与思考

反问/反复:

加强语气,强调了……

7.文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作者是如何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赏析某段文字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尽量要全面,有条理,要拓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效果作用(往往要与感情主旨联系起来)

8.赏析文章的标题/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为什么要以“…….”为标题/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分析角度:

内容、结构、形式

9.文章用了第几人称,使用这种人称的好处是什么

答题技巧:

使用人称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

10.线索的赏析/文章以…….为线索

答题模式:

文章以……为线索,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

答题技巧:

从上下文中筛选信息,归纳概括。

所写内容有几个方面就从几个方面概括;如果内容集中写一个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为几个方面时,应考虑从手法(虚实、正反、点面)方面分点概括。

11.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写某句话或某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思

答题技巧:

联系上下文,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结合主旨,分析作者情感

12.人物鉴赏/请简要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技巧:

按总分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定量分析;或先从几方面定量分析,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总括。

13.鉴赏语言/赏析文章语言

答题技巧:

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语体、情感的角度去鉴赏

答题模式:

语言特点/手法+该特点或手法的常规效果+对象+抒发情感/观点/内容

1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

文章是以……为结构方式,第一层写了……第二层写了……

15.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

副词(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的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时间、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时应注意:

(关键词、句;联系原文)

1.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语、语句。

看课文时要注意划出文中的关键词、句。

2.紧扣题意,选恰当的句式、角度回答,如何问就如何答。

3.不要一字不漏的照抄原文,也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

答案所涉及的关键词句要在原文中找,再根据这些词句重组答案。

4.答题时要时刻与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相联系。

5.需要术语的要分清术语,不能混淆术语,也不能乱凑术语。

6.答题时答题模式要灵活贯通,不能墨守成规。

7.看分答题。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走进生活的“北斗”星

   ①2016年3月30日,我国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据悉,未来5年内我国还将发射近40颗北斗卫星,并拉开全球组网序幕。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是一种可供军民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

特别是伴随着“北斗”向民用领域的拓展,使得“北斗”正在走向千家万户。

   ②北斗导航系统独具的短报文通信服务,在国防、民生和应急救援等领域,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用户在无通讯信号覆盖的区域,可以利用北斗短报文终端产品发出容量为140个字符的消息求救,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的“绝活”之一。

   ③“北斗盒子”可通过蓝牙与拥有定位功能的智能终端相连接,读取位置信息,再通过北斗卫星与外界取得联系。

“北斗盒子”的净重不足200克,和一部普通手机的重量差不多。

“北斗盒子”的极限追踪模式不仅可以保证100~120小时的使用时间,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对受困者的位置每2分钟进行一次定位并传送至后台。

利用“北斗盒子”与家人进行的通信,是通过其运营平台进行存储和转发的。

比如,利用“北斗盒子”向家人手机号码发送短报文时,首先把短报文通过北斗卫星发送给“北斗盒子”运营平台,运营平台再根据“北斗盒子”用户的设置把短报文的内容通过其短信系统发送给指定的家人号码。

   ④为了对藏羚羊的产仔和迁徙进行系统的观测,专家们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西藏羌塘的藏羚羊进行了卫星定位研究,其方法是为藏羚羊佩戴内置芯片和软件的“北斗项圈”。

“北斗项圈”重量不足500克,具有耐高温、耐极寒以及防水的特性,电池寿命可持续18~24个月。

“北斗项圈”可以向卫星发回数据,传回该藏羚羊所处的经纬度、环境和高度等有效信息,从而完成监测迁徙路径的任务。

   ⑤为了解决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化放归后的监管问题,我国科学家根据大熊猫的活动习惯及其生活环境,研制出了新一代“北斗项圈”。

大熊猫生活的环境一般较为恶劣,多为树林密集、人迹罕至的山地。

新一代“北斗项圈”采用低功耗、全芯片方案,并创新性地采用了双天线设计,**提高了在密林环境下的定位成功率。

新一代“北斗项圈”重量不超过750克,相较于国外同类产品2500克的重量,着实为大熊猫减负了许多。

   ⑥为所有的车辆都安装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端,将导航终端与车牌对应起来,这将为道路安全管理带来新的机遇。

如果车辆在路上遭遇劫持时,车主可以通过北斗导航终端实施报警。

警察则可以根据报警信息对车辆进行跟踪定点,迅速出警,保障车主的安全。

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事故车辆能自动向系统发送自己的定位信息,救援人员就可以按照信息快速定位。

   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汽车产业应用的意义,不单单只是车载导航系统本身,更重要的是将促进我国汽车消费电子和汽车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未来智能汽车、车联网以及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打下大数据基础。

如全面普及北斗导航系统,则可以获取海量的行车和道路数据,从而为道路建设和城市规划等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1)下面对北斗导航系统的运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斗盒子”可以利用北斗导航系统独具的短报文通信服务与家人进行通信。

        

B. “北斗项圈”利用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功能完成对藏羚羊迁徙路径的监测。

C. “北斗盒子”通过蓝牙与拥有定位功能的智能终端相连接,读取位置信息,再通过北斗卫星与外界取得联系。

        

D. “北斗项圈”已成功应用到生态畜牧、旅游探险、环境监测、信息采集、应急指挥等领域。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是一种可供军民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

        

B. 北斗导航系统在无通讯信号覆盖的区域,可以利用北斗短报文终端产品发出容量为140个字符的消息求救,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的“绝活”之一。

C. “北斗项圈”在藏羚羊的产仔和迁徙、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化放归后的监管等问题上做出了很好的保护措施。

        

D. 我国未来的智能汽车、车联网以及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指日可待。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介绍北斗导航系统的科普性说明文,读后使我们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和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B.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从卫星发射成功,引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之后具体说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信号盲区求救、保护野生动物、汽车定位等方面的应用。

C. 第3段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给人以具体深刻的印象,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D. 本文语言科学严谨,在数量、范围、程度、程序等方面的表述准确无误,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答案】

(1)D

(2)D

(3)C

【解析】【分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题要在认真阅读文章的第4、5两个段落,筛选相关信息后,并与题目对比即可解答。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

“北斗项圈”利用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功能完成对藏羚羊迁徙路径的监测;为了解决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化放归后的监管问题,我国科学家根据大熊猫的活动习惯及其生活环境,研制出了新一代“北斗项圈”。

并没有说已经成功应用到生态畜牧、旅游探险、环境监测、信息采集、应急指挥等领域。

故选D。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题在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筛选出“同时也为未来智能汽车、车联网以及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打下大数据基础”这一信息,与题目对比分析即可解答。

D项“我国未来的智能汽车、车联网以及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指日可待”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3)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

文章第3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C的分析是不正确,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

(1)D。

(2)D。

(3)C。

【点评】解题时要熟练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以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①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⑤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⑦作诠释:

是说明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是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依据以上分析解答即可。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

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

“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

”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

“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

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

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

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

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

“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

”乔老答:

“一个字,忍。

”夫人佟琦抢答:

“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

”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

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

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

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

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

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

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

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

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

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

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

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

不信,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