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3469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诸子学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

”《国语·

晋语六》也说:

“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

孔子删诗说:

《史记·

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凡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汉代人认为《诗经》是经过孔子的删订的。

据史记记载,当时古《诗》有3000余篇,到了春秋时,孔子才在此基础上加以删订,成为现今流传的305篇《诗经》。

孔子删《诗》的目的是为了以《诗》立教。

不过根据现在的考证,在孔子时代已经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所以孔子所作的可能是对“诗”进行“正乐”,或者是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而不是进行删选。

《诗经》“六义”:

《周礼·

春官·

宗伯》;

“大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诗大序》: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赋、比、兴是《诗》的描写方法,“赋”,郑玄曰:

“言铺陈政教善恶”,朱熹曰:

“直指其名,直叙其事”;

“比”,朱熹曰:

“以彼物比此物”;

“兴”,朱熹曰:

“先言他物,以起所咏之词”。

风:

也叫《国风》,包括十五个地区和国家的诗,是采自各地的民歌。

今本《诗经》中,《周南》诗十一篇,《召南》诗十四篇,《邶风》诗二十九篇,《鄘风》诗十篇,《卫风》诗十篇,《王风》诗十篇,《郑风》诗二十一篇,《齐风》诗十一篇,《魏风》诗七篇,《唐风》诗十二篇,《秦风》诗十篇,《陈风》诗十篇,《桧风》诗四篇,《曹风》诗四篇,《豳风》诗七篇,共收诗一百六十篇。

《毛诗序》: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朱熹在《诗集传》:

“国者,诸侯所封之域;

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雅:

成于士大夫之手,用的是西周都城镐京一代的乐调,包括《小雅》、《大雅》,合称“二雅”。

《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共收诗一百零五篇。

编排以十篇为一组,并以这一组的第一篇诗命名,如小雅“鹿鸣之什”,大雅“文王之什”。

零数的诗,包含在最后的“什”里边。

朱熹《诗集传》: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颂:

是贵族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乐歌,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收诗四十篇。

对于“颂”的解释,历来也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朱熹《诗集传》“颂者,宗庙之乐歌”。

《毛诗序》,也就是《毛诗》的序言,简称《诗序》,一般认为“诗序”是汇集西汉儒生对诗的解说而成的。

《诗序》有“大序”、“小序”之分。

列在每首诗前面,说明该篇主题的序言叫做“小序”;

总论《诗经》的序言叫做“大序”。

因为“大序”是附在首篇《关雎》“小序”后面的,所以对如何划分大小序,也有不同的说法。

“四始”:

“《关雎》风始,《鹿鸣》小雅始,《文王》大雅始,《清庙》颂始。

”《毛诗正义》引郑玄答张逸云:

“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

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

”又引《郑笺》:

“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

《诗经》的思想内容:

经学家把《诗经》当做“经”、当做“史”来传习,进行“温柔敦厚”的诗教,以感化人心,规范德行,进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

(一)表现爱情与婚姻的歌诗:

1.君子的爱情观(关雎、汉广)2.女子的觉醒与反抗(行露)3.对婚姻与爱情的大胆追求(摽有梅)4.婚姻的责任与义务(有女同车)

(二)对荒淫无道的统治者的讽刺和痛斥(伐檀、硕鼠、新台)(三)对仁厚之德的赞誉(麟之趾)(四)对祖先的热爱与歌颂:

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反应周人的思想观念(五)倾诉征戍徭役之苦

《春秋三传》

春秋:

“春秋”是时代名,因编年体鲁国国史《春秋》得名:

1.王权衰微,无以号令诸侯。

2.诸侯国内乱,郑、鲁、晋、宋、陈、卫等国为夺君位,杀伐争斗此起彼伏.3.诸侯灭国兼并连绵不断,华夏诸侯群龙无首,夷狄戎蛮乘机肆意侵扰.春秋是我国历史上国内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

春秋时期更多的是诸侯兼并和大国争霸的战争.

《春秋》:

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孟子·

离娄下》曰: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墨子》中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之说,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

后来,孔子根据《鲁春秋》修订成一部《春秋》,《春秋》才成为专名,即《春秋经》,而别国的《春秋》就渐渐失传了。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断代编年史,开创了编年体史书的先河,全书以鲁史为纪,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历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终,计242年的历史事实,习惯上称这一段历史为“春秋时期”。

该书用的是鲁国纪元,却兼记各国事,记事简洁,记载内容以政治活动为主,主要是战争及与之相关的会盟、朝聘。

春秋的记事目的是提倡尊王攘夷,提倡王霸、王道,与孔子所宣扬的儒家主张是一致的,还具有惩恶扬善、提倡道义的思想观念,以春秋之名定名分,制法度,彰显礼义,贬斥罪恶和暴行。

“《春秋》笔法”:

叙事寓理想,含褒贬,辩是非,“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太史公自序》)

《春秋》的取名有三说:

其一,作刑赏解,因古人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故谓之“春秋”;

其二,作褒贬解,孔子修《春秋》具褒贬之义,一褒一贬,若一春一秋,故谓之“春秋”;

其三,作岁时解,一年有四时,错举“春秋”以代四时。

《春秋》传:

《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春秋》曾有五家解经传承:

《邹氏传》、《夹氏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汉人注经称《春秋传》是指《公羊传》后来邹氏、夹氏失传,仅余三传,即“《春秋》三传”,“三传”原本单行,不付经文,后来才将经文附在传前,成为现在通行的样子。

《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为解释春秋而作,属古文经,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一般认为《左传》成书于战国初期,并非一人所作。

记事最晚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春秋》晚十几年,对社会大、小事皆记,以系统的文辞和翔实的材料记载了丰富的古代历史,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史料。

《左传》善于把复杂的事件特别是战争写得有条不紊,委婉含蓄,从文学角度看,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公羊传》:

亦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简称《公羊》。

旧题战国公羊高撰,最初仅口耳相传,到西汉景帝时才由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与齐人胡毋生记载下来。

是最早得到承认的一部经传。

属今文经。

《榖梁传》:

亦称《春秋榖梁传》或《榖梁春秋》,简称《榖梁》。

旧题战国榖梁赤撰,最初口耳相传,西汉时才写定成书。

《公羊》《榖梁》以解释经意为主,叙事极少,是两部讲《春秋》经的“微言大义”的索隐书,采用自问自答式的解说方法,所谈的《春秋》大义指“别异同,正名字”“辨上下,定名分”“尊王攘夷”“寓褒贬,明是非”等。

“微言”指“存三统”“张三世”“异内外”“讥世卿”等,极力阐发“微言大义”,宣奉《春秋》大一统思想,主张王道。

公羊学中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观点,认为天是一种有意志、有意识、有目的的强大神秘的力量。

皇权乃神授,改朝换代受命于天不受命于人,神化其统治;

相信天人感应,认为上天可干预人事,并以灾异对人事进行谴责和警告,像水旱、虫灾、日食、地震、冰雹、陨石等都看作是天的遣告。

在君权神授的前提下,只有天神才有制约君王的权利和能力,故借此来震慑、警示君王,令其反省、约束自己的行为;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以神鬼来解《春秋》、说《公羊》,宣扬天命思想、谶纬迷信的推理、历史循环论、“人副天数”“五德终始”,对封建时代正统思想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因为说教意味很浓,再因其解经主观臆测者多,且大多以臆解来适应社会政治需要,故而读起来枯燥无味,烦琐而重复。

西汉尊今文经学,《诗》则韩、鲁、齐三家,《书》则欧阳氏、大小夏侯氏三家,《易》则施、孟、梁丘、京房四家,《礼》则大小戴,《春秋》则《公羊传》.经学早期无《公羊传》之称,《公羊传》之名与公羊氏之籍都出自刘歆的《七略》。

“春秋三传”主要观点:

(一)“大一统”说与正统思想

(二)“三世”说与内华夏外夷狄:

“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历史发展阶段理论(三)“正三统”说:

“三统”之说源于“三正”。

“三正”即以建子、建丑、建寅三个月的朔日为一年之首的三种历法,依次叫做周历、殷历、夏历。

夏商周三种历法各成一统,成为三统。

“通三统”即“通三王之统”。

为表示尊礼先王,新王立必要封赠前二代王之后人为公,二王后与己为三,称为通天下三王之统。

(四)寓褒贬于字词中----春秋笔法(五)先秦宗教信仰----善恶报应(六)女子的命运与道德评判

《尚书》

“尚’者,“上’也,即“上古’也。

《尚书》本为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有意搜集那些散失残缺的上古史料,加以整理,编订为一部寄寓儒家政治理想的著作,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史料价值极高,也是历代帝王必读的政治教科书。

《尚书》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与政治手段,多侧重于以“德”治国,以“礼”治国,期望明君贤相的出现,为天下国家带来太平盛世。

这种“人治’的观念,支配了数千年的传统政治。

《今文尚书》是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总共29篇,篇目如下:

《虞书》《夏书》:

《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

《商书》:

《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堪黎》《微子》

《周书》:

《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才》《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泰誓》

《古文尚书》是指汉代人发现的用先秦古文书写的《尚书》,武帝时期鲁恭王从孔子旧宅中发现古文尚书45篇,后亡佚于魏晋之际。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古文尚书》,共58篇,并有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此即后来所说的《伪古文尚书》及《伪孔传》,其中包括《今文尚书》28篇(被拆分为33篇)。

篇目如下:

今文33篇:

《尧典》《舜典》《皋陶谟》《益稷》《禹贡》《甘誓》

《汤誓》《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高宗肜日》《西伯堪黎》《微子》

《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才》《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康王之诰》《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伪古文25篇:

《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

《尚书》“经”、“传”的真伪问题:

所谓《孔传古文尚书》,东晋元帝时出。

此《孔传古文尚书》前有一篇《序》(后人称之为《大序》),其中讲到“先君孔子,生于周末”,则作《大序》的应是孔子后人。

其中又有“承诏为五十九篇《传》……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

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据此,陆德明、孔颖达均认为作《传》者乃汉武帝时孔安国。

《孔传古文尚书》由此得名。

虽宋明人曾对其加以怀疑,但直至清代学者们才对梅书作了彻底的辨伪研究,最后考定为伪书。

这以闫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一书为代表。

《尚书》的思想内容:

一、帝王禅让的美政与家天下的武力夺权。

二、以德治国的治国安民大纲:

“天人合一”。

三、抚我则后,虐我则仇:

民本思想。

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天道无亲,常予善人。

六、治国必先富民

尚书的体例:

典、谟(会议记录)、训(训诫之辞):

古人之训、祖宗之训、人臣之训、诰(上告臣下、亲属)、誓(誓词)、命(赏赐命令)

 

《易》

《周易》:

简称《易》,本为一部占卜用书,就是占筮情况的记录,它是在贞人对占筮材料的整理基础上编订而成的一部供占筮者使用的占筮书。

后来由于《易传》的出现,使它上升为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后来又成为儒家的五经之首,从而成为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典籍之一。

三易:

太卜》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前两易均已亡佚。

《易》名称的“三易”:

《易》以六十四卦包括宇宙间一切天人的现象,以简驭繁,这是“易简”;

占卜时以卦爻变化预示吉凶祸福,每次有不同的卦、爻象,这是“变易”;

“天不变,道亦不变”,《易》理是万世不变的,这是“不易”。

《周易》的构成:

由《易经》《易传》两部分构成,以“卦”为单位,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卦画、标题(即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组成,八卦是构成《周易》卦画的基本符号,而八卦是由阴、阳两个符号连叠三层而成,八卦两两相重,又构成六十四卦(别卦、重卦),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卦、爻辞当作于西周初年,作者是一位筮官。

卦名是六十四卦每一卦的标题,每卦六爻。

卦名有时可以总括全卦内容,有时选取卦爻辞中的常见词作卦名,总体上看,六十四卦一卦说一类事;

卦辞,在初爻之前一般是说明题意的,也有卦辞与爻辞连续的;

爻辞是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每一爻讲述问题的一个方面,爻辞的排列一般按内容做先后次序安排。

《易传》:

产生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伪托孔子作的较早的释《易》著作,有七种十篇,称为《十翼》,即为经的羽翼。

《易传·

系辞》被司马谈称为《易大传》,故后人称《十翼》为《周易大传》。

作为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注释《周易》的著作,它从抽象意义上对《周易》作了注释,将作为卜筮用的《周易》六十四卦这种宗教巫术性文辞上升到一种哲理化高度,从而淡化了《周易》的神秘色彩,赋予它一种理性的智慧。

内容分述如下:

1.《彖传》,分上下两篇,是解释六十四卦名、卦义、卦辞的。

彖,是断的意思,就是要判断每一卦的凶吉。

2.《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两篇,即《象》上、《象》下两篇,从解释对象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即大象和小象,大象解释卦象(主要是卦名和卦义),小象解释爻象。

3.《文言》,是解释《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的,主要内容是讲解乾坤两卦卦爻辞所蕴含的关于天地之德以及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君臣之义、为人处世、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等道理,这些内容深化了乾坤两卦卦爻辞所表现的思想,也对理解整个《周易》卦爻辞有所帮助。

4.《系辞》,分为上下两篇,相传为文王、周公所作,系于卦爻之下者,是《易经》的通论。

主要内容是阐释了乾坤两卦在《周易》中的地位以及内在根据,探讨了《周易》的起源、形成、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揭示了《周易》在认识事物规律、预知未来、道德修养、安邦治国、观象制器等方面的作用,另外还保存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并对其哲学意义作了说明,此外还解释了某些卦爻的品格,提出了一套哲学思想和观点。

5.《说卦》,“说”有解说之意,《说卦》就是系统解说八经卦所象征的事物,一般被分为十一章,主要说明八卦产生过程以及八卦的性质、功用、方位,另外还有八卦所代表的事物。

其中八卦的性质以及八卦所代表的基本事物是分析《周易》卦象与筮占应用的基础。

6.《序卦》,专门解释六十四卦的先后排列顺序所蕴含的道理,即食物向正面或相反面转化的朴素辩证法。

7.《杂卦》,是《易传》的最后一篇,它打乱了六十四卦的顺序,错综杂糅六十四卦,把它们分为三十二对,两两相对简要地说明卦义。

西汉易学:

三种倾向:

其一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方易学,是汉易的主流,以研究卦象以及《易经》中的特定数字为主,即后世所谓的“象数派”;

其二是以费直为代表,据《易传》解释《易经》,注重义理的阐发,即后世所谓的“义理派”;

其三是将易学研究与黄老之学相结合,代表人物为严君平、扬雄。

东汉注易人物以马融、郑玄、荀爽为代表。

晋唐易学研究特点是与老庄玄学结合,将《周易》玄学化,代表为三国魏王弼、晋韩康伯,唐孔颖达。

宋代易学:

更加注重《周易》研究的哲理化,始终存在象数、义理两大对立流派。

陈抟、刘牧、邵雍、朱震等创“先天图”“后天图”“河图”“洛书”,邵雍著有《皇经极世》,朱震著有《周易集传》,都注重象数之学的哲理化、数理化,称为易学象数派代表作,程颐、张载汲取王弼学说精华,抛弃以老庄玄学释易,建立义理之学,朱熹并取义理和象数两派,形成“宋《易》之学”。

清代易学:

倡导“汉《易》”,以汉易解经的学风解释解释《周易》经传。

《礼》

“三礼”:

是指《周礼》《仪礼》《礼记》,东汉郑玄为这三部书作注,才有“三礼”这一名。

《周礼》:

本名《周官》,因为与《尚书》中《周官》篇混同,待到列为经后,成为《周官经》,后由刘歆改为《周礼》。

《周礼》是一部谈周代政治制度的书,即官制和典章制度,是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宝贵资料。

全书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天官》:

天官立冢宰,为六卿之首,百官之长,职掌天下政务,辅佐君主统治天下,该篇叙述天官下属63种职官编制情况,再分叙各官至掌范同。

《地官》:

地官立司徒,职掌邦教、土地、赋税等,该篇叙述地官下属79种职官编制情况,再分叙各官至掌范同。

《春官》:

春官立宗伯,掌邦礼,主管宗庙祭祀,该篇叙述春官下属69种职官编制情况,再分叙各官至掌范同。

《夏官》:

夏官立司马,掌军政,统领军队,该篇叙述夏官下属68种职官编制情况,再分叙各官至掌范同。

《秋官》:

秋官立司寇,执掌刑狱诉讼,具体掌管刑、司法、治安等,掌建邦国之“三典”施行,以“五刑”纠察万民,管理诉讼,宣传刑法,下属65种职官。

《冬官》:

《周礼》缺《冬官》,后以《考工记》补之,所记为百工之事,是考察周秦工艺制作的宝贵资料。

《仪礼》:

为“三礼”之一,原名为《礼》,汉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称《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为《仪礼》。

今本《仪礼》17篇,全是上古礼仪的详细记录。

《仪礼》相传为周公所做,实际它记载的一套礼仪是孔子周游列国采集搜访来的,后编录成书并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进行讲授。

它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周代贵族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的生活,是考察周代社会思想、风俗、文化的有用材料。

《仪礼》的传本:

刘向《别录》本,现存的《仪礼》即本此,郑玄采用此本作注。

其排列顺序为前十篇是吉的,是关于人的礼仪,后十篇是凶的,是关于鬼的,以吉凶人鬼为序;

戴德本(大戴),所传次序与刘向本不同;

戴圣本(小戴),其排列顺序杂乱无章。

《礼记》:

《礼记》49篇,又称作《小戴记》《小戴礼记》,“礼”是指《仪礼》,“记”是指对经文所做的解释、说明或者补充。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以及礼学文献的汇编,由西汉经生选辑,后经东汉经师之手编定。

《礼记》不仅仅是对《仪礼》进行解释说明的,而是重点旨在阐述礼制的精神以及各种礼仪的意义,宣扬儒家的礼治主张。

《礼记》和《仪礼》《周礼》互相补充印证,是“三礼”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部儒家关于礼学的著作。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总论学术及礼意,这是《礼记》的精华所在,有《礼运》《学记》《大学》《中庸》《乐记》等;

记述古代制度礼俗;

专释《仪礼》;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

十三经的变迁:

先秦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汉代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乐》在秦代亡佚(班固《汉书·

艺文志》将六经排序改为:

《易》《书》《诗》《礼》《乐》《春秋》,这是从经书产生的先后出发所作的调整,相传伏羲画八卦,所以《周易》排在第一,《书》晚于《易》,排在第二,《诗》有《商颂》,也许是殷商作品,排第三,《礼》《乐》相传为周公所做,列在第四第五,《春秋》经过孔子删定,只能列在第六。

东汉七经:

《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孝经》

唐代九经: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一说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

唐文宗命元度刻“十二经”: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

北宋十三经: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一、概说

(一)诸子的涵义

所谓“诸子”,原指周秦之际,诸子百家的学术。

当时很多卓越的思想家,创立种种精深的哲学思想,传授门徒,形成学派。

诸子的时代,成为我国学术史的黄金时代。

“子”字原指男子,以后作为男子的美称。

古代士大夫的嫡子以下,皆称为夫子。

孔子的门人尊称孔子为“夫子”,简称“子”。

弟子纂述老师言行思想的书便以“子”为称呼-----子书命名的由来。

古代的史学家、目录学家为了记录的方便,就概括称为“诸子”。

东汉班固《汉书·

艺文志》中有“诸子略”,唐魏徵监修的《隋书‘经籍志》有“子部”之设置。

以后研究诸子的学问称为“诸子学”,省称为“诸子”或“子学”。

(二)诸子产生的背景

兴起于周秦之际、天下局势最混乱

的时候。

各国诸侯,相互争雄,周天子无以号令天下,政治、社会、经济、教育各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革。

从政治方面来看,周代所行的封建制度已经因为诸侯之间称霸争雄而逐渐崩溃。

从社会方面来看,周代世袭的贵族阶级社会已经根本动摇。

从经济方面来看,由农牧业而发展出商业,随着商人势力的扩张,产生大量人口流动。

最重要的是教育方面的改变:

春秋战国时期,出身平民的才俊之士数量大增。

(三)诸子与王官的关系

古代学术的状况“政”与“教”不分,“官”与“师”合一,学术的资源掌握在官方。

周平王东迁以后,官学衰微,民间学术兴盛。

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注:

掌教化)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掌典籍)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掌星历)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掌刑法)

名家者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