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rt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3833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RTF 页数:9 大小:6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rt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rt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rt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rt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rt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rtf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rtf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rtf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rtf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rtf

《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rt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rtf(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rtf

上编:

苏轼的全部【定风波】词作【定风波】(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拒霜独向君猷而开。

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词。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

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重阳,括杜牧之诗)】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定风波(感旧)】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

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

花谢絮飞春又尽,堪恨,断弦尘管伴啼妆。

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

【定风波(送元素)】千古风流阮步兵,平生游宦爱东平。

千里远来还不住,归去,空留风韵照人清。

红粉尊前深懊恼,知道,怎生留得许多情。

记得明年花絮乱,须看,泛西湖是断肠声。

又(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雨洗涓涓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

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

先生落笔胜萧郎。

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

【定风波(咏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

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定风波】(余昔与张子野、刘孝叔、李公择、陈令举、杨元素会于吴兴。

时子野作六客词,其卒章云:

“见说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旁有老人星。

”凡十五年,再过吴兴,而五人者皆已亡矣。

时张仲谋与曹子方、刘景文、苏伯固、张秉道为坐客,仲谋请作后六客词。

)月满苕溪照夜堂,五星一老斗光芒。

十五年间真梦里,何事?

长庚对月独凄凉。

绿鬓苍颜同一醉,还是、六人吟笑水云乡。

宾主谈锋谁得似?

看取、曹刘今对两苏张。

【定风波】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

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

定国南迁归。

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

柔对曰: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下编: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

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

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

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出了苏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的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

他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正是这样的代表作品。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三年前(1079),在新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忽然被朝廷的使者五花大绑地押往京城,惊魂不定的东坡先生,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关进了京城的大牢。

在牢中,在严刑逼供下,罪名原来是他在杭州任职时,常常写些小诗,在诗中发发小牢骚,有时表示出对新法(王安石的变法)的不同意见,有时针砭新法的流弊。

而官场的群小却以此为借口,攻击苏轼“毁谤朝廷”。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在牢中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几近死亡的边缘。

后来经多方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0年正月,身心俱受摧残的苏轼经过长途跋涉,踏进了黄州的大地。

在这块偏僻但风景优美的楚天荆地,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东坡先生,仰观象于天,俯取法于地,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经过一番精神的炼狱之旅,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心灵进入了一种澄明的境界。

才华横溢的苏轼,赋诗作文,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不朽的诗文,表达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收获。

1082年的某一天,因生活贫困的东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要来的几十亩荒地打算自己耕种,在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

本是一场常见的雨,在常人看来已是习以为常,而深谙宇宙、人生之道的苏轼,却怦然心动,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

我们先看词的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作者用很强烈的字眼来描绘这一场雨,所谓“穿林打叶”,意指雨的凶猛,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也打在苏轼和同行者的身上,这当然是相当的狼狈了。

但是,苏轼却不觉得雨的凶猛和被雨淋湿后的狼狈。

面对风雨,他悠然自得,并劝同行者“莫听穿林打叶声”。

任你风雨肆虐,我自坦然面对。

劝同行者“何妨吟啸且徐行”,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

为什么要在风雨中“吟啸”呢?

那代表一种玩赏的心态,是在困境中,在心灵上留有一点小小的空间,让自己还有闲情逸致去玩赏。

这里主要是写作者的心态、定力和持守。

面对自然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好,需要你用平静悠闲的心态,相当大的定力和持守去面对。

“莫听”二字是对风雨打击的否定,“何妨”二字是对悠闲人生态度的肯定,这两句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

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

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

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东坡: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寓居定惠院: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

“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

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

“谁怕?

”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

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

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

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

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

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

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

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

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

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

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

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

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

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

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

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

“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

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

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

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

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

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

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

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

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

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

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

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

都微不足道。

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

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

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

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

“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

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赏析】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

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这句的意思是:

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

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

“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

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美。

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

“万里归来年愈少。

”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

“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

“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

“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

“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

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

先以否定语气提问: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

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定风波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

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赏析】诗的开首,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

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

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

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

“自恐”句点出了这位“愁美人”的心态,实乃诗人历经艰难后的感叹。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1080)被贬黄州。

此时,刚刚过去两年。

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

一个“恐”字,乃点睛之笔,点出了心灵痛苦的印记。

“冰容”用得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孤傲超群的品格,与题目红梅相映,也给人留下悬念:

“红梅”何来“冰容”?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

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

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

“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

“雪霜姿”是梅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

“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

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

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

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色”之谜: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寒心”出自论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春态”即“小红桃杏色”。

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

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

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到此,悬念解了:

梅的心灵寒心,外表玉肌,原本分不开;红色为“酒晕”,乃一时之变相,本质未变。

“酒晕”句极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实为高雅之戏谑,幽默诙谐的性格与曲折绝妙的诗意揉合得水乳交融。

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

石曾有红梅诗:

“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东坡觉得此句可笑,不用诗人眼光看梅,而仅以“红”色与桃杏相辨,这是他不能同意的。

东坡讥讽“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也做足了红梅的题目。

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

定风波雨洗涓涓嫩叶光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雨洗涓涓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

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臃肿,何用?

先生落墨似萧郎。

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

【赏析】这是一首集句词。

词的上阕集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词的下阕集两位诗人的诗句,一是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二是当朝曹希蕴诗。

苏东坡在书曹希蕴诗说:

“近世有妇人曹希蕴者,颇能诗,虽格韵不高,然时有巧语。

尝作墨竹诗云:

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

此语甚工。

”诗歌上阕写景,描写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传来阵阵清香的情形。

“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句中“秀”字进一步照应上文暗写了竹子在雨水的滋润下的光泽;而“乱”字则照应了上文中的“风”的存在,写出了风过竹叶、竹枝带来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

下阕中竹之孤影给人以清癯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在人生低谷时虽孤寂却超脱的性情。

词的上阕集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词的下阕集两位诗人的诗句,一是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二是当朝曹希蕴诗。

苏东坡在书曹希蕴诗说:

“近世有妇人曹希蕴者,颇能诗,虽格韵不高,然时有巧语。

尝作墨竹诗云:

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

此语甚工。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

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

劝君休诉十分杯。

更问尊前狂副使。

来岁。

花开时节与谁来。

【赏析】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推出一个动感镜头:

如美人晕腮般的千瓣半白、半桃红的芙蓉花,特地甜甜地为徐守开放。

作者总是以灵敏的眼光,丰富的感情,微妙的想象来观察、来体验客观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于是写进作品里,就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作者用美丽、名贵的芙蓉花来敬赠一位非使君莫可当此花者,足见东坡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的仰慕深情。

坐客喜笑,人花通情。

拟人之法,高超绝妙。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以设问的句式,更深透一层地把这种花如人意、花超人意的敬仰之情升华起来。

双花不向别人开?

这一过片问话结句,收而难止,留有余味,为下片的深化题旨作了铺垫。

下片,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承上问话,由写芙蓉花的动人美貌、诱人感情到写芙蓉花感人精神、令人忘返:

使君呀,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

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

但字一用,上下意蕴,一脉相通。

更向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自问无答的三句话令人回味。

东坡问:

明年,芙蓉花开时节,我们与谁喝酒而来?

芙蓉花与谁依依而开,答案便是余下的想象空间了。

全词采用拟人、设问的手法,强化了词的主观感情色彩。

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景语含蓄,比直说更有意味。

芙蓉花是那样的真情痴情,谁不为之动心。

来岁,花开时节为谁来?

用笔越曲,含情越深,留下了长久的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