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3851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精述.doc

考研复习资料之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点精述

1、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所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的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本原有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3)辩证法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古代自发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4)形而上学发展有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出现的形而上学。

3、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

唯心主义最初是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展,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

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裂,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

从事脑力劳动的剥削者从自己的地位出发,总是片面地夸大精神的作用。

(2)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唯心主义,并为唯心主义的宣传提供条件。

(3)认识论根源。

唯涯主义是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的产物。

认识是一个复杂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把复杂蹬认识过程简单化,把某一片断、某一个方面孤立起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③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牲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

④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①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②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③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哲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①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抄写民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

第二,这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

包括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流派,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只强调理性因素,认为哲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为依据。

由于科学主义哲学只强调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理性主义。

科学主义哲学主要包括:

逻辑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结构主义等。

人本主义哲学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中心。

由于人本主义哲学强调非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非理性主义。

人本主义哲学主要包括:

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

(2)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区分开来。

它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注意到它们中的某些合理的有启发性的东西,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哲学,即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理论。

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意义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

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的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

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9、物质存在的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了。

④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②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③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④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10、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包括三层含义:

①指实践是人特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②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这一含义把实践与作为人以观念的方式,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把握客体的活动区别开来。

③实践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

具体表现在:

①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

②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

③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④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运动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11、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在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的两种关系。

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

(1)在物质的关系中,一方面人按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的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主体化。

另一方面是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这意味着客体对主体的意识、观念产生了影响作用,即主体客体化。

(2)在精神的关系中,主体在认识客体的同时,也就在观念中改造着客体,这不仅表现为主体总是把客体的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而且还通过处理信息的过程产生着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的观念。

12、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1)所谓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和意识活动的成果。

主观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主观世界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人生观。

所谓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它包括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两部分。

(2)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①主观世界通过实践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反过来指导人们进一步去改造客观世界。

②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是相互转化的。

主观世界本质上是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转换为观念形式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特别是理想的存在通过实践又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存在,成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并不断地更新着客观世界的内容。

(3)实践活动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1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的自然界。

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先在世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①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相互作用的。

第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处大世界不断转化为人类世界。

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世界不又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使天然自然成为人化自然。

②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分化与统一。

(3)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人类世界中的自然是被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自然,是社会的自然。

而社会是人自身通过实践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是自然的社会。

(4)在理解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人在强大的自在世界面前无所作为;二是过度的人化自然,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造成生态失衡。

这两种错误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1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的基本内容:

①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具有共同的本质或共同的本原是物质。

②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情、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③意识、精神现象也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④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⑤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无数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统一体。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的意义:

①理论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从总体上奠定了这一理论大厦的唯物主义基石,全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就是在这一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石。

第一,它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一个本质,从而同二元论和多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认为世界的唯一本质,本原是物质,从而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原则,认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客观实在性,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2)世界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依据。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因此,世界物质统一论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而不是原则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根本观点。

②现实意义

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要我们看问题,搞现代化建设,从客观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原则出发。

坚持一切从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做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工作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5、意识的本质及其动作用

(1)意识的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②意识能动性表现为: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③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条件是:

要遵循客观规律;要通过实践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④意识有两种性质的反作用:

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落后的、反动的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16、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1)人工智能与意识是有联系的:

①人工智能就是“机器”即电脑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

它撇开了人脑的内在结构和意识的社会性,而只是把人脑思维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包括信息的接收、记忆、分析、控制和输出五部分。

现代科学技术用相应的部件来完成这五个过程,就构成了人工智能或电脑。

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甚至可以超过人的部分思维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人工智能是人的思维的物化表现,是模拟意识思维的一种机械装置或电子装置。

(2)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工智能是机械过程,而人的意识是生理、心理过程;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而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是被动“思维”,而人的意识是主动思维,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人工智能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思维是人脑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的运动,但是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并非人的思维本身,它不能完全替代、全面超过人类思维,更不能控制、统治人类本身。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②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现象有某种联系或关系。

第二,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三,每一事物和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每一事特通过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问题、现象之间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18、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运动、变化、发展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

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

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发展是具有前进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9、联系与系统

(1)系统、系统论。

系统论是全面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

系统论具有相关性、整体性、结构性、有序性等特点。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的重要原则。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而任何具体的系统都同其他系统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

(2)辩证联系观点和系统观点的关系:

①辩证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具有普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系统的观点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现代思维方法,它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它也必须以辩证联系的观点作为指导。

②系统观点证实了辩证联系观点的正确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联系的观点,推进了人类对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认识。

20、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我国传统哲学中整体性宇宙观主要通过哲学家们的宇宙观、认识论和社会政治历史观体现出来。

(1)在宇宙观方面,老子首先提出了“道”一统的整体宇宙观。

在《易经》中又提出了最高统一体——“太极”。

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后不断生出万事万物。

汉代的王充建立了以“元气”为宇宙本源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宇宙观。

(2)在认识论方面,我国传统哲学中“全”的观点体现了整体性。

荀子认为,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最大缺陷就是“蔽于一曲”,凡将认识的某一方面无限扩大都必然产生片面性,从而妨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

一定要全面认识事物,才会得到正确的知识。

魏晋时期哲学家嵇康认为,“常人之情,远虽大莫不忽之,近虽小莫不存之,“告诫人们要防患于未然,需进行全方位的准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哲学家们关于对“王道”和“霸道”相结合运用的论述是典型的历史整体观。

比如,孟子提出著名的“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主张从这三方面协调一致的去争取“制天命而用之”。

韩非则提出以“法术势”为核心的治国大计。

主张将法律制度、驭人的手段和国家的权势紧密结合起来,用合力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4)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都有其合理因素,都为深化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通联系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资料。

21、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1)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的特点。

(3)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创造或者消灭物质,也就不可能创造或消灭规律,只能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4)在规律的客观性问题上,坚持辩证的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和决定论:

①决定论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学说,一般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②非决定论是否定规律及其客观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学说,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③机械决定论是只承认规律及其客观性和必然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的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④辩证决定论是既承认规律及其客观性、必然性,又承认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的作用。

2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4)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2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①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基本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重性,二者即区别又联系。

二者是有区别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的那种性质和趋势,而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那种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者又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同一是斗争的同一,是包含对立差异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证。

④辩证法要求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②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

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③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是不可缺少的。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

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①二者是有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存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这亦然。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25、主要矛盾和非主要方面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相互影响的。

第一,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也制约、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第二,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主要方面是指,一个矛盾的双方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次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而决定的。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临是互相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者转化后,事物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

2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