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3868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doc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作者:

__张仙荣_____ 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_ 

所在学习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学院郑州分院

所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号:

102051050676

年级:

2005秋

完成日期:

题目: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它成功的塑造了若干类型形象系列,如以诸葛亮为基型的智多星军师形象系列、以张飞为基型的鲁莽英雄形象系列、以刘备为基型的仁君忠臣形象系列,以及以曹操为基型的奸雄形象系列。

这些形象同中求异,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画廊。

足智多谋——诸葛亮:

艺术手段、忠贞品格、创作方法;明君与枭雄——刘备:

明君形象、对刘备形象的批评意见;豪气冲天——关羽:

刚愎自用、因小失大、总论关羽形象;忠贞神勇——张飞:

“忠勇”的内容及其表现?

“鲁莽、暴戾”的内容及其表现、“粗中有细”的内容及其表现。

关键词:

人物 形象 分析 

论文目录

一、足智多谋——诸葛亮…………………………………1

⒈艺术手段…………………………………………………2

⒉忠贞品格…………………………………………………4

⒊创作方法…………………………………………………5

二、明君与枭雄——刘备…………………………………6

⒈明君形象…………………………………………………6

⒉对刘备形象的批评意见…………………………………8

三、豪气冲天——关羽……………………………………9

⒈豪气冲天——关羽……………………………………9

⒉刚愎自用,因小失大…………………………………11

⒊总论关羽形象……………………………………………12

四、忠贞神勇——张飞……………………………………13

⒈“忠勇”的内容及其表现…………………………………13

⒉“粗中有细”的内容及其表现……………………………14

⒊“鲁莽、暴戾”的内容及其表现…………………………14

论文正文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武将赵云是书中塑造的两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而诸葛亮更是神化了。

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

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

从一出场的隆中对这一名段,就体现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学识。

及后的火烧新野、借东风、智取三城、三气周瑜、汉中之战、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

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

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

失街亭后要求自降三级,对军中事物管理过于细致,在军事上谨小慎微等,都是通过缺点来映衬他的优点的。

总之,诸葛亮不管在能力还是人格上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

足智多谋——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

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

我们简直无法想像,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还有什么看头,还怎么能成为世代相传的古典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作者耗费笔墨最多的艺术形象。

从“水镜先生”司马徽第一次提到他的道号“伏龙”(即“卧龙”),为他的出场预作铺垫(嘉靖元年本第六十九回《刘玄德遇司马徽》,毛本第三十五回),到他去世后被安葬于汉中定军山(嘉靖元年本第二百九回《武》侯遗计斩魏延》,毛本第一百五回),他一直处于作品情节的中心,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书的第一号主角。

罗贯中满怀挚爱之情,倾注全部心血,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他塑造为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

一、历史上的诸葛亮(181~234),本来就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十四岁便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家乡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辗转来到刘表控制的荆州。

十七岁时,诸葛玄病卒。

尽管此时诸葛亮年未弱冠,又与荆州牧刘表及其大将蔡瑁都有亲戚关系,但他胸有大志,襟怀高迈,不愿托庇于权门,于是带着弟弟诸葛均,毅然隐居于隆中(汉代属荆州南阳郡邓县,今属湖北襄樊市),一面躬耕陇亩,一面关注天下大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长达十年之久。

建安十二年(207),奋斗半生而屡遭挫折,当时依附刘表、屯兵新野、势单力薄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

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先占荆、益二州,形成三分鼎立之势,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时机成熟,再分兵两路北伐,攻取中原,以成霸业的战略方针。

在刘备的恳切敦促下,诸葛亮出山辅佐,从此成为刘蜀集团的栋梁,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宏图,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诸葛亮的崇高品格,不仅深受蜀汉民众的尊崇,甚至还得到敌方的敬重。

在他的诸多优秀品格中,最突出的有两点:

一是智慧,集中体现于《隆中对》;二是忠贞,集中体现于《出师表》。

总之,他确实不愧为一代贤相,名垂千古。

二、诸葛亮逝世以后的一千余年间,历代胸怀壮志、关心国事的知识分子深情地缅怀和颂扬着他,广大民众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他的业绩,各种通俗文艺也反复讲唱和渲染着他的故事。

罗贯中继承了这种尊崇诸葛亮的社会心理,在史实的基础上,吸收了通俗文艺的有益成分,加上自己的天才创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雅、睿智、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诸葛亮形象,一个家喻户晓的光辉形象。

这样的诸葛亮形象,虽以历史人物诸葛亮为原型,但已有了很大的变异,比其历史原型更高大,更美好,成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成为中华民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形象。

为了塑造好诸葛亮艺术形象,罗贯中花费了大量笔墨,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一)充分突出诸葛亮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历史上的诸葛亮,尽管一出山就与刘备“情好日密”,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但他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却是逐步提高的,按照通常的政治机制,这也是很自然的。

他刚出山时的身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没有记载,估计是幕宾之类。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夺得荆州江南四郡,诸葛亮始任军师中郎将;此时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早已封汉寿亭侯,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诸葛亮的地位略低于关、张。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定益州,诸葛亮升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掌管左将军府事务,此时刘备的官衔是“左将军领荆、益二州牧”),其官品与关羽、张飞同列,而在刘蜀集团中的实际地位则超过关羽、张飞。

直到刘备称帝(221),诸葛亮任丞相,才正式成为蜀汉的头号大臣。

而且,在刘备称帝之前,诸葛亮虽曾参与谋议,但大部分时间是留守后方,足食足兵,从未统管过军事。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把诸葛亮写成一开始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在握,指挥一切的统帅,大大提高了他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出山不久,夏侯淳便率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这是他面临的第一场考验。

这时——

玄德请孔明商议。

孔明曰:

“但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

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剑印。

”玄德便以剑印付孔明。

孔明遂聚集众将听令。

……“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

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第三十九回)

在这初出茅庐第一仗中,刘备一开始便将指挥权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一一调遣众将,甚至连刘备也要接受他的安排。

火烧博望的胜利,树立了诸葛亮的威信,也确立了他指挥一切的地位。

从此以后,他在刘蜀集团的指挥权牢不可破,从未受到过质疑。

每遇大事,刘备总是对他言听计从,文武众官也总是心悦诚服地执行他的命令。

赤壁大战期间,他出使东吴达数月之久,刘备方面积极备战,一切准备就绪后,仍然要等待他赶回去指挥调度:

且说刘玄德在夏口专候孔明回来……须臾船到,孔明、子龙登岸,玄德大喜。

问候毕,孔明曰:

“且无暇告诉别事。

前者所约军马战船,皆已办否?

”玄德曰:

“收拾久矣,只候军师调用。

”孔明便与玄德、刘琦升帐坐定……(第四十九回)

诸葛亮的命令,谁也不能违抗。

就连身份特殊的头号大将关羽,由于违背军令私放曹操,诸葛亮也要下令将他斩首;只是由于刘备出面说情,希望容许关羽将功赎罪,“孔明方才饶

了”。

(第五十回~五十一回)这些描写,大大超越了历史记载,使诸葛亮始终处于刘蜀集团的核心,地位明显高于所有文武官员,而又使读者觉得可信。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前屡遭挫折,而得到诸葛亮辅佐之后则节节胜利,两相对照,读者不由得深深感到:

刘蜀集团的成败安危,不是系于刘备,而是系于诸葛亮。

(二)竭力渲染诸葛亮的智慧,特别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

上面说过,历史人物诸葛亮的突出品格之一便是智慧,但那主要是善于把握天下大势,善于总揽全局,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的政治智慧,《隆中对》就是其集中体现。

至于军事方面,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意思是说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治军严整,但在运用奇谋妙计上却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当统帅的谋略;随机应变的本领,不是他所擅长的。

有人认为陈寿贬低了诸葛亮;但事实是,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并不特别擅长出奇制胜。

然而,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不仅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而且通过大量的虚构情节,着力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他塑造为用兵如神的谋略大师,成为中华民族无比智慧的化身。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出山后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火烧博望,便具有很大的虚构成分。

历史上,刘备曾与曹操大将夏侯?

、于禁等相拒于博望,“久之,先生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

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那是在三顾茅庐之前,自然与诸葛亮无关。

罗贯中来了个移花接木,将此事安排在诸葛亮出山之后,使他成为克敌制胜的英明指挥者。

作品先写曹军的气势汹汹,写十万曹军与刘备数千人马的悬殊对比,酿造出泰山压顶的紧张气氛;然后写诸葛亮调兵遣将,关羽、张飞对他的计谋都心存怀疑,“众将皆未知孔明韬略,今虽听令,却都疑惑不定。

”“玄德亦疑惑不定。

”结果,战斗的进程完全按照诸葛亮的预计发展,刘备军大获全胜,使得关羽、张飞这两个心高气傲的大将心服口服,称赞道:

“孔明真英杰也!

”(第三十九回)于是,诸葛亮料事如神的军师形象初步得到了表现。

随后的火烧新野,纯属虚构的情节。

在这次战斗中,诸葛亮水火并用,层层设伏,让曹仁、曹洪率领的十万大军先遭火烧,再被水淹,损失惨重(第四十回)。

从此,诸葛亮的无穷妙计,不仅赢得了整个刘蜀集团的高度信任,而且使曹军十分害怕,动不动就怀疑:

“又中孔明之计也!

在决定刘蜀集团命运和三分鼎立局面的赤壁大战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是大放光彩。

本来,在历史上的赤壁大战中,最主要的英雄应该是周瑜;诸葛亮除了出使江东,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外,究竟还有哪些作为,史书上并无明确的记载。

然而,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却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人物。

尽管他在吴军中身居客位,但是,他却是“赤壁大战”这一情节单元的真正主角。

孙刘联盟的建立,由他一手促成;孙权抗曹的决心,由他使之坚定;周瑜导演的“群英会”、“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被他一眼看穿;战役的关键决策——火攻计,由他与周瑜共同商定;而实行火攻的决定性条件——东风,又由他巧妙“借”来。

可以说,孙刘联盟在夺取胜利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如果没有他,周瑜要想打败曹操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孙刘联盟与曹军之间的矛盾和孙刘联盟内部矛盾的旋涡里,在与周瑜、曹操这两个杰出人物的斗智中,他的远见卓识、雅量高致和神机妙算,一次又一次地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周瑜对他又敬又嫉,多次企图除掉他,他都一一从容化解,安如泰山,既使周瑜无可奈何,又维护了孙刘联盟,保障了战役的胜利。

斗智的结果告诉人们:

曹操之智不及周瑜,周瑜之智又不及诸葛亮,因此,诸葛亮才是大智大勇的头号英雄。

在“三气周瑜”、“刘备夺取汉中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情节单元里,罗贯中也安排了许多虚构的情节,从多种角度入手,把诸葛亮的智慧谋略表现得精妙绝伦。

在与对手的政治斗争中,他总是善于把握全局,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牢牢掌握制胜的主动权。

在军事较量中,他总是知己知彼,重视掌握情报,善于调动对方,善于打心理战,善于“用奇”,或伏击,或偷渡,或伪装,或奔袭,虚虚实实,千变万化,一次又一次地赢得胜利。

《孙子兵法》说: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兵势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虚实篇》)诸葛亮精通这些军事原则,真是用兵如神。

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谋略,作品常常运用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

心高气傲的周瑜多次感叹: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直到临终,他还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强烈地表达了他力图压倒诸葛亮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善于用兵的曹操在与诸葛亮交战时老是疑神见鬼,一败再败。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更是多次承认:

“吾不如孔明也!

”甚至在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司马懿率兵追赶,还被诸葛亮的遗像吓得狼狈而逃,落了个“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话柄。

通过这些第一流人才与诸葛亮的对比,诸葛亮那“无穷如天地”的谋略被表现到了极致。

(三)多方刻画诸葛亮的忠贞品格

在诸葛亮人生的后半段,即从“白帝托孤”到“秋风五丈原”(223~234),这一方面日益得到强化。

在这十二年里,诸葛亮独力支撑蜀汉政局,日理万机,尽心竭力,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平定南方之后,他亲率大军北伐,临行呈上著名的《出师表》,对后主谆谆告诫,并慨然表示: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禳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第九十一回)

在“六出祁山”的漫长征途上,诸葛亮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也遭受过意外的失败。

首次北伐,虽曾势如破竹,连夺三郡,但因马谡自作主张,丢失街亭,蜀军不得不迅速撤退,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

事后,诸葛亮不仅坚持原则,挥泪斩马谡;而且勇于承担责任,上表自贬三等;并诚恳叮嘱部下:

“自今以后,诸人有远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则事可定,贼可灭,功可翘足而待矣。

”(第九十六回)在外有强敌,内有庸主的艰难形势下,他以极大的智慧和毅力,作出了非凡的业绩。

直到最后一次北伐,他因积劳成疾,吐血不止,自知生命垂危,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蜀军的安危和蜀汉的存亡,仔细安排退军部署,推荐自己的接班人,还“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

在这最后一次巡视军营中,他怀着无限的遗憾长叹道: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在死神即将来临之际,上至国君,下至部属,近至眼前的退军节度,远至今后的方针大计,他都考虑到了,却很少想到自己的妻儿老小。

作者以蘸满感情的笔触,传神尽意的描绘,极其鲜明地表现了诸葛亮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

在写到诸葛亮溘然长逝后,作品插叙了被诸葛亮废黜的廖立、李严得知噩耗后的悲痛情景,以衬托诸葛亮立身之严谨、处事之公正、感召力之强烈。

不仅如此,作者还极力渲染了此时的悲凉气氛:

“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

”(第一百四回)真是字字带血,声声含泪,悼惜之情,溢于言表,令人读来荡气回肠。

至此,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便牢牢地矗立在读者的心中了。

三、几百年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不过,也有一些人对这一形象有所批评。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迅先生的这段话: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对此应该怎么理解呢?

第一,全面把握《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

在创作方法上,《三国演义》既不属于今天所说的现实主义,也不属于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而是古典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情调、传奇色彩的结合。

综观全书,罗贯中紧紧抓住历史运动的基本轨迹,大致反映了从东汉灵帝即位(168年)到西晋统一全国(280年)这一历史时期的面貌,这一历史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罗贯中都予以关注,都大致按照史实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趋势,作了不同程度的叙述与描写。

这一历史时期的一系列重要人物,罗贯中在把握其性格基调时,都力求实现艺术形象与其历史原型本质上的一致。

这样,就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这是人们普遍承认《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汉末三国历史”的根本原因。

然而,在具体编织情节,塑造人物时,罗贯中却主要继承了民间通俗文艺的传统,大胆发挥浪漫主义想像,大量进行艺术虚构,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

作品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正是既实现了“与其历史原型本质上的一致”,又进行了充分的理想化,“表现出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

这种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不仅体现了罗贯中本人“好奇”的审美倾向,而且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尚奇”的艺术传统。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的竭力渲染便是可以理解的了。

第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可谓由来有自。

早在西晋末年,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为诸葛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李兴撰文,其中便写道:

英哉吾子,独含天灵。

岂神之祗,岂人之精?

何思之深,何德之清!

……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

神弩之功,一何微妙!

千井齐,又何秘要?

这里已经为诸葛亮的才干和谋略抹上了神秘的色彩。

而且,裴松之还引用多条材料,对诸葛亮的谋略加以渲染。

及至唐代,诸葛亮已被称为“智将”。

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作《诸葛武侯画像赞》,更是对诸葛亮的谋略大加颂扬:

密如神鬼,疾若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

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

人也?

神也?

仙也?

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人也?

神也?

仙也”的赞叹,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奇”。

沿着这一思路,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又进一步写道:

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

司马仲达曾道:

“来不可□,□不可守,困不可围,未知是人也,神也,仙也?

”(卷中《三谒诸葛》)

这就完全把诸葛亮神化了。

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志平话》中的诸葛亮形象作了大幅度的改造,删除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之类的神异描写,使诸葛亮形象复归于“人”本位——当然,是一个本领非凡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杰出人物。

书中对诸葛亮智谋的描写,大都有迹可循,奇而不违情理。

在政治谋略方面,作品写诸葛亮的“隆中对”、智激孙权,基本上是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加以叙述,并无多少夸张。

在军事谋略方面,作品写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空城计等事,尽管颇多虚构,但要么早有野史传闻或《三国志平话》的相关情节作基础,要么是对史实的移植与重构,即使纯属虚构,也编排有度,大致符合情理这样的智谋,虽有传奇色彩,却并非神怪故事;虽非常人可及,却符合人们对传奇英雄的期待。

这与全书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是一致的。

第三,应该承认,《三国演义》在表现诸葛亮的智谋时,确有少数败笔。

一是作品的后半部分,个别情节违背历史和生活的逻辑,勉强捏合,夸张过甚。

如第一百一回《出陇上诸葛装神》中写魏军“但见阴风习习,冷雾漫漫”,却无法赶上诸葛亮,并借司马懿之口称诸葛亮“能驱六丁六甲之神”,会“缩地”之法,便明显带有神异色彩。

二是罗贯中出于对诸葛亮的热爱,有时对其失误之处也苦心回护,导致个别情节不合情理。

如第一百五回“遗计斩魏延”,本来想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早有先见之明,却无法完全掩盖诸葛亮对待魏延的不当之处,结果欲益反损,反而使读者感到难以信服。

这种情节虽然不多,却有可能让人产生“近妖”的感觉。

总之,尽管《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写存在少数不当之处,但只能算是白璧微瑕。

从总体上来看,诸葛亮形象仍然是全书塑造得最为成功,最受人们喜爱的不朽艺术典型,永远启示和激励着后人。

明君与枭雄——刘备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

然而,现代的相当一部分读者、研究者对刘备形象却评价不高,甚至颇有非议。

一些研究者认为,刘备形象是“苍白无力”的。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罗贯中塑造刘备形象的得失,是一个很有艺术价值的问题。

罗贯中在描写《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时,以历史人物刘备为原型,同时根据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对政治家的选择,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倾向,着力突出其明君形象,而有意淡化其枭雄色彩。

首先,作品多方表现了刘备的宽仁爱民,深得人心。

《演义》第1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

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

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他第一次担任官职――安喜县尉,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督邮索贿不成,欲陷害他,百姓纷纷为之苦告(第2回)。

此后他任平原相,已被誉为“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太史慈语,见第11回)。

陶谦临终,以徐州相让,刘备固辞,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

‘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

’”(第12回)曹操擒杀吕布,离开徐州时,“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

”(第20回)这表明他占据徐州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深得民心。

在他又一次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到荆州投奔刘表,受命屯驻新野时,他仍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

”(第34回)新野百姓欣然讴歌道:

“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第35回)

从建安六年(201)到十三年(208),刘备寄居新野达七年之久。

在他辗转奔走的前半生中,这算是时间最长、相对安定的一个时期。

在此期间,刘备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批评,一面把人才置于战略的高度,努力求贤;一面更加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

当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之时,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

‘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

’即日号泣而行。

”到了襄阳城外,刘琮闭门不纳,蔡瑁、张允还下令放箭。

魏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

“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

”刘备见魏延与文聘在城边混战,便道:

“本欲保民,反害民也。

吾不愿入襄阳。

”于是“引着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而走。

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

”(第41回)就这样,在建安十三年秋天的江汉大地上,刘备带领十余万军民,扶老携幼,含辛茹苦,上演了“携民南行”的悲壮一幕。

如此撤退,显然有违于“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对保存实力、避免曹军追击十分不利。

故众将皆曰:

“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

倘曹兵到,如何迎敌?

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

”刘备明知此言有理,却泣而拒之曰:

“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行至当阳,果然被曹操亲自率领的精兵赶上,十余万军民顿时大乱。

刘备在张飞保护下且战且走,天明看时,身边仅剩百余骑,不禁大哭道:

“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

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

”(同上)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一败涂地,而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的胜利。

这种生死关头的自觉选择,在《三国演义》写到的各个政治军事集团领袖中是独一无二的,决非一般乱世英雄的惺惺作态所能比拟。

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深入人心,并成为他迥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的政治优势。

其次,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

其中,他对徐庶、诸葛亮、庞统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尤其是对他与诸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