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073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docx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七章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本章引言:

  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实践的发展。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十多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末又发生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剧变。

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持建设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当代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理论和实践在进行不断的探索。

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工人运动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发展、不断前进。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思格斯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就有许多仁人志士对其弊端提出批评,并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来代替资本主义。

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一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来到世间就带着许多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弊端,特别是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阶级级矛盾、贫富分化极其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极其恶劣,资产阶级的剥削极其残酷,这激起了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自发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了早期无产阶级的意识和利益,反映了早期无产者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新社会的愿望。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但提出和描绘的理想社会却充满着空想性质。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社会改造方案,往往是包罗万象的,涉及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道德、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乃至一些具体细节的庞大社会改造计划。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这设想显然只能是空想。

  18世纪以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代表人物有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等,他们中有的观点激进、主张革命,有的则相对温和、提倡改良。

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上也是五花八门,有的主张共产主义,有的带有平均主义乃至禁欲主义色彩。

  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方案,并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造的尝试。

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尖锐的,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揭露也较为深刻。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间祸害,必须为一种更好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他们对新社会的描述尽管带有很大的空想,但也有其合理成分、闪烁着天才的火花,例如新社会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思想,以及新社会要实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的思想萌芽等。

  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产生的?

它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

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他们憧憬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它与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相适应。

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①,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在实践中也不可能指引工人阶级真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工人运动,当时欧洲大陆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19世纪4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工人阶级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显示与锻炼。

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又各有缺陷和不足,工人运动一直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847年底他们受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起草并于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他们在宣言中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了科学论述和预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始终同工人运动,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社会主义理论,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实现的。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自从原始公有制解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一直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这之中也会发生革命,例如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和法国的建立就是通过17世纪英国的所谓“光荣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实现的。

但与社会主义革命比较起来,资产阶级革命并不要求消除私有制,而是代之以资本主义私有制。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期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以往的革命,倒如资产阶级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

面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以往的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得到革命果实的统治阶级是少数人,他们是为少数资产阶级谋利益的。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没有矛盾和冲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是被剥削的雇佣劳动者,要摆脱这种雇佣劳动者的地位和处境就必须通过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在新社会里,工人阶级是所有者又是劳动者,他们的利益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总方向总趋势是一致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广泛的革命。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并不是目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经过一段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再经过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迈向共产主义,这才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远景和方向。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从理论上说可以有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即和平形式两种,但迄今的实践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因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国家政权,变资产阶级专政为无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当然不会心甘情愿的自动让出政权,对无产阶级的反抗他们必然是以各种手段加以镇压,因此无产阶级革命也必然采取激烈对抗的暴力形式。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①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历史看,无论是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还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取得,都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的。

对于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列宁都曾谈到过。

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曾认为英国和美国有可能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

列宁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时,也曾设想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

但是,实践中的情况是英国和美国并未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而俄国最终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以武装起义、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起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是通过革命战争、武装起义等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

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格局在不断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也在不断进行着局部调整,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革命将采取何种形式,只能由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作出决定。

  对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马克思主义者也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根据19世纪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的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革命即使不是在全世界同时进行,也要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可能成功。

他们在其早期著作中就指出: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这里讲的同时胜利论,不是说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全世界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一时刻同步进行。

同时胜利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革命时机成熟时,在一个时期内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一个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的革命高涨的局面。

恩格斯指出:

“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

”可见,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当然这也同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的工人运动实践紧密相关,特别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的实践,它是在一个国家乃至~个城帘单独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新生的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尝试,在国际资产阶级的联合镇压下很快就失败了。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在当时已发展成一种国际力量,历史上不断发生战争的法德两国的资产阶级。

在法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马上联合起来共同镇压_巴黎公社,这说明资产阶级是不愿在任何一个国家失去政权的,若出现一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招来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镇压。

从这个意义上看,无产阶级革命也必须是同时爆发才有胜利的可能。

虽然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但总的说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影响很大,这种条件下革命不可能孤立进行,虽可能有先有后,但是基本上同处于一个历史阶段,无产阶级革命只能是同时爆发才能胜利。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征。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列宁研究了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集中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智慧,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

他指出: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由此就应得出结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①他还指出: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

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

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叽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②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

它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乎衡规律为依据,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正是在列宁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予1917年11月7日(俄历1O月25日)在彼得格勒举行了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俄国的诞生,是列宁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依据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面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

但这一任务不可能在革命后的短时间内很快就实现,因此要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过一个过渡阶段。

对生产力落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无产阶级革命以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任务必然更艰巨,时间也会更长。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但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如何经过过渡时期真正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则需进行史无先例的开创性探索。

特别是在俄国这样一个社会化大生产水平不高,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也不是很发达的国家里建立起的新生无产阶级政权,必然会出现异常复杂而困难的局面。

苏维埃俄国的党和人民,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卞,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从1917年末的十月革命到1924年初列宁逝世仅有短短的六年多时间,这段时期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夏之交,在夺取政权后的最初半年里,首先进行了对大资本的剥夺和改造,实现了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同时苏德之间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战争暂时停止,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列宁在这个时期发表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一系列著作,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计划,以及具体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措施等。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外国资产阶级不甘心资本主义统治在俄国的失败;企图把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扼死在摇篮里。

从11918年春夏之交起,他们纠集了14个国家组成武装干涉军围攻俄国。

同时,国内的地主资产阶级也不甘心失去政权和生产资料,爆发了红军与白军之间的国内战争。

在这样严酷的内外环境中,从1918年夏到1921年春,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两年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是: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和流通由国家政权统一集中管理,生产资料和粮食等主要生活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

为了赢得战争、巩固政权,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的非常措施,对各种资源和产品进行实物分配、计划配给,以保证前线的供应,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

显然这是一种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是一种为应付战争而实行的临时政策。

“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

,当时必须这样做。

战时共产主义对于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平息国内叛乱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但这种否定商品经济、试图人为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做法,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使得本就有限的社会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

列宁指出: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新经济政策时期。

1921年春,苏维埃俄国击退了外国武装干涉,平息了国内叛乱,开始了和平建设时期。

这时列宁果断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

首先是改变战时共产主义下废除商品货币关系、变成实物经济的做法,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的经济基础。

在革命后很快国有化的工业企业,在战时共产主义条件下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不高。

实物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交流、各行各业的交换不畅,整个社会的流通受到极大影响。

革命后的一段时期,在农村赶走了地主富农。

土地分给贫苦农民耕种,国家采取余粮收集制,这种制度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甚至是对农民利益的一种侵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主要靠革命热情,显然这种经济动力机制不可能持久。

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要对这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进行改革。

在城市中要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列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可以让原来的工厂管理者回来经营管理,已经国有他的公有制企业要提高效率。

在农村则果断的变余粮征集制为农产品收购制,这一新制度的实施,使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都得到保证,并改善了苏维埃政权与农民的关系,为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

新经济政策在列宁领导下实施的头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扭转了战时共产主义后期的不利局面,提高了经济效率,活跃了城乡交流,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合理的激励,生产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初步显示出新生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1924年初列宁逝世。

他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六年多的时期中,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他的主要贡献是:

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最后,列宁还提出利甩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他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概念,即新生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可以利用并能控制其发展方向的资本主义经济。

他指出,可以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城市工商业,繁荣城乡经济,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服务,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引向社会主义方向。

列宁这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他领导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列宁晚年在《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等著作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一些新构想,主要包括:

用合作化方式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发展工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电气化;学习资本主义一切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东西,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进行文化革命,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团结。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方面的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逝世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步建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形成了后来所称的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从列宁逝世的1924年到在宪法中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的1936年,苏联仍然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革命与建设实践,把一个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落后地位的俄国,逐步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国,一个实行计划经济配置资源的新型国家。

  首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虽然十月革命后在城市中很快实行了剥夺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将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革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最初的经济基础。

但俄国是一个小生产者和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对于既是小私有者又是劳动者的城市个体劳动者和广大农民,不能采取剥夺的方式将其强行纳入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只能采取逐步引导的方法,用合作化的方式将个体劳动者和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中。

对城乡小生产者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把私有制的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任务,在苏联进行了十多年,主要是通过建立集体农庄的形式实现的。

到1936年时,苏联在所有制上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了绝对优势,基本上是在城市和工业中是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为主,在农村和农业中是集体所有制为主,这样一种两种公有制并存的格局,构成了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

  其次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其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的情况下,将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各种资源的配置是在公有制下按既是生产资料主人又是劳动者的人民的意愿有计划进行的。

当无产阶级在俄国夺取了政权,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的时候,如何在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下配置资源就虑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走了一条建立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

这种资潦配置方式中,经济活动的决策权主要在中央计划机构,通过计划任务的层层分解和执行l‘将各种人力物力资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

在苏联模式中,商品经济依然存在,价值规律仍然在起作用,但计划是主导,市场的作用受到相当大程度的限制,各种资源主要是通过计划而不是市场配置的。

这种经济体制下的信息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计划体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纵向传达,部门与企业间横向的信息交流较少。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动力机制是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主要靠革命热情推动经济建设的做法,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就已改变,到计划经济时期则是把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结合起来,一方面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以及对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突出业绩的物质奖励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最后是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斯大林曾把社会主义建设喻为在一片“空地”上开拓。

与一种私有制社会代替另一种私有制社会不同,社会主义是先夺取政权,再进行过渡,一步步进行的都是史无前例的开拓性工作。

苏联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事业,在斯大林领导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

巩固了共产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各种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苏维埃宪法宣布:

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侵略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1945年以后苏联才又重获和平建设的机会,七年以后斯大林于1953年逝世。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包括苏联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国力的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等,都是不容抹煞的历史事实。

他开创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许多弊端,正因如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走上了改革之路。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从十月革命到卫国战争胜利,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后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把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资本主义旧俄国便变成为世界上位居前列的经济政治军事强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第二次世界太战以后被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

  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欧诸国的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有些国家如捷克的工业还跻身当时的世界十强。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国家多被纳粹占领,国家,被蹂躏,人民遭受苦难。

苏联红军在把德国侵略军赶出本土后挥师向西,在东欧国家人民的配合下将这些国家从纳粹统治下解放出来。

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起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也有些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反抗纳粹、获得解放的,如处于南欧巴尔干半岛的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

总之,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拉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它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也不相同,但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都是以苏联为榜样,采取了大体相同的经济政治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战后初期的恢复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一般都在较短时间内治愈了战争创伤,并在战后初期创造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

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特别是匈牙利、捷克等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的国家,计划经济的弊端更快就显现出来了,也因此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改革。

  2.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则是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获得全国政权的独特的社会主义成功之路。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于1949年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华人一民共和圈。

建国不久在恢复千疮百孔的冒民经济的同时,从1954年到1953年又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1953在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捌自露透过采取购买成功地实现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改造,在广大农村通过渐进方式实现合作化,最终于1956,年建立起全民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