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4076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建羽毛球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场馆土建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室内外给排水及消防工程、室内外电气工程及道路、绿化等公用辅助工程建设。

1.4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720.45万元,其中:

工程费用512.3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79.47万元,预备费用28.59万元。

资金筹措方案:

资金来源为淅川县燕飞羽毛球健身有限公司筹措解决。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淅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淅川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承办单位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

1.6研究范围及内容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承办单位对项目建设的规划及要求,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就该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规模及内容、设计要求、项目实施进度及管理、公用辅助设施、供排水、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社会效益评价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结论和建议,作为建设单位和行政主管部门在项目决策、审批和组织实施过程中的依据。

1.7研究结论

淅川县燕飞羽乒馆建设项目是服务于淅川县广大市民的一个重要公益项目,项目实施后,能够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日常健身娱乐和休闲体育活动的场所,对于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和体育事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分析,该项目建设满足淅川县城市规划要求,技术可行,功能完善,经济合理,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论证,该项目是可行的、必要的。

建议项目承办单位加快前期准备工作,积极筹措落实建设资金,早日开工,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尽早投入使用,发挥有效作用。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淅川县公共羽毛球馆设施现状

作为豫西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城市建成区面积现有25.5km2,采用组团式城市结构,分为东城区、西城区和南城区。

规划至2015年,建成区面积35.91km2,城市常住人口30万人。

建成河南省西南部较发达的中等工业城市,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淅川城市的地位和发展态势,要求其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成为区域性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对整个区域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和带动效应;

不仅要成为生产型城市,而且要成为消费型城市和服务型城市,还要成为适宜人居住的花园式城市。

但由于城市建设时间不长,经济实力不强,历史欠账较多,淅川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城市功能不能尽如人意,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改进完善,这就提出了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的工作任务。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淅川城市共投入建设资金近11亿元,建设改造了10多条城市道路,新建了7座城市广场和小游园,整治了污染严重的娃鱼河城市区段,开挖东风渠道,新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垃圾处理场,建设了楚都休闲广场,并且对城市电网进行了改造,对城市主次干道和主要街道进行美化亮化。

淅川城市建设的力度不可谓不大,淅川城市的面貌不可谓不新,但仍然还有空白和缺憾。

以体育场馆设施为例,目前城区总共只有一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淅川县体育场);

而且是以大型足球场为主、针对规模性的竞技体育赛事的大球及田径类的场馆,诸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类以休闲运动为主的室内公共体育场馆大多数分布在城区的各所学校、机关和事业单位里,但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一般不对外开放,因此,淅川县城区供市民使用的室内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基本为零。

从横向比较上看,淅川县的体育设施现状落后于省内其它兄弟城市,达不到国家有关规定标准,与淅川县建设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和宜居花园式城市的目标极不相称。

2.1.2项目提出的过程

体育基础设施是城市体育事业发展和人们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淅川县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与现状文化基础设施不相适应。

一般来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包括体育活动设施在内的公益设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支持,以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今后知名度会越来越高,承办省级运动会将成为必然。

建设淅川县城市运动公园,直接服务于运动会大型赛事,是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充项目。

近年来淅川县的体育文化事业已经呈现出一番生机蓬勃的景象,在此背景下,作为淅川县体育运动公园总体规划一个组成部分的淅川县燕飞羽乒馆建设项目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繁荣体育文化事业,传播体育精神的需要

体育精神是民族的脊梁,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同时体育文化还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体育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

丰富健康的体育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体育文化。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本项目的建设将为市民提供高品质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场所,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运动、休闲等方面的精神文明需求,通过市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将有效的传播体育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2.2.2项目建设是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城市”作为同“乡村”相对应的概念,它内在要求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发展和生产关系改变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一部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由乡村演变为城市的历史。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陕西、湖北省相邻。

北纬32°

55′-33°

23′,东经110°

58′-111°

53′,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主要水源地。

总面积2798平方千米(《简册》为2817平方千米)。

总人口7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8万;

汉族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7.8%。

淅川风景名胜众多。

有被誉为“亚洲的水库之王”、“流动的黄金海”、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

雄伟壮观的天下第一渠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奇峰林立、迂回曲折的丹江小三峡;

中州四大名刹之一香严寺,飞瀑鸣泉的世外桃源坐禅谷,如梦如幻的神奇世界八仙洞;

被誉为绿色海洋、天然氧吧的龙山景区;

北方13省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荆紫关清代一条街等等著名景点16个。

其中丹江风景名胜区、千年古刹香严寺、清代五里长街被列为河南省8大重点旅游线路之一。

淅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古为商於之地,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和楚文化的发祥地。

楚国900年历史,有450年建都在淅川;

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南北文化的交汇点。

越大夫范蠡、史学家范晔、文学家范启、范泰、经学家范宁、《神灭论》作者范缜、书法家李衮,以及近代诗人余杏雨、著名水利专家朱华航、医学家阎仲彝等皆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的代表作至今闪烁着淅川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智慧。

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使淅川境内文物古迹珠玑遍地,被称为“文物大县”。

境内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已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铜禁、王子午鼎、石排箫等稀世珍宝,曾引起国内外史学家的极大关注,并在日、美、德、法等国巡回展出。

特别是铜禁的出土,将我国熔模铸造工艺历史提前2000多年;

这里有我国中南13省市保存最完好的清代五里长街,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有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与白马寺、相国寺、少林寺并称“中州四大名寺”的千年古刹香严寺,它是大唐高僧慧忠国师的道场,唐宣宗李忱为躲避宫廷内乱,曾隐居于此,落发七年。

寺内的大雄宝殿至今仍完整保存着盛唐时期中原地区最大的壁画,其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均属一流。

淅川城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楚国建都年间,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原因,淅川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低质化的自然发展状态,经济实力过于弱小,城市规模根本不上档次。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淅川城市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结束了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进入了规划城市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素质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淅川行政区划的三次调整,淅川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相应实现了三次跨越,即由集中工矿区向小城市跨越,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跨越,由不发达的中等城市向较发达的中等城市跨越。

应该看到,淅川城市由于“先建厂后建市”的历史原因,还由于“重生产轻生活、重建设轻管理、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偏差,其内在质量和内涵城市化水平并不高,历史欠账比较多。

比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比如大企业与城市的联系不紧密,不是“渗透式”融合,而是“板块式”结合;

再比如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服务不配套,等等。

城市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城市的聚集、高效、开放等特性的的体现和吸收、辐射功能的发挥。

作为生态体育规划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本建设虽然带有“补课”、“还债”的性质,但对于加快淅川城市建设,提高淅川城市的内涵城市化水平,增强其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意义重大。

2.2.3项目的建设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

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文化体育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当前,淅川县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但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淅川县群众的体育基础设施还相当缺乏,现有体育场地设施根本无法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淅川县文化、体育局的领导下拟实施淅川县燕飞羽乒馆建设项目,以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发展群众体育,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2.2.4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国运盛、体育兴”。

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和更强的经济能力,人们更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因此,体育运动与全民健身活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人们需要健康,健康离不开运动,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运动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国力的象征。

2.2.5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景观,树立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

体育场馆的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它不但体现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也是衡量城市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水平的标志之一。

淅川县燕飞羽乒馆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淅川生态体育的一个重要景观,一个亮点,对于体现新时期淅川县的城市建设水平、树立淅川县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完善城市功能以及提高淅川县的知名度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3.1项目建设地点

淅川县燕飞羽乒馆建设项目位于淅川县城西坪头出口处路南燕山北坡,沪陕高速快速通道路南,西临县城南环路。

3.2建设条件

3.2.1区域概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淅川位于豫豫陕三省七县结合部,地处于秦岭山系东南余脉的延伸地段,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平川而得名。

地理座标为东经110°

58′—111°

53′,北纬32°

55′—33°

23′。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全国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河南省首批扩权县。

全县国土面积2820平方公里(折42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2万亩。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面积261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92.8%。

2011年底,淅川县境内总人口67万人。

全县共有415个姓氏,以汉、回、满、蒙、彝5个民族人口居多。

淅川县毗邻三省7县,以县城为起点的公路里程:

东距本省内乡县城49公里,东南距邓州城区103公里,北距西峡县城20公里;

南距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163公里,距丹江口市城区193公里,西南距郧县城153公里;

西北距陕西省商南县城97公里,距南阳中心城区116公里,距郑州市城区376公里、距武汉市城区466公里,距西安市城区316公里。

(二)区域淅川自明成化六年(1470)定置至民国37年(1948),区域西北接卢氏县,极至白桑园;

东南连邓县(今邓州市,下同),极至朱帘山;

南接内乡县灵官殿区;

西部及东北部与今域界同。

总面积2547平方公里。

1949年,县境西北部的西坪区划属西峡县,内乡县灵官殿区划属淅川,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

东至与邓县交界的东凹,南至与均县、郧县交界的杨山分水岭,西至与商南县交界界碑处,北至与西峡县交界的西龙峪沟垴。

1972年12月,境内李官桥、三官殿区被丹江口水库淹没,邓县的九重、厚坡两个公社划属淅川,总面积增至2820.68平方公里。

东至与邓县交界的唐王桥,其它三界依旧。

(三)地貌山水县境内山岭众多,处于秦岭支脉伏牛山南麓山区,境内北、西、南三面环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部丹江口水库为构造盆地地貌。

全部山脉中共有大小山头658个,盛湾镇西部与湖北省交界的泰山主峰跑马岭海拔1086米,是境内最高点。

九重镇唐王桥下的刁河滩海拔120米,为境内最低处。

山地面积1905.6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68%。

西北山区面积1300平方公里,海拔高程157米至943米,形成峰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地貌类型。

丹南山区面积605.6平方公里,海拔高程157米至1086米。

丘陵面积350.4平方公里,海拔高程120米至344米。

河川平原面积542.4平方公里。

河川平原在库区加高中大量淹没,是大量外迁移民的地区。

水域包括丹江口水库和诸河流,总面积398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14.1%。

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境内河流发育,河网密布,大小河流共计467条。

丹江全长378.6公里,淅川县境内长116.6公里;

总流域面积15994平方公里,县内流域面积为2616平方公里。

丹江及其支流流域面积占全县水域总面积的93.5%,主要支流有鹳河、淇河、滔河,控制流域面积均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

(四)气候特征淅川气候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

四季特征为:

春季(3~5月)回暖快,偏东南风多,气温升降剧烈;

夏季(6~8月)降雨集中、旱涝不均,初夏多干旱,中、后夏降雨较多;

秋季(9~11月)凉爽,多连阴雨,较强的秋雨天气两年一遇,部分年份若受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可造成连日的秋高气爽天气,晚秋降温迅速,降水骤减;

冬季(12~2月)西北风多,雨雪少,干冷,严寒期短。

由于西北方向有秦岭、伏牛山的天然屏障和境内西北部诸山峰形成两道防线,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冷空气的侵入,全县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以东的南阳、社旗等地1.5℃~2℃。

多年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11.8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辐射量为54.82千卡/平方厘米。

冬小麦光能利用率为0.5%;

秋作物光能利用率0.5~1%。

多年年平均气温前期为15.7℃,后期为15.8℃。

多年年平均气压为993.9毫巴,7月最低为980.8毫巴,12月最高为1003.8毫巴,冬季高于夏季。

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8米/秒,风力为二级,大风日数5.5天,六级以上大风一般有雷雨大风和寒潮大风两种。

历年最多风向为静风,频率为34;

其次为东南风,频率为15;

再次为西北风。

全县风速和大风日数均不高。

第二节历史文化

淅川古为商於之地。

京汉、陇海铁路未修前,淅川是连接东南与西北诸省的商业通道,沿丹江北上可达秦川,南下可抵襄直达武汉,由于位置特殊,历代统治阶级均在这里设置特殊而规格较高的行政管理机构。

春秋时为楚国和鄀国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此设丹水、中乡二县。

东汉置南乡郡。

唐置淅州,后几经兴废,至明成化六年(1470年)始从内乡分出定置,属南阳府。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又同属郧阳抚治都察院双重管辖。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间,淅川曾两次升为河南省直隶厅。

淅川地处要冲。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的秦楚“丹阳之战”就发生在淅川岵山脚下,八万楚军将士在此为国捐躯。

秦末刘邦入咸阳从此取道,然后雄踞关中而取天下。

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等诸多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曾在淅川境内韬光养晦、蓄势而发中原。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由豫、豫、皖、苏区出发进行战略转移途径淅川。

1945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踏入淅川企图西犯,我军以两个战区、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历时150余天,大小战役逾百次,破灭了日军西犯入陕的梦想,直至日军投降。

1946年,中原突围大军取道淅川,横渡丹江胜利转入陕南根据地。

淅川历史悠久。

据淅川滔河乡发掘的恐龙蛋化石考证,淅川在一亿八千万年前就有动物生息。

据1971年在淅川毛堂乡大华山南部发现的出土化石证明,淅川在70万年前就有猿人居住。

又据淅川发掘的新石器时期下王岗遗址考证,7000年前淅川就有人类居住。

淅川是楚始都所在地、尧舜时尧子丹朱的封地。

淅川文化灿烂。

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南北文化的交汇点。

从淅川下王岗遗址中发掘的新石器陶器考证,不仅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也由江汉流域的屈家岭文化。

淅川有各类文化遗址(点)880处,有古建筑17处,其中唐代3个、明代4个、清代10个,古城址10处,其中西周时期6处、楚龙城一处(楚始都),新石器文化遗址20余处。

古墓群14个,发掘5000余座,发掘最早的有夏墓、周墓、楚墓和汉墓。

其中发掘的春秋楚墓2000余座,出土文物上万件。

河南省博物院存放的春秋战国文物90%都出自淅川。

淅川发掘出土的春秋铜禁、王子午鼎、石排萧等文物十分珍贵。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十件春秋时期的国宝,其中三件是在淅川发掘的。

淅川文化积淀厚重,博大精深,近几年来淅川文化发展迅速。

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1999年厚坡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荆紫关古建筑群、中州古刹香严寺分别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淅川人杰地灵。

一代商圣范蠡、东汉大将军邓晔、东晋尚书右丞范坚、东晋左光禄大夫范泰、南北朝史学家《后汉书》作者范晔、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范缜、明代礼部仪制司郎中李衮、彭凌霄等数十位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曾在这里诞生。

近代,诗人余杏雨、著名水利专家朱华舫,医学家、河南医学院创始人、首任院长阎仲彝,地质学家刘英俊,化学博士陈光旭等都诞生于淅川。

第三节资源

(一)土地资源淅川县山脉绵亘、河川交错,坡陡谷深、地多险阻,全境土地总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

“四荒”(荒山、荒沟、荒坡、荒滩地)资源中,荒沟、荒滩地等面积少,并已被开发利用。

荒山荒坡有607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1.5%,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主要分布在25°

以上的坡面上,不能作为耕地,其开发利用方向是发展林地和草地。

全县土壤类型有潮土、砂姜黑土、黄棕壤和紫色土4个土类,下分9个亚类30个土属71个土种。

在四个土类中,黄棕壤土类是主导大类,占全县土壤面积的90%。

总体来说,淅川县多为石灰岩山地,土层薄,肥力差。

(二)矿产资源淅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

县内已发现矿藏42种,虎睛石储量位居全国前列,水泥灰岩储量53亿吨,花岗岩储量10.6亿立方米,大理石储量3.5亿立方米,石煤储量5亿吨,钒土储量3亿吨,白云岩储量2.5亿吨。

已发现的矿藏多分布在县西北山区,有蓝石棉、黄金、银、钒、玉石、水晶、石墨、石膏、石英、石灰岩、花岗岩、耐火土、白云金、白云岩等。

其中白云岩储量位居前列,已开发利用的有22种。

(三)生物资源淅川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加上山地广阔,适宜南北方绝大多数植物和动物发育和生长,因而种群繁多,资源丰富。

其中木本植物280种,藤本植物170种,草本植物300余种,水生植物80余各种,菌类植物50多种,药用植物200余种及农作物品种100余种。

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名贵植物29种。

全县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150多种,昆虫动物200多种,其中天敌昆虫90种,水生动物60多种。

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动物有23种。

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复杂多姿的地形地貌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丰富的野生资源种类和数量。

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野生动植物种类1787种。

其中,真菌23科58种;

野生植物135科978种;

野生动物184科751种。

(四)林业资源全县林业用地184.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65%,林木绿化率44.03%。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青檀、领春木、连香树、水青树、银杏、香果树、水曲柳、核桃楸、杜仲、天竺桂、三尖杉、红茴香、天麻等10多种。

省级保护植物10多种,有大果青杄、山拐枣、野生杜仲、金钱槭、厚朴、猬实等。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北部和南部,东南部较少。

主要树种除东南部杨树外,其它多为栎类、侧柏、阔杂和马尾松,大部分为天然林。

县城西北部等乡镇植被类型多样,约占全县总林业用地面积的15.13%。

县城东南部的平原丘陵区森林资源总量少,近年来工程造林栽植的杨树居多,其次是少量的经济林。

全县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资源多达1000多种。

(五)水利资源淅川水资源总量为5.74亿立方米,主要是地表径流水5.6亿立方米,占总量的97.6%,其次是地下水0.156亿立方米,占总量的2.7%,是水量较为丰富的县市之一,水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县内河流属山区型河道,河床窄,比降大,水力蕴藏量达6.17万千瓦,丹江口水库加上23座小型水库和河流面积,全县总水面近4万公顷,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目前,县域内有3座220千伏变电站、10座110千伏变电站和13座35千伏变电站,供电量达80亿千瓦时。

境内大小河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