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147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车

刘汉杰

有关中国古代车起源的传说不少,主要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

黄帝与奚仲。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他见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遇风吹则旋转)转动,灵感顿现,发明了车;又说他因为发明了车,才被称为“轩辕氏”。

奚仲是夏代薛部落的首领,司职夏代车正(车辆总管),传说他“桡曲为轮,因直为辕”制造了车。

从早期车的复杂结构上来看,车的制造绝非一人、一时之能,因此,某一位人物造车的可能性不大。

考古发现最早的实证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

曾发现了两条平行的车辙痕迹,痕迹间距约1米,呈东西向延伸。

“前有车,后有辙”,可以确定,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

最早的实物车出土于殷墟。

在殷墟车马坑曾出土多辆殷商时期的车子,皆为一辀、一衡、两轭一舆的双轮车。

这些车与殷墟甲骨片中许多“车”字的形制相仿。

延至西周时期,车被广泛应用于战争、狩猎、农事等诸多方面。

《诗经》有305篇,其中就有57篇记述了车的内容。

在先秦时代,车有“小车”“大车”之分:

马拉的车叫“小车”,也称“轻车”“驰车”或“戎车”,是贵族出行和作战用车。

“小车”地位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说。

牛拉的车称“大车”,“大车”地位低,主要是运输之用,“平地任载之具”。

战国时期出现了双辕车,较之单辕车,双辕车车体牢固,载重量大。

同是战国时期,人们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自此骑兵开始出现,战车有所消减。

秦汉时期,车的形制进一步完备,车的种类也更为丰富。

以秦车为例,当时就有帝王用的金银车、安车、步辇,王侯用的高车、

车,民间用的牛车、马车,军队用的轻车、重车,驿传用的传车等。

汉末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

“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

”这是一种利用减速齿轮系统带动车上小木人而报告行车里程的机械车,由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

“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

地域平漫,迷于东西,造立此车,使常知南北。

”文献记述,自东汉而后,张衡、马钧、祖冲之等多位科学家都曾制造出指南车,但均没有流传下来。

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仍沿袭前代。

达官出行,流行不施车轮的辇与舆;民众运输,除马车外,牛车增多。

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最为常见的是太平车和独轮车。

太平车专供载货之用,有二轮和四轮之分,车行缓慢,由骡、驴、牛拖拽,大的太平车载重量可达数十石。

独轮车也称“串车”,前后二人把驾,两侧二人扶拐,前用毛驴拽引,用于搬运货物,明代时称这种独轮车为“双缱独轮车”。

清代出现了轿车(马车与轿子结合的产物)与黄包车。

近年来,在两河流域、中东、欧洲等地陆续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的车子,而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最早也只追溯到夏代,因此,学术界也便有了有关中国车起源的“本土说”与“西来说”之争。

因为关涉到文明的发生,所以争论一直火热地持续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中国古代车的演化轨迹做一梳理,毕竟这是中国文化也是中华文明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选自《百科知识》2013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古代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关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文中有四种说法:

黄帝发明、奚仲发明、众人发明和西来说。

B.从考古发现知道,中国古代车最早是夏代发明的,实证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

C.殷墟出土了最早的中国古代双轮车,样式与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中的许多“车”字相仿。

D.西周时期,车被广泛运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车分为大车、小车,而小车地位比较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中国古代车是某一个人发明的可能性不大,其根据是中国早期的车结构十分复杂。

B.《诗经》中有57篇诗记述了中国古代车的结构及在战争、狩猎、农事等方面的应用。

C.战国时期,战车有所消减,这是因为人们从匈奴那里学会了骑马,开始用骑兵参与战争。

D.太平车有二轮、四轮两种,车行缓慢,专用载货,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很常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里鼓车和指南车在汉朝都出现过,前者是张衡发明的,后者张衡也制造过,但没有流传下来。

B.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与前代相仿,高官出行用没有车轮的辇、舆,民众运输用马车、牛车。

C.独轮车也叫“串车”,供运输的车辆,运行需要四个人,前后二人、两侧二人,并用驴牵引。

D.近年来,国外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的车子,所以有学者持“西来说”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车的发明晚于西方。

【答案】1.B2.B3.D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问“下列对中国古代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理解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文中说“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意思是中国车最迟是在夏代发明的,但不能证明中国古代车最早就是夏代发明的。

2.试题分析:

题干问“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B项,文中只说《诗经》中有57篇诗歌记述了车的内容,并没有说《诗经》记述了车在战争、狩猎、农事等方面的应用。

点睛: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3.试题分析:

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D项,“西来说”的意思是中国古车起源于西方,不是说西方的车早于中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

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

性严重,有忠节。

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

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守怒曰:

“曹掾敢如是邪?

”承之曰:

“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守惮其言。

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

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

神宗语执政曰:

“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

”改京官。

他日,谓之曰:

“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

”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

加集贤校理。

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

承之曰:

“是岂朝廷意邪?

”悉裁正其数。

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

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

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

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

“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

”帝曰:

“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

肃之亦当迁也。

”即并命焉。

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

承之曰:

“朝廷法令,畏王姬乎?

”亟索之。

帝闻之曰:

“有司当如此矣。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

B.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

C.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

D.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年龄与己相当者。

B.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

C.季弟,指最小的弟弟。

古人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

D.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6.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

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到他的拒绝,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

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情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

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及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D.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

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

肃之亦当迁也。

”即并命焉。

【答案】4.B5.A6.C

7.

(1)郡守放任性情枉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李承之毅然与他竭力争辩。

(2)你们兄弟孝敬友爱,足可以激励世俗。

肃之也应该升职了。

”就一起任命了他们。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

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

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

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

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未几”。

本段主要根据一些名词,如“枢密直学士”“汝州”“陕西都转运使”“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枢密直学士”“青州”等做出判断。

5.试题分析:

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

A项,“年龄与己相当者”错。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

C项,“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是在“察访陕西”时。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

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

第一句得分点:

“任情”,放任性情;“忤”,违逆;“人莫敢之忤”,宾语前置句;“力争”,竭力争辩。

第二句得分点:

“孝友”,孝敬友爱;“厉”,激励;“迁”,升职;“并”,一起;“焉”,代词,他们。

参考译文: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的最小的弟弟,幽州人,后来迁居到濮州。

生下来就成了孤儿,李肃之抚育他,并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一直到他长大成人。

他性情严肃威重,有忠贞的气节。

堂兄李柬之将要给他官做,他推辞不接受,而是通过科举中了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郡守放任自己的性情执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承之毅然力争。

郡守生气地说:

“下属敢这样吗?

”承之曰:

“事情一发生,您自己处理了就算了。

既然已经安排给执法部门,那就应当遵循三尺之法了。

”郡守很忌惮他的话。

李承之曾经提出免除老百姓徭役的建议,王安石见了很称赞他的建议。

熙宁初年,因为给条例司检查校对法律条文,得以被皇帝召见。

神宗对掌握实权的官员说:

“承之谈论制置司的事情很详尽,不是别人能比得上的。

”改任他为京官。

另一天,皇帝对他说:

“我即位以来,不轻易改变别人的官职,现在任命你,是不同寻常的恩德啊。

”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河、浙江地区常平仓事务、农田水利、差役等事情,回京后上奏朝廷《役书》二十篇。

升任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当时郡县对于执行法律不严格,搞蒙混,乱收费超过制度规定。

承之说:

“这难道是朝廷的旨意吗?

”都裁断改正了那些不正确的数额。

升任集贤殿修撰,又提升为宝文阁待制,担任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任枢密院都承旨,出京担任延州知州,回京担任代理三司使。

蔡确负责处理相州案件,牵连很多朝廷中的官员,很多人听到一点风声就屈服了。

承之向皇帝讲明了蔡确险恶邪僻的情况,皇帝的心里才明白,赶紧派使臣去调查追问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升李承之任龙图阁直学士,他恳切地推辞,请求授给兄长李肃之,说:

“我从小就受兄长的抚育,而且兄长担任待制之职已经十年了。

”皇帝说:

“你们兄弟二人孝敬友爱,足可以劝勉世人改善社会风气。

肃之也应该升职了。

”就一起任命了他们(兄弟二人)。

有商人违犯禁令,卖北方产的珍珠,是为公主卖的,三司很久也不敢判决。

承之说:

“朝廷的法令,怕皇帝的女儿(就不实行了)吗?

”立即下令逮捕犯人。

皇帝听闻后说:

“执法部门就应当这样啊。

”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

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

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

历任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长官后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时。

②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

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

“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

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8.AD9.①漂泊思归之情。

“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②忧国伤时之情。

“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解析】

8.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A项,“属于古体诗的一种”说法错误,律诗是近体诗。

D项,“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分析错误,诗歌颔联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9.试题分析:

题干问“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

作答时注意诗句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句,颈联“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酒添客泪”“愁”说明诗人身处羁旅之中,想要借酒浇愁却愁更愁,“归心”则表达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尾联“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同时暗用《登楼》的颈联“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和《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把兵荒马乱的景写足,把忧愤难堪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凡事宜多征询侍中、侍郎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的效果。

表现这效果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用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两幅山间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形容自己早年冬天在风雪中外出求学的艰苦环境时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必能裨补阙漏

(2).有所广益(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4).云归而岩穴暝(5).采菊东篱下(6).悠然见南山(7).穷冬烈风(8).大雪深数尺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横田少佐

希尔尼(新加坡)

我站在海山街口②,东张西望。

这一带的景物,对我说,熟悉又陌生。

对于蹲在五脚基、忙着拍照的横田先生说,这一切,陌生又熟悉。

四十年前,我的祖父,蹲在这里,等待过关,过后,当他登上夜行军车,就不再回了。

横田先生的祖父那一伙人呢?

当年这一群无辜命运的主宰者!

今天我们前拍摄的,是要印证历史的冷漠?

“没有什么好拍的!

”我拉了横田一把。

“到别处走走吧,要不然三两天内走不遍你的目标呢!

”我把一袋摄影器材背起,然后朝向广合街、豆腐街一带走去。

一路上我甚少开口,他也乐得自然摄取景物。

作为对待一位海外社友的态度说,我是有点冷待了远方的朋友。

不过,当社长告诉我,他的祖父当年曾经是“昭南③市政会”的一员时,我对横田先生的到访,心灵上产生一种强烈的抗拒感。

“横田先生,你应该随你的祖父一同前才对,他可以告诉你更多的过往。

不是吗,不久前就有一批前朝遗老这儿威耀一番。

“哦,不,家祖以前只在这儿居留一段非常短的时期,后因病回国。

——何况,近年他不良于行……”

“不然,他会再度南下'进出'一番?

……”我有点冲动地打断了他的说话:

“历史是一切过往的见证,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评价。

“是的,祖父说过,他们当年被派担任保护八十万市民日常生活的职责是有待评估的。

我的天!

我不再开口。

脑子是有点儿混乱。

大屠杀、良民证、共荣圈、宪兵队、慰劳所、奉献金等等似曾相识的名词,在我脑海里翻滚着。

在那漫长的日子里,一切少不了血与泪。

在湛蓝、宽朗的天空下,紧张的空气,向路人飞扑,仿佛要说服人们,一切过往不曾发生过。

站在横田先生的旁边,一切很难忘怀。

譬如说我们在南京街吃午餐时,我想起了南京。

譬如说在伊丽莎白道,我们蹲在林谋盛烈士的纪念塔前拍鱼尾狮的英姿时那一股无名的感触。

黄昏时分,我们站在市政厅,不,政府大厦前拍纪念照。

“到十合百货公司去吧!

刚开张不久的。

我说。

听说正式营业那一天,有二十万人涌了进去抢购。

他们是成功的,侵略别人不需要武力。

我们越过马路,朝莱佛士城走过去。

“慢着。

横田又拿起照相机,朝向那探天的浮雕对焦距。

夕阳、浮雕、车浪、晚霞,一幅日落而息的安详图景。

我们走过围栏,偌大的纪念碑,鲜有游人。

碑的四周,池草萋萋;远处,车声隆隆。

我想起广岛原爆,片片残瓦,层层钟声,串串纸鹤,和平雕像,小女孩的心声,慰灵碑,一切的一切……   

“这是什么?

“哦,长生殿。

我有意无意地说着:

“那年你们的祖父留下的一点纪念。

“你是说他们出钱建的?

”横田认真地说。

“不,是他们提供机会罢了!

”我趋前,拍拍灰坛,说道:

“我的祖父、八叔一家,都葬在这儿!

“干什么?

“他们都在当年‘皇军进出’时无辜被杀的!

“无辜?

”横田用惊慌的眼神望着我。

“这石碑,是对当年许许多多蒙难同胞的一种纪念与追悼。

“多少?

”我出示了手掌。

“五十?

”我摇头。

“五百?

”摇头。

横田走到我跟前,一脸狐疑:

“你没有开玩笑吧?

难道是五千?

”我没有回应,我不想让他知道正确的数目,他还没有这个心理准备,让历史去告诉他吧!

清白的历史是不会说谎的。

良久,横田的脸色依旧十分难看。

“祖父不可能欺骗我啊!

他说当年是这儿保护市民的!

“我的祖父也不可能欺骗我,他确确实实躺在里头。

暮色已沉,我看不清横田先生的脸色,好一阵子,他回身把摄影器材收好,说道:

“我不去逛百货公司了,让我回旅店,我需要休息及冷静想想。

——你能过一趟吗?

我们谈谈。

我点头。

“这也好,我先送你回去。

我望一望腕表。

“差一点给忘了,我那两个小侄正等着用车,听说——听说晚上有个西城秀树的演唱会……”

注:

①少佐:

二战日军军衔,横田少佐是横田先生的祖父。

②海山街是新加坡大屠杀的集中出发地。

③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全岛沦陷,两天后日本占领军总司令宣布新加坡更名为“昭南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新加坡的故事,并暗含着一段同样发生在新加坡的历史,语言蕴藉,表现手法多样,情节步步深入,主题发人深省,读耐人寻味。

B.文章开头写对海山街口一带的景物,“我”是“熟悉又陌生”,横田先生是“陌生又熟悉”,这两种说法富有深意,值得回味。

C.小说以人名为标题,既有突出小说人物的意思,又有以“少佐”这一军官名凸显小说主题的意思,因为到访的横田先生曾经在这里犯下侵略罪行。

D.清白的历史是不会说谎的。

横田先生到新加坡到林谋盛烈士的纪念塔、长生殿等地拍摄,表现了他赎罪者的心理。

E.“他们是成功的,侵略别人不需要武力”,表明“我”对日本百货公司在新加坡受欢迎的些许无奈。

(2)小说中横田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段,有人说是点睛之笔,有人说是蛇足,你怎么看?

请结合全文探究。

【答案】

(1)CD。

(2)①对历史无知:

片面听信祖父的话,误以为当年祖父的侵略行径是正义之举。

②良知未泯:

当得知历史真相后惭愧、悔恨、反省。

③对爱好执着:

热爱摄影,用心、专注、敬业,有很强的职业精神。

(3)(示例一)我认为是点睛之笔。

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通过“我”侄子们对日本歌星的崇拜,从侧面烘托了“我”的心情和形象。

②使主题更加丰富:

通过“我”侄子们要去看日本歌星的演唱会,反映了年轻国人喜欢日本文化的现实。

③使小说构思更巧妙:

故事情节不落俗套,出人意表,耐人寻味。

(示例二)我认为是蛇足赘余。

①故事情节已完整,无须再节外生枝:

小说写到横田先生邀“我”去住处聊聊之处停止即可,不必再往下写。

②人物形象已塑造饱满,不需要再增添其他无关人物:

“我”侄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