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4217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小结: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

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

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

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作者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

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

“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 

“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

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

“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

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

“我再吃几个吗?

”,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五)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

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

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

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真君子》为题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神态:

笑 

乐观开朗 

平易近人

穿着审美:

自然朴素 

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

简单随和 

体恤他人

琐事 

待人接物 

:

爱护青年 

支持革命

休闲娱乐:

幽默风趣 

童心未泯

读书写作:

博学广识 

克已待人

第一单元第三课(原创)

一、教材分析:

《回忆鲁迅先生》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篇自读课文。

节选的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十四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

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较少,又有一定的时代隔膜,对伟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知识了解较少,非常有必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接触的事物较少,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风格的文章,对文章的写法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学习课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

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谁能说说它的意思?

学生自由说。

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

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写的,人们把它看作是先生自己的品质的写照。

第一句是从他对待敌人的斗争精神来说的,横眉冷对,决不妥协,是一副勇猛的斗士的形象;

第二句是从他爱护进步青年方面来说的,表现出一个慈祥智慧的长者的风范。

以前,提起鲁迅,很多人总会想起很多词语:

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不是他的全部。

在鲁迅显示活着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

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感受鲁迅。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

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萧红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

但她在散文的创作上也有十分突出的成就。

她的散文“凭着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胡风语),以细腻的笔触,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深切感受清新、明朗、自然、直率、坦白地吐露出来,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

例如,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她的《回忆鲁迅先生》就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也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在本文中,由于作者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崇敬缅怀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显得真实感人。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情分析:

读完全文,学生是可以对鲁迅先生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的。

要引导学生概括性地进行表达。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明确:

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

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二)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

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这是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的能力。

同时,从整体阅读的思路出发,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利于后面进入细节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把握)

学生思考、讨论并概括。

按自然空行,共有十四件小事。

小标题可以概括为:

1、鲁迅的笑;

2、鲁迅走路的姿态;

3、到鲁迅家做客(夜谈沉思、饮食习惯)(详写);

4、鲁迅开玩笑;

5、我受鲁迅的影响变得乐观;

6、读青年来信;

7、不在意校样;

8、许先生的忙碌;

9、看电影;

10、翻书休息;

11、夜里工作(详写);

12、吃鱼丸;

13、包书;

14、病中工作。

四、深入研读,人物分析

(一)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四件小事,选取其中的几件小事,说说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学生讨论展示。

教师引导明确:

1、鲁迅的笑:

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2、鲁迅走路的姿态:

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3、饮食:

喜欢吃硬的东西(详写):

表现鲁迅先生坚毅、倔强的性格;

4、开玩笑:

突出鲁迅先生的风趣幽默;

5、关心帮助青年:

严格要求青年、关心青年成长,宽以待人、和蔼可亲。

6、对随意使用校样纸不以为意:

谦逊、淡泊名利。

7、看电影的路上:

突出鲁迅先生的礼让,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8、休息:

突出“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9、工作时间(详写):

写一天的时间安排,突出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表现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情怀;

10、吃鱼丸(详写)包书:

突出“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表现鲁迅先生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深入实际的严谨品质;

11、病中工作(详写):

突出鲁迅病情的严重,表现他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二)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

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因为本文不是一般的记叙文,各个部分的叙写是以作者不可遏止的情绪来串联的,所以学生可能无法把握。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进行归类。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提供参考:

神情姿态:

“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对待青年:

严格要求,深切关爱。

对待亲人:

简单随和,关爱有加。

工作习惯:

“工作时间”,不同寻常,忘我精神,无私奉献。

日常琐事:

“吃鱼丸”,包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可以说,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

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五、课堂检测:

课本14、16页上的两个问题。

六、教师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

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字词;

(全班)2、完成课本旁批中的问题。

(前25名学生)

七、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神情姿态:

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平凡伟大

可亲可敬

忘我精神,无私奉献。

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细节

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

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

这是从内容而言,只要学生能找到这样的细节,有自己的感受即可。

因此难度不大,也不必有意增加难度。

(一)鲁迅的笑声。

本文中有多处,例如文章开头: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二)鲁迅的走路。

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三)鲁迅的慈爱。

主要体现在鲁迅对海婴的日常小事上。

(四)鲁迅的严谨。

在“吃鱼丸”一事上,可以看出他的严谨。

用许广平先生的话说是,“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

三、品味写法:

(一)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情预测:

这个问题不会太难。

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写法,学生一般会有比较直观的了解。

可以从学生阅读的直接感受出发,探讨这个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

大量细致地记叙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有以下几个好处:

1、更真实。

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

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

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

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3、更真挚。

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

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写到海婴的“明朝会”,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4、更有趣味。

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

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

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

“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板书:

琐事,正面描写)

(二)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

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作用一样吗?

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入本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侧面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

对学生来说,难度增加了一些,但因为有第一个问题的铺垫和比较,这个问题也可以比较顺利的解决。

学生思考讨论。

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

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

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

而且,海婴的无知、无忌,也与大人的内心的担忧形成对比。

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

例如,写许广平的忙碌,对客人的招待,寄邮件等从侧面表现出鲁迅的热情。

侧面描写烘云托月)

四、品味语言

本文值得品味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以放开手来,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找最有感觉的语句来咀嚼,来分析它们在写作方法上的特色。

(一)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第一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习惯,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一个“才”字透露了玄机。

第二句话,主要是写保姆对海婴的吩咐,却也从侧面突出了鲁迅的人格魅力。

海婴年幼,孩子蹦蹦跳跳是特性,但保姆总是要吩咐他“轻一点走”,因为怕吵醒了彻夜工作、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

一个“总是”表现了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二)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

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这是本篇中比较少见的景物的描写。

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很有象征意味。

太阳是明亮的,照着隔院子的人家,照着夹竹桃,也是明亮亮的,景色朴实平常而又十分温馨和谐,成为鲁迅先生的“睡”的背景和衬托。

从本文的“回忆”和“悼念”的特点看,这样的景物描写又别有深意:

在奋斗终身的鲁迅先生身后,我们一定会有光明的世界,一定会有明亮亮的未来。

说出文中的两个细节描写,并说说它表现了鲁迅怎样的品质?

六、小结

两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萧红通过采撷生活细节而描写的鲁迅更可亲可敬,更具有生活的气息。

因此有人说;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感谢萧红,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鲁迅先生的平凡与伟大。

积累有关鲁迅的名言警句。

八、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写鲁迅先生的琐事以小见大

侧面描写写“我”、海婴、许广平、保姆

写环境(太阳、夹竹桃)烘云托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