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247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docx

东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

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自然生态条件。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境流入渤海。

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总面积8243平方公里,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206天,≥10℃积温约4300℃,年平均降雨量555.9mm。

土地总面积1188.49万亩,其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分别为564.17万亩和451.74万亩,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47.47%和38.01%,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市人均占有土地6.72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6倍;海岸线长412.67公里,滩涂面积约180万亩。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汇带,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重生态界面,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汇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天然和人工等多种生态系统交错分布,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得天独厚条件。

同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为多层次、立体化推进农业生态保护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

2、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东营市是国家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唯一叠加区域。

全市目前共有人口205.5万,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76.3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财政总收入499.96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25元,分别是2005年的1.83倍和2.2倍。

“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支持“三农”资金35.7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9倍。

东营市辖东营、河口2个区,广饶、垦利、利津3个县,共有40个乡镇街道,其中14个街道、23个镇、3个乡。

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25位。

3、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在确保粮棉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已逐步形成了畜牧、渔业、林果、蔬菜、花卉和休闲观光农业六大优势产业。

2011年,全市粮食面积177.5万亩,总产81.57万吨;棉花面积199.56万亩,总产14.91万吨;瓜菜面积33.55万亩,总产146.2万吨;肉蛋奶总产量72.2万吨,实现总产值58.89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0.2%,全市人均肉类、蛋类、奶类占有量分别列全省第2位、第2位和第1位,全市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93%,肉禽标准化饲养量达到98%以上,奶牛、肉牛、生猪标准化饲养量达到95%以上,肉羊标准化饲养量达到90%以上;渔业养殖面积18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8.16万吨,实现总产值58.57亿元,建有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区5处,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区10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30处,面积55万亩,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2处,面积20万亩;全市经济林总面积30万亩,速生丰产林面积33万亩,种苗花卉面积3.4万亩,林草、林菜、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发展迅速,达到2.8万多亩。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7:

71.6:

24.7,农林牧渔结构为45.4:

1.0:

29.8:

23.8。

一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迅速,现代农业园区大批崛起。

全市已建成特色水产养殖总面积185万亩、高标准畜牧园区872处、优质棉花基地1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60万亩、黄河口优质冬枣基地24万亩、速生林基地40万亩、种苗花卉产业基地7个以及85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包括年产15万吨的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园、2个万头奶牛标准化园区和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成为了全省重要的棉花、蔬菜、禽肉、水产品等生产出口基地,具有黄河三角洲地域特色、生态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明显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东营市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原则,深入实施“531工程”,通过争取财政贴息资金、招商引资、银企对接、动态监管、成立产业化协会等措施,扶优、扶大、扶强优势产业,截至2011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3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5家,形成了畜禽水产产品加工、果蔬食品加工、粮棉油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带动了农业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带动了75%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吸纳6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的原则,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1122”工程,开展市级示范社建设行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截至2011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20家,范围覆盖了粮棉、蔬菜、畜牧、水产、林果、农机等产业,资产总额9亿多元,入社农户5.6万户,带动农户19.5万户。

三是开展认证农产品知名品牌,着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生命、品牌就是效益”的理念,大力实施特优农产品市场开拓工程,加强特优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原产地保护,目前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319个,中国、山东名牌农产品22个,驰名、著名农产品商标19件,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创出了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虾皮、黄河口冬枣、华誉中草药肉食鸡等20多个黄河口特优农产品品牌。

多次组织到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温州、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举办特优农产品推介会、新闻发布会等,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构筑起了多元化的市场销售体系,形成了以亚洲市场为主、遍布欧美、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格局。

四是加大农产品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制定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考核办法》,积极推进农业标准、检测检验、执法监督三大体系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上,制定实施了地方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91项,基本形成了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上,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检验检测机构和乡级(批发市场、企业)自检实验室,检验检测范围已覆盖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农业环境检测项目,共91个产品的1022个检测参数。

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上,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59万亩、认证产品366个,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

建成了两个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7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14处放心蔬菜生产基地。

在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上,建立起了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管理办法,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和监督抽查具体落实到乡镇(街道)。

建立了以“检测、监控、监管、服务”为一体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在乡镇(街道)、标准化基地和超市建设了60个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大型农资店建设了80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配备了检测仪器和监测车辆,为实现“快速、准确、科学、有效”的监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实施了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和农资连锁配送监管制度,创建了20个主体配送中心,120个放心农业投入品直供点,实现了配送中心网络全覆盖,增强了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

目前,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良好态势,省、市检测合格率均居全省前列。

(二)生产现状

1、优势产业区域布局。

一是绿色种植业。

截至2011年底,全市粮食总产量16.31万吨、总产值17.13亿元,棉花总产量14.91万吨、总产值41.76亿元,蔬菜146.2万吨、总产值30.6亿元,已逐步形成“四带六基地十园区”互融发展的新格局。

“四带”即南部高端优质粮食、蔬菜产业带、中西部无公害优质粮食、蔬菜产业带、中部高产优质水稻产业带和北部盐地高产优质棉花产业带。

二是现代林业。

重点围绕速生林、特色果品、种苗花卉和桑蚕等主体产业,实施了“十大工程”,全面提升林果产品质量,扩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等优质林果产品生产和供应。

截至2011年底,全市经济林总面积30万亩,速生丰产林面积33万亩,种苗花卉面积3.4万亩,林草、林菜、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发展迅速,达到2.8万多亩。

三是生态畜牧业。

截至2011年底,全市肉蛋奶总产量72.2万吨,实现总产值58.89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0.2%。

根据全市畜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等条件,确定了畜牧业“一区、双带、六片”的总体规划建设布局。

“一区”即现代畜牧业开发区。

规划面积55万亩。

“双带”即北部沿黄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带和南部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带。

“六片”即沿黄肉牛产业优势区、沿海奶牛产业优势区、北部肉羊产业优势区、优质牧草产业优势区、中部生猪产业优势区和肉禽产业优势区。

四是现代渔业。

截至2011年底,全市渔业养殖面积18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8.16万吨,实现总产值58.57亿元,建有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区5处,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区10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30处,面积55万亩,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2处,面积20万亩。

整体规划建设了“三带七区”的产业发展布局。

“三带”即浅海养殖带、滩涂养殖带和淡水养殖带。

“七区”即浅海养殖区、海参高效生态养殖区、海水虾蟹生态养殖区、沿黄大闸蟹精品养殖区、“上农下渔”综合养殖区、淡水特色养殖区和设施渔业区。

五是休闲观光农业。

截至2011年底,我市共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区43个,其中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3个,AA级旅游景区7个。

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6.3万亩,已建成面积12.2万亩,固定从业人员3131人,年经营收入2.3亿元,带动农户2.13万户。

重点建设了七大农业休闲观光区,即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区、城郊农业休闲观光区、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区、盐地农业休闲观光区、军马文化农业休闲观光区、沿黄农业休闲观光区和滨海生态渔业休闲观光区。

2、发展优势。

综观两个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涵盖了6市19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也涵盖7市51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战略在东营叠加融合,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在两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加快,成就卓著,为全面实施黄蓝两大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区位优越。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东营市)区位优势明显,北邻京津冀,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都市圈,有利于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国内长三角、京津唐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

作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在广泛接受农业科技辐射、扩大农业交流合作、集聚农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农业投资、开拓农产品市场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条件,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优势比较突出。

二是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东营市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利用条件。

全市人均占有土地6.72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6倍;有451.74万亩未利用土地,其中万亩以上成片土地335万亩,未利用土地中有130万亩可开发为耕地,同时黄河每年还可新淤土地1.5万亩左右。

在可被开发利用的130万亩耕地后备资源中,约有40万亩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在西、中部以及沿黄河两岸地带,约90万亩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部分耕地后备资源可通过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改造成为质量较高的耕地,实现净增耕地65万亩。

随着沿海防潮体系的建设,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丰富的土地资源是东营市吸引农业生产要素聚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核心优势。

三是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汇带,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重生态界面,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汇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天然和人工等多种生态系统交错分布。

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气清新,是我国东部地区少见的相对洁净之地,市域东部、北部及东北部区域,地广人稀,方圆数十平方公里无村庄、无大型污染源,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得天独厚条件。

同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为多层次、立体化推进农业生态保护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

四是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基础良好。

1、优势农产品特色鲜明。

从特色农产品区域看,东营市特色农产品发展优势突出,是国家和省确定的优质粮棉菜基地与畜禽养殖基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已被山东省列为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基地、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基地、珍稀菇类优势区、山东半岛高端禽肉产品出口加工区、沿高速公路奶牛健康养殖区、沿黄肉牛肉羊高质高效产业区、现代渔业示范基地等。

2、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到2010年,全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534个,其中实施土地开发治理项目267个,累计开发治理土地面积350.3万亩;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31.92万千瓦,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56.7万亩,灌溉水利用率达到5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

3、农业园区的发展为高效生态农业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

到2011年底,全市共建成各类农业园区85个;建成闲观光农业园区43个、高标准畜牧园区872处。

4、规模化、标准化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全市建成优质专用小麦基地6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150万亩、水产标准化养殖区174.29万亩。

在此基础上,建成华誉中草药肉食鸡、驰中蔬菜等7个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区,成为全省重要的棉花、蔬菜、禽肉、水产品等生产出口基地。

5、农产品品牌培育成效显著。

突出“名优特”农产品发展,加强商标注册和质量认证,积极争创名牌,培育形成了“黄河口”系列优质农产品品牌20多个,注册农产品商标319件,有22种农产品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6、循环农业发展有了较好基础。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发展食用菌生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大力推广沼气、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四位一体”组合模式,以及“牛(猪、禽)—沼—粮(果、菜)、“上农下渔”等模式,较好地控制了农业农村部分面源污染。

7、农产品市场多元化结构基本形成。

到2010年,全市已建成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3个,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5个,蔬菜专业批发市场8个,年成交额达到28亿元。

鲁北畜产品批发市场和北岭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3、潜力分析

一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东营市在更大范围寻求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配置,并将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建立在地缘经济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于其具有优势互补、集聚效应、成本降低和整体利益提高等特点,成为现代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大趋势。

通过扩大开放,积极主动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更大规模地发展对外贸易,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将不断提高黄河三角洲(东营)开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对内实行“合纵连横”,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加强区域合作,加快与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及济南城市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战略协作,使黄河三角洲(东营)开发建设融入各个经济区域宏观战略布局之中,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共同发展。

二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把黄河三角洲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构筑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着力构建优质粮棉、果蔬、水产等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这标志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在政策、资金、人才等各项发展要素将进一步向该区域倾斜。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大型生态增养殖渔业区,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滨海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海洋服务业。

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和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

特别是农业部与山东省政府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将为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是生态农产品市场需求日趋增大。

东营市2010年底常住人口202万人,日常生活中每年需消耗粮食约24.6万吨,油1.5万吨,蛋2.3万吨,肉3.2万吨,蔬菜18.5万吨,水产品1.1万吨,加上周边区域市场需求,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十分强劲。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96元,仅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4183元。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消费方式与观念日渐转变,生态农产品价值逐步得到市场认可,对生态产品需求日趋升温,“三品一标”农产品消费需求强劲,乡村旅游、乡情体验、观光采摘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倍受城市人青睐。

4、制约因素

一是淡水资源匮乏。

东营市水资源主要由当地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客水资源三部分组成,其中,地表水资源在50%、75%保证率时可利用水量分别为10800万立方米和864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可开采量为8500万立方米;客水资源主要是黄河水、小清河水和支脉河水。

根据2010年2月山东省水利厅、山东黄河河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山东境内黄河及所属支流水量分配暨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通知》(鲁水资字〔2010〕3号),山东省水利厅《关于明确山东省主要跨设区的市河流及边界水库水量分配方案的通知》(鲁水办字〔2010〕3号)精神,东营市现状年在50%、75%保证率时的供水量分别为10.41亿立方米、10.10亿立方米。

需水量主要由生活需水、生产需水和生态需水三部分组成。

东营市50%和75%保证率的需水量分别为120744万立方米和134108万立方米。

由此也计算出,在50%和75%保证率下,全市缺水量分别为16675万立方米和33091万立方米。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水量将会进一步增加,缺水问题将日益突出,淡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二是农业公共服务能力较低。

突出表现为:

一是农业灌排体系不完善,已建的排灌工程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

二是田间工程不配套,高效节水设施严重不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不到全省(0.55)平均水平。

农田灌溉普遍采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等方式,加之排水配套工程建设跟不上,导致地下水位埋深浅,土壤次生及原生盐碱化严重,从而形成盐碱化—引水压碱—盐碱化的恶性循环。

三是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少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设置不完善,技术推广人员不足,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服务缺位。

二、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这一大局,以全面提高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规划布局合理、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管理机制完善、生态良好、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使之成为特色优势产业聚焦发展的核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样板区、农业自主创新的先导区、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验区和农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行区,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亮点、探索路径、提供经验。

(二)目标任务。

力争到“十二五”末,根据区域自然优势和产业布局,重点打造20个以上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优先支持100个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市场、示范农技服务组织发展,通过示范带动,全市农业园区化率达到55%以上,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产区高出20%以上,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周边农民高出30%以上。

三、项目建设布局和内容

(一)区域布局

根据我市已确定的南部集约化高效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区、中部城郊型农产品生产与休闲观光区、北部盐地品牌农产品生产与生态保育区、沿海滩涂海珍品健康养殖与生态保育带“三区一带”四大功能区的的总体布局和“以项目带园区,以园区兴产业”的发展思路,按照“立足实际,适度超前,面向未来”的要求,遵循优势产业原则、科技先导原则、机制创新原则、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和项目、资金、科技整合集中原则,围绕优质粮棉、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休闲观光农业、园林和花卉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2012-2014年,全市规划建设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东营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东营市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区、广饶县新潍高路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区、广饶县孙武湖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广饶县30万亩优质粮示范区、广饶县花官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东营区牛庄现代农业示范区、东营区南二路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东营区龙居生态林业示范区、垦利县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垦利县永安10万亩淡水养殖示范区、垦利县胜坨优质水稻示范区、垦利县黄河口优质棉花产业示范区、利津县沿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利津县中部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利津县汀罗现代农业示范区、利津县刁口现代渔业示范区、河口区黄河故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区、河口区澳亚现代牧业示范区、河口区新户现代渔业示范区共22个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覆盖我市三县两区和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东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和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三大示范区,核心园区总面积突破100万亩。

在22个先行区内重点扶持发展88个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市场及示范农技服务组织作为示范支撑项目,总投资176.29亿元。

按工程项目类别分,示范园区建设项目47个(总投资110.21亿元),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6个(总投资28.16亿元),示范企业建设项目17个(总投资33.69亿元),示范市场建设项目3个(总投资1.65亿元),示范农技服务组织建设项目5个(总投资2.59亿元);按产业类别分,粮棉业项目10个(总投资5.63亿元),食用菌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42.1亿元),蔬菜业项目8个(总投资5.57亿元),休闲观光农业项目11个(总投资10.12亿元),畜牧业项目7个(总投资33.4亿元),水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14.94亿元),园林、花卉项目4个(总投资5.15亿元),综合类项目18个(总投资54.28亿元)、其它类项目4个(总投资5.1亿元)。

(二)分区建设重点

1、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园区位于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占地9.53万亩。

园区规划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题,以资源高效集约利用与农业功能全面开发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探索建立“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新模式,创建生态、高效、智慧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按照“一城、五园”即生态科技城、种苗花卉产业园、都市农业示范园、循环乳业产业园、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园、农林产品综合物流园规划布局,配套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

通过土地整理、水电路配套工程等支撑项目,依托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科院等大院大所,整合市高效生态农业公司、东营菁华现代林业公司、东营支脉河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山东大地乳业公司,重点建设10个项目。

计划总投资34.1亿元,建成后可实现产值70.11亿元,实现利税4.81亿元,直接提供近8000个就业岗位。

示范项目:

高效能现代化温室项目,在二分场建设8万平方米温室大棚,并完成道路、场地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

中科荣丰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在二分场建设世界领先的食药用菌联合研发中心、生产加工中心、文化传播中心,打造集食药菌种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品牌营销、文化展教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标准化苗木繁育基地项目,在三分场建设,计划植树288.6万株,动用土方111万方,主要建设耐盐碱树种种质资源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