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317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机工程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机工程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机工程学.docx

《人机工程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机工程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机工程学.docx

人机工程学

第1课 让技术人性化的科学——人机工程学

在一些好莱坞的科幻大片里,未来的世界充斥着生硬冷漠的巨型建筑、和横行无阻的巨无霸机器人,人类成了一群柔弱渺小的蝼蚁,面对自己的造物一边作无力的挣扎,一边也对此前的技术狂热作绝望的反省。

另一方面,我们也见到近来有些厂商,尤其在计算机和家具产品领域,把“以人为本”、“人体工学”的设计作为产品的特质来重点宣传。

如何让技术的发展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产品和环境的设计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涉及到本文所要介绍的人机工程学。

1什么是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人机工程学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发源,又面向更广泛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是因为人机环境问题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普遍性的问题。

其发源学科和地域的不同,也引起了学科名称长期的多样并存,在英语中,主要有Ergonomics(欧洲)、HumanEngineering(美国)等,在汉语中,则还有“人类工效学”、“人类工程学”和“人体工学”。

我国一般把“人类工效学”作为这个学科的标准名称,不过笔者更喜欢“人机工程学”的叫法,比较起来,前者指明人类和工效的研究是学科的主要内容,但后者更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在于人机关系,也更适合学科目的的丰富内涵。

2人机工程学在二战时期的迅速发展

  人机工程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性质。

所有这些思想和方法经过长期和零散的酝酿,在二战时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此也奠定了人机工程学被视为成熟的现代学科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受到重视并被视为工业的推动力之一。

这种情形的发生,是因为战争中复杂武器的发展,使得人机协调问题的突然激化。

例如空战和歼击机提出对飞行员的体能和智能要求,使得人员的选拔和培训难度不断增大,促使在飞机的仪表显示、操纵工具和飞行员座椅等部件的设计中,不得不加大对人的因素的考虑,进而带动了有关的技术和方法的迅速发展。

  人机工程学作为一个工程学科,其研究常常是围绕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展开,例如由于航空航天活动对人类生理适应性和工作能力的挑战,促进了航空航天医学的发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也较早设立了人机环境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由于工业生产中职业病的广泛危害,在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也开展了包括坐姿作业导致的肌肉骨骼劳损、粉尘污染致癌等职业病学的研究,同时也就涉及到作业姿势,作业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人机工程学的研究。

3我们身边的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人的工作,有趣的是,其许多原理认识之后常常显得非常浅显,而认识之前又常常难以发现或者易于忽视。

  就日常的熟悉程度,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青少年的学习姿势和近视眼问题。

为了防止青少年写字时驼背和近视眼,人们曾设计出各种姿势纠正器具,来限制弓腰,使学生写字时保持直坐姿势。

这些器具也许会吸引家长掏腰包,但我要怀疑它们是否会得到学生的欢迎。

难题实际上在于,人的眼睛是向前长在脸上的,而不是向下长在下巴上的,而人的眼睛又倾向于对对象作正面的观察。

这样,看作业本就就要求面部向下倾斜,这时要挺直脊柱,必然导致颈部弯曲角度的加大;如果又要挺胸又要直颈,学生就只好使劲向下撇眼睛。

对此王小波在《白银时代》里有一段生动的描写:

“只要不是工间操时间,我们都要挺胸垂着头写稿子,那样子就像折断了颈骨悬在半空中的死尸。

长此以往,我们都要像一些拐杖了。

”所以相比之下,在作业中自然形成的适度的驼背姿势,把这个角度的扭曲交由脊柱、颈部和眼睛来共同分担,倒可能是更适合人的生理特性的姿势。

这个问题合理的解决办法之一,是让桌面具有适当的斜度,及椅座具有所谓瀑布形的前缘,总之某种姿势的自然形成,是离不开相应的桌椅设计为诱导和支持的。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操作计算机的上机姿势中。

在现行的上机条件下,操作员常常是手臂向前悬空着来操作键盘和鼠标的。

手臂的悬空形成了肩颈部的静态疲劳,使得操作员不便背部后靠在椅子靠背上作业(后靠姿势会加大悬空的手臂的前伸程度,从而增大肩部所需的平衡力矩,加快肩颈部的疲劳),而当操作员脱离靠背又手臂悬空时,体重就全部需要由脊柱来承担,其结果或者是腰背的疲劳酸痛,或者是腰肌放弃维持直坐姿势而塌腰驼背,或者是把手腕抵在桌沿而引发腕管综合症。

如此等等,使得计算机操作员的作业姿势,大都不是打字教科书中推荐的正确姿势。

这里问题的关键和前面类似,即如果书本推荐的正确姿势没有适当设计的桌椅的支持,就会是一种费力的姿势,而各种错误的姿势由于其省力而易于维持,便会成为人们事实上的作业姿势。

  在一些计算机教育的报道中,我们见到儿童趴在与其身材不适的电脑台上,眼睛凑得很近地操作计算机,这样的“电脑从娃娃抓起”,后果会不会是电脑职业病从娃娃得起呢?

对于计算机作业姿势和作业环境,笔者已在因特网上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站点()来加以分析和讨论。

  再举一个人体测量学的例子,在一些大客车座椅,或者老板椅的靠背上部,都有一道鼓起来的凸包。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个凸包常常是顶在后脑勺,使得当身体后靠在椅背时,不得不稍稍低头。

从设计上来说,这道凸包本来是用来垫靠颈部的凹处,使人的头颈更舒服的。

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这些座椅的设计和生产直接从国外引进,而生产者又没有有关的常识,尺寸上完全照搬。

由于中国人的身材较西方人小,结果西人垫颈的凸包就顶住了我们的后脑勺。

4人机工程学在中国

  在中国,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在本世纪30年代开始即有少量和零星的开展,但系统和深入的开展则在文革以后。

1980年4月,国家标准局成立了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一规划、研究和审议全国有关人类工效学的基础标准的制定。

1984年,国防科工委成立了国家军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这两个技术委员会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发展。

此后在1989年又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再在1995年9月创刊了学会会刊《人类工效学》季刊。

  虽然人机工程学在中国已有所进展,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非常落后。

中国在人力资源方面是相对充裕和廉价的,象“王铁人”这样的劳动楷模,就其奉献精神和坚强意志固然让人钦敬,而在人机工程学角度看来,却体现出技术的落后和对人力的滥用。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工作条件、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对产品的人机工程特性也会日益重视,本文开篇谈到一些厂商把“以人为本”的、“人体工学”的设计作为产品的卖点,也正是出于对这种新的需求取向的意识。

  笔者有一次在北京图书馆复印国际人类工效学专业杂志《Ergonomics》的几篇文章,旁边有位读者很好奇地问我ergonomics是什么意思,当我告诉他这个词的中文译名是人机工程学或者人类工效学时,对方的反应显然仍是一头雾水。

事实上,在我国不光普通公众,即使理工科的大学毕业生,也大都不太知道这门学科的有关情况。

另一方面,从中国专利局公布的专利授予可以看出,人类发明创造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如何使各种器具变得更省力和方便,虽然人机工程学正是为这类改进提供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但就象前面提到的少儿姿势纠正器一样,大多数发明人显然也缺乏有关的基本知识。

这都反映出人机工程学在我国不仅有待研究和提高,更亟需宣传和普及。

杭州大学朱祖祥教授主编的《人类工效学》教程序言也指出:

“人类工效学工作者除了要努力从事研究工作外,还须向全社会广作宣传。

5二十一世纪的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致力于人与技术之间的协调,分开来讲,则有技术的人性化和人的技术化两个方面。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下一个世纪技术人性化的最大体现将在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用化。

回顾人与计算机交互方式的演变,从利用穿孔纸带输入计算程序,到面对终端机上的字符操作界面,再到个人计算机上的图形界面和多媒体,继而是网络和虚拟现实,界面的日益“友好”或者说计算机技术的日益“人性化”,其实质也就是人机工程特性的不断的提高。

彼尔?

盖茨的《未来之路》和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都向公众介绍过虚拟现实的有关概念和前景,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来说,虚拟现实技术把人类的空间感、行走等感觉和行为功能纳入到人机交互之中,使得人与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自然和没有阻碍。

  在人的技术化方面,一方面人自觉和主动地进行学习、接受训练和选拔,从而获得更大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会被动地和不自觉地接受技术的约束,和形成对技术的依赖,后者例如使用计算器后心算能力的减退,继而使用电脑记事后记忆力的减退。

1997年克隆羊的问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震动,也继而引起了是否要研究克隆人的激烈争论。

从生物科学的发展来看,克隆羊或者克隆人的出现,或者在此时,或者在彼地,但都是技术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而引起笔者更大震动的,是前不久读到的一段英国科学家霍金的言论,记得其大意是:

由于人类社会和技术环境的复杂性的不断提高,使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具有的有限能力和复杂性日益难以适应,因而利用基因技术来改造和提高人类的素质将成为必然的选择。

这个观点意味着人类这个认识和改造的主体,将自觉地将其所发展的技术手段应用于对自身的根本性改造,这将对人类未来的演进带来复杂和深远的影响。

当然,在这样的意义上,笔者和大家一样都还是未被改进的旧人类,所以对这种新的前景也还无从臆测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和技术的人性化相比,人的技术化涉及到社会、文化、宗教层面的争论,或者说涉及到的不同的价值取向的争论,而这样的争论,就越出到科技以外的范畴去了。

第2课 人机工程学和工业设计

人机工程学和工业设计在基本思想与工作内容上有很多一致性:

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产品设计要适合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工业设计的基本观念"创造的产品应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意义基本相同,侧重稍有不同;工业设计与人机工程学同样都是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与物交接界面上的问题,不同于工程设计(以研究与处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为主)。

由于工业设计在历史发展中溶入了更多的美的探求等文化因素,工作领域还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等方面,而人机工程学则在劳动与管理科学中有广泛应用,这是二者的区别。

  工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活动,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同时受环境/社会形态、文化观念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即工业设计是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工业设计的出发点是人,设计的目的是为人而不是产品,工业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三项明确地体现了现代工业设计强调"用"与"美"的高度统一,"物"与"人"的完美结合,把先进的技术科学和广泛的社会需求作为设计风格的基础,概而言之,工业设计的主导思想以人为中心,着重研究"物"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

  人机工程学,在美国有人称之为人类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人因工程学"HUMANFACTORS(ENGINEERING)",在欧洲有人称之为"ERGONOMICS",生物工艺学,工程心理学,应用实验心理学以及人体状态学等待。

日本称之为"人间工学",我国目前除使唤用上述名称外,还有译成工效学、宜人学、人体工程学、人机学、运行工程学、机构设备利用学、人机控制学等。

人体工程不的命名已经充分体现了该学科是"人体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实际上,这一学科就是人体科学,环境科学不断向工程科学渗透和交叉的产物,它是以体科学中的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卫生学、解剖学、生物力学、人体测量学等为"一肢";以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保护学、环境医学、环境卫生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监测技术等学科为"另一肢",而以技术科学中的工业设计、工业经济、系统工程、交通工程、企业管理等学科为"躯干",形象地构成了本学科的体系,从人机工程学的构成体系来看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研究的领域是多方面,可以说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分为职业性和非职业性两类。

职业类指从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活动中对工具、设备、环境进行设计、加工的专业活动,在这个范畴中运用人机工程学以便创造符合人的生理及需求的、高效、优化和完美的"人-机-环境"系统;非职业范畴指自我服务性范畴,如家务活动,休息及娱乐活动等,在这个范畴中,运用人体工程学以便创造出高效率,减少疲劳,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高质量生活。

总而言之,人体工程学不仅有利于专业化分工的专门性创造活动,也有利于人类大的生活领域;不仅适合对生产工具、设备及环境的创造,而且适合人们整个生活、娱乐、休息、工作、学习等各领域。

显然研究和应用人体工程学原理和方法成为工为设计人员所面临的新课题。

  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及其对于设计学科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为工业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

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肌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体重、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发力范围、活动范围、动作速度、频率、重心变化以及动作时惯性等动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肢体感觉器官的肌能特征,分析人在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程度以及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

人体工程学的研究,为工业设计全面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了人体结构尺度,人体生理尺度和人的心理尺度等数据,这些数据可有效地运用到工业设计中去。

  为工业设计中"产品"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

现代工业设计中,如搞纯物质功能的创作活动,不考虑人机工程学的需求,那将是创作活动的失败。

因此,如何解决"产品"与人相关的各种功能的最优化,创造出与人的生理和心理肌能相协调的"产品",这将是当今工业设计中,在功能问题上的新课题。

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规律将设计师在设计前考虑的问题。

  为工业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

通过研究人体对环境中各种物理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分析声、光、热、振动、尘埃和有毒气体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生理、心理以及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序,确定了人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处的各种环境的舒适范围和安全限度,从保证人体的健康、安全、合适和高效出发,为工业设计方法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了设计方法和设计准则。

以上几点充分体现了人机工程学为工业设计开拓了新设计思路,并提供了独特的设计方法和理论依据。

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产品更新,生活节奏紧张,这一切必然导致"产品"质量观的变化。

人们将会更加重视"方便"、"舒适"、"可靠"、"价值"、"安全"、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人机工程学等边缘学科的发展和应用,也必须会将工业设计的水准提到人们所追求的那个崭新高度。

第3课 机械设计与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的特性及工作条件与机器相匹配的科学。

它把人和机器视为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指出机器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使人付出适宜的代价后可获得整个系统的最佳效益。

人机工程学不仅涉及到工程技术理论,还涉及到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以及劳动卫生学等。

认真研究这门科学,可以创造出最佳设计和最适宜的条件,使人机实现高度协调统一,形成高效、经济、安全的有机系统。

  1 人机匹配与人机系统总体设计

 人机匹配是指人的特性与机器特性的适当配合。

在人机系统中,人是系统的主体,机器是人创造出来的,机器当然应该适应人的特点。

如操作空间应与人体外形测量尺寸相适应;操作机构应与人的形体和最佳用力范围相适应,指示仪表及信号应适合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常规要求等。

 操纵机构是人将信息传给机器的工具。

因为人输出信息的部位(口、手、足等)不同和操作要求不同,所以操作机构的种类也很多。

在设计时要考虑机器的动作方向、阻力、速度和安全等因素。

如果操纵机构的运动方向与被控制对象的运动方向及仪表显示方向保持一致,操作就会准确及时;也可简化培训过程,改善调节的速度和精度,并减少事故。

操纵机构存在摩擦、弹性、粘性和惯性等阻力是必要的,这可以产生“操纵直接感觉”,使操作连贯,减少振动和过载造成的干扰,保证操作控制的准确性。

 控制动作分为行程调节和微量调节。

行程调节可使控制器迅速接近所需位置。

微量调节则使控制器准确地置于所需位置。

设计时应使操纵机构与仪表显示的位移有合适的比率。

 在仪表指示设计中,视觉显示装置最多。

人的正常视距为46cm~71cm,视角为39°~41°。

仪表应设置在操作者正面视野内,最佳视距为50cm~55cm;重要仪表不得超出40°视角的范围,常用仪表必须在30°视角内。

仪表高度最好与眼睛相平,上下视线在10°~45°范围内。

指针刻度间距摆角不得小于10°,指针的宽度为1.0mm~2.5mm,并应贴近刻度盘表面,以减少误差。

当有多个仪表并列时,其正常位置变化所对应的指针方向应该相同,闪光信号不要太多,闪光频率以0.67Hz~1.67Hz为宜。

 由于作为人机系统主体的人有易出错误的特性,除通过训练提高其可靠性外,在操作机构和指示仪表设计中还需采取安全措施,以防偶然错失而造成严重后果。

预防方法很多,常用的有顺序自锁、锁定、阻尼、槽卡、定向、定位等物理方法。

 综上所述,以装运设备为例,当总体设计时就应考虑以下几点:

①1.60m~1.90m身高的驾驶员操作位置有最佳选择,既有合适的操作空间,也有足够的自由空间;②转向机构、液压操纵杆、制动器和踏板等操作机构的排列布置,对于驾驶员应是最方便、最舒适的区域;③应有与机器性能相适应的操作特性和制动力最佳值范围,为改善操作进程,可配备导向辅助装置;④操作者的脚、头、手臂各部位有足够的运动空间,坐姿应符合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特点;⑤减少机器的振动性及对操作者的噪声危害,要降低和控制振动源和噪声源的强度,必要时可采取个人防振和防噪措施;⑥在操作者所期望的最佳视野,要使视线不被大体积货载遮挡,必要时可偏置操作者及助手的座位。

 应特别指出,良好的视野状况意味着操作工作的安全可靠性,也关系到操作者的舒适程度。

  图1所示为H20型叉车根据人机工程学确定的最佳操作位置。

2 人机结合和人机功能分配

 人与机器的结合形式,依复杂程度不同可分为“劳动者—工具”、“操作者—机器”、“监控者—自动机图1H20型叉车的操作位置器”和“监督者-智能机器”等几种。

机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使其操纵复杂程度提高,对操作者提出了严格要求,操作者的人体功能限制也对机器设计提出了特殊要求。

人机结合的原则改变了传统的只考虑机械性能的设计思想,提出了同时考虑人与机器两方面因素、以获取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的设计思想。

 人体的功能动作具有对称性及协调性。

操作动作的设计应使操作简便、连贯、协调和省力。

在人机系统中,岗位设计要同人机界面设计结合起来。

岗位设计主要应考虑工作空间、工作姿势、座椅型式、工作台面、照明及工具安放位置等合理性;人机界面设计主要应考虑控制装置集中方便、仪器显示明显、人机信息交换迅速及时等。

通过人机结合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人机系统效率。

 通过对人体特性和机器特性的权衡分析,将人机系统的不同功能恰当地分配给人或机器,称为功能分配。

功能分配是提高人机系统效率的关键,例如设计时应考虑人的姿势不同,所能付出的力量也不同;拉力大于提力,提力大于握力,膝部屈曲160°时蹬力最大(人腿输出力值分布见图2)。

此外还应考虑人体无条件反应时间为0.1s~0.15s等。

 纵观人类机械设计史可知,造成产品与人体能力之间不甚协调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在作产品设计时,对人机协调性不够重视,没有认真对待,而是强调人体如何去适应产品。

由于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产品的适应性也是有限的,所以就不可能达到期望的人机协调性。

其二是人类对自身生理特点的认识在逐步深化,认识肤浅时则不能提出作为产品设计的约束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人机系统协调关系的重要性,并使研究工作得以强化。

 综上所述,以装运设备为例,当做人机功能分配时就应考虑以下几点:

①要求付出的体力必须保持在人体生理上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必要时可采用技术性的辅助手段;②身体的运动应符合自然的运动规律,付出的体力应与人体的活动状况相适应;③不得因姿势不当而给人体肌肉、关节、韧带以及心血管系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④显示仪表的选择设计和布置应与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察觉能力相适应。

此外还应注意操作手柄要设计得很灵活,以使操作灵活、简便。

控制按钮的操作力应适当,当手或手指的静重力作用于按钮上时,按钮不应动作,但也不能需施很大劲才能使按钮动作。

只有认真考虑人的因素,才能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才能充分发挥人及机器的功能。

  3 人机系统与环境因素

 人机系统是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工作的。

环境对人机系统的工作效能有很大影响;人机系统对环境也有具体要求。

特别是作为系统主体的人,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更为苛刻。

为了保持系统的高效率、可靠性和持久性,单从不伤害人体的角度来创制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操作者工作的舒适性。

 人机系统的工作环境是多种多样的。

加工机床一般安设在厂房中,它的空间及邻近条件基本是不变的;矿山采掘专用设备在野外工作,经受粉尘污染和风雨袭击比较严重,装运设备用于倒运物料,它与道路状况和装卸条件关系密切等等。

但不管是何种工作环境,人们最关心的是温度、光照、振动及噪声等几个方面。

 温度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表示方式主要是有效温度(ET)、操作温度(OT)、四小时汗率指数(P.SR)和湿黑干球温度(WGBT)等。

人体主观感受的舒适温度与人体主观条件(运动量、穿衣多少、耐热能力等)有关。

客观标准的舒适温度是生理学和医学上认为于人体最适宜的温度:

工作时为19℃~21℃。

休息时为25℃~29℃。

标准温度为21±3℃。

在“工作温度”下,操作者可以安全、健康、有效地工作,故又称为“允许温度”。

生产率与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关系见图3所示。

当温度为20℃、湿度为50%时,生产率为100%(A点);当湿度不变,温度升高至25℃时,生产率下降至80%(B点);当温度升高至40℃、湿度为80%时,生产率下降至65%(C点)。

 工作环境的光线照度与人的感官疲劳和精神疲劳密切相关。

人有舒适度感的基本照度要求是100Lx,一般工作场合为200Lx,精细加工车间为500Lx。

照明光线应均匀,无眩光,光色合适。

对于装运设备特别要注意,司机室应有遮阳装置,避免太阳的直接眩光,并要避免镜面、台面强反射眩光。

当几面开窗有多个阴阳时,应采用控光玻璃来减弱相反方向的入射光,手和身体在台面上的阴影不要造成干扰,以免引起不舒适感觉,产生过早视觉疲劳、工作效率降低和活动能力减弱等状况。

 人体是一个弹性系统,有自己的振动特性(以4Hz~8Hz、10Hz~12Hz、20Hz~25Hz为第1、2、3共振峰),人的各个器官也有自己的共振频率。

例如眼睛的共振频率为20Hz~25Hz,头为25Hz~30Hz,手为30Hz~40Hz,内脏为5Hz~8Hz,神经为245Hz~250Hz。

振动会使人不舒适,降低人的视觉和操作效率,增多失误,尤其发生共振时,可能造成人体疾患。

研制产品时,要通过测试检查,并在设备结构和元件上采用隔振、吸振和缓冲减震等装置,避免达到生理临界范围的机械振动和将冲击传至人体。

噪声是工业中多见的污染因素。

工业噪声主要是由企业内的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