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595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docx

完整版局部解剖学重点

局解各章重点

第一章:

头部

1.面部血管

(1)面动脉:

起自颈外动脉,进入下颌三角,继经下颌下腺的深方,在咬肌止点前缘处绕过下颌体下缘转至面部。

(2)面静脉:

可经眼上静脉、面深静脉、翼静脉丛等与海绵窦交通。

①危险三角:

指从鼻根到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危险三角,此区内面静脉一般无静脉瓣,另外面静脉通过眼上静脉,面深静脉等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感染易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②翼静脉丛:

位于颞下窝内,翼内肌、翼外肌和颞肌之间。

与上颌A分支伴行的V均参与组成翼V丛

2.腮腺咬肌区

界限:

上界——颧弓与外耳道

下界——下颌体下缘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乳突及胸锁乳突肌前缘

3.腮腺

(1)位置与毗邻

上:

颧弓、外耳道、颞下颌关节

下:

下颌角

外:

耳大N、腮腺L

前:

咬肌、下颌支、翼内肌

后:

乳突、胸锁乳突肌、二腹肌、腮腺床

(2)穿经腮腺的结构:

横行:

上颌AV、面横AV、面N

纵行:

颈外A、颞浅血管、下颌后V及耳颞N

由浅入深:

面N、下颌后V、颈外A及耳颞N

(3)腮腺床:

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茎突舌肌、茎突咽肌、茎突舌骨肌)、颈内A、V和后4对脑N(Ⅸ、Ⅹ、Ⅺ、Ⅻ)共同形成。

(4)腮腺鞘:

腮腺咬肌筋膜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

腮腺鞘与腮腺结合紧密,发出间隔伸入腺体将其分隔为许多小叶。

腮腺鞘浅层致密,深层薄弱不完整,腮腺化脓时易形成咽旁脓肿,在切开排脓时注意引流每一个脓腔。

4.上颌动脉:

第一段(下颌段):

自起点处至翼外肌下缘

分支:

下牙槽动脉、脑膜中动脉

第二段(翼肌段):

翼外肌浅面或深面

分支:

咀嚼肌动脉、颊动脉

第三段(翼腭窝段):

从翼外肌两头进入翼腭窝

分支:

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

5.面部间隙

1)咬肌间隙:

位于咬肌和下颌支之间的间隙

有咬肌的血管和N通过

2)翼下颌间隙:

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

有舌N、下牙槽A、V、N通过

6.额顶枕区

层次结构由浅入深:

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其中浅部3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常被合称为“头皮”。

皮肤:

有大量汗腺、皮脂腺,易发生疖肿。

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易出血,但愈合快。

浅筋膜:

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构成,头皮的血管和神经主要位于此层。

帽状腱膜:

缝合头皮时,应将帽状腱膜仔细缝合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此层为颅顶的“危险区”

7.颞区

①由浅入深:

皮肤、颞浅筋膜、颞筋膜浅层、颞筋膜深层、颞肌、骨膜

②颞浅筋膜内血管和神经分为两组耳前组:

颞浅A、V、耳颞神经

耳后组:

耳后A、V、和枕小N、耳大神经后支

8.海绵窦

(1):

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

窦内有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许多相互交通的小腔隙。

(2):

外侧壁由上而下为动眼N、滑车N、眼N、上颌N

窦腔内:

内侧为颈内A,其外侧为展N

第二章:

颈部

1.颈部浅层神经

(1)颈丛皮支:

颈部手术麻醉点

①枕小神经②耳大神经③颈横神经④锁骨上神经

(2)面神经颈支

2.颈筋膜

位于浅筋膜和颈阔肌深面,分浅、中、深3层

(1):

浅层即封套筋膜

形成的结构:

胸骨上间隙、下颌下腺鞘、腮腺鞘、胸锁乳突肌鞘、斜方肌鞘

(2):

中层即气管前筋膜

形成结构:

气管前间隙、甲状腺鞘、咽后间隙、颈动脉鞘

(3):

深层即椎前筋膜

形成结构:

咽后间隙、椎前间隙、腋鞘

3.颈动脉鞘

包绕结构:

①上部颈内动脉

②下部颈总动脉

③全长颈内静脉、迷走神经

4.颈筋膜间隙

(1):

胸骨上间隙

内容:

颈V弓、颈前V下端、胸锁乳突肌胸骨头、L及脂肪等

(2):

气管前间隙

内容:

甲状腺下V、甲状腺最下A、甲状腺奇V丛、头臂干、左头臂V、主A弓

(3):

咽后间隙

(4):

椎前间隙

5.下颌下三角

境界:

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

内容:

面动静脉、舌动静脉、舌N、舌下N、下颌下N节、下颌下腺

6.颈A三角

境界:

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二腹肌后腹围成

内容:

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颈深淋巴结

7.甲状腺

(1)位置:

甲状腺两侧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颈部的前外侧,

上端平甲状软骨中部,下端至第6气管软骨环;甲状腺峡部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面

(2)毗邻(手术切口经过层次):

前面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

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3)甲状腺肿大时,向后内侧压迫喉与气管,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向后外侧压迫颈交感干,出现Horner综合症,即面部潮红、无汗、瞳孔缩小、眼裂变窄、上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

(4)手术注意事项

①:

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上极进行,

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而影响发音

②:

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

端,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致声音嘶哑

③:

甲状腺手术时,保留甲状旁腺

④:

甲状腺最下动脉出现率约为10﹪,手术时应注意。

(5)甲状腺动脉来源

①:

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

②:

甲状腺下动脉起自甲状颈干

③:

甲状腺最下动脉起自头臂干或主动脉弓

(6)喉的神经①:

喉上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

②:

喉下神经喉返神经的终末支

③:

喉返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

(7)甲状腺静脉归属①:

甲状腺上静脉注入颈内静脉

②:

甲状腺中静脉注入颈内静脉

③:

甲状腺下静脉注入头臂静脉

8.气管颈部

(1)位置:

头向侧转时气管随之移动,食管却向反方向移动,故气管切开时应严格保持头正中位,并尽量后仰

(2)气管切开层次: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3)毗邻前面:

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及颈V弓、舌骨下肌、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间隙、第2-4气管软骨前方有甲状腺峡、甲状腺最下A、甲状腺下V、甲状腺奇V丛

9.胸膜顶

前方:

前斜角肌、锁骨下A及其分支、膈N、迷走N、锁骨下V、胸导管颈部(左)

10.椎动脉三角

(1)境界:

内侧界:

颈长肌

外侧界:

前斜角肌

下界:

锁骨下A第1段

尖:

第6颈椎横突

(2)内容:

椎动静脉、甲状颈干、甲状腺下A、胸膜顶、颈交感干、颈胸(星状)神经节

11.Virchow淋巴结

位于左颈根部左侧斜角肌处的淋巴结,食管下部癌或胃癌转移时,常累及该淋巴结,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和锁骨上缘的交角处触到此肿大的淋巴结

第三章胸部

1.乳房后隙

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乳腺癌如侵及此间隙,病变部分即固定于胸前壁而不易移动。

此间隙若感染化脓,则形成乳房后脓肿,切开引流时,须在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

2.乳房悬韧带

名解:

为连于乳房皮肤与乳腺深面的胸肌筋膜之间的许多纤维组织小束,对乳房起固定作用。

乳腺癌时,淋巴回流受阻引起乳房水肿和乳房悬韧带变短,使皮肤呈现“橘皮样”改变。

3.乳房淋巴回流

①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汇入胸肌L,是乳房淋巴回流主要途径

②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L和锁骨上L

③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L

④内下部的淋巴管注入膈上L,并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⑤深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间L

⑥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相交通

4.肋间血管、N在肋沟处的排列

从上到下为:

肋间后V、肋间后A、肋间N

5.实施胸膜腔穿刺术(抽液)经过结构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壁肌、肋间肌、胸内筋膜、壁胸膜

6.胸肋三角与腰肋三角

胸肋三角:

在肋部与胸骨部之间,有一个三角形区,仅有胸内筋膜及腹内筋膜覆盖而无肌纤维,有腹壁上血管和淋巴管通过

腰肋三角:

位于腰部和肋部之间,此三角前方与肾相邻,后方有肋膈隐窝,肾手术时应注意,以免撕破壁胸膜引起气胸。

注:

胸肋三角与腰肋三角皆为膈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腹腔脏器可经此突入胸腔,形成膈疝

7.腔静脉孔:

平第8胸椎下腔V及右膈N的分支通过。

食管裂孔:

平第10胸椎有食管和迷走N前、后干,胃左血管的食管支和肝后部淋巴管通过。

主A裂孔:

平第12胸椎有主A和胸导管和胸壁淋巴管通过。

8.肺韧带与胸膜腔

肺韧带:

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的双层胸膜

胸膜腔:

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形成的潜在性间隙

9.肺根结构的排列

由前向后:

上肺V、肺A、主支气管和下肺V

由上向下:

左肺根为左肺A、左主支气管、左肺静脉

右肺根为右肺上叶支气管、右肺A、右肺中下叶支气管和

右肺V

10.纵膈侧面观

左侧面观肺根前:

左膈N、心包膈血管、前下方为心包隆凸

肺根后:

胸主A、交感干、内脏大N、左迷走N

右侧面观肺根前:

右膈N、心包膈血管、前下方为心包隆凸

肺根后:

奇静脉、交感干、内脏大N、右迷走N、食管

食管上三角:

左锁骨下A、主A弓与脊柱围成的三角,其内有食管上份和胸导管

食管下三角:

由胸主A、心包和膈围成,其内有食管下部

11.上纵隔前层:

胸腺、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中层: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

后层:

气管、食管、胸导管

12.上腔静脉

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一胸肋结合处汇合而成,左侧有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

13.头臂静脉

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

14.动脉韧带

连接于主A弓凹侧和左肺A起始部之间,为胚胎时期A导管闭锁后其遗迹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索,若出生后1年内动脉导管尚未闭锁,为先天性A导管未闭。

15.动脉导管三角

边界:

前界:

左膈N后界:

左迷走N下界:

左肺A

内容:

A韧带(导管)、左喉返N、心浅丛

A导管三角是手术寻找A导管的标志。

16.气管胸部

前方:

胸骨柄、胸腺、左头臂V、主A弓、头臂干、左颈总A、心深丛。

17.下纵膈

前纵隔:

胸腺下部、纵隔前L及疏松结缔组织

中纵隔:

心、心包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膈N、心包膈血管等。

后纵隔:

食管、胸主A、胸导管、奇V、半奇V、副半奇V、迷走N、胸交感干、纵膈后淋巴结等

18.心包

心包后方邻:

主支气管、食管、奇V、半奇V、胸导管、胸主A

心包窦心包横窦:

升主A、肺A干与上腔V、左心房前壁之间。

心包斜窦

心包前下窦:

心包前下窦是心包腔的最低处,心包积液首先积聚于此,为穿刺的安全部位。

19.食管胸部

前方:

气管、气管杈、左主支气管、左喉返N、右肺动脉、迷走神经的食管前丛、心包、左心房、膈

食管后隐窝:

在肺根以下,右纵膈胸膜被覆食管的右侧,并深入食管与奇V和胸导管之间而形成食管后隐窝,故经胸做食管下段手术时可能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

20.胸主动脉

右侧有奇静脉和胸导管

21.纵膈间隙

胸骨后间隙:

胸骨后方、胸内筋膜之间,下方至膈。

气管前间隙:

位于上纵隔,气管和气管杈与主A弓之间

食管后间隙:

食管与脊柱间的潜在间隙。

内有奇V、半奇V、副半奇

V、胸导管、胸主A、右肋间后A、疏松结缔组织。

第四章腹部

1.浅筋膜

腹壁下部(脐平面以下)分两层:

浅层:

Camper筋膜,富含脂肪,与股部浅筋膜相延续

深层:

Scarpa筋膜,在中线附着于白线,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着于股部阔筋膜,向内下与阴囊肉膜和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相续。

2.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结构

腹股沟管浅环、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耻骨梳韧带、反转韧带、腹股沟管前壁、精索外筋膜、腹直肌鞘前层

3.腹横筋膜形成结构

腹直肌筋膜、腹股沟管后壁、腹股沟管深环、凹间韧带、精索内筋膜

4.壁腹膜

在脐以下形成5条皱襞,襞下端和腹股沟韧带上方有6个窝(3对)。

五条皱襞:

脐正中襞、脐内侧襞、脐外侧襞、脐动脉襞、腹膜下血管襞

三对窝:

膀胱上窝、腹股沟内侧窝、腹股沟外侧窝

5.腹直肌鞘

是包裹腹直肌和椎状肌的纤维组织,由三块扁肌的腱膜组成。

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在脐下约4-5cm处,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转向腹直肌的前方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层,其后层的下缘形成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

6.白线和脐环

白线:

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上宽下窄。

脐环:

腹白线的腱膜纤维在脐处环绕脐形成脐环。

7.腹股沟管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约1.5cm处,由肌与腱膜形成的潜在性裂隙,长约4—5cm,与腹股沟韧带平行,内有精索(男)或子宫圆韧带(女)通过。

外口:

腹股沟管浅环,由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此穿入皮下。

内口:

腹股沟管深环,由腹横筋膜形成

腹股沟管前壁:

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

腹股沟管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

腹股沟管下壁: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后壁:

腹横筋膜、联合腱

8.腹股沟三角

由腹壁下A、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围成,三角区内无腹肌,腹横筋膜薄,腹股沟管浅环在此区,是腹前外侧壁的又一薄弱部位,易发生腹股沟直疝。

此区的腹壁层次由浅入深:

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股沟管浅环、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

9.腹股沟区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腹压增加时,腹腔内容物可从腹股沟三角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若从腹壁下A外侧的腹环突出,进入腹股沟管,甚至阴囊,则为腹股沟斜疝。

10.胃床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脾、左肾、左肾上腺、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11.网膜与韧带

(1)网膜是连于胃大、小弯的双层腹膜分大、小网膜

①大网膜:

连接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由4层腹膜折叠而成。

②小网膜:

连接膈、肝V韧带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

的双层腹膜。

肝十二指肠韧带:

右侧的小部分,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

小网膜

右侧为游离缘,其后方是网膜孔

③网膜囊:

前壁:

小网膜、胃后壁、大网膜前2层;

后壁:

大网膜后2层、横结肠系膜覆盖的器官

上壁:

膈腹膜

下壁:

大网膜返折处

左侧壁:

为脾肾韧带、脾门和胃脾韧带

右侧壁:

为网膜孔

(2)胃韧带

肝胃韧带:

为左侧的大部分,是从膈、肝V韧带裂连于胃小弯。

胃脾韧带:

胃大弯连于脾门,内有胃短血管、胃网膜左血管

胃膈韧带:

胃底连于膈下,内有胃后血管

胃胰韧带:

幽门窦后壁至胰头、胰颈

胃结肠韧带:

大网膜前两层直接连接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

12.各器官韧带

肝的韧带:

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肝胃韧带、肝圆韧

带、肝十二指肠韧带

胃的韧带:

肝胃韧带、胃脾韧带、胃膈韧带、胃胰韧带、胃结肠韧带

脾的韧带:

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脾结肠韧带

膈的韧带:

镰状韧带、左右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胃膈韧带、膈

脾韧带、膈结肠韧带、十二指肠悬韧带

13.胃的血管

血管来自行经韧带

胃左A腹腔干肝胃韧带

胃右A肝固有动脉肝胃韧带

胃网膜左A脾动脉末端或其脾支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

胃网膜右A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结肠韧带

胃短A脾动脉末端或其分支胃脾韧带

胃后A脾动脉或其上极支胃膈韧带

14.胃的淋巴循环

胃左、右淋巴结:

收纳胃小弯侧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腹腔L。

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收纳胃大弯侧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脾L和幽门下L。

贲门淋巴结:

收集贲门附近的淋巴,注入腹腔L。

幽门上、下淋巴结:

收集幽门部的淋巴,注入腹腔L。

脾淋巴结:

收纳胃底部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腹腔L。

其他途径:

胃壁内淋巴管有广泛吻合,故几乎任何一处胃癌,皆可侵入其他部位的L。

15.十二指肠

上部后方:

胃十二指肠A、胆总管、肝门V及下腔V

降部内侧:

胰头、胰管、胆总管

前方:

横结肠及其系膜,上半有肝右叶,下半有肠袢

16.十二指肠悬肌

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部深部,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右膈脚,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

17.膈下间隙

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肝上间隙:

右肝上间隙、左肝上前间隙、左肝上后间隙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左肝下前间隙、左肝下后间隙

18.肝门与肝蒂

⑴第一肝门和肝蒂

①肝的脏面较凹陷,左右纵沟之间的横沟称第一肝门;有肝左、右管、肝门V左、右支、肝固有A左、右支、淋巴管、N等出入,这些结构总称肝蒂,行走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②在肝门处,肝左右管常在前、肝固有A左、右支居中、肝门V左、

右支在后

③肝左右管的汇合点最高、肝门静脉的分叉点稍低、肝固有动脉的

分叉点最低

④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胆总管位于肝门静脉右前方、肝固有动脉

的右侧

⑵第二肝门:

在膈面腔V沟的上部,肝左、中、右V出肝处。

⑶第三肝门:

在腔V沟下部,肝右后下V及尾状叶的小V出肝处。

19.肝外胆道

①组成:

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

②胆囊三角:

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胆囊动

脉常于此三角内起自肝右动脉,此三角是寻找胆囊A的标志。

③胆总管

十二指肠上段:

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十二指肠后段:

十二指肠上部后面,

胰腺段:

在胰头后或胰与十二指肠之间后方

十二指肠壁段:

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形成肝胰

壶腹。

20.胰

胰头:

后面有下腔V、右肾V、胆总管

胰颈:

后面有肠系膜上A、V通过,并在此与脾V汇合成肝门V。

胰体:

后方有腹主A、脾V、左肾、左肾上腺

胰尾:

脾切除时不要伤及胰尾

21.肠系膜

肠系膜根:

肠系膜将空回肠附于腹后壁,其在腹后壁附着处称肠系

膜根,起自第2腰椎左侧,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长约15cm。

肠系膜根将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升、降结肠的区域分为左、右肠系膜窦。

左肠系膜窦:

介于降结肠、肠系膜根、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乙状结肠及其系膜之间,向下通盆腔,炎症蔓延。

右肠系膜窦:

位于肠系膜根、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右2/3部之间,近乎封闭,渗出液易积聚。

22.阑尾

(1)体表投影McBurney点: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Lanz点: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

(2)阑尾根部的位置:

回肠前位、盆位、盲肠后位、回肠后位、盲肠下位

(3)阑尾A:

起自回结肠A,行于阑尾系膜的游离缘。

(4)化脓性阑尾炎,细菌怎样进入肝?

阑尾V→回结肠V→肠系膜上V→肝门V→肝门V左、右支→肝

23.腹膜后隙

位于腹后壁,介于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上至膈,经腰肋三角与后纵隔相通;下至骶岬,与盆腔腹膜后间隙相通。

内有胰、十二指肠大部、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腹部大血管、N和L等。

24.脊肋角或肾角。

肾门的体表投影,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

25.肾

(1)毗邻内侧:

左有腹主A、右有下腔V

(2)肾门:

肾内侧缘中部凹陷处,有肾血管、肾盂

N和淋巴管等出入

(3)肾蒂由前向后:

肾V、肾A、肾盂

由上向下:

肾A、肾V、肾盂

(4)肾段:

每条肾段A分布的肾实质区域称肾段。

共5段,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后段

26.右输尿管的外侧(右侧)

盲肠后位或回肠后位阑尾炎易累及右输尿管。

27.几个毗邻关系

腹主动脉右侧:

下腔V左侧:

左腰交感干

下腔静脉左侧:

腹主A

腰交感干左侧:

与腹主A相邻右侧:

被下腔V所覆盖

第五章盆部与会阴

1.盆膈

组成:

盆膈上筋膜、肛提肌和尾骨肌、盆膈下筋膜

盆膈裂孔:

盆膈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仅在其前方两侧肛提肌的前内侧缘之间留有一狭窄裂隙称盆膈裂孔

肛提肌腱弓:

耻骨体盆腔面到坐骨棘的闭孔筋膜呈线性增厚,称肛提肌腱弓,为肛提肌和盆膈上、下筋膜提供起点和附着点。

2.盆筋膜

分盆壁筋膜、盆脏筋膜、盆膈筋膜

(1)盆壁筋膜:

覆盖于盆壁内表面,包括骶前筋膜、梨状肌筋膜、闭孔筋膜等。

(2)盆脏筋膜:

盆壁筋膜向盆腔脏器表面反折,呈鞘状包裹脏器形成。

包括筋膜鞘、筋膜隔及韧带等。

筋膜鞘:

前列腺鞘、膀胱筋膜、直肠筋膜等。

筋膜隔:

直肠膀胱隔、女性为直肠阴道隔、膀胱阴道隔等。

韧带:

子宫主韧带、子宫骶韧带等。

(3)盆膈筋膜

3.盆筋膜间隙

盆壁筋膜、盆脏筋膜与覆盖盆腔的腹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潜在的盆筋膜间隙。

主要包括:

耻骨后隙、直肠旁隙、直肠后隙。

①耻骨后隙(膀胱前隙):

位于耻骨联合与膀胱之间,内有脂肪、疏松结缔组织。

②直肠周隙:

直肠周围的间隙,借直肠侧韧带分为前外侧部(直肠旁隙)和后部(直肠后隙),向上通腹膜后间隙,下方有盆膈封闭。

内有骶前V丛,手术剥离时勿损伤。

4.会阴

广义会阴:

盆隔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呈菱形,其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和耻骨下支、耻骨联合下缘围成。

前方为尿生殖区,后方为肛区。

狭义会阴:

是指外生殖器与肛管之间的软组织。

5.肛门外括约肌

①皮下部:

位于肛管下端皮下

②浅部:

在皮下部上方,围绕肛门内括约肌下部

③深部:

围绕肛门内括约肌上部

6.坐骨直肠窝

又称坐骨肛门窝,位于肛管两侧,为尖朝上,底朝下得锥形间隙

窝尖:

由盆隔下筋膜和闭孔筋膜会合而成

窝底:

肛区的浅筋膜和皮肤构成

内侧壁:

肛门外括约肌、盆底肌、盆膈下筋膜

外侧壁:

闭孔内肌、坐骨结节

7.男性尿生殖区深层结构

(1)会阴浅隙(会阴浅袋):

位于会阴浅筋膜和尿生殖隔下筋膜之间。

内有:

会阴浅横肌、阴茎脚和坐骨海绵体肌、尿道球和尿道海绵体以及海绵体肌,还有会阴A和会阴N。

与阴囊、阴茎和腹壁相通

(2)会阴深隙:

是位于尿生殖隔上、下筋膜之间的密闭间隙。

内有:

尿道膜部、尿道括约肌和会阴深横肌、尿道球腺、阴茎A及N。

尿生殖膈:

尿道括约肌和会阴深横肌与覆盖他们上、下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尿生殖膈

第六章上肢

1.解剖学“鼻烟窝”

桡侧界:

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

尺侧界:

拇长伸肌腱

近侧界:

桡骨茎突

窝底:

手舟骨和大多角骨

窝内:

桡动脉

2.提携角

臂轴和前臂轴在肘部相交,臂轴的延长线和前臂轴之间构成一锐角称提携角。

正常:

10~15,大于15°称肘外翻,小于0°称肘内翻,0°~10称直肘。

3.腋窝构成

顶:

锁骨中1/3、第一肋外缘、肩胛骨上缘。

底:

皮肤、浅筋膜、腋筋膜。

前壁:

胸大、小肌、锁骨下肌、锁胸筋膜(三肌一膜)

锁胸筋膜:

是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V、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N穿过。

后壁:

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肩胛骨(三肌一骨)

 

三边孔

四边孔

边界

上:

小圆肌和肩胛下肌

下:

大圆肌和背阔肌

外侧:

肱三头肌长头

上:

小圆肌和肩胛下肌

下:

大圆肌和背阔肌

内侧:

肱三头肌长头

外侧:

肱骨外科颈

内容

旋肩胛血管

旋肱后血管;腋神经

内侧壁:

前锯肌、上4个肋骨及其间的肋间肌。

外侧壁:

肱二头肌长、短头、喙肱肌、肱骨结节间沟

4.腋窝内容

(1)腋动脉以胸小肌为标志分为三段

第一段:

位于第一肋外缘与胸小肌上缘之间

毗邻前方:

胸大肌及其筋膜、锁骨下肌、锁胸筋膜及穿过该筋膜的结构、浅筋膜、皮肤

后方:

臂丛内侧束、胸长N、前锯肌、第一肋。

外侧:

臂丛外侧束和后束。

内侧:

腋V、胸上血管、尖L

分支胸上动脉

第二段:

位于胸小肌后面

毗邻前方:

胸小肌、胸大肌、浅筋膜、皮肤

后方:

臂丛后束、肩胛下肌

外侧:

臂丛外侧束

内侧:

臂丛内侧束、腋V

分支胸肩峰A、胸外侧A

第3段:

位于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下缘之间

毗邻前方:

正中N内侧根、旋肱前血管、胸大肌、深、浅筋膜、皮肤

后方:

桡N、腋N、旋肱后血管。

外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