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2462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5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园六纪解说词.docx

苏园六纪解说词

简介: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她典雅古朴、精致秀气,享誉海内外。

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由苏州市广播电视局和苏州市园林管理局联合拍摄的《苏园六纪》,是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化地从人文艺术角度反映苏州园林地电视艺术片。

该片创作阵容强大,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陆文夫担任艺术顾问,国家级专家、浙江电视台编导刘郎担任总编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林如担任解说,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题写片名;拍摄制作历时一年,共拍摄素材5000分钟,行程所及除苏州外有北京、上海、杭州、承德、扬州等地,采访各类名人30多人。

全片3个多小时,共分六集,依次为《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和《风扣门环》。

第一集《吴门烟水》是苏州园林和苏州大文化的序曲,采用大写意的手法,对苏州园林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创作性的表述,园林的背后是涵纳繁多品种,呈现锦丽色彩,具有及其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吴文化。

第二集《分水裁山》讲园林中的理水和掇山。

园林里的山,大致分湖石和黄石两类,靠采集与堆叠而来。

园林里的水,往往以静态为主,但理水的手法却有丰富的变化,它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并与周围的风物呼应得当。

园林里的山水,以缩龙成寸的形式,缩写了大自然的精华。

第三集《深院幽庭》主要讲园林里的建筑。

它的平面布局一般分为住宅和庭院两部分。

住宅比较封闭,大致按轴线来排列。

庭院则比较开放,避免重复,力求变化。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曲径通幽。

曲径通幽既增加了园林的景深,又丰富了景物层次,更让人在多变的景色中增加新奇的趣味。

第四集《蕉窗听雨》讲园林中的花木经营和园林意境。

花木是最能体现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是融合园林建筑与大自然空间的重要因素。

园林中的栽花植树,自有章法,它们往往具有人赋品格的特点。

而园林意境,就是在具体的,有限的园林景象中,融入对古代风雅的体味,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验,融入对人生哲理的体察。

第五集《岁月章回》讲园林的兴衰,园林与人的关系。

园林的枯荣,连结着吴中的兴衰,更连结着国家的兴衰。

解放后,苏州园林得以大规模修复,被洗去历史劫尘。

而苏州人也把园林融进了自己的生活、融进了自己的生命。

第六集《风扣门环》表现园林的养护。

大自然的剥蚀力,对世间的万物都是公平的,而苏州园林之所以保存下来,是因为苏州人对之倾注了太多的心力,就像一座座老宅门户上的门环,经无数人的手泽磨出的亮点一样。

苏州人不仅没有失去造园的真传,而且还使苏州园林走向了世界。

(转自“园林学习网”-13994-1-1.html)

《苏园六纪》解说词

片头: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

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

构一道东方的长廊

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

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

吟唱得这样风风雅雅

是几幅简练的山林写意

却不乏那般细细微微

采千块多姿的湖畔奇山

分一片迷蒙的吴门烟水

取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

记几个淡远的岁月章回

《苏园六纪》之一

吴门烟水

1997年12月4日,苏州的四座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世界性组织向苏州投来的瞩目,苏州的平民百姓像迎接每一场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样,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不平常。

因为最了解那些古典园林价值的,毕竟是他们。

可以说,他们就住在园林里。

苏州,本就是一座园林城市。

假如园林都不是遗产,还有什么能是遗产呢。

苏州城是不是园林城市,只看一眼这些立在街头的路牌就清楚了。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所列入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就散落在苏州城的不同角落。

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园林已融入了自己的家乡情,三两句说不清。

外地人到苏州,更是必须到园林里看一看。

看一看是不是像一些介绍所说的,拙政园真是那般阔大,留园真是那般精致,网师园真是那般小巧,还有环秀山庄的叠山手段真是那般的高超。

门票虽然涨了点价钱,但园林还是一定要看的,不然这趟苏州就算白来了。

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

园林,又称城市山林。

城市山林一词,颇有意味。

城市是繁华的缩影,但好像又总和嘈杂分不开,而山林二字,却勾勒出了一种自然环境,一种宇宙间本真的幽静与深邃。

苏州园林恰好是闹中取静的典型。

墙外长街,虽然是车水马龙,但在粉墙之中、黛瓦之下,却是鱼戏莲叶的悠闲、满地蕉荫的恬静。

其实苏州园林对现代人来说,不仅可以在喧闹中获取幽雅,而且可以从今日寻找到昨天。

倘使沿着一泓碧水而徜徉,你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宋代;如果迈过了那一道幽深的石库门的门坎,你就会一步跨进明朝。

苏州的园林大致分为皇家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三种。

现存的园林,多是私家园林。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建造的姑苏台,夫差建造的馆娃宫,当是苏州最早的皇家园林。

晋唐之间,佛教大兴,寺院丛林的一时之盛,带出了寺庙园林的涌现。

杜牧的诗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一种形象的写照。

可惜,由于历史的久远,那些园林的飞檐翘角,早已隐入迷濛的吴门烟水,淡淡地变成了一片遥远的梦。

历史的织锦织到了宋代,特别是织到了苏州这一段,便特别地精细起来。

因为它不仅织进了宋词的花草,织进了宋词的田园,而且还织进了苏州的私家园林。

到了明代,苏州园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极盛时期。

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府有大小园林271处,著名的拙政园、留园、艺圃、天平山庄等园林都建于这一时期。

此时,苏州文化艺术的天空,出现了一株绚丽的霞光。

这就是与兴盛的昆曲、繁荣的话本,所同时发展的吴门画派。

著名的画坛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的独特画风,也被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造园艺术之中。

据记载说,文征明就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至今在拙政园的入口之处,还有一株文征明手植的紫藤。

历百余载,这株紫藤老干盘根,阅历深厚,已亭亭如盖矣。

进入清代,苏州的园林建造达到了新的水平与规模。

怡园、耦园、环秀山庄、曲园、听枫园、鹤园、畅园等等,都是那时的作品。

人们常说,苏州的私家园林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经明清两代的发展与完善,苏州的园林艺术更臻成熟。

进而形成了精深的造园体系,丰富的园林内容,深湛的园林艺术,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枫桥,一个天下闻名的去处,不过是苏州一座普通的桥梁。

一千二百多年以前,偶尔在此停舟夜泊的张继,仅一首二十八个字的诗篇,使一首不朽的姑苏咏唱,跨越了无尽的时空。

横塘,一个普通的苏州小镇,却成了许多读者为之神往的地方。

八百多年以前,宋代词人賀铸的一首《青玉案》,使横塘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富有宋词色彩的景点。

贺铸是这样将离愁别绪融入到水乡风景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古韵悠悠的苏州城,是唐诗的故土,也是宋词的家乡。

更有众多的吴文化的中坚人物,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这一派软水温山。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一些文人,除了留下了丰厚的著述与作品,还和苏州的园林结下过不解之缘。

苏州的石湖曾经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久居之处。

范成大归隐之后,曾在这里建造园林,遍造花木,称石湖别墅。

由于年久日深,别墅早已无存,但后人为了纪念范成大,在别墅的原址修筑了一座祠堂,并将范成大手书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刻成石碑,立于两壁,成为石湖一胜。

如果说作品是生活的拓片,那么,这些拓片则是含意悠长的。

它恰象诗人出于对家乡无限眷恋,才在那乌黑的青丝之中渐渐生出的根根白发。

正因为置身于吴门烟水,诗人的灵感之舟才划入了中国诗歌的河流。

宋代的另一位诗人苏舜钦留给我们的则不是拓片,而是一组立体的诗画,这便是苏州现存的年代最早的园林-沧浪亭。

现在地沧浪亭虽已不是最初的面目,但形制照样是依旧的。

沧浪亭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象别的园林那样在有限的范围内又挖池又堆山,而是利用本来的地貌,因景写意,以水环园。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是《楚辞•渔夫》中的渔翁吟唱过的著名句子。

它的本意是愤世嫉俗的抒怀咏志,但到后来那独钓寒江的渔夫,那孤舟闲泊的笠翁,竟成了中国官场文人们归隐山林之后的一种代称。

网师,也就是撒网的渔翁啊。

(园林学者曹林娣)“我们很多学者都提出,苏州有一个隐逸文化市场,就是说苏州人状元多、才子多,但是政治上有特别大贡献的人倒不是太多。

苏州文人不想做官。

隐居,不是隐居在深山里,而是隐居在艺术里,追慕的是陶渊明的、嵇康的、阮籍的这一类人的魏晋风度,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通过物质建构,把他自己的内心的审美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等等包容在里面。

中国古典园林有主题,是从晚唐开始的,有主题跟没主题是不一样的。

主题园的园名,就代表了中心思想。

像沧浪亭,用的就是《楚辞•渔夫》里的沧浪之歌。

苏舜钦因为是被贬了,而且是无罪被贬。

屈原在流放的时候碰到过一个渔夫,唱了这首沧浪歌,劝他随世沉浮。

沧浪、渔夫作为符号意义,是没有别的概念可以替代的,这文化符号就是代表隐逸的。

晋代的陶渊明作为中国文人的隐逸之宗,他所居住的环境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而苏州园林主人的住所,墙外虽没有今天这般嘈杂,但毕竟还是市井街衢。

因此,除了沧浪亭那样的园林,对外部是含露相宜之外,多数的园林主人,还是用高墙把自己封闭起来。

大隐隐于市,中隐隐于野,小隐隐于朝。

苏州园林的主人选中的正是前者。

唐宋以降,明清的富贵权要和发达了的文人名士,将先秦时代哲人们对生命本义的发现,转化为享受生命的实践,并作到了生活地域、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高度融合。

就其本质而言,园林是下野的、有钱的、有文化的人物,与下层的、没钱的、有才智的工匠所共同合作的结晶。

绵绵吴中大地,恰恰以物阜丰富、以草木华滋、以文风顶盛、以艺匠技巧,为培植苏州园林这株华夏文明里的富贵风雅之花提供了温温润润的良田沃土。

苏州博物馆举办过许多次展览,但有一次,因为那些馆藏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特别具有苏州的特点,所以,也就给人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这便是清代状元书扇展。

状元,是封建科举制度进士科的第一名,其身份可想而知。

而苏州博物馆所藏的状元书扇,其作者竟占了清代状元的三分之二。

江苏文化发达,文人荟萃,清代一百一十二位状元当中,江苏就占了四十九位,而苏州的状元又占了江苏的一半,共二十四名。

难怪有人说,苏州是一座状元城。

这所老宅,便是常熟城里翁同和的故居。

翁同和考区状元之后,曾做过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有过相国式的地位。

戊戌变法时,曾举荐过康有为等人,在维新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

不仅苏州城保留着一些直接与状元有关的遗址,而且还流传着四对祖孙或是叔侄先后都曾考取状元的佳话。

翁同和和他的侄子翁增源,以及以书法著称的陆润庠和其曾祖陆肯堂,就是其中的两对。

苏州的状元如此之众,而获取进士级功名的苏州读书人那就更多了。

在封建社会当中,考中状元,又称蟾宫折桂。

取得了一定的功名,也就获取了一定的官职与权力,同时也就有了获取钱财的机会,或可称为仕途经济。

廉洁的,俸禄不薄;贪婪地,敛财有方。

对前者,人们常常以两袖清风来赞美;对后者,又往往形容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历经了仕途风雨,经过了宦海沉浮,那些已感到身心疲惫的状元们、进士们,这才想到了要顺着回家的道路,去做泽畔渔翁,去领受清风明月了。

人生道长,路途漫漫,却往往走不出简单的轮回,不过这种轮回却往往不是一般的重复。

去时,是满船诗书;归来,是一车银两。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那只是饮馔精良的园林主人在雅集酬唱之时所发的诗兴而已,只是左右不说一个“钱”字。

对于这些,历史老人似乎对其并不苛刻,因为这些人物,毕竟给后代留下了众多的苏州古典园林这一批精美绝伦的财富。

近年来才誉声鹊起的苏州水镇周庄,在明朝初年出过一位江南富商沈万山。

说沈万山富可敌国也不为过。

因为朱洪武修整金陵城的城墙时,其中三分之二的资财是由沈万山捐助的。

也许是被人理解为要与皇家斗富,沈万山最后只落得个流放边陲的下场。

沈万山曾经富甲一方,但遗憾的是不知是什么原因,他到底没有给历史留下过那怕是一亩园林。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商或许是有的,但他们毕竟与文人型的仕宦不能划归一类。

从根本上看来,二者向来具有显而易见的楚汉鸿沟。

(学者,书画家谢孝思)“欣赏园林的好处,看它布置的这些大自然的风景,它都要把大自然当中最美的那一环吸收进来,所以这个是学问。

当然包括中国的文学,特别是中国的诗歌,中国的绘画,还有中国的哲学。

所以真正要欣赏苏州园林,我认为那是不简单的。

所以它是一个很综合的,最高层次的艺术。

苏州园林的特点,它尽管是一个小小的天地,但中国的内涵变化很丰富。

这是中国的园林,特别是在苏州。

我们贵阳有一个大户人家,以前满清时做大官的,也在贵阳搞了一个园林。

当然也不错,但是一点,不能解决水的问题。

我们贵阳那个地方,一打下去就是石头,它这个地方一打下去两尺就是水,苏州园林妙啊。

而不是我们在苏州就标榜苏州,这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构造苏州园林的不仅仅是劳动人民,包括许多诗人,画家,还有高层次的匠人,劳动人民,缺一不可。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园林的许多主人,既不是富可敌国的富商,又不是穷困潦倒的文人,而主要是拥有资财的雅士。

至于那些已经隐居到了园林之中的官场文人,写了一辈子的宏文策论,表章奏折,人生的文章最终写到了抒发灵性与真情实感的当口,这才发现原来还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心。

无怪乎象阮大铖这样的权要文人,也写起了《燕子笺》、《春灯谜》之类的传奇剧本。

这些人物的社会位置使他们的生活与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富足优裕、文学艺术和恬淡情调浑然一体的明清风雅。

可以说这一种至明清才臻于高度成熟的,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生活形态与类型,便是诗书仕宦之族。

并以诗礼传家,强调传统教养的书香门第。

在明清之后,这种封建社会中别致的存在形态,一直延续了许多年。

正是担纲这种生活形态的主角,为了把生活的质量推向极致,才在历史上写下了文人造园的点睛之笔。

园林,正是他们在苏州这座历史的博古架上置放的一批放大的古玩。

虽有高墙阻隔,虽是园门紧闭,而园林里的生活,却与吴中风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苏州这根耦,才有园林这朵花。

这耦这花,都生长于滋润温和的吴门烟水之中。

苏州的古典园林中,设计了那一些富贵的亭台楼榭,苏州的名居里,也曾有这一角简淡的闲情雅致,说不上谁受了谁的启发。

苏州的明四家,笔底有江南山水的流光,苏州的桃花坞,纸上有吴中风俗的艳丽,说不上谁取了谁的营养。

昆曲风行过勾栏,评弹悠扬于里巷,说不上那一种形式更能够代表着苏州。

那时候文玩器物并不仅仅属于那些园林主人,姑苏古城到处可见充满文化情趣的店铺。

明代有一首姑苏竹枝词,是这样写的:

“外边开店内书房,茶具花盆小塌床。

香盒炉瓶堆竹几,单条半假董其昌”。

一条董其昌的书法,即使是赝品也似乎毫不妨事。

苏州的冯梦龙采集过众多的话本,这些话本好是好,可那是听过就算了的,装点家中的风雅,还得要名家的笔墨来补壁。

字可以是假的,但苏州的风雅却是真的。

苏州本也是一座风雅之城,风雅向来是苏州的气脉。

这烟水迷濛的城市,不只是靠鲜蟹活虾,嫩耦鲜菱来喂养。

若仅仅是物产丰美,马可波罗绝不会说苏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苏州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结晶,有着不可替代的个性。

有的发达国家的人士说,你们的园林我们可以复制,而且可以复制的一摸一样。

但有一样是不能复制的,就是那些古树。

其实任何东西,离开了产生它的具体环境,都只能是一只断藤之瓜。

环境造就人,也造就物。

反过来说有时候具有魅力的事物,一半儿是环境的力量。

环境,特别是文化的环境,从本意上讲是无法复制的。

苏州园林之所以有生命,原因就是在于它和吴文化的土壤,苏州人的生活长相厮守。

历史的颓垣早就埋没了吴宫花草,吴门烟水里,也已不见了唐朝的渔火江枫。

但范成大笔下的菜花却依然是金灿灿地开着。

石湖的蝴蝶,年年也都抒情地飞舞,飞舞在每一个苏州的春天。

《苏园六纪》之二

分水裁山

在中国历史上,宋鰴宗赵佶是一位擅长书画的风流皇帝。

他画过许多工笔花鸟,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书风,也称瘦金书。

因为在宋徽宗的儿女中,女儿居多,子嗣却少。

他便听信了方舆家的搬弄,认为这是汴京城东北边地势较低的缘故。

为了在地势上进行弥补,于是宋徽宗便下了诏令,在那里建造一座以山岳命名的皇家园林—艮岳。

宋徽宗又下令从全国征调名石名树运往开封。

已成为当时权要的造园师朱勔是苏州人,因为朱勔对太湖一带的物产十分了解,所以他便在苏州设置了应奉局,来采集以太湖石为代表的园林资源。

烟波浩渺的太湖,向以盛产太湖石而名传遐迩。

这种石头由于长期受风水冲刷,纹理纵横,形态奇巧,受到艮岳工程的首当其冲,自然在所难免。

不但形态秀美的太湖石被大量开采,民间拥有的奇石也被排入了征集之列。

凡是抗拒者皆被处以严罚。

巨石的运输最为悲壮。

有的太湖石高达四丈,把他们搬到大船上沿运河而行,被纤者竟达数千人之众。

途中凡遇水闸桥梁挡道者一律拆除,太湖之山凭借着运河之水,被运往了遥远的开封。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花石纲。

不过由于工程经年累月,更由于北宋王朝的腐败无能,宋徽宗的艮岳还没有完成,便毁于靖康之耻。

那些还没来得及搬运的石头,也就散落到了江南山野。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向有四大名石之称。

这四大名石是瑞云峰,在苏州第十中学;冠云峰,在苏州留园;玉玲珑,在上海豫园;皱云峰,在杭州西湖。

在这四大名石中,最为著名也最为传奇的,则是矗立在曾经为织造府,现今是苏州第十中学的瑞云峰。

“瑞云峰恐怕是我们苏州园林里,或者说是江南园林里突出的一块。

要说这块石头,它倒有一些很神奇的传说。

我们说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好多我们都叫它花石纲遗物。

冠云峰也好,瑞云峰也好,都是从太湖里采集来的。

象瑞云峰就是从太湖黿山上采集来的。

这块石头采集来以后,还没来得及运到汴京,朱勔就出事情了,就被充军了。

这块石头就被丢在了荒郊野外,石头那个座子,就掉到了太湖里面。

从北宋末年经过一段岁月,到了明代初年。

这块石头被太湖南边的浙江湖州南浔的一个姓董的叫董汾这个大户人家买去了。

后来,董汾的女儿嫁给了我们苏州的徐泰时。

这个徐泰时就是东园的主人,东园就是今天的留园。

有一种通俗的说法,这块石头是嫁女儿作为陪嫁物嫁过来的。

经过太湖往苏州运的时候,运到太湖中间,不巧遇到风浪,一下子船就翻了,把这块石头就翻到太湖里去了,于是董汾就组织人力来进行打捞。

打捞事情非常巧,不仅把这块瑞云峰捞上来了,而且还把原来北宋末年丢的那个石座也捞上来了。

然后就运到了苏州,放到了东园里边。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在现在的十中,就是明朝大宰相王鏊故居,建造了个织造府。

当时乾隆几次下江南,有好几次也住在这个地方,等于建了个行宫花园。

乾隆年间,就把这块瑞云峰从东园里边移到了行宫花园。

苏州古典园林既然被称作文人山水之园,那么山水二类在园林中的位置可想而知。

古代造园家甚至明确地为他们作了定位,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

在这里,石又是山的代称。

历代文人曾对太湖石的审美特征作过精辟的总结,在这些总结中,宋代书画家米芾仅用四个字所做的概括,显然高人一等。

这四个字便是“瘦、漏、透、皱”。

瘦,显示挺拔的风骨;漏,显示畅通的血脉;透,显示剔透的意态;皱,显示多变的英姿。

众所周知,欣赏石头有一种通常的趣味,这就是专看那些石头与自然界的某种事物象还是不象。

而对太湖石的欣赏,却属于更高层次的审美,因为太湖石多以意态成形,是一种天然的雕塑,所以它的形态给人留下了更为充分的想象。

那嶙峋的棱角、奇峭的造型,虽然十分写意、十分抽象,但是它们在欣赏者的心目之中却都已人格化。

那些归隐园林的仕宦文人们,就是从这些石头的形象里,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寄托。

石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一类特殊的物什,又是一种别致的意象。

它曾派生女娲补天的神话,也曾融入精卫填海的传说。

齐天大圣的形象因石头而孕育,封建社会的挽歌因石头而低回。

不朽名著《红楼梦》的别称,便叫做《石头记》。

江南大地因水而充满生机,苏州园林因水而富于灵动。

园林的水原本是寂静的,水面虽静,但造园家在水的处理上却有着丰富的变化。

对水的创作又称理水。

遍览苏州园林,象沧浪亭那样,借高墙之外的古河葑溪之水来为园林增色的做法并不多见。

更多的园林,都是将园中之水当作了创作主体。

它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涧池潭,并与周围的亭台楼榭、四时花木相应而成趣。

东方艺术中以简代繁、以少胜多的道理,在苏州园林的理水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由于与周围的风物呼应得当,把握了水体风景的性格特征,网师园仅400平方米的水面,即造成了湖波荡漾的效果。

至于面积扩大的拙政园,由于设置了岛屿与桥梁之类,不仅再造了江南大地典型的湖泊风光,而且也放大了这座华夏名园的宽宏感。

水是园林里美的符号,水是园林里活的灵魂。

中国历史上建筑家、造园家,相当一部分杰出的代表都产生于江南一带,尤其是产生于苏州。

那位建造艮岳的苏州人朱勔,虽被排入佞臣之列,但也还是一位精通造园的人物。

一般人不会想象到,太湖水畔这一处并不显眼的仿古建筑,能与北京的故宫有关。

长眠在这里的蒯祥,便是设计建造过紫禁城的一代宗匠。

人们有口皆碑的天安门,也是蒯祥的得意之作。

而建造明故宫的工匠们,又多是来自于蒯祥的家乡—太湖之滨的吴县香山。

因此,香山工匠便成了中国建筑史上,在明清以后出现率极高的一个词汇。

时至今日,这门独特的技艺仍然香火鼎盛。

这使人深深感到“苏州园林甲于江南,江南园林甲于天下”,绝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香山帮称呼由来已久,最著名的就是从明朝开始蒯祥设计了天安门、造了故宫,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比较知名了。

其实老早以前就有香山派匠人这种流派流行了。

香山帮匠人为什么能够这样出名呢?

因为他跟地理环境、条件有关。

香山本身是一个地区的名字,它沿着穹隆山脉,长可能有十几公里长,宽度不宽,最窄的地方只有几百公尺。

它北靠穹隆山,,南邻太湖,地少人多,有不少男性劳动力从事建筑,所以建筑之乡慢慢地形成了。

经过多少年的变迁,或者说是建筑上的锻炼,慢慢地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就是现在的所谓的苏州园林、苏州的流派、那种古建筑风格。

应该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苏州园林,不管是作为文化遗产也好,还是一般性的园林建筑也好,其时都是来源于这种流派的表现。

在古代建筑家、造园家当中,如果说蒯祥还是以营造宫殿为主的话,那么明朝的苏州人计成所营造的,便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园林了。

计成生于万历年间,工诗善画,造园艺术造诣极高。

曾为江南的公卿巨富,建造过多座著名的园林。

计成在扬州的寐园之中,完成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造园专著—《园冶》,全面总结了造园经验。

从园林的总体格局到个体设计,从园林要素到建造手法,都有详细论述。

其中不少插图,都是当时江南园林的实例。

后来《园冶.》传入日本与西欧各国,被外国专家准为造园的鼻祖。

撰写过另一部造园名著《长物志》的文震亨,是苏州画家文征明的曾孙。

文震亨继承了文征明的遗风,把山水画的原理运用到了造园艺术之中。

《长物志》共十二卷,对造园建筑、花卉园艺、湖石运用、室内陈设都有论述,也是造园史上的不朽之作。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便是其中的名句。

可惜文震亨的园林作品今已不存,但他的兄长文震孟的园林——艺圃,现在还保存在苏州的古巷之中,或许也能体现《长物志》所阐发的造园理论。

艺圃原名药圃,在园林里种植药草,当寄托着园林主人,热爱自然的精神向往,也隐含着济世救人的出处事态度。

艺圃己经荒芜,但经过后人修葺,特别是经过了1982年至1984年的修复工程,已大致再现了旧貌。

由于艺圃的设计和谐得体,一个面积不大的园林竟能给人开阔的感觉。

与一排水榭相呼应的乳鱼亭,突出水面,正是喂鱼佳处。

有人曾这样形容艺圃:

这里的水,是太湖三万六千顷裁下的一角;这里的石,是太湖七十二峰剪来得一山。

园林的血脉因水而流动,园林的骨架因山而峭拔。

这些造型奇巧的园林之山,大致分湖石和黄石两类,靠采集与堆叠而来。

在苏州园林中,大凡一峰独立,多为采集者,就像留园的冠云峰之类。

而能体现千岩万壑的山石,则多是堆叠之作。

限于当时的开采、运输等技术条件,造园时采用的石料一般都不巨大。

但是将一件件石料叠加起来,并做到浑然一体,这就要求巧妙拼接,精心组合。

堆山叠石不仅是一项艰辛的体力劳动,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造。

叠石的工匠如果缺少艺术素养,则是很难胜任的。

渐成体系的造园理论,丰富与推进了造园的实践,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园林大家,涌现了一些叠石高手。

清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