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754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docx

0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

2012-2013-03

第一讲“大学语文”概论

1“语文”教育的历史内涵

2语文的含义

3思考与练习:

(1)三礼五礼

(2)六书六艺(小、大)

(3)三百千(千)

(4)四书五经

第二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从《诗经》爱情诗说起

1“六义”之一:

风,情也

2《诗经》爱情诗的情感型态

(1)自由浪漫型

(2)和谐美满型

(3)礼制渗透型

(4)相思悲歌型

(5)畸形悖礼型

3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

《诗经》“六义”六诗风雅颂赋比兴婚礼“六礼”

(2)《诗经》爱情诗的基本形态

(3)试分析“六礼”在爱情婚姻中的双重影响

第三讲是“至圣先师”,还是“丧家之狗”?

——以《论语》为中心

1中国文化“轴心时代”(AxialAge)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创造的启示

2孔子的原初形象

3孔子的主要思想

4思考与练习:

(1)“轴心时代”三教九流九流十家

(2)以《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为依据,试分析孔子的原初形象。

第四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轮次未讲该内容)

——司马迁与《史记》

1史官文化与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2司马迁的生平遭遇及其启示

3《史记》的史学价值

4《史记》的文学价值

5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

编年史国别史纪传体典制体

十二本纪二十四史(正史)

五帝三王阴阳五行

春秋三传战国四公子

(2)举例分析《史记》的史学价值。

(3)举例分析《史记》的文学价值。

第五//六讲六朝烟水与魏晋风度:

文学自觉与人的自觉

1引子:

魏晋风流

2六朝:

南北分合

3六朝烟水:

金陵怀古

4人的自觉:

魏晋风度(魏晋玄学→魏晋风度)

(1)儒学衰微&玄学兴起

(2)魏晋风度

(一):

对玄学的实践

重才、重我、重生、钟情

(3)魏晋风度

(二):

放浪形骸

服药、纵酒、挽歌、冶游、容止、风韵气度

文学自觉:

ArtforArt’ssake

5思考与练习:

(1)三玄魏晋玄学四大名注

(2)魏晋风流//魏晋风度

(3)列举历代“金陵怀古”代表作。

(4)试析“金陵怀古”的情感内涵。

(5)试分析“魏晋风度”的主要表现。

一、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

    所谓“雅量”,是指一种恢宏不凡的气度。

魏晋名士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

    其二、能任情,举止不拘礼法,不随于俗;纵酒任性,放诞不羁。

    其三,善于应对,诙谐幽默,戏谑调侃,以风趣之语,相互戏弄、嘲笑。

  其四,崇尚自然,颂扬隐士,鄙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魏晋士人通过登山涉水,咏风弄月,以寄胸怀。

名流王子猷(徽之),因夜静大雪,由“四望皎然”之景,引起他咏《招隐诗》之情;由情而思人,又激发他决意雪夜访隐士戴逵(安道)之兴。

经过一夜的舟行,似乎莹莹白雪,深夜的静谧,大自然的美妙,与他的情思达到了契合,产生了共鸣,于是他要与戴安道交流的兴致得到了契合与满足,产生了共鸣。

因此,访戴的初衷也就消失了,因而又做出了“乘兴而行”,“造门不前”,“尽兴而返”的行动。

他的奇特举动,无疑体现了一个任情率意、卓荦不羁的知识分子的独特性格。

像王子猷这样率意行、返,无拘无束,就是当时士大夫所崇尚的任其“自然”。

(6)试分析卫玠过江时“百端交集”的具体内涵。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战争频发,“八王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太子洗马卫玠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决心把家迁往南方,说服母亲南下,在将要渡长江时,他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始终牵挂着朝廷的安危

(7)试分析魏晋“文学自觉”的主要表现。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袁行霈指出,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汉代的帝国制度的分崩,瓦解使得传统的制度,归则思维模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大一统的治国模式变成分割混乱的新局面,文艺界的思想也从独尊儒术变成百家争鸣,尽管没有战国时代那么辉煌,但北地的质朴刚健,南方文学的绮迷清新都在这一时期有所体现。

从政治的角度看,门阀制度使得大批怀有胸襟抱负的寒门学子通过诗歌来抒发自身的不行,或心有寄托。

这一时期的代表是古诗十九首。

从人物的自身来说,这一时期的任务由于历史的重大变故,文人自身命运的无从主宰,往往以旷达放诞的态度来蔑视旧有模式,比较有名的竹林七贤。

诗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众所周知,诗经是由民间创作的,而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更是在形式内容题材创作技巧方面进行了革新,使得那时的“民间文学”成为我国文学史的一朵奇葩,相对比较民间文学,文人创作受缚于统治阶级的操纵,作品的优秀往往是昙花一现,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属于酝酿或革新期,很多文学都出自落拓士人庶民,但对后世的影响较深,如志怪志人小说,乐府诗歌,赋体散文都对后世的小说诗歌散文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第七//八讲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上)

——以李白诗歌创作为例

1引言:

盛唐气象

2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

(1)经济发展

(2)南北一统

(3)思想自由

(4)科举取士

(5)艺术发展(文学与艺术互生共荣)

(6)历史积淀

3思考与练习:

(1)名词:

四唐初唐﹑盛唐﹑中唐﹑晩唐

(2)盛唐气象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3)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4)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5)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2)举例说明唐代文学繁荣之表现。

(3)举例分析“盛唐气象”(唐代文学繁荣)形成的原因及其现代启示。

(4)以唐代诗歌为例,分析中国诗歌与其他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

(5)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盛唐气象”在李白诗歌创作中的表现。

第九讲崇理尚雅:

柳暗花明的宋代文学

1重文

2尚理——以理为尚:

以宋诗为例

3崇雅——崇雅黜俗:

以宋词为中心

4思考与练习:

(1)名词:

濂洛关闽指宋朝理学的四个重要学派。

濂指周敦颐。

因其原居道州营道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为宋代理学之祖,程颐、程颢的老师。

洛指程颐、程颢兄弟,因其家居洛阳,世称其学为洛学,关指张载,张家居关中,世称横渠先生,张载之学称关学。

闽指朱熹,朱熹曾讲学于福建考亭,故称闽学,又称“考亭派“

(2)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3)永嘉四灵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

永嘉四灵是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形成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

因彼此旨趣相投,诗格相类,工为唐律,专以晚唐贾岛、姚合为法,谓之唐体,字号中都带有“灵”字,而温州古为永嘉郡,遂称之为“永嘉四灵”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4位诗人的合称

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

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2)举例说明唐诗宋诗的区别。

1﹑举例说明唐诗宋诗的区别

(1)时代差异:

唐:

初唐中晚;宋:

北宋和南宋

(2)风格差异:

唐:

风神情韵;宋:

筋骨思想

(3)唐宋的交集:

唐人开宋调,宋人有唐音者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

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

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

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

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

“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

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

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

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

“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

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

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

”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

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

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

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

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

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

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

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3)举例说明宋诗崇尚“理趣”的审美特征及其原因?

(4)举例说明李煜在词史中的特殊地位。

(5)如何理解宋词由俗到雅的嬗变?

(以温庭筠、李煜、柳永、苏轼、李清照、姜夔等为例)浅谈宋词由俗至雅的转变关键

  摘要:

宋词,乃我国宋代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我国重要的文学成就之一。

宋词前与唐诗并称双绝,后与元曲争奇斗艳,无疑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丽闪耀的明珠。

犹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晏殊,欧阳修等流芳千古的人物,无一不是宋词鼎盛的代表人物。

然则,无论宋词曾发展到何等高度,在那之前,总会有一段从有到无,从坏到好的变化过程。

在此,便谈一谈宋词如何完成由俗至雅的重大转变,乃至成为国家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文化瑰宝的存在。

  关键字:

花间派,柳永,晏欧体,东坡体

  一.宋词的起源到出现

  

(一)词的起源

  词乃诗歌的一种,始于唐朝,定型于五代,兴盛与宋朝。

词又因是合乐的歌词,故还有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琴趣等多种别称。

词最初是起源于民间,是一种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适合寻常百姓的通俗艺术形式。

广泛地流传之后,文人依照乐谱上声律节拍而创作新词,称为“填词”或“依声”,有些类似于当今部分先有曲,后有词的歌曲创作形式。

  

(二)词的音乐性

  “音乐性则是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其主要包含两点:

音乐的节奏美和音乐的语音美。

诗词是脱离了音符用文字表达的音乐。

”①可以说,词的出现,传播,创作都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撇去最初词的创作是由乐谱填词不说,词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朝时期西域各民族的音乐传入所致。

当时以胡乐为主产生的燕尔,整齐的五言,七言诗已无法适于。

这才出现了句子长短参差不起的格律诗,亦为“词”。

这样的转变使得诗词的形式更为的灵活多变,以歌曲所唱。

  (三)宋词的出现

  就前文提到的燕尔,最初是由北周至隋时期的民间曲与西域胡乐相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宴会娱乐之用,同时期便已形成配合燕尔的词地出现,二者早在隋代民间便已流传开来。

直到中唐时期,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等人才开始写词,正式将这一文学体式引入文坛。

随后到晚唐时期,文人所作的词已得到较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温庭筠等人所代表的“花间派”。

而后词不断成熟发展,进入人才辈出的宋代之后更是逐步呈现大观,名篇佳作层出不穷,蔚然成风。

也因此词在宋代发展至巅峰,宋代的词具有极高代表性,逐渐便有了“宋词”的说法。

  二.宋词的初俗

  当词发展至宋代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及成就,然而除了晚唐时期的“花间派”外,再无其他流派与文体风格。

这对词这一发展了近四百年且已有文人使用创作的文体显得不大正常。

而宋初时期,能让大部分人所熟悉的词人似乎仅柳永一人,但一人又怎能代表一个时期的词题?

是以引宋人刘熙载所言:

“宋子京词是宋初体,张子野始创瘦硬之体,虽以佳句互相称美,其实趣尚不同。

”②撇去“瘦硬体”不谈,刘熙载“宋初体”的观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对于“宋初体”,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使用这个概念,但已有学者将宋初一代词人归列为一个时期加以关注,如有学者称《全宋词》列在柳永之前的从和岘到杨适这十七位文士为“沉寂期”,时间截止在仁宗继位之年,这可以说是“宋初体”大致的别样说法,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此十七位词人基本上可以划入到宋初体之中。

”③而宋初体呢,确实又是传承于晚唐的“花间派”(花间体)。

而晚唐的“花间派”的创作内容多是咏叹旅忧闺怨,悲欢离合,多局限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燕婉之私,加之花间派词人创作的少数暗伤亡国的作品和边塞词外,花间派词在思想上并无什么可取之处,是以造成较低甚至粗俗的格调。

然而若是联想词最初产生于民间,流传与酒肆之地,便可理解有这样一段俗的历史。

  

(一)词人柳永

  也有学者认为,“柳永体”就是“宋初体”,淡我并不赞同这一观点。

而此处谈及柳永,并非想借柳永一人证明宋初的词风格,而是希望从宋初成就颇高极具代表性的词人身上看到宋初词的创作潮流。

  柳永乃一个落魄书生,终日流连于坊曲,得以充分采纳市井之声,利用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变“雅”为“俗”。

仔细看柳永词的内容,大多描写是男欢女爱陈旧题材,借以表现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酸楚;亦或工于羁旅行役,抒发包括自身在内的江湖漂泊人士的寂寞。

引“柳永其人本身含有雅词的一面,但俗词更是它的本质属性。

柳永其人本身就有另阿哥属性,他本身应该说还是士大夫的一员,也自然拥有雅文化的一面,但他的词作,更多地是代市民立言,是写给市民看的,后者更是他的本质。

”④

  词源于民间,本就带有浓厚的下层属性,而柳永重回民间,更是将词推向社会真实的“俗”。

引“以文人词融合民间此,以文人眼光审视和汲取民间此,发展到宋初的似乎有些失去活力的文人词,在柳永手中,得到活水源头,立即显得生动鲜活起来。

可以视为文人词产生以来的第二个阶段。

我们这样来审视柳永体的词体地位,就可以将他视为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者,也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

”⑤

  三.宋词转雅

  

(一)晏欧体

  1.晏殊词

  晏殊对柳词的创作方式是不赞同的。

然而晏殊的词作品,却是宋早期“宋初体”词特点的创新。

在笔者看来,晏殊与柳永最大的区别莫过于,柳永写的是平民生活,而晏殊写的是贵族生活。

然而二人又是同样地反应了社会的现状,加之对艳词的创作,二者有共同点,却无甚影响。

在晏殊的数十首酒筵祝寿词中,晏殊所表达的是丰富的诗酒生活,富贵而闲愁。

引“由于一生富贵,仕途风顺,在晏殊的词里,很难找到对某种事物的执着、激情,也很难找到对理想的追求、苦痛,就连常人所具的节日狂欢和功成名就后的沾沾自喜也没有。

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脉脉的温情,点点的闲雅,淡淡的哀愁以及对人生的无奈和寂寥。

”⑥同时晏殊的《珠玉词》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抒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别愁之情。

在内容上,晏殊将男欢女爱含蓄化,典雅化,做到艳而不淫,哀而不伤,与先前柳永等人轻佻浅薄的词风完全不同,风格上典雅含蓄,情中更引人深思,充分突出婉曲细腻的丰富情感,多了一层深刻反思的意味。

透过晏殊等人,意味着宋词词体已逐渐由早期的宫廷词演变为表现士大夫生活和情感的载体。

  

(二)欧阳修词

  在欧阳修之前,包括晏殊在内大部分诗人都不接受柳永词风。

但欧阳修则不同,引“从宋初体到晏殊词,都没有显示出柳词影响的痕迹,而欧词却大量学柳,有学者统计:

“欧阳修艳词占总数的四分之三”。

但艳词还不能等同于学柳,艳词中也有晏殊式的士大夫类型的艳词。

完全学柳的市井艳词,也达到欧词总数三分之一左右。

从宋初体到张先体,八廓晏殊词,都有明显的花间体影响的痕迹,却罕见柳永体的市井化女性写作方式,因此欧词的学柳,就可以视为北宋中前期士大夫词人集团对于柳永体的第一次接纳。

”⑦加之从欧词艳词数量多,慢词长调的采纳,写作内容和方式等方面,都与柳词有大量的相似之处。

  此外,欧词虽然对柳词有着许多接纳,但在创作前进方向上,却是进一步创新士大夫化的词体写作,主要特征表现为:

(1)深厚的情感内涵。

(2)渐大之堂庑。

(3)典故的使用。

(4)以诗为词的艺术表达方式。

  是以,从晏殊词开始,艳诗的词创作形式,才真正为士大夫阶层所接受,并成功将市井,艳科的小道词转变为适合士大夫阶层的士大夫词。

  

(二)东坡体

  苏轼,号东坡,乃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

苏东坡天性豁达,与我国大诗人李白一样,同是天生具有浪漫情怀的文学天赋。

苏东坡在诗作方面的造诣颇深,但更令后人津津乐道,议论不休的则是苏东坡那些烂漫豪爽的词作。

而自东坡体出现之后,无数文学家受之感染,并激起创作热情,走出一条新的文学形式道路。

究竟东坡体有何魅力,如何形成,又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怎样贡献?

以下我们一一看来。

  苏轼自小勤奋好学,幼年的刻苦用功加上早年行遍各方的经历,为日后苏轼作诗作词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此外,苏轼传奇一生中,早年还有两个重要人物:

一为张方平。

张方平于眉山与苏轼相识,且曾推荐苏轼为官,后苏轼被人诬陷,亦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二人相交匪浅。

张方平为人性格豪放,诗酒豪迈,与苏轼甚为投机,苏轼早年士大夫词作已受此人影响。

引“东坡的早期之作,主要是承接张先体的应社而来,其绝大多数的词作,产生于士大夫的酒筵,送行,赠酬等应体场合。

”⑧其二为欧阳修。

苏轼早年仰慕及崇拜欧阳修的才学,而后在考取进士后更得欧阳修赏识,遂拜欧阳修为师。

二人亦师亦友,于颍州相聚时不但畅谈诗歌创作美学理论,求医问药治病救人的闲话,更是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交予苏轼。

欧阳修对苏轼极为赞赏,评价极高。

可以说,欧阳修是将诗文革新的重任交予了苏轼。

  苏轼的豪放词无论在内涵,结构,内容等方面都在前人传统的词作上做出了突破,以诗为词,开创婉约而豪放的词风,由“俗”向“雅”的方向发展。

苏轼作词随意,兴致所至,具有以我观照万物的特点。

例如苏轼早年的词作中,多也描写女性形象,却以自身参照万物,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和“我欲乘风归去”等酒徒亦或豪杰等男性形象的词句。

而在苏轼之前,就女性形象而言,晏殊,欧阳修多是描写上层女性形象,柳永描写的则多为沦落风尘的女性形象;而就男性形象而言,这些前人塑造的多是含情脉脉的晴朗。

苏轼的这样创新,等若将自己推到了世人面前,自我内心的想法展露无遗。

此外,就对“酒”这一道具的使用而言,古往今来大多诗词名篇借酒抒情,更有一种有酒即豪放的错觉,放荡洒脱不羁。

而苏轼的酒,很多时候是有“酒后吐真言”之意,吐了真言,不但不能豪兴大发,反而增添忧愁,贴近事实,引人深思,可谓妙极。

  然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即便豪放,却不能说“雅”。

引“在苏轼的美学思想体系里,存在着对柳永“从俗”倾向的批判意向,并有意识地建立与之抗衡的“虽无柳七风味,亦自是一家”的词。

这种词不是用“豪放”一次所能概括得了的,它应是一个比“豪放”风格更高更大一些的概念,这就是雅。

”⑼而雅又如何体现?

  在创作手法上,苏轼以议论入词,词句大气磅礴,常以大手笔勾勒场景,结构上大开大合,情绪上更是大起大落,以俯览之势看待世俗,充溢狂放野性,借以突出苏轼旷达的人生哲理,从而达到豪放与雅格完美结合的艺术形态。

引“坡词境界之雅,又是由深刻的思想内涵,高卓的才学识见,启人心智的人生哲理构成。

没有思想内涵的人或作品,往往流俗,或只能附庸风雅。

苏词中的思想深度,恐怕两宋词坛无人刻意比肩。

”⑩总的来说,苏轼的作品中流露真实本性,生动而有力。

敏锐的触感,透彻的思想更是其不会因世俗而变。

其词突破了传统的局限,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