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799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docx

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海外互联网银行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3月

 

正文目录

图表目录

2014年12月,微众银行获批开业,成为国内首家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互联网银行概念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2015年6月,阿里系互联网银行网商银行开业;2017年1月,百信银行宣布开业,成为国内首家以法人形式设立的直销银行。

自此,BAT三大巨头均完成了互联网银行领域的布局。

当前,中国已进入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阶段,息差收窄,银行业竞争加剧,降低成本成为银行业的共同诉求。

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革命浪潮席卷而来,网络消费习惯日益深入人心,为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打开了想象空间。

国内互联网银行才刚蹒跚起步,海外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已近30年,通过分析海外发展经验,我们希望为国内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提供经验思路。

若细抠概念,直销银行指不设物理分支机构,通过电话、邮件、手机、互联网等渠道提供银行产品与服务的业务模式,互联网银行则被涵盖其中。

从海外发展历程来看,二者并无本质区别,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直销银行的电话、邮件渠道逐步向互联网渠道转移,因此,本文将不再严格区分互联网银行与直销银行。

1.海外互联网银行:

科技驱动,注重客户体验

海外互联网银行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互联网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顺势而生,至今已走过近30年的历程,在利率市场化、网络技术进步、客户消费观念和习惯改变等驱动下,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产品服务和渠道特征。

表1:

海外互联网银行发展的三个阶段

1.1.1989-1998年:

萌芽阶段,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相继完成利率市场化,银行业利差空间收窄,竞争加剧;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大量传统银行开始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服务来降低成本,纯粹的直销银行亦应运而生。

1989年10月,英国的米特兰银行创办了全球第一家直销银行FirstDirect,它通过位于英国利兹市的呼叫中心提供24小时服务。

FirstDirect在推出不到两年后便获得10万用户,于1994年开始盈利。

此后,直销银行在欧美发达国家相继涌现。

在这一阶段,直销银行主要通过电话、邮件提供存款、消费性贷款等基础产品,合同签署、支票存汇等常用服务需通过邮寄方式实现,与传统银行相比,安全性、时效性不足,并未体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发展规模与市场影响力均较小。

1.2.1998-2010年:

技术爆炸,创新突破

以来,互联网技术爆炸推动了直销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除了传统银行以外,租赁公司、信用卡公司、车商等机构开始凭借自身的业务数据积累进入市场。

在这一阶段,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商业化,直销渠道开始由原来的电话、邮件渠道转向互联网渠道,同时各直销银行开始通过母公司的物理网点渠道或自己开辟的线下门店渠道来弥补物理网点缺失,从而提高品牌信任度与覆盖程度。

为满足更广泛的客户需求并提升用户粘性,直销银行的产品线和服务模式不断丰富,创新层出不穷。

但是,大部分直销银行仍然依托于母公司或自身传统业务积累,聚焦于某一客户细分或专业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难以实现广泛客户群与产品的覆盖。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银行业损失惨重,据BCG统计,2009年美国直销银行业的ROE为-4.34%,比当年银行业的平均水平低3.64个百分点,可见由于产品单一限制以及风控能力不足,直销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与传统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表2:

不同背景的直销银行在全球范围内涌现(不完全统计)

1.3.2010年至今:

技术升级,体验优化

2008年金融危机后,银行业从危机中逐步恢复,直销银行则更具活力,。

据波士顿咨询统计,危机后美国直销银行的ROE显著高于行业水平,2012年美国银行业的ROE为8.7%,而直销银行则达到11.4%。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爆炸式发展背景下,互联网银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客户需求进一步碎片化,手机APP等新的移动互联网渠道开始成为重要的流量入口,直销银行的产品与服务日益丰富完善,其主要目的也由满足更广泛的客户需求向优化用户体验和提升运营效率转变。

例如AllyBank允许用户通过手机拍照的方式实现传统支票的存汇,将互联网技术创新与传统银行服务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为那些仍然依赖传统银行服务方式的顾客提供了向互联网银行服务方式习惯的过渡。

图1:

美国直销银行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十亿美元)

备注:

直销银行市场数据由AllyBank根据FDIC、FFIEC、各公司年报估算

2.海外互联网银行发展模式初探

与传统银行相比,互联网银行不设物理网点,无人力与场地支持,业务开展缺乏客户信任基础。

若无流量入口,初期规模积累尤为困难。

因此,海外互联网银行通常由传统银行设立,或由金融服务公司转型而来,基于其早期的业务与品牌声誉积累,将客户引流至互联网平台。

根据早期基础业务不同,目前美国主要的互联网银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是无业务基础的纯互联网银行,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BofI为例;二是具备早期业务基础与流量入口的互联网银行,以汽车金融服务商Ally、信用卡专业银行Discover为例;三是由传统银行设立,意在进一步开拓零售银行业务的互联网银行,以荷兰国际集团的INGdirect为例。

事实上,除独立子公司以外,海外传统银行还通过单独品牌、事业部等形式开展直销银行业务,但从组织架构上而言,其中后台仍与母银行共用,本文将不多做讨论。

2.1.BofI:

纯正互联网银行之范本

美国互联网银行(BankofInternetUSA)成立于1999年7月,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

公司自成立之初,业务策略即确定为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银行业务,除总部以外不设立物理网点,利用技术降低银行产品与服务成本,同时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

公司于2000年7月开业,两年后即实现盈利,2005年3月,BofI控股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截至2017年6月,公司总资产规模达85亿美元,实现净利润1.35亿美元。

图2:

BofI资产规模快速增长

图3:

BofI净利润快速增长

自上市以来,BofI股价10年翻了10倍,估值亦高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现出互联网银行的市场溢价。

我们认为,BofI的溢价主要体现在其高于传统银行的盈利能力与成长性上。

图4:

BofI股价上涨近10倍

图5:

BofI股票PB估值高于传统商业银行(倍)

图6:

BofI的营收增速高于传统大行(%)

图7:

BofI的ROE高于传统大行(%)

对比BofI与同业的ROE细项拆分,BofI凭借合理的净息差、更低的非利息成本、更高的杠杆实现了远高于行业平均的盈利水平。

表3:

BofIROE拆分(%)

备注:

可比公司包括由FDIC提供存款保险的总资产10亿美元以上的储蓄公司,所有数据均为FDIC统计的4Q16数据。

2.1.1.负债端:

高利率吸引客户,规模虽小但增速快

作为一家纯粹的互联网银行,由于缺乏业务基础引流,也没有母公司的品牌信任度加持,BofI的吸储策略即通过不同的直销渠道,为客户提供高利率存款产品,从而实现存款规模的快速增长。

一方面,公司通过BofI本身提供高利率存款产品和全功能账户覆盖广大客群,同时通过咨询公司等可能产生存款客户关系的机构渠道扩大辐射范围,另一方面,公司也进一步深度挖掘细分客户,如通过界面更酷炫、储蓄存款利率更高的BankX吸引熟悉移动互联网的年青一代。

根据FDIC的统计数据,BofI的存款成本率比行业平均高40bp,2012-2017年,其存款规模从16.2亿美元增长至69亿美元,尽管目前规模仍然较小,但年均复合增速达33.7%。

图8:

BofI的存款以储蓄存款、有息活期存款为主(千美元)

从存款结构上来看,BofI的存款以储蓄存款、有息活期存款为主。

近年来无息存款占比稳步提升,从2013财年的3.9%上升至2017财年的12.7%,因此,尽管近年来储蓄存款付息率出现较大幅度攀升,但公司整体存款成本率仍然有所下降。

图9:

BofI的储蓄存款付息率逐年攀升

图10:

BofI的存款成本显著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

2.1.2.资产端:

以房地产按揭贷款为主,高贷款收益率维持合理息差水平

BofI的资产端以风险相对较低的房地产按揭贷款为主,近年来在持续增加消费贷款、商业及行业贷款等收益率更高的贷款配置。

尽管公司为了吸引客户,提供了较高的存款利率,但是,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形成了投资分析竞争优势,保持了较高的贷款收益率,从而能够维持高于行业平均的净息差水平。

图11:

BofI的高收益率贷款配置持续上升(千美元)

图12:

BofI维持了相对较高的净息差水平(%)

从资产质量来看,由于BofI的贷款集中于风险较低的房地产按揭贷款,因此其资产质量较高,不良率维持在的较低水平。

图13:

BofI的不良率低于传统大行(%)

2.1.3.成本控制:

技术实现效率提升

分析海外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模式,不难看出,互联网银行的业务本质并未改变,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借助互联网技术与渠道节约网点的人力成本与物理成本。

因此,BofI得以长期将成本收益比保持在银行业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以下。

分析BofI的非利息支出结构,亦体现出互联网银行的特殊性。

一方面,公司需要保持技术投入以提高平台的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广告营销成为塑造品牌形象、吸引目标客群的必要手段。

因此,数据处理与网络、广告营销费用成为除员工薪资以外的最重要投入。

图14:

BofI的成本收益比仅为同行均值的一半(%)

图15:

BofI的技术支出、营销费用构成非利息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AllyBank:

薄利多销实现快速扩张的汽车金融服务商

AllyFinancial前身为通用汽车公司于1919年成立的通用汽车验收公司(GMAC),从事汽车客户融资服务。

2006年,通用向一家私募公司Cerberus资本出售了GMAC51%的股权。

此后经一系列业务剥离重组,GMAC于2009年向美联储申请成为银行控股公司。

2009年,GMAC重命名为AllyFinancial,其银行业务部门成为AllyBank,为一家无营业网点的直销银行,主要通过互联网、电话、邮件、手机等渠道为客户提供存款业务,是公司最重要的

经营主体。

2016年末总资产达1235亿美元,占公司总资产比例在75%以上。

AllyFinancial

图16:

AllyFinancial的PB估值中枢低于传统大行(倍)

图17:

AllyFinancial的ROE低于传统大行(%)

对比AllyBank与行业平均水平的ROE拆分,可以看出,AllyBank的低息差、高信贷损失准备、低杠杆是拉低其ROE原因。

公司的低净息差源于其在互联网存贷业务上的“薄利多销”策略,即通过较高的存款利息吸引客户,而在贷款端未能维持较高的净息差水平。

表4:

AllyBankROE拆分(%)

2.2.1.负债端:

汽车金融业务基础引流存款,高利率吸引储户

AllyFinancial依托于汽车金融业务,形成了汽车金融、保险、按揭贷款、公司金融四大主营业务板块,AllyBank负责除保险以外的主要业务。

AllyFinancial通过汽车金融、保险、互联网存贷、财富管理等综合金融业务形成金融生态圈,一方面,Ally的汽车金融业务基础为AllyBank提供客户引流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汽车金融、财富管理等业务为AllyBank客户提供丰富的综合金融服务产品,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

图18:

AllyFinancial的金融生态圈

依托于公司的汽车金融业务基础,AllyBank在直销银行领域已经具备天然优势,加之AllyBank为客户提供显著高于传统银行的存款利率,因而能够实现存款规模的快速积累。

截至2016年末,AllyBank存款总额达790亿美元,直销银行零售存款总额达到666亿美元,

2009年至2016年间实现了21.5%的年均复合增速,在直销银行市场的存款份额逐年上升。

图19:

AllyBank直销银行存款份额逐年提升

图20:

AllyBank提供显著高于同业的存款利率(%)

2.2.2.资产端:

汽车贷款为主,收益率、生息资产规模偏低

AllyBank的资产端扩张策略为专注于汽车金融,通过互联网渠道精简融资流程、扩大经销商网络,并不断丰富汽车金融产品线,实现贷款规模扩张。

截至2016年末,AllyBank贷款净额规模达1178亿元。

但不同于BofI,AllyBank在业务上选择了“薄利多销”策略,通过较高的存款利率吸引客户,但并未开拓收益率更高的贷款产品,因此其低于同业平均水平的资产端收益率和生息资产占比导致其净息差水平较低。

图21:

AllyBank的贷款以汽车贷款为主

图22:

AllyBank贷款收益率显著低于同业(%)

图23:

AllyBank净息差水平显著低于同业(%)

图24:

AllyBank生息资产比重显著低于同业水平

2.2.3.成本控制:

成本优势相对薄弱

AllyBank的成本收入比与全行业相比仍然较低,但其成本优势不及BofI明显,主要是由于其近年来还致力于打造数字化财富管理平台,增加了运营成本。

图25:

AllyBank的成本收入比仅略低于同业(%)

2.3.Discoverbank:

信用卡流量入口打造直销银行龙头

DiscoverBank的历史可追溯至1986年Discover信用卡的发行。

1985-2007年间,发现卡是DeanWitter公司的一个业务部门,先后由零售公司Sears、摩根士丹利控股。

2005年,DiscoverFinancialServices(以下简称“DFS”)独立,成为当时拥有信用卡支付结算网络的两大信用卡发行商之一。

独立后,DFS通过DiscoverBank继续发行发现卡并拓展存贷款业务,通过支付结算网络DiscoverNetwork以及PULSENetwork进行信用卡及借记卡支付结算。

2007年,公司在纽交所上市。

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信用卡业务,ROE更高,因而估值中枢更高。

DFS作为一家以信用卡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控股公司,其PB估值中枢高于传统银行,溢价主要体现在其高ROE的信用卡业务上。

图26:

信用卡公司PB估值中枢高于传统银行(倍)

图27:

信用卡公司ROE较传统银行更高(%)

对比DiscoverBank与同业的ROE拆分,可以看出,信用卡业务较传统银行业务而言,能够产生更高的净利息收入,而DiscoverBank与信用卡专业银行相比,净利息收入较低,高ROE主要体现在更低的非利息支出成本和更高的杠杆之上。

表5:

DiscoverBankROE拆分(%)

2.3.1.负债端:

信用卡业务引流,高存款利率留存客户

DiscoverBank主要通过自身的电话、邮件、互联网等直销渠道,以及合作的第三方经纪商分销渠道开展存款业务。

一方面,发现卡是美国仅次于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的第四大信用卡品牌,DFS作为发现卡的发行商,还同时拥有发现卡支付结算网络和美国第三大借记卡/ATM机网络PULSE,积累了海量客户数据与品牌信任度,为DiscoverBank开展存贷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作为直销银行,Discover同样采取了高存款利率留存客户的策略,但近年来,其存款利率与可比同业的差距有所弥合。

截至2016年末,DiscoverBank存款规模达519.9亿美元。

图28:

DiscoverBank存款规模稳步增长

图29:

DiscoverBank付息存款平均利率较高(%)

2.3.2.资产端:

由信用卡贷款延伸至其他零售贷款业务,收益率偏低

DiscoverBank以信用卡贷款为基础,通过持卡人数据积累,逐步拓展至个人贷款、学生贷款等其他零售银行贷款业务领域,信用卡贷款平均余额的占比规模约为79%左右,其他类贷款的占比正以缓慢的速度逐年增加。

表6:

信用卡贷款规模占DiscoverBank总贷款规模的79%左右(百万美元)

由于信用卡贷款利率通常高于按揭贷款、汽车贷款等传统银行贷款利率,因此信用卡专业银行的贷款收益率显著高于银行整体水平。

而DiscoverBank信用卡贷款收益率与同业相比相对较低,因此整体贷款收益率低于信用卡专业银行平均水平。

图30:

DiscoverBank信用卡贷款利率低于同业均值(%)

图31:

DiscoverBank贷款收益率低于同业平均水平(%)

总结而言,DiscoverBank同样采用了高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的策略以吸引更多客户,因此其净息差水平较信用卡专业银行均值低2-2.5百分点。

图32:

DiscoverBank生息资产占比高于同业(%)

图33:

DiscoverBank净息差低于信用卡专业银行平均水平(%)

2.3.3.成本控制:

成本优势突出

信用卡发行与传统银行存贷业务相比,对物理网点的依赖相对更小,因此信用卡专业银行的成本收益比通常低于传统银行。

同时,作为直销银行,DiscoverBank同样在运营效率上体现出互联网渠道的优越性,成本收益比保持在37%左右,与其他信用卡专业银行相比更胜一筹。

图34:

DiscoverBank的成本收入比较同业低(%)

2.4.INGDirect:

化繁为简,专注细分市场的传统银行独立子公司

INGDirect由荷兰国际集团ING于1997年在加拿大首创,其创立目的旨在将ING集团的零售业务从欧洲拓展到全球。

利用方便快捷、简单超值的存款产品,INGDirect在加拿大大获成功,其后迅速扩张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9个国家。

在ING直销银行最为成功的德国,ING通过收购形成了ING-Diba,为德国最大的直销银行和第三大零售银行。

美国INGDIRECT成立于2000年,截至2009年末,存款已经达到750亿美元,客户数量达到760万,成为美国第三大储蓄银行和第一大直销银行。

但由于其在美国按揭贷款市场

敞口太大,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其持有的房地产证券化资产核销金额超23亿欧元。

贷危机后,ING集团收缩业务,相继出售美国、加拿大、英国的直销银行业务,专注于欧洲市场。

2011年,美国INGDIRECT被出售给CapitalOneFinancial,保留了直销银行的业务模式与产品,目前以独立的直销银行品牌CapitalOne360继续运营。

2.4.1.扩张策略:

客户定位清晰,简易标准化产品迅速扩张规模

作为由传统银行设立的直销银行,INGdirect并未盲目进行全面的产品设计与客户覆盖,而是选择最大化互联网便捷、简易的优势,选择提供有限的标准化产品,聚焦于特定客户群。

ING进军美国时,经过详细的用户数据分析和研究,选择的目标客群特征为:

1)年龄30-50岁之间、受到良好教育的上班族;2)收入水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3)已经接受或通过电话、网络理财,闲暇时间较少,乐于自助理财。

在明确的客户定位下,INGDirectUSA在产品设计上化繁为简:

1)提供有限的储蓄和贷款产品,仅满足一部分存贷需求,因而不会取代客户现有账户,使客户乐于尝试;2)支票账户与储蓄账户相互关联,可即使提取资金;3)强调“自助”服务,如提供可9种不同的共同基金组合,由消费者独立管理;4)无最低存款要求。

通过最大限度地简化产品与服务,ING能够最大化互联网渠道的成本优势,以支撑高存款利率和低手续费的盈利模式。

图35:

INGDirectUSA实现了61%的年均复合存款增速(%)

图36:

INGDirectUSA的存款利率显著高于同业(2010年)

由于INGDirectUSA仅专注于特定客群和有限产品,市场规模相对有限,因此它同样选择了“薄利多销”的存贷业务扩张策略,以迅速打开市场,扩大规模。

存款方面,高利率产品实现了存款规模的快速扩张,2000-2010年间,存款总规模从7亿美元增长至777亿美元,10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61%。

贷款方面,ING仅提供按揭贷款等风险相对可控的标准化产品,贷款收益率较低。

高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的盈利模式导致公司的净息差比同业低2个百分点左右,2012年净息差仅为1.34%。

图37:

INGDirectUSA的贷款收益率显著低于同业(%)

图38:

INGDirectUSA的净息差远低于同业(%)

2.4.2.渠道创新:

线下咖啡馆提升客户体验与品牌知名度

INGDirect专注于线上渠道,但同时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立具有理财顾问功能的咖啡馆,为客户提供线下的面对面的金融服务。

咖啡馆的整体设计简洁明快,易于吸引目标客群,在咖啡馆内,客户可通过计算机终端登陆账户,咖啡馆提供免费互联网接入;同时,ING将咖啡馆店员培训为金融顾问,能够为客户提供金融咨询服务和投资产品建议。

通过线下咖啡馆渠道的支持,ING能够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与品牌知名度,实现更大范围的客户覆盖。

这一“线上+线下”配合的模式后来也为大量互联网银行模仿。

2.5.海外互联网银行发展启示:

渠道变革,未改本质

对比海外四大互联网银行的发展经验,BofI作为一家无业务基础的纯互联网银行,主要通过高利率存款产品以及社交网络营销缓慢积累客户,资产规模较低,但BofI利用其投资分析技术,仍然保持了相对合理的净息差,实现了高于传统银行的盈利水平,体现出较高的市场溢价,是”小而精“的代表;而具备业务基础与流量入口的Ally、Discover和ING则凭借自身业务基础与品牌信任度积累,采取”薄利多销“的业务发展策略,提供高利率存款、低利率贷款,资产负债规模迅速扩张。

分析其业务模式,不难发现,互联网银行并未改变银行业务实质,只是实现了部分线下业务的线上化,其核心优势在于以互联网渠道取代物理网点,节约人工与场地费用,以更低的运营成本支撑“薄利多销”策略导致的低净息差,同时凭借价格优势实现资产负债的快速扩张。

表7:

美国四大互联网银行基本情况对比

虽然国内互联网银行刚刚起步,发展前景还未明朗化,就海外经验来看,短期内更可能细化客户定位,通过提供简单的标准化高性价比产品满足部分客户需求,实现简单存贷业务的快速拓展,但物理网点的缺失必将限制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的发展,难以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无法完全取代传统银行。

但长远看,随着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与商业化,仍然存在颠覆传统银行支付结算与风控体系的可能。

同时,从ING经验来看,传统银行同样可以借助自身品牌与用户积累,切入互联网银行市场,成为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助力。

3.国内互联网银行:

依托BAT流量入口,各有特色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BAT等互联网巨头为完善金融生态布局、获取低资金成本通道,利用自身社交、电商、搜索等大数据流量入口,向互联网银行市场发起进攻。

2014年12月,微众银行获批开业,成为国内首家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互联网银行概念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2015年6月,阿里系互联网银行网商银行开业;2017年1月,百信银行宣布开业,成为国内首家以法人形式设立的直销银行。

对比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的业务模式,二者均聚焦于小额业务,但基于各自不同的流量入口,选择了不同的客户定位,微众利用腾讯的社交大数据,定位于个人消费者,网商银行则背靠阿里系电商平台,聚焦于小微企业与农村用户,针对用户特点与数据设计创新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

凭借各自的拳头产品,二者均在2016年实现盈利,体现出金融科技的强大生命力。

但是,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作为纯互联网银行,面临开户账户功能受限的监管问题。

2015年12月25日,央行发布《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建立银行账户分为I、II、III类账户,II类账户与I类账户最大的区别在于不能存取现金、不能向非绑定账户转账,III类账户则仅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