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817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

《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

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休闲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正日益成为城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城市休闲产业对于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文化需要,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具有多重意义和综合效应。

一休闲产业的界定及发展概况

(一)休闲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休闲是人们在自由闲暇时间里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自主选择的存在状态与活动方式。

精神性、自由性、审美性、乐生性是休闲的本质属性。

“休闲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休闲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经济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休闲产业本质上属于为人们的乐生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体验经济。

人们的休闲活动大体包括以下八种。

一是文化娱乐休闲,包括影视戏曲音乐等艺术的欣赏,唱歌跳舞,休闲阅读,以兴趣为主导的非职业性的书法、绘画、摄影、集邮、收藏,室内娱乐,网络休闲,等等。

二是运动休闲,包括游泳、球类、自行车运动,以及漂流、攀岩、狩猎、潜水、冲浪、跳伞、航模、蹦极、野营、垂钓等户外运动。

三是康体养生休闲,包括温泉疗养、森林疗养、洗浴足疗、美容美体、推拿按摩、瑜伽、气功、武术(如太极拳)等各类融休闲与健身于一体的活动。

四是旅游休闲,包括到各类自然、人文风景名胜区点的游览观光活动。

五是饮食休闲,包括在各类饭店、酒楼、茶馆、咖啡馆等场所进行的餐饮活动。

六是购物休闲,即融休闲与购物于一体的活动。

如在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等场所进行的逛购结合的活动。

七是怡情养趣休闲,包括休闲养殖(宠物豢养)、休闲种植(养花、种草)、休闲制作(手工编织、陶艺)等。

八是社会休闲。

包括某些志愿者活动在内的公益性休闲及各种节日庆典、探亲访友、聊天交友等。

围绕上述休闲活动而展开的休闲产业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一类是为休闲活动提供场地和设施用品的产业,称之为休闲设施用品产业。

另一类是为休闲活动提供服务的产业,称之为休闲服务业。

休闲设施包括风景区、大型游乐设施及相关辅助设施、城市休闲广场、酒店、城市公园、影剧院、休闲购物街区、主题公园、户外休闲地、休闲度假区、休闲农庄、休闲房地产,等等。

休闲用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物质产品主要是指休闲活动所需要的设备和用品,包括户外休闲用品、体育休闲用品、文化休闲用品(如视听设备、手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照相器材、乐器、游艺器材、胶片胶卷、光盘)、园艺休闲用品等。

此外,休闲物质产品还涉及休闲用的交通工具,如游艇、轿车、自行车、热气球乃至飞机、火车等。

精神产品包括影视节目、戏剧、音乐、图书、绘画作品、游戏软件、视频、动漫等。

休闲设施用品的生产涉及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工艺美术、食品加工以及文化产业等众多行业。

休闲服务产业是指直接服务于消费者休闲需要的服务活动。

例如,饭店、酒吧、茶楼、咖啡馆、歌舞厅的服务,旅游中的导游服务,景区文化服务,康体健身中的服务,网络休闲中的网络服务等。

从外延上看,休闲产业具有极大的综合性,被称为“混合性产业”。

它以休闲行为及休闲消费为划分基准,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划分界限和模式,其涵盖与辐射范围横跨三次产业。

(二)国内外休闲产业发展概况

当前,围绕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带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在美国,休闲产业增加值高居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位,其就业人数为全部劳动力的50%。

美国人将1/3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1/3~2/3的收入用于休闲娱乐,1/3的土地用于休闲娱乐。

在欧洲休闲大国西班牙,休闲产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

欧美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休闲产业的高度发达[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法定休假时间大幅增加。

居民消费结构中精神文化消费比重逐步上升,用于旅游、娱乐、游戏、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休闲消费支出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休闲消费接近爆发性增长的临界点。

休闲产业在各个层面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9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把发展休闲消费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要求“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2]。

城市是休闲产业的聚集之地。

城市是人口聚居中心、休闲产品与服务供给中心及休闲消费中心。

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21世纪以来,伴随城市转型发展的进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地区的大中城市开始由工业型城市向服务业城市转型升级。

例如,上海把服务业确立为城市的主导产业,杭州则把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于世界休闲之都。

在这一转型发展过程中,工业企业纷纷搬离城区,包括休闲产业在内的服务业在城区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2006年我国主办世界休闲大会之后,各地开展的休闲城市创建活动成为休闲产业的重要推手,在“生态、宜居、休闲、和谐”理念的推动下,城市休闲产业迅速发展,公共休闲设施显著增加。

居民消费的“泛休闲”化现象日益凸显,休闲成为城市日益重要的生活内容。

休闲产业在城市生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二发展城市休闲产业的多重意义和综合效应

(一)发展城市休闲产业是人本发展的内在要求

城市的科学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增进人的幸福、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本。

休闲是人的内在需求,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强调休闲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对于个体幸福和城邦和平至为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均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的到来,人的生命历程中非劳动与非职业生存时间逐步增加,休闲对于民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城市休闲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文化需要,是城市人本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的重要路径,是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休闲产业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和综合带动力

相关研究表明,休闲经济将取代信息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

早在20世纪80年代,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就曾经预言,21世纪是高科技与高情感相平衡的时代,对于高情感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将催生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高感触产业。

1999年奈斯比特又在其专著《高科技·高感触》《HighTech·HighTouch》一书中进一步指出这种高感触[3]产业已经和正在演变成一个庞大的新型产业与时尚潮流,强调高感触产业将在21世纪成为与高科技产业并驾齐驱的重大产业。

托夫勒强调,一个高科技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高情感的社会,满足情感需求的体验经济将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

世界未来学协会副会长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新千年五大发展引擎之首。

美国著名休闲研究专家杰弗瑞·戈比预测,休闲产业即将成为下一个席卷全球的经济大潮,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到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

我国休闲研究的开拓者、著名学者于光远强调“人之初、性本玩”,“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玩”将成为一个大产业。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休闲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能够产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对一、二、三产业具有全方位的“催化效应”。

首先,休闲消费作为最终消费,直接拉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休闲产业涵盖我国第三产业的大部分,其中以旅游业、体育业、文化娱乐业、餐饮业、洗浴业、保健业为骨干而形成的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产业系统,已经成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支柱。

以休闲经济体系中的龙头产业旅游业为例。

研究表明,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

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的贡献率超过40%。

[4]其次,休闲产业对于生产休闲设备的第二产业也具有巨大拉动作用。

消费类电子产品、体育用品、户外运动设备、家用电器乃至汽车等产业的发展,都直接受益于休闲经济的繁荣。

此外,休闲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大、就业层次多、就业方式灵活,适合不同年龄、学历、性别、专业的人员就业,对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和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陕西省咸阳市大力发展足疗保健这一高感触休闲产业,就地转化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1万余人,开辟了群众就业增收的新路子。

咸阳足疗被国家劳动部授予“全国知名劳务品牌”[5]。

(三)发展休闲产业有助于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建设低碳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休闲产业是绿色产业,发展休闲产业是建设低碳城市、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

首先,休闲经济与传统的工业经济相比,其资源基础主要不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是文化资源。

休闲经济的价值来源是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是精神、意义而不是物质赋予产品以价值。

文化资源是典型的“非碳资源”和“可持续性资源”,这就意味着发展休闲产业将减轻经济增长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和“高碳资源”的依赖。

其次,休闲经济具有“非消耗性”。

休闲生产中对于文化资源、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不损耗资源,还会使资源增值。

例如美国对于中国“花木兰”这个文化资源的利用,不仅没有消耗该文化资源,反而显著提升了花木兰这个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使得这个文化品牌的“原产地”河南省虞城县乃至商丘市在“文化经济”中获益良多。

休闲消费的非消耗性也很明显。

休闲消费主要是精神性、审美性的活动,这种活动以精神体验为主,不以物质消耗为主。

它只“消费”对象的审美和意义属性,而不消耗对象的物质属性。

人们对名山大川等风景名胜的游览欣赏,对于历史文化景点的观光体验,都不仅不减损反而还提升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消费而不消耗”是许多休闲活动的典型特征。

此外,绝大多体验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不产生自然界无法降解的废物。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以消耗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物质经济、硬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逐步下降,而以人文资源为基础的意义经济、软经济的比重则逐步上升,从而形成低碳型、可持续的经济结构,使城市经济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轨道。

(四)发展休闲产业有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首先,休闲是城市的重要功能。

早在1933年,国际建筑协会在其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中就明确指出,休闲是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休闲、工作和交通)之一。

我国著名城市社会学者张鸿雁认为,城市社会区别于乡村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就是“城市社会有完整的系列的具有可享受性和创造意义的休闲文化,包括明确分割的休闲时间、广泛的休闲文化设施、多样性的休闲文化内容和多元的休闲文化行为”[6]。

其次,休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休闲在城市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同时也创造和传承着一个城市的文化。

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城市文化及景观意象与休闲产业的繁荣程度有极大关系。

休闲产业对于陶冶城市气质,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

休闲文化产业是城市的黄金名片。

忽视和缺乏休闲的城市是功能不全的城市,是没有品位和魅力的城市。

发展城市休闲产业,是完善城市休闲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五)发展休闲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

据国家发改委“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组统计,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

河南平顶山、鹤壁、焦作、濮阳、义马、汝州、灵宝、登封等8个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

目前,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城市资源衰竭,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

大力培育接续产业,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紧迫任务。

国内外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表明,休闲旅游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产业选择之一。

近年来河南焦作市的发展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从1999年开始,焦作开始实施“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由传统的煤城向休闲旅游城市转变。

它们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大规模开发建设休闲设施和旅游景观,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发展格局。

如今,焦作已成为一座天蓝水清、环境宜人的山水园林城市和“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

城市绿地覆盖率达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87平方米。

2008年,焦作市共接待游客1452.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2.7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41倍和76倍,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

[7]“焦作现象”被誉为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样板,载入中国旅游发展绿皮书。

焦作模式对于河南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加快发展河南城市休闲产业的若干建议

(一)把休闲产业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战略定位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态势:

一是市场体制下技术进步对于人类劳动的挤出效应日益强化,非工作时间在人类生命历程中的比重日益提升,作为居民休闲消费力重要构成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加;二是休闲从少数人的特权走入寻常百姓家,大众休闲时代已经到来;三是经济活动尤其是城市经济日益呈现出“闲”化和“文”化的特征,休闲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生长点。

要基于这一重大时代背景,切实提高对休闲产业战略意义的认识,破除休闲不是生产活动,不产生价值的落后观念,认识到休闲不仅是消费同时也是生产,休闲活动是直接创造和实现价值的活动,休闲产业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时代日益重要的产业门类。

破除发展仅仅就是抓工业的观念误区,认识到休闲产业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牢固确立其主角地位,使之成为城市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以休闲产业的大发展带动整个城市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进而大幅提升服务业在河南经济中的比重。

要认识到休闲产业对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带动作用,把休闲产业作为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战略产业,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制定高起点的发展蓝图,并建立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

(二)打好文化牌,促进休闲和文化的融合

工业经济的资源基础是自然资源,体验经济的资源基础则主要是文化资源。

休闲产业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竞争力在于体验,而休闲产品的深层次体验价值来自文化。

文化资源是城市休闲产业最重要的“原材料”。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

河南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1/8。

河南的山山水水,都浸润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

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至清王朝终结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位居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

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河南的王牌资源,是河南发展城市休闲产业最大的比较优势所在。

古都文化、圣贤文化、根脉文化、武术文化、名人文化等都是河南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

休闲与文化的融合,是河南发展城市休闲产业的着力点,是提升城市休闲产业的文化体验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河南城市休闲产业必须主打文化牌、打好文化牌,围绕休闲做文化,做好文化促休闲。

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发掘、文化解读、文化推介和休闲产品与服务的“文化附魅”力度,提升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的文化品位、文化内涵以及城市的整体文化形象。

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景观化、产品化开发,以中原文化为素材开发设计包括主题公园、影视演艺节目、游戏动漫等在内的各类休闲文化产品,以此提升文化的显见性、参与性与体验性。

要着眼于文化和休闲的相互促进。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河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生产文化精品,另一方面,要利用文化精品的传播提高河南省休闲产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要认真研究借鉴云南丽江[8]和河南少林[9]及清明上河园等知名品牌在休闲与文化结合方面的成功经验,对包括名人文化、古都文化、圣贤文化、根脉文化、武术文化在内的河南省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系列化开发,以文化精品提升河南休闲产业的文化内涵和体验价值。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开展休闲城市创建活动

建议借鉴成都和杭州的成功经验,以休闲城市建设为载体,以本地居民的休闲生活营造城市休闲文化氛围,使城市休闲文化和休闲氛围成为重要的休闲旅游吸引物,促进城市休闲旅游发展,形成本地休闲与外来旅游的良性互动、内需(本地休闲消费)与外需(外来游客消费)的相互补充。

一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打造特色。

根据城市文化积淀、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建设各具特色的休闲城市、休闲广场、休闲街区、城郊休闲带。

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的省会城市、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以及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郑州在休闲城市建设中应进一步强化“首位度”意识,重视休闲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休闲功能,提升城市休闲品位。

在建设中央商务区(CBD)的同时,着力打造具有一流水准的都市休闲区——中央娱乐区(CED)。

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以嵩山少林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等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休闲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包括游戏动漫、会展服务、大型主题公园等在内的现代新型休闲产业。

开封要依托大宋文化这一世界级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休闲之都。

郑州、开封两市要着眼于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格局,统筹谋划郑汴融城框架下休闲产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协调发展。

平顶山、鹤壁、濮阳、义马等资源型城市要学习借鉴焦作经验,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休闲产业发展模式。

二要坚持硬件建设和休闲活动并举。

要创造条件,鼓励和组织居民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文化活动。

举办各类休闲节文化节。

进一步激活和丰富城市夜生活,提振和聚集人气,形成浓厚的休闲文化氛围。

三要坚持产业和事业并举。

休闲城市建设离不开休闲产业的大发展,也离不开休闲事业的大繁荣。

在休闲产业方面,要进一步增加休闲供给,着力丰富休闲产品的层次和种类,尤其要面向普通大众,提供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

在休闲事业方面,要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基本的公共休闲服务。

重视公共休闲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休闲广场、公共体育场、休闲绿地、休闲步道、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郊区休闲带等公共产品的供给。

社区建设要充分考虑居民的休闲需求,完善社区休闲功能。

要依法规划建设城市休闲空间,把包括人均空地、人均绿地、人均体育场占有率以及环境质量等要素在内的休闲空间指标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充分发挥现有公共设施的公共休闲作用,将各地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休闲设施,回归公共资源的公益性质。

(四)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发展环城市乡村休闲产业带

乡村休闲产业是农业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民素质提高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对于丰富和完善城市休闲产品体系、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带动农村经济、实现城乡互动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要认真研究城市居民休闲消费心理,开发适销对路的休闲产品与休闲服务。

二要因地制宜着力打造高品位有特色的休闲吸引物、完善的休闲服务设施和优良的休闲消费环境。

要借鉴北京、成都等地的成功经验,依托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民俗游、古镇游等乡村旅游活动以及农家乐、渔家乐、乡村度假、租地种植、休闲务农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传统特色食品,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发展旅游名村名镇,推动大中城市周边乡村休闲产业带建设。

三要重视与大景区和旅游胜地的结合与配套,把符合条件的乡村休闲产业纳入全省休闲旅游体系和热点旅游线路。

(五)全面提升河南城市旅游的体验价值,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时,会催生居民的观光旅游需求;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休闲度假需求则普遍产生。

据世界旅游组织有关资料,国际旅游市场的主体是非观光旅游,目前世界旅游市场中休闲旅游已占62%,欧洲各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休闲旅游已经占70%以上。

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均GDP远高于这个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沿袭多年的“牧羊式”或“军事拉练式”的观光游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休闲需求,必须加大产品和业态创新力度,以多样性的休闲体验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为此,应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门票经济”一枝独秀的以观光游为主的城市旅游发展模式,实现由观光向休闲升级,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使旅游业休闲化升级成为带动整个休闲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一是为传统观光旅游注入和嫁接休闲元素,在原有景点上做好“闲”和“趣”的文章。

根据当地资源特色推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闲趣品种和配套服务,全面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全面对接消费者多方面的休闲需求。

二是休闲旅游产品设计开发要兼顾“特色”和“全价”。

一方面要突出特色,休闲旅游产品的特色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核心体验价值的载体。

特色越鲜明,体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就越高。

没有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是没有市场的。

另一方面要兼顾全价。

所谓全价,是指休闲产品全方位的体验价值。

包括视觉、听觉等在内的感官体验,更包括深度的心灵体验。

应通过提高休闲产品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文化特色和文化多样性)、生态品质(环境质量、生态特色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参与性、互动性、开放性等途径打造丰富多样的体验服务,使游客在休闲中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提升休闲满意度。

三是研究借鉴杭州免费开放西湖的成功经验,以少数核心景点的免费开放换取城市综合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

(六)拓宽融资渠道,大手笔投入城市休闲

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投资机遇,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城市休闲文化设施。

要制定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休闲产业。

要重视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休闲旅游企业来河南投资兴业。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多方筹集休闲产业发展资金。

调整投资结构,严格禁止不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工业项目,腾出资金用于休闲产业发展。

在休闲公共服务方面,要构建以财政为主导的多元投资机制,为公共休闲供给提供资金保障。

在不改变休闲设施公益性质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和投入,多渠道增加公共休闲服务设施供给。

通过接受捐助、设立基金、发行彩票等多种方式筹募公共休闲设施建设资金。

(七)多策并举,解放和发展居民休闲消费力

一是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消费升级的内在规律,把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休闲消费作为城市消费的重点。

建议在把家电、农机、汽车等工业品下乡作为刺激农村消费主要抓手的同时,把休闲文化消费作为提振城市消费的重点领域。

要提供内容健康、特色突出、形式多样的休闲产品与休闲服务。

“供给创造需求”在休闲消费领域表现得十分突出。

要以增加有效供给为着力点,促进休闲消费的繁荣。

二是提高低收入阶层的休闲消费力。

由于收入差距因素,同等的人均GDP所产生的休闲消费力是不同的。

在人均GDP相同的情况下,收入差距越大,总体休闲消费力越低。

要在做大社会财富总量的同时,重视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结构性调整,以利于消费力的正常发展。

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不仅关系到居民的支付能力,更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消费信心。

鉴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对于消费力的制约日益突出,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四是保障居民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是居民休闲消费力的重要构成,增加闲暇时间是解放和发展休闲消费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包括十一长假和双休日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对休闲消费力的解放效应有目共睹。

要认真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