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4848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4.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ppt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出现、50-60年代得以发展的一种试图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的,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解释、补充、改造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属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有赖希、马尔库塞、弗罗姆、查列茨基、范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精神动力学弗洛伊德、荣格1、心理结构理论:

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意识:

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

介于意识与无意识的部分无意识:

不能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id):

原始的自己,包含生活本能和死本能,遵循“快乐原则”,又称为“意底”或“伊德”自我(ego):

现实化了的本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

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3、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

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本能死本能:

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态,赖希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是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初始形态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阐释是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态弗罗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改造和融合是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成熟形态范农查列茨基的弗洛和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其应用形态,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向,1、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的关系2、综合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的方向:

a.从弗洛伊德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

赖b.从马克思主义走向弗洛伊德主义:

马、弗综合的形式:

用弗洛伊德主义补充、深化、改造马克思主义3、用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阐释与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目标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赖研究、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现实马对法西斯主义和对现代人的处境的研究弗对妇女运动和家庭问题的研究查、范,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1、从生物本能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规定人人性理论2、将心理批判和社会批判结合起来社会批判理论3、将心理革命和社会革命结合起来革命理论4、把性格结构作为联系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纽带意识形态理论,赖希(1897-1957),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性革命”(微观革命)的理论奠基人“生命能”的发现者1934年前创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作有1928年性格分析、1929年辩证唯物主义与精神分析、1933年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1936年性革命;1934年后,阐述和实践生命能理论“倭格昂”。

1928性格分析1、性格结构理论a.“性格盔甲”的性质“性格盔甲”是自我对本我及外部世界的反应样式”。

人人都具有“性格的盔甲”,它表示了一个人存在的特殊方式.“性格盔甲”不仅仅具有生物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使自己适应社会的需求。

b.“性格盔甲”的形成“性格盔甲”作为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起源于童年期的社会化过程,是儿童的自然冲动与社会所强加于这些冲动的挫折相互冲突的产物。

家庭是制造顺从动物的工厂。

一、性格结构理论,2、用性格结构理论改造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性格结构是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a.否定超我、自我对本我压抑的积极意义b.三层人格结构表层:

社会合作层或“虚伪佯装的社会层”,又称之为“性格上层建筑”,其功能在于抑制人的本能冲动中间层:

反社会层,由各种原始的粗野的和毁灭的冲动构成本我深层:

生物的核心层c.本能一元论:

所有本能都是善的,3、“性格结构”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补充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不能正确解释经济发展过程怎样转化为意识;二是不能正确说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用性格结构补充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学校、教会、家庭都是特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特定的经济发展过程转化为意识的过程,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学校、教会,特别是家庭教育和抚养儿童的实践,就能理解经济现实转变为意识形态的含义,就能理解这种转变是在哪里发生的。

反映经济发展过程的意识形态埋置在性格结构之中,意识形态是以性格结构的形式出现的。

因性格结构具有稳定性、自主性、独立性的特点,所以意识形态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1929年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1、综合的可能性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唯物主义的理论都是辩证的理论本质上都是批判的、革命的理论2、综合的必要性二者的缺陷弗洛伊德主义不能充分说明社会现象“行为越是理性的,无意识的心理学的作用场越窄;行为越是非理性的,无意识的心理学的作用场越宽”马克思主义不能充分说明个人的心理过程,它的意识形态学说和革命学说也存在缺陷(用微观革命理论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宏观革命;用本能斗争论改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4、“性革命”理论1936年性革命1、“性革命”的重要意义它能给人们带来自由与幸福创造新社会,实现社会的助产婆2、“性革命”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用微观革命理论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宏观革命用本能斗争论改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弗罗姆(1900-1980),德裔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伦理学家。

1939年与社会研究所脱离组织联系;1940年创立新弗洛伊德主义学会1941年逃避自由1947年追寻自我规范人道主义伦理学1955年健全的社会1961年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2年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76年占有还是生存对人的本性和生存境况的分析说明对社会病态的批判剖析为医治社会病态提出的处方,一、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的综合,1962年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综合的代表作1、综合的必要性对立之处马克思主义强调政治经济分析,忽视心理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强调心理分析,忽视政治经济分析2、综合的可能性共同基础具有怀疑、批判精神“我们必须怀疑一切”理论的出发点人道主义和人性思想产生的基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人道主义和人性思想是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赖以产生的共同土壤”相信真理的解放力量“真理会使你获得自由”运用动力学和辩证法的方法研究现实,二、意识形态论,“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中介1、社会性格一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在社会经济过程中造就社会性格,社会性格支配人的思想2、社会无意识社会大多数成员共同受社会压抑而未达到意识层次的心理领域人们参与社会经济过程,具有社会事实的经验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组成的社会过滤器,三、规范人道主义,规范人道主义是贯穿弗罗姆主要著作中的一条主线,包括人道主义批判、人道主义伦理学和人道社会主义三个方面人道主义批判总体异化理论人道主义伦理学以人性论为基础人道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健全社会,

(一)人道主义批判,对现代社会的病态和现代人的异化的批判是人道主义批判的主线逃避自由寻找自我健全的社会异化批判三部曲1、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逃避自由(1941)是现代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批判的经典之作

(1)自由的双重含义a.人的自由增长“人的命运是悲剧性的:

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要超越自然”b.人的孤独感增强“现代社会的形态对人们的影响同时产生了两种现象:

一,他变得更加自立自主,而且不满现实,喜欢批评;二,他也同时觉得更加孤独无依,并产生一种惶恐不安的心理”个体层面儿童的成长过程群体层面原始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2)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及表现形式传统人安全不自由现代人自由却孤独表现形式a.极权主义:

受虐狂与虐待狂的共生以受虐和施虐的共生为基础的极权主义构成法西斯主义兴起的社会心理基础b.攻击性和破坏性破坏性或攻击性的逃避机制所采取的力式是摧毁一切威胁到自身存在的外力,出此来缓解内在的孤独和无权力感c.舍己的自动适应:

顺世与随俗普通人为了消除自由和责任带来的重负和孤独往往倾向于通过采取与世无争的方式或沉溺于、封闭于内心世界的方式来摆脱世界,摆脱威胁与孤独,(3)确立积极自由的生存状态a.用爱心去工作爱是使人既保持独立而又不感到孤独的良方,是连接自由与安全的纽带,也是现代人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b.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潜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劳动不是指为了逃避孤独而被迫进行的活动,也不是指用自己的双手同自然建立起一种统治与被统治、崇拜与被崇拜、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而是指一种创造,人通过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与自然相沟通”“我们深信,一定有一种积极自由的状态存在,自由发展的过程不会构成恶性循环,人可以是自由而不孤独的,可以具有批评能力而不会充满怀疑,可以独立而人仍然是全人类的完整的一部分,获得这种自由的方法是自我的实现,是发挥自己的个性”,2、性格结构批判追寻自我性格结构是人的行为的主体,性格分为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占主导地位的、具有较大普遍性的社会性格会自发左右社会成员的行为

(1)生产性性格理想性格生产性:

人在各个层面的活动中的各种自发的或自觉的创造性因素

(2)非生产性性格a.接受型(“口唇型”)缺少主体性,惟命是从;双唇常开,愿意吃喝,虚心的接受他人的意见,从不固执己见b.剥削型(征服型)一切好的东西来源于外部,要用各种手段强行索取或欺骗他人的东西;有一张“花言巧语的嘴”c.囤积性(储积型、肛门型)把安全感建立在囤积和节省基础上;面目特征是双唇紧闭,固执冷漠d.市场型(买卖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物化人格;把自己和他人视为商品进行交往与交换,3、占有还是生存

(1)重生存的生存方式(beingmode)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和本质力量的实现

(2)重占有的生存方式(havingmode)对现存物的占有和消费占有范围无限扩大占有方式从囤积型转向市场型“东西越旧越好”“东西越新越好”(3)建立以重生存的生存方式为主导的“新人”“新社会”超越异化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以独立自由、批判意识、爱心和创造性为核心,以积极主动生存为特征,“新人”的基本特征(21条)“为了全面的生存,愿意放弃一切形式的占有;具有安全感、对自我个性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承认只有自我的积极地创造性的活动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不论在哪里,都有充分展示自身和参与的能力;以奉献和分享为乐;爱和敬畏任何形式的生命;尽可能将贪欲、仇恨和幻想降低至最低限度;不靠幻想和偶像也能生活;努力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爱的能力和批判的思维能力;承认人的存在的有限性,克服自恋心理;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生最高目标;承认现实,遵守纪律;只道只有在一种结构中成才才是健康的成长;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的和超越性的想象力;不自欺欺人;认识已知的和未知的自我;与所有生物共处一提,建立理解与合作;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实现自我的机会;认识到,恶与破坏性是自身得不到发展的必然结果;应认识到人的能力的局限性,不要把雄心变成贪欲;不拘泥于具体的目标,而幸福的生活在自身活力增长的进程中”。

“新社会”的基本特征(13条)把生产建立在健康消费的基础上;有力的限制大企业股东和经营者的经济特权;全面的实现工业生产和政治上的参与民主;经济和政治权力最大限度的分散;用人道主义的管理代替官僚主义的管理;在商业广告和政治宣传中禁止使用任何洗脑的办法;必须消除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保证每个人每年有最低的收入;要将妇女从父权统治下解放出来;成立一个向政府、政治家和民众提供咨询的最高文化咨询委员会;应建立有效的传播客观信息的情报系统;基础科学研究独立,不受工业和军事上的需要的束缚;消减核军备,制止战争,

(二)人道主义伦理学,1、普遍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是什么?

批判相对主义和极权主义伦理学2、对人的本性的探求人的生存“两歧”生与死之间的“两岐”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的短暂之间的“两岐”个体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岐”3、人的需求超越、关联4、人道主义伦理学的道德规范a.自私、自爱和自利b.人本主义良心与极权主义良心c.善的享乐和恶的享乐d.非理性的信仰与理性的信仰,(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健全的人与健全的社会健全的社会1、健全的人着眼于人格中的爱与理性的力量,人的创造性与特性的发挥“精神健康的人是创造的和没有异化的人;他使自身与世界建立起友爱的联系,运用他的理性去客观地把握现实;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向时又觉得跟他人是一体的;他不屈从于非理性的权威,而是自愿地接受良心和理性的合理性权威;只要他生存着,他就会不断地发展自身,他把生命的赠予看作是他最宝贵的机会”3、健全的社会人是目的,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在健全的社会中,人不是别人达到其目的和手段,而永远是他自己的目的;因此,没有人被别人当作手段,也没有人把自己当作手段,人可以展现他身上的人性力量”“在健全的社会中让人在可以驾驭和认识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使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动负责的参与者,使人成为他的生活的主人”,(3)社会改革方案:

a.经济改革方案;核心是形成工人参与和共同管理的新的劳动境遇b.政治改革方案:

核心是加强和完善民主制度c.文化改革方案:

核心是进一步确立人道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四、心理革命理论1、治疗与拯救原理针对患病的人而言,主要解决人患病怎么办的问题以改变人的心理结构开展心理革命为出发点,以社会革命为归宿2、培育创发性爱的原理针对健康人而言,积极对一般人进行指导,使其人格健全发展把培育创发性的爱与培育创发性性格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在人的积极活动中,增强爱的能力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爱人与爱己的关系,在两者统一中达到完美的创发性的爱确立理想的道德规范,确保爱的培育和实施把培育爱的工作纳入改变现行社会制度的斗争之中“可是爱啊!

真的,在费尔巴哈那里,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奇迹的神,可以帮助他克服实际上活中的一切困难。

这样以来,在他的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个老调子:

彼此相爱吧!

不分性别,不分等级的相互拥抱吧,大家一团和气的痛饮吧!

”恩格斯,马尔库塞(1898-1979),德裔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最早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1844年手稿最早阐释者法兰克福学派的主将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制订者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爱欲解放论的奠基人美国新左派运动之父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人物,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三M”,思想发展历程,1、非压抑性文明论的准备时期(1898-1932)论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1928)论具体的哲学(1929)综合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最早尝试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理论的基础(1932)2、非压抑性文明论的创立时期(1932-1955)1932年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1941年理性与革命1955年爱欲与文明3、非压抑性文明论的拓展时期(1955-1979)1958年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1964年单向度的人形成独立理论体系1972年反革命与造反提出革命新理,1、思想轨迹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存在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悲观主义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2、思想特点经院性与现实性的奇妙组合极左与极右的奇妙组合人道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奇妙混合“作为新左派的极权主义乌托邦的马克思主义”波兰学者科拉科夫斯基60年代末论压抑的宽容3、思想框架主体性原则人性理论、批判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反实证主义理论、革命新理论,一、马克思主义观,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1932)通过对1844年手稿的研究,论证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手稿是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理论,对人的研究是手稿的中心论题批判庸俗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的武器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异化的理论提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2、马克思前后思想统一于手稿的人道主义理论把手稿使用的术语、概念与马克思后期著作的术语、概念加以对照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手稿的人道主义3、用手稿的人道主义理论修正、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后期理论把马克思后期著作中具体而科学的人的本质的理论倒退到手稿抽象的理论水平用手稿以异化劳动理论为依据对资本主义的抽象的否定代替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根据的对资本主义的具体的否定把马克思后期著作中基于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纳入人本学的思辨论证,

(二)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社会理论理性与革命(1941)通过对黑格尔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研究,论证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社会理论1、黑格尔理性主义的革命性社会历史背景法国大革命哲学背景笛卡尔理性主义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体现在其理性观,突出理性的作用,人的意识的作用黑格尔理性观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前耶拿时期(基督教的精神和它的命运对伦理宗教问题的批判)、耶拿时期(精神现象学批判康德费希特的理性观)、后耶拿时期(制定辩证逻辑,阐发自己理性观)马尔库塞反对贬低、轻视黑格尔哲学、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倾向、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倾向,2、重新阐释马克思学说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a.黑格尔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而是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b.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所继承的,不是他的辩证法,而是理性主义c.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继承,主要是对精神现象学的理性主义的继承而不是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哲学全书,二、非压抑性文明论,1、继承、改造弗洛伊德的压抑性文明论非压抑性文明论的基础2、批判发达工业文明非压抑性文明论的核心3、超越压抑性文明,重建非压抑性文明非压抑性文明的目标1955年爱欲与文明1964年单面人1972年反革命与造反,弗洛伊德的压抑性文明论,文明及其缺憾(1912)文明物质文明:

物质资料的匮乏和生存竞争制度文明:

(恋母情结轼父行为)负罪感精神文明:

利比多转移到社会认可的活动上本能生存本能:

爱的本能死亡本能:

攻击性本能人类文明史是性本能压抑史,非压性文明是不可能的,1、用弗洛伊德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a.弗洛伊德的理论首先是一种哲学理论,他的主要贡献是揭示了人的心理结构的秘密,在一种新的意义上规定了人的本质。

马尔库塞通过对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理论的剖析,把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相结合,提出爱欲解放论第一,人的解放是爱欲的解放通过剖析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提炼”出人的本质是“爱欲”的思想,进而把人的解放归结为“爱欲的解放”第二,爱欲解放的核心是劳动的解放,爱欲的解放不等于性欲的解放劳动是最基本的爱欲活动,体现了追求快乐的本性;劳动占据大部分生命活动时间;人们在劳动中总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劳动能够创造生活必需品第三,爱欲解放的现实性从文明的生物学起源看,文明产生于基本压抑,压抑性文明起源于额外压抑;从文明的社会历史根源看,文明产生于额外压抑,工业文明是压抑性文明,b.把弗洛伊德爱欲受压抑的观点与马克思关于劳动被异化的观点相结合,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c.把弗洛伊德爱欲受压抑的社会根源分析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苦难的社会根源分析相结合,论证了解放爱欲、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2、批判发达工业文明单向度的人(1964)发达工业文明是压抑性文明顶峰,整个社会走向一体化,工业技术高度发达和滥用,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政治干预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空虚发达工业社会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人类一切经验的不知不觉地协调作用,它以新的形式同化了社会中的反抗力量,使整个社会在各个方面失去了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向度而成为单向度一体化(onedimensionality)理论a.政治一体化b.生活方式一体化c.思想文化一体化,3、非压抑性文明论的设想超越压抑性文明,重建非压抑性文明,实现人的爱欲的解放,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非压抑性文明是真正人道的、自由的文明,是未来文明发展的方向a.重建新文明观念,确立新文明目标,过符合人性的生活超越压抑性文明,重建非压抑性文明的实质是推翻产生额外压抑的社会制度b.进行总体革命,解放人性革命新理论革命的动因是爱欲遭受压抑,人性遭受异化革命的方式是总体革命革命的道路是从科学走向乌托邦革命的主体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c.把利比多转变为爱欲,把工作转变为消遣,三、革命新理论反革命与造反,1、新的革命动因:

爱欲遭受压抑,人性遭受异化2、新的革命主体“革命星座”新左派=不幸者+幸运儿不幸者:

包括受排挤的少数民族(黑人)和没有政治气味的嬉皮士、流氓无产者等幸运儿:

包括技师、工程师、科学家等中上等技术管理人员和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革命主体)3、新的革命道路包括政权革命、经济革命在内,以意识革命、本能革命为主导、以大拒绝为特征的总体革命,自然革命论,1、自然解放是人的解放的手段自然的解放可以成为人享乐的工具推动社会的变革促使人与自然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培养人的新的感受力2、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自然人道的占有自然“符合人的本质”为了物而同物发生关系按照美的法则塑造对象性的自然界“美的还原法则”3、自然革命的主要措施消灭过度消费和异化消费改变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中心环节缩小生产规模维护生态平衡直接目标控制人口增长反对军备竞赛,艺术革命论,1、反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反映论和阶级论2、“艺术天然是革命”艺术具有美学形式艺术与现实性原则联系在一起艺术使用造反语言艺术维持现存现实的异化3、艺术革命的措施维护和坚持艺术的美学形式正确对待传统文艺把艺术所具有的解放潜力引入现实中去培养新的感受力使艺术劳动成为一种消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