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987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凌源市高二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凌源市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10月份月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

必修⑤(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一门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

可以说,在我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

在这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

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

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

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最早提出:

“夫书,先默坐静思,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也说: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

“志专神应、心平手随。

”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

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

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

正因为如此,所以,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

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

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型,如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

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

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

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

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

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因素的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艺术论著中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B.对于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书法心理方面的问题,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C.在古人看来,虚静态和炽情态,是书法创作一般包括的两种心态,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

D.明代宋曹《书法约言》中的“志专神应、心平手随”,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是一致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东汉的蔡邕,还是东晋的王羲之都认为在书法创作时先要做到静思,同属书法创作的虚静心态。

B.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因此,在写“悲”与“忧”的内容时,其书法风格相同。

C.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

D.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因此,二者异曲同工:

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足以说明书法活动中想象的作用。

B.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这说明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C.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这说明书法能够改变患者情绪。

D.书法活动,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的,都是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多种因素再造想象的重要作用。

【答案】1.D2.B3.D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D项,“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应是宋曹《书法约言》中的思想。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原文“写‘悲’则悲、写‘忧’则忧”。

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再造想象的重要作用”错;再造想象与动机、想象情绪、灵感不相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江堰的茶马余音

李咏

在著名的都江堰,藏着一条特别的老街。

偶然发现这条老街,是在玉垒公园附近。

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忽然看见路边有一个古旧的拱形青砖门洞,里面人迹寥寥,只有“几”字形的青砖盘旋而上,竟像一段斑驳的城墙。

城墙之上,搁着一片晴碧的天空,白云丝缕,伸手欲摘,我转了几个弯跃到顶上,眼前“唰”地一下豁然开朗,只见一长段开阔疏朗的老城墙逶迤而去,没入青城山间。

眼前的城墙俨然有序,青砖之中细细晃动着油碧如丝的浅草,城墙边沿直接两旁绵延的屋顶;瓦片上青苔湿厚,甚至能用手指摁下深深的指印。

这种凝结着岁月风华的隐世气度,“藏”的韵味大于“显”的气魄,让人隐隐觉得眼前的景致大有来历。

回到成都后,我专门去几座图书馆查询一些资料,又请教几位在民俗研究方面大有造诣的专家,方才明白我在都江堰无意中发现的,居然是一段源于唐宋、起于明代的古墙遗址。

而墙边的小街原名“西正街”,历史比这城墙还长。

据说是当年李冰治水时百姓踊跃相助而开挖的运输山道,之后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入藏的起点,是典型的“茶马古道”,也被誉为古来茶马“第一街”。

踩上石板路面的老街,街边的民宅多为一至二层的木结构,是一种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穿逗房”。

沿街拾级而上,尽头就是玉垒山。

玉垒之外皆藏羌,作为地势扼咽之处,这里历来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直到迎来旷世奇才诸葛亮。

面朝玉垒之外莽莽群山,背靠蜀军百万雄师,眼前本是必赢之争,这位一代谋略大家偏偏轻挥羽扇,用他无双的智慧选择了出人意表的“和”!

于是一笑泯恩仇中,关名“镇僚”改为含义深远的“僚泽”。

自此,关外少数民族和汉族民众开始自由通商,西正街作为日渐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旅驿站,为“茶马古道”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唐宋时期,灌州已有一定规模,邑人以巨木植于城周,形成栅栏,以保城池安全。

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3年),永康军判官刘随让百姓环城密植杨柳数十万株,形成柳树屏障,以护城池。

就这样柳枝依依,在这座古代枢纽重镇的东南西北柔情飘拂了400余年。

遥想那些时候,南来北往的客商牵着沉沉的马队迤逦而来,疲惫交加间,忽然看到前方翠意盎然一片,“灌县到了啊!

”于是,他们的眼神和心灵也跟着这飘拂的绿色慢慢柔软了下来。

虽是异乡,但这种不作防备的姿态却给人一种友邻的温情,颇有几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热切。

而当他们一番忙碌离开这里时,也许相送的友人又会顺手折下一枝细柳送别。

要不怎么顺着丝绸之路的延伸,在敦煌出土的古代民间曲子抄本上就有折柳的深情与不舍呢?

这样的翠色折之不尽,一直到了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知县胡光才筑土砌石成墙,高1丈6尺,周8里,城墙东、南、西、北各设宣化、导江、宣威、镇江四门,奠定了今日都江堰市的基本格局。

漫步其上,只见城墙两侧重重叠叠的青瓦屋顶飞檐斗拱,好像密密匝匝的青鱼正在向着同一方向声势浩大地洄游。

左临伏龙隘口,泯江之水奔腾浩荡;右贴玉垒山巅,万千风物美不胜收。

就这样信步走了几十丈,好像一段信口吟下的小令,还没尽兴,城墙就戛然而止,前方尽是一片重重叠叠的民居。

我坐在一家古风茶楼里品着功夫茶,泡茶的小姑娘一边奉茶一边笑吟吟地告诉我,我身后那幅旧砖墙就是古城墙的一部分,古墙从来就没消失,它只是融进了老百姓们生活的一部分,“几十年前好多人家都依着它修了房子。

遥想古时的西街,气韵该是多么的流动——除了驿站、货栈、牲口棚,还有玉石铺、铁匠铺的叮叮作响,以及随之而来卖汤圆的、点豆腐的、打棕垫的、编篾筐的……南来北往、各种口音的吆喝此起彼落,间或夹杂着骡马的轻嘶与牦牛的低哞,日出上路,日落归栈,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图卷。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都江堰的茶马余音”,既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又点出了茶马古道留下的余韵,抒发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B.文章第一自然段点明题旨,其中的“特别”一词既点出了“老街”不同于一般街道的特点,又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C.老街之“老”一是体现在其历史的悠久,二是体现在其数百年来,竟然没有一丝的变化与改进,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D.文章语言优美,修辞手法运用恰当,如“好像密密匝匝的青鱼正在向着同一方向声势浩大地洄游”运用了比喻手法,动感十足。

5.本文多处引用历史人物故事,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4.D5.①引用李冰及诸葛亮的故事说明“茶马古道”第一街的重要地理位置及其历史地位。

②引用灌州百姓密植杨柳的故事,说明人们对“茶马古道”情感上的依赖、深情与不舍。

③增强文章的文化与历史底蕴。

④引用史料,增强了“茶马古道”的可信度,令人信服。

6.①用形象的画面描绘了当年老街的辉煌与热闹,点出了“茶马古道”历史上的繁华,表达了对“茶马古道”的向往之情。

②通过遥想当年老街的繁荣,抒发了作者对“茶马古道”的怀念之情。

③将畅想的繁华画面与现实中的人际寥寥及城墙的戛然而止进行对比,抒发了怅惘、遗憾之情,呼吁人们保护古代“茶马古道”。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抒发了作者的自豪之情”错误,应是对“茶马古道”怀念以及被毁坏、消失的怅惘和遗憾。

B“点明题旨”错。

C“没有一丝的变化与改进”错误,文中有“几十年前好多人家都依着它修了房子”的信息,说明有变化。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切入角度:

1、传主:

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

2、文本:

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3、结构:

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4、读者:

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本题可从这几个角度来分析。

点睛: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结尾的作用。

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

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内容:

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

本题回答时可结合这几点展开论述。

用形象的画面描绘了当年老街的辉煌与热闹,点出了“茶马古道”历史上的繁华,表达了对“茶马古道”的向往之情。

通过遥想当年老街的繁荣,抒发了作者对“茶马古道”的怀念之情。

将畅想的繁华画面与现实中的人际寥寥及城墙的戛然而止进行对比,抒发了怅惘、遗憾之情,呼吁人们保护古代“茶马古道”。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6月12日,教育数据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反映2016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薪资增长、职业晋升等情况。

报告显示,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6%,与2015届基本持平。

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3988元,其中,本科院校毕业生月收入为4376元,高职高专院校2016届毕业生月收入为3599元,均高于城镇居民2016年月均可支配收入(2801元)。

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后,近五届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增幅为20%,高职高专毕业生为22%。

报告分析了2017年本科就业的“绿牌”和“红牌”专业,旨在为考生提供参考。

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根据报告,2017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

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艺术、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告学。

其中,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连续三届是绿牌专业。

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根据报告,2017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

历史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法学、美术学、生物工程。

报告指出,知识与服务密集型的现代产业(教育、信息技术等)发展强劲。

与2014届相比,2016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行业类别包括“教育业”、“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及“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

数据显示,外企、国企招聘放缓,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明显影响。

大学毕业生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25%下降到2016届的19%,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12%下降到2016届的8%。

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53%上升为2016届的60%。

民营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撑作用突显。

另一个新变化是,中小微企业雇用了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且比例持续上升。

从近五届的情况看,2012~2016届大学毕业生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6%下降到21%,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48%上升为55%。

节选自《南方都市报》2017-06-16

材料二: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目前就业率统计的情况大致如下:

每年9月1日、12月30日由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学生处。

统计指标就业率计算的公式为: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同时对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列出了7种形式,对就业鉴定的依据也分为了以下7种:

(1)持报到证就业的,以打印的报到证为准;

(2)直接到用人单位应聘就业但未签订协议的,列入隐性就业统计;(3)定向、委培的,以委托协议为准;(4)回地方部门就业的,以录用登记的为准;(5)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者,以其注册登记的记录为准;(6)继续更高一层次学历教育的,凭录取通知书来统计;(7)出国学习或工作的,以签证的办理为准。

摘编自《中国外资(下半月)》2011年6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研究》

材料三: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超越2016年的765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作为就业率的一个主要指标,大学生就业率也直接反映出当下宏观经济走势。

整体的经济下行首先会抑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人才供给却是线性增长。

这样的经济态势下,也会深入推进结构调整,这也会影响就业市场。

权威数据也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岗位供应也受到影响。

据人社部公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今年一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520万人,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2.9万人,下降4.5%。

同比去年,我国东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减少了1.2万人,而求职人数却增加了14.1万人。

智联招聘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平均每个招聘职位收到48份简历,相比之前的26份接近翻了一番,足以证明今年职业竞争态势之激烈态势。

2017-06-02搜狐网华东江苏大数据整理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计算,全国本科半年后就业率一般高于全国高职高专半年后就业率,但近年来差距有逐年缩小的趋势。

B.2006~2016年间,全国大学生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年份是2006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C.半年后就业率全国本科与全国高职高专相比,2006年差距最大,2016年差距最小。

D.近三年的趋势可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平稳态势,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2017年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被称为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其中一部分就业率是通过学生考上研究生来解决的。

B.高等教育回报明显,大学毕业生月收入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

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后,近五届大学生月收入增幅较大。

C.外企、国企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下降,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支撑了大学生就业。

D.报告指出,像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属于信息技术行业的专业,均属于绿牌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E.知识与服务密集型的现代产业发展强劲,“教育业”、“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及“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大。

9.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7.A8.AE

9.整体经济下行,人才供给线性增长.(答就业岗位供应受到影响,求职人数却增加共给2分,答竞争激烈1分。

【解析】

7.试题分析:

有缩小趋势,但不是逐年缩小。

8.试题分析:

B项,偷换概念,是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均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月收入;C项,概念并列不当,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分类标准不同。

D项,均属于绿牌专业,过于绝对。

9.试题分析:

注意从社会层面:

整体经济下行;市场需求方面:

人才供给线性增长的这角度作答。

点睛:

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

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

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

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薄被自将。

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

瑰以为:

“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后善其言。

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

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

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惑为乱。

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

有诏勿治。

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

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

“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

”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

“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

”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

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

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

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

瑰自解于帝曰:

“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

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

”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

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

楚客猥曰:

“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

”瑰正色曰:

“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

”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

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B.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C.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D.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州,名称源于陕西省凤翔县境内的雍山、雍水,古时天下分九州(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秦居雍州。

B.刺史,义称刺使,职官。

“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为“御史”之意。

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C.男:

《礼记·王制》: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男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中的一个等级。

D.“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文中指“和尚”,和《游褒禅山记》中的“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瑰躬行孝悌之道:

他的母亲去世,悲伤过度,感染到他人,因此左庶子张大安上表举荐他。

B.苏瑰为官清廉爱民:

他严格要求自己,生活简朴。

他劝谏武后为民着想,希望她少建庙宇。

C.苏瑰嫉恶如仇:

郑普思的党羽遍布岐、陇,他们煽动诱骗百姓作乱。

苏瑰逮捕郑普思,将其处以极刑。

D.苏瑰直言敢谏:

他不按照当时的习惯给天子献食,在宴会上自我辩解时还讽谏皇上要体恤民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2)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

【答案】10.B11.D12.C

13.

(1)天下的僧人尼姑有一多半是假的。

恳请合并寺庙,定出僧人尼姑的数目,缺了再补。

(滥伪、著各1分,句意3分)

(2)现在粮价暴涨,百姓穷困,宿卫兵中还有三天都没吃饭的,臣实在愚蠢不能称职,所以不敢烧尾。

(踊、诚各1分,句意3分)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注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还有句中的名词,它们在句中不是做主语就是作宾语。

原句标点:

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

“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

”遂不发书。

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

D这里的“浮屠”是“佛像”的意思。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合格理解能力。

C对应原文是“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选项“处以极刑”错误。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滥伪:

虚假;着:

定出。

第二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