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155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docx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docx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

(附答案与译文)

11马说

东郭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

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

“是牛,何以是班班①也?

”其闻者笑之。

语诸市人,而市人笑之。

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

以是不语者三日。

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曰:

“孺子亦有所失乎?

”曰:

“非也。

吾常以马为牛,既知其为马矣,吾惭而未言,将无以见市人也!

”先生曰:

“噫!

马信为马矣,孺子以为牛,孺子之过也。

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苟不以马而以他使②是非几不能不以牛为马其于孺子有间③乎孺子殆④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惭也”(宋·王令《广陵集》)

【注释】

①班班:

硕大强壮的样子。

②使:

辨别。

③间:

区别。

④殆(dài):

只。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

B语诸市人,而市人笑之()

C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

D马信为马矣,孺子以为牛,孺子之过也()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适市而逢马焉

A复投之,前狼止而后狼又至B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D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东郭之儿自失焉

译文:

②孺子亦有所失乎?

译文:

四、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几不能不以牛为马其于孺子有间乎孺子殆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惭也

五、读过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想法?

请用简要的话回答。

答:

【参考答案】

一、A想。

B告诉。

C访问。

D过失,错误。

二、相同的是B,例句与该句中的“而”字都是连词,表顺接,,就。

A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

C连词,表并列,并且。

D连词,表修饰,地。

三、①东郭的小孩茫然失措。

②小孩也有觉得难为情的事吗?

四、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

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几不能不以牛为马,其于孺子有间乎?

孺子殆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惭也。

五、示例:

一个人,看到别人犯错误,应该诚恳地指出来,并帮助他改正错误,还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犯有类似性质的错误,万万不能看到别人犯错误而加以嘲笑。

【参考译文】

东郭(虚拟的地名)的一个小孩,有生以来未曾见到过马,心想有四条腿并且很大的动物都是牛。

一天,他到市场上碰见了马,惊呼道:

“这头牛,这么端庄强壮啊?

”听见的人们都笑他。

这件事传扬到市场上人(的耳中),市场的人(也)都在笑他。

东郭的小孩茫然失措,回家说给长者听,原来是马啊。

因为这事他三天没有说话。

东郭的先生,听说后访问他,道:

“小孩也有觉得难为情的事吗?

”回答说:

“不是。

我一直以为马就是牛,已经知道那是马了,我惭愧得没什么说的,今后没有脸面见市场上的人了!

”先生说了:

“唉!

马就是马,小孩以为是牛,是小孩的错。

市场的人们可以取笑小孩的,是就马这件事。

如果不以马的事而以其他的事来分辨是非,他们几乎连指牛为马都做不到,他们和小孩又有什么区别呢?

小孩只是没有学到而已,所以不必在市场上人面前惭愧什么。

 

12韩魏公宽宏大量

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③二只,云:

“耕者入坏冢④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⑤也。

”公以百金答之。

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以锦衣置玉盏其上。

一日召漕使⑥,且将用之酌劝。

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

坐客皆愕然⑦,吏且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谓坐客曰:

“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⑧存焉。

”顾吏曰:

“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客皆叹服公宽厚。

公帅定武⑨时,尝夜作书,令一兵持烛于旁。

兵他顾,烛燃公须,公遽以袖拂之,而作书如故。

少顷间视⑩,则已易其人矣。

公恐吏笞之,亟呼视之曰:

“勿较,渠已解持烛矣。

”军中咸服其度量。

(《青琐高议》)

【注释】

①韩魏公:

韩琦,字稚圭,北宋大臣,官至宰相,封魏国公。

②大名:

古地名,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宋时在此设府。

③盏:

浅而小的杯子。

④冢(zhǒng):

高大的坟墓。

⑤世宝:

传世之宝。

⑥漕使:

即漕运使,官职名。

⑦愕(è)然:

吃惊的样子。

⑧时数:

命运,一定的时限。

⑨定武:

即定州,在今河北省定县。

韩琦曾外放到定州任军政长官。

⑩间(jiàn)视:

偶尔抬头看。

间,间或。

⑩较:

计较,追究过失。

【阅读训练】

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以百金答之(酬答,酬谢)B尤为宝玩(特别)

C俄为一吏误触倒(触动)D吏且伏地待罪(罪行)

E公遽以袖拂之(急忙)F则已易其人矣(换)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

A①且将用之酌劝②吏且伏地待罪

B①公以百金答之②以锦衣置玉盏其上

C①俄为一吏误触倒②尤为宝玩

D①凡物之成毁②何罪之有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也。

译文:

②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译文:

四、在差役误碎玉盏时,文中写道“坐客皆愕然”。

这属于什么表现手法?

在文章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答:

五、“客皆叹服公宽厚”、“军中咸服其度量”这两句话在文中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答:

【参考答案】

一、解释有误的是D,惩处,处罚。

二、完全相同的是B和C。

以:

介词,用;为:

介词,被。

A①副词,将要;②连词,而且,并且。

D①助词,的;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①(这是)耕地的人从毁坏的古墓中得来的,里外都没有丝毫的斑痕,(可算是)传世之宝了。

②你是失手了,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啊?

四、示例:

属于侧面烘托。

其作用是:

更能表现出韩魏公的宽宏大量。

五、示例:

这两句话分别处于两段的段末,它们不但对所写人物有评价作用,而且对各自所处的段落有总结作用。

【参考译文】

韩魏公在大名府任上时,有人送了他两只玉杯,说:

“(这是)耕地的人从毁坏的古墓中得来的,里外都没有丝毫的斑痕,(可算是)传世之宝了。

”韩魏公拿很多钱酬谢了献宝人。

(这两只玉盏)特别被(韩魏公)欣赏珍惜,每次设宴招待客人,(都要)专门摆放一张桌子,用精美的绸缎铺好,(然后再)放上玉杯。

有一天,(韩魏公)招待漕运使,将要用玉杯来斟酒劝客,忽然被一个差役失手碰倒,(两只)杯子都跌碎了。

在座的客人们都愣住了,并且那差役(也吓得)跪在地上等待处罚。

韩魏公神色不变,对客人们说:

“所有东西的存在和毁坏,都有一定的命运定数在那里。

”(就)回过头来对那差役说:

“你是失手了,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啊?

”宾客们都赞叹韩魏公的宽厚。

韩魏公统领定州军政时,曾经夜间写信,让一个士兵拿着蜡烛在身旁照明。

那个士兵向别处张望,蜡烛(歪了)烧着了韩魏公的胡子,韩魏公(急忙)用袖子掸灭了,照旧写信。

过了一会儿,偶尔抬头一看,已经换了一个士兵了。

韩魏公担心长官会鞭打那个士兵,连忙喊那个长官来,看着他说:

“不要追究他啦,他已经知道(怎么)拿蜡烛了。

”军中都很佩服韩魏公的宽厚大度。

 

13唐临宽仁多恕

杨临①性宽仁,多恕。

尝欲吊丧,令家童归取白衫,童乃误持余衣,惧,未敢进。

临察之,谓曰:

“今日气逆②,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

”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

“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

”终不扬其过也。

(《大唐传载》)

【注释】

①唐临:

唐朝初年人,官至吏部尚书。

②气逆:

气不顺,即打嗝,肠胃不适。

【阅读训练】

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尝欲吊丧(尝:

曾经)(吊:

哀悼)

B令家童归取白衫(童:

儿童)(归:

回家)

C童乃误持余衣(持:

拿)(余:

其他)

D惧,未敢进(惧:

害怕)(进:

递给,递上)

E潜觉其故(潜:

悄悄地,暗地里)(故:

原因)

二、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童乃误持余衣

A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E蒙乃始就学

F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

译文:

②终不扬其过也。

译文:

四、从这则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请简要地谈谈。

答:

【参考答案】

一、B,童:

仆人。

二、相同的是B,B与例句都是连词,却,竟然。

其他句中的“乃“字都是连词,就。

三、①今天肠胃不舒服,不适合悲伤哭泣,刚才让你去拿白衣服,就不要去拿了。

②(他)最终也没有张扬仆人的过失。

四、示例:

因为一个人有时难免会犯错误,所以我们对待犯错误的人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过于苛刻。

你宽恕了别人的错误,当你犯错误时别人也会宽恕你。

【参考译文】

唐临性格宽厚仁慈,(能够)饶恕(别人的过错)。

曾经(有一次)准备去吊丧,让仆人回家去拿(一套)白衣服,仆人错拿成(其他颜色的)衣服,(心里)害怕,不敢(拿出来)递给(唐临)。

唐临觉察情况以后,对(他)说:

“今天肠胃不舒服,不适合悲伤哭泣,刚才让你去拿白衣服,就不要去拿了。

”又(有一次)叫(仆人)煎药,(煎得)不好。

(唐临)暗地里觉察到其中的原因,就对(他)说:

“今天天气阴沉,不适合服药,应该把药倒掉。

”(他)最终也没有张扬仆人的过失。

 

14狄梁公与楼师德同为相

狄梁公①与楼师德②同为相。

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

“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

”对曰:

“臣以文章直道③进身④,非碌碌因人成事。

”则天久之曰:

“朕比⑤不知卿,卿之遭遇⑥,实师德之力。

”因命左右取筐箧⑦,得十许通⑧荐表,以赐狄公。

狄公阅之,恐惧引咎⑨,则天不责。

出于外曰:

“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而娄公未尝有矜色⑩。

(《唐语林》)

【注释】

①狄梁公: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武则天时有名的大臣。

②楼师德:

字宗仁,唐朝有名的大臣,为将相三十年,以能容人著称。

③直道:

品行端正。

④进身:

受任用。

⑤比:

原来,过去。

⑥遭遇:

遇到明主,碰上好运。

这里指能够担任宰相的原因。

⑦筐箧(qiè):

竹箱。

⑧十许通:

十件左右。

⑨引咎(jiù):

认错。

⑩矜(jīn)色:

骄傲的表现。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狄梁公与楼师德同为相()B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

()

C朕比不知卿()D实师德之力()

E则天不责()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臣以文章直道进身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①则天久之曰②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

C①出于外曰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①吾不意为娄公所涵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译文:

②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译文:

③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译文:

四、对选文分析理解有误的是()

A武则天召见狄仁杰的目的是想告诉他:

他之所以能够被重用,是因为娄师德的推荐。

B武则天本来就对狄仁杰比较了解,想化解他与楼师德的矛盾。

C楼师德宽宏大量,不计个人恩怨,惟才是举;狄仁杰行为端正,知错能改。

D武则天之所以不责怪狄仁杰,是因为狄仁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五、读过此文后,你有何感想?

请简要谈谈。

答:

【参考答案】

一、A担任。

B任用。

C了解。

D确实。

E责怪,责备。

二、完全相同的是A,两句中的“以”字都是连词,因为。

B①助词,无实义;②助词,的。

C①介词,到;②介词,在。

D①介词,被;②介词,替,给。

三、①我因为文章(卓著)、品行端正而被任用,并非庸庸碌碌,依靠别人才能办成事情的人。

②我没想到被楼公这样包涵!

③然而楼师德(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骄傲的神色。

四、理解有误的是B,文中并没有写狄仁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五、示例:

做人处事不但要像楼师德那样要宽宏大量、不计个人恩怨,还要像狄仁杰那样知错能改。

【参考译文】

狄仁杰楼师德同朝为相。

狄仁杰排斥楼师德已经很长时间了,(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

“我如此重用你,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狄仁杰回答说:

“我因为文章(卓著)、品行端正而被任用,并非庸庸碌碌,依靠别人才能办成事情的人。

”过了好一会儿,武则天才说:

“我过去并不了解你,你能做宰相,实在是楼师德的力量啊。

”于是,(武则天)让身边的人取来一个装文件的箱子,找出了十多件推荐狄仁杰的奏折,把(这些奏折)交给了狄仁杰。

狄仁杰读罢,很是害怕,并认识到自己错了,武则天并没有责怪他。

(狄仁杰)走到殿外说道:

“我没想到被楼公这样包涵(我)!

”然而楼师德(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骄傲的神色。

 

15李日知不杖令史

刑部尚书李日知自为畿赤①,不曾打杖行罚,其事亦济。

及为刑部尚书,有令史②受敕三日,忘不行者。

尚书索杖剥衣,唤令史总集,欲决之。

责曰:

“我欲笞③汝一顿恐天下人称你云撩④得李日知嗔⑤吃李日知杖你亦不是人妻子亦不礼汝”遂放之。

自是,令史无敢犯者,设有稽失⑥,众共谪之。

(《朝野佥载》)

【注释】

①畿赤:

唐代京城所在的县为赤县,京城旁边的县为畿县,二者合称“畿赤”。

②令史:

官名,隋唐时,为三省、六部、御史台、枢密院等衙门的低级事务员。

③笞(chī):

用竹板或荆条打。

④撩:

挑逗,惹。

⑤嗔(chēn):

怒,生气。

⑥稽失:

贻误,延误。

【阅读训练】

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尚书索杖剥衣(绳索)B唤令史总集(聚集)

C设有稽失(如果)D众共谪之(谴责)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刑部尚书李日知自为畿赤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①及为刑部尚书②吴广为都尉

C①令史无敢犯者②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D①众共谪之②秋水共长天一色

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欲笞汝一顿恐天下人称你云撩得李日知嗔吃李日知杖你亦不是人妻子亦不礼汝

②译文:

四、这个故事表明了什么道理?

请简要回答。

答:

五、作为一名学生,读过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感触?

请简要回答。

答:

【参考答案】

一、有误的是A,寻找。

二、完全相同的是B,两句中的“为”字都是动词,担任。

A①介词,自从;②连词,表假设,假如。

C①代词,……的人;②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五实义。

D①副词,共同;②连词,和与。

三、①我欲笞汝一顿,恐天下人称你云:

‘撩得李日知嗔,吃李日知杖。

’你亦不是人,妻子亦不礼汝。

②我想打你一顿,恐怕天下的人议论你说:

‘惹得李日知生气,挨了李日知的刑杖。

’(这样的话),你也失去了做人的(脸面),(连)老婆孩子也对你没有礼貌了。

四、示例:

说服教育有时能起到比严格处罚更好的效果。

五、提示:

可以给一些有体罚学生行为的老师提一些建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刑部尚书李日知自从担任京城附近(的县令),(就)不曾(对手下的人)杖打处罚,他的事情也能办好。

等到担任刑部尚书时,令史中有一个接受命令(已经过了)三天,(却)忘记了而没有去执行的人。

李尚书(命人)找来刑杖,剥去(他的)衣服,把(所有的)令史都召集(在一起),想要(在他们面前)处理这件事。

(就)责备(那个令史)说:

“我想打你一顿,恐怕天下的人议论你说:

‘惹得李日知生气,挨了李日知的刑杖。

’(这样的话),你也失去了做人的(脸面),(连)老婆孩子也对你没有礼貌了。

”(责备一番后),便放了他。

从此以后,令史们没有(再)敢犯(这样错误)的,如果有延误(事情)的,大家(就)共同谴责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