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230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盛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万盛历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盛历史》.docx

《《万盛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盛历史》.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万盛历史》.docx

《万盛历史》

 

万盛历史

 

(第三稿)

 

《万盛历史》编写组

 

第一专题万盛文明之光

第一课万盛的由来

第二课灿烂的民族文化

第二专题万盛的文物、古迹、遗址

第一课古桥梁、水利、建筑

第二课古石刻

第三课其它古迹、遗址

第三专题近代万盛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课近代万盛的政治、军事斗争

第二课近代万盛社会经济的初步发展

第四专题万盛人民的革命斗争

第一课中共万盛党支部的地下斗争

第二课革命志士美名传千古

第五专题前进中的万盛

第一课解放后的万盛概况

第二课万盛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课特色农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第六专题万盛社会事业的新发展

第一课旅游与交通

第二课教育文化与体育事业的进步

 

第一专题:

万盛文明之光

第一课:

万盛的由来

万盛的建置沿革万盛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部,与贵州接壤。

为两省市(重庆、贵州)三县(綦江、桐梓、南川)交界之地。

古为巴蜀与夜郎交错之地,其历史沿革比较复杂。

殷商、西周、春秋时期和战国前期:

区境地属于巴国。

在公元前250年左右,世居牂牁河的古夜郎国逐渐强盛起来,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弱小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大夜郎国,当时我区的区境大部份归夜郎国所属。

唐朝时期,我区境各地分别隶属溱州荣懿县(治所在本区境内)、南州的南川县。

公元1075年以后,区境地隶属南平军的荣懿寨、隆化县和南川县。

明朝时期,我区区境分别属于重庆府的綦江县、南川县及遵义府的桐梓县。

中华民国时期,南川县所设各乡镇中有:

万盛乡、腰子乡、丛林乡。

桐梓县所设乡镇中有:

兴隆镇、桃子乡、天桥乡。

綦江县所设乡镇中有:

金灵乡、青年镇、建设乡。

南桐矿区的建立万盛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川黔两省交界处,与四川省綦江县,南川市贵州省桐梓县相邻。

这一地区煤炭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西南地区煤矿建设的重点。

建区前已有东林、南桐等大型煤矿及一些地方性的小煤矿。

由于各矿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其生产、经营、管理无法统一。

另外,矿内、外的社会治安、市场管理、公用事业等也无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管理。

这一地区的市场混乱、物资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为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地方政权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进行大量调查、论证工作的基础上,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会议讨论,一致同意:

根据山川地形、人口分布以及厂矿生产发展的需要、各大型煤矿的隶属关系等具体情况,在南川、綦江、桐梓三县交界地区内,建立南桐矿区政权,由重庆市人民政府管辖。

1954年12月6日,呈报国务院审批。

1955年1月2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重庆市市辖区南桐矿区,矿区政府设在万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

事由:

南桐煤矿区可试划设为重庆市的市辖区

主送机关:

四川省人民政府、贵州省人民政府

抄送机关:

国务院第一办公室、内务部、邮电部、交通部、铁道部、文化部、人事局

四川省人民政府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六日府民密字第0六0八号报告及附件均悉。

同意在四川、贵州两省交界处,包括四川省南川县的万盛、邓家、大垭、腰子、丛林、簸箕、松林等七个乡,綦江县的建设、青年、金灵等三个乡及贵州省桐梓县的第十区桃子荡等十七个乡共二十七个乡(包括南桐、东林等煤矿区)的地区内,建立重庆市的市辖区,称重庆市南桐矿区。

矿区人民委员会设在万盛乡。

希即按照执行日期和情况(说明与报告有无出入)迳报内务部备查。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一日

1955年2月,国务院的批复通知到了重庆市人民委员会,随即以重庆市徐光开为主任的南桐矿区交接委员会到7月基本完成了交接工作。

8有16日,经重庆市人民委员会第24次市长办公会议决定:

成立“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南桐矿区办事处”,办事处立即开始办理政府事宜并积极筹备选举成立南桐矿区人民委员会。

1956年1月25日至27日,南桐矿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南桐矿区人民委员会,徐光开任区长。

1993年4月18日。

经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南桐矿区更名为重庆市万盛区。

万盛乡镇建制的变化南桐矿区建立时有一个镇二十六个乡,共二十七个乡镇。

1956年,将部分乡镇合并,设立万盛、桃子、民权等十五个乡及南桐、东林两个街道办事处。

1957年增设了万盛街道办事处。

1958年8月,全区十五个乡合并为万盛、青年、兴隆、两河、青山五个乡。

后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将五个乡改设为五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1960和1962年又将公社数分别改为6个和11个。

1966年调整建置,设万盛、东林、南桐3个街道办事处及9个人民公社,即万盛、南桐、青年、兴隆(后改名为关坝)、两河(后改名为南天)、景星、丛林、青山、金灵(后改名为金桥)。

1984年,全区9个人民公社改名为乡。

1992年,再次改区建置,设万盛、东林2个街道办事处,万东、南桐、青年、关坝、丛林5个镇,景星、南天(后改名为石林镇)、金桥(后改为镇)3个乡。

沿用至今。

 

●学习测评:

一、选择:

1、万盛区最早作为县治所在地是()

A、唐朝时期B、北宋时期C、明朝时期D、清朝时期

2、南桐矿区成立于()

A、1949年B、1950年C、1955年D、1956年

二、填空

1、南桐矿区建立时,主要是从贵州省的县,四川省的县、县各划出一部份地方组成的。

2、年4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南桐矿区更名为重庆市万盛区。

●学习活动:

请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万盛的历史沿革”制作成表格。

 

第二课灿烂的民族文化

万盛区所辖地域,森林密布,岭峻壑深,孝子河流经的万盛冲积小平原与溱溪河、刘家河、清溪河沿岸的河谷地带,土地肥沃。

自古以来,勤劳、善良的夜郎人、巴人、苗人、南平僚人以及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农耕、狩猎、畜牧等生产,他们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共同开发了这块土地,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崇拜竹的夜郎人夜郎民族生活在盛产竹的地区,“竹”是夜郎人的图腾。

他们把竹当作出身的根源、民族的象征、保护氏族的神灵。

夜郎民族留传下来的“竹王传说”、“竹王林”等传说故事,反映出夜郎人对竹的崇拜和敬仰。

竹贯穿在夜郎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中,是夜郎民族生活的主题。

他们居住的“吊脚楼”等建筑使用了竹,夜郎人的弓箭、长矛、锄、耙等作战武器或劳动工具都离不开竹。

他们还用竹制成了乐器,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

传说中的夜郎王称为竹王,说是一个妇女在牂牁江边洗衣,有三节大竹子顺流到这个妇女脚前,这个妇女把竹子推开,这三节竹又漂流回来,并且听到竹子发出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妇女剖开竹子一看,里面有一个男婴,就把他抱回家哺养。

这个婴儿长大后,智勇双全,成为夜郎部落的首领,因从竹子生出而姓竹。

竹王具有神气,养他长大的妇女把他出身的三节竹子丢弃在野外,结果长成了一大片竹林,后来称为竹王祠竹林。

更为神奇的是,一次竹王带着从人外出,走到一块大石坝上,命从人煮饭,从人说:

“没有水怎么做饭呢”?

竹王举剑击石,立即就有水从剑击处的石眼中流出来,自然就可以做饭吃了,这股长流水,后人称为竹王水。

在秦汉时期,夜郎民族就进入了农业社会。

由于夜郎地区范围较广,民族分散,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他们生产、生活的方式有所不同。

有的过着“随畜迁徙”的游牧生活,有的过着“或土著、或移徙”的半农半牧生活;有的过着“耕田,有邑聚”的农耕生活。

夜郎的手工业生产比较发达。

文献记载“夜郎出雄黄”,说明夜郎很早就开展了丹砂的生产。

历来就与中华民族的其他民族一样,是勤劳、勇敢、富有创造性的民族。

枸酱①(枸酱:

有的说是酒、有人说是魔芋、也有人说是豆瓣,已无从考证)也是夜郎著名的商品。

早在西汉时,枸酱作为贡品就享誉全国。

秦汉时期夜郎人用竹筏将枸酱、丹砂及其它农副产品和山货运到广东南部等地,将盐、布匹等物资运回夜郎。

夜郎与周边其它地区利用马队驮运进行商品交换也十分活跃。

能哥善舞的“红头苗”万盛区为苗族生息之地。

秦汉时期,苗人生活在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地区。

当地有五条河,因此,称为“五溪蛮”。

唐宋时期被称为苗人或苗众。

现在我区的苗族大部分是明末清初从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迁徙而来。

因为他们用红布裹头而被称为“红头苗”。

苗族同胞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非常灿烂的苗族文化。

节日:

我区苗族同胞的节日异彩纷呈、丰富多彩。

在众多的节日中,万盛红头苗的“踩山坪”和“砍火星”节就很有特色。

万盛区苗族踩山会是区苗族同胞在每年丰收之后举行的一年一度传统的庆典活动。

在踩山会上,一般要组织盛大文娱演唱赛,进行文娱、体育活动和物质交流,同时也是苗族青年男女求爱、定情的最好场所。

“踩山坪”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六举行。

据史料记载,这一活动在我区历史久远,由于种种原因,它沉默了半个世纪。

直到1989年初,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才得以恢复,至1992年已举办了四届。

期间,特别邀请了川黔两省三县区的苗族和其他民族。

为了充分发挥万盛区资源优势,促进对外开放,加强文化交流,加速区经济发展,1998年7月,经与苗族同胞协商,将举办的时间和地点作了调整,成功地举办了首届重庆万盛苗族踩山会暨旅游漂流节。

这是万盛区建区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档次最高的“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地区性文经活动,共举办了文艺表演、商贸展销、招商引资等活动。

万盛苗族踩山会暨旅游漂流节于每年五月在万盛石林举办,一年一届。

万盛的“踩山坪”活动近几年来都是在奇峰怪石的万盛石林风景区内举行。

“踩山会”开始时,从川黔交界的綦江、南川、桐梓、道真等邻近地区的苗族同胞就会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戴上漂亮的首饰汇聚于万盛石林。

奇异多姿的莲花群峰是背景,亿万年前的龟甲鳞石是看台,蓝天白云环绕之下碧草青青。

在这个天然的表演场地,桶鼓敲起来,芦笙吹起来,山歌唱起来,惊天的号子喊起来……姑娘们美妙的舞姿映衬着落小伙子们强壮的身躯,老人们的唢呐声掀起滚滚热浪,尤其是那一对对青年男女的情歌对唱,成为踩山会上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所有这一切,充分表现了苗族同胞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砍火星”是苗语“坐梭”的汉语意译。

因此又称为“坐梭”节。

它是红头苗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

这个活动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八、九月间在各个家族内部按户轮流举办。

苗族同胞通过“砍火星”活动祈求驱除邪魔天灾,祝祷合家吉祥如意。

同时,联络了家族成员间的感情,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还借机交流生产耕作的经验,促进耕作技术的提高。

歌舞: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跳舞。

万盛红头苗歌谣的主要内容是婚嫁歌、情歌、祭祀歌、劳动生活歌以及哭丧歌等类型,还有即兴的对歌。

其代表作品为《苗族情歌》和《踩山坪萧花对歌》。

苗族舞蹈主要是以芦笙旋律为音乐基础,分为“祭祀舞”、“农事活动舞”、“社交舞”等类,芦笙舞内容丰富节奏明快,其基本动作是身体下沉,左右晃动,双膝自然屈伸,主要是脚上动作变换较多。

每逢节日或喜丧仪式,男女老少伴着芦笙或唱或跳,翩翩起舞。

服饰工艺:

苗族民间有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

苗族妇女大都擅长刺绣和蜡染。

刺绣一般以绸缎作底,绘上或贴上图案,采用平绣或凸绣的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

苗族的蜡染技艺世代相传,其中以点花百褶裙最为苗族妇女所喜爱。

刺绣和蜡染多用于苗家人的衣饰上,如:

围腰、被单、百褶裙、包袱、背带、蚊帐、枕巾等。

因此从苗族人的服装上可以充分反映出他们精湛的刺绣和蜡染技艺。

万盛的红头苗保留了远古先民“好五色衣服”这一传统,其服装面料以棉织品为主。

男子服饰多为青色长衫,开襟处镶织有花边,上身著刺绣花背心,头缠白帕,腿缠绑腿。

女性的服饰就比较复杂、讲究。

一般身著颜色鲜艳的衬衣和百褶裙,衣裙在袖口、裙边都绣有民族风格的花纹和图案,手臂套一绣花的袖套,衣前襟也有刺绣,或是腊染的大套围腰,十分精美。

妇女头饰用红布缠绕数圈。

宛如一个圆形大帽,并在头饰外沿垂吊有各种色彩的珠子和用色彩斑斓的线头扎成的小花。

淳朴尚武的南平僚人南平僚,是巴人的一支板楯蛮的后裔。

是本区的土著居民之一。

东汉时期,板楯蛮主要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左右两岸,他们非常勇猛,善于行军打仗。

曾经协助东汉政府镇压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叛乱。

东汉后期,板楯蛮不堪忍受官府的压迫剥削,多次起兵反抗,遭到残酷的镇压。

大部分被迫逃奔到长江以南。

到唐朝,居住在江南地区的板楯蛮人被称为“南平僚”。

南平僚人的组成包括两部分:

一是板楯七姓蛮,系最主要的部分。

他们中的大多数通过长期与汉人的接触和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逐渐汉化,习汉字、讲汉语、改汉姓,被称为“熟夷”或“熟僚”。

一是来自贵州高山地区的少数民族。

他们大都保持原来的习俗,处于封闭状况,被称为“生僚”。

北宋时期,南平僚被称为“南川僚”、“渝州蛮”。

“熟夷”李光吉、梁承秀、王兖和以木斗为首的南川僚人先后两次发动北宋政府的叛乱,均遭到残酷镇压。

大批僚民被杀。

不少僚民仓惶地逃往云贵高原。

在荣懿、扶欢地域内,人丁凋零,田土荒芜,汉人大批涌入,取代僚民成为当地民族的主体,进一步加速了汉僚民族的融合。

此后又经过元、明、清几代大规模的移民,南川僚人除少数(俗称“土僚”)在清代融合于红头苗,其它都已与汉人融合了。

南平僚人居住的地方没有城郭,一般都是聚族而居,形成村落。

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

这种房屋分为两层:

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杂物等。

“干栏”式房屋的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一般是用木料、竹子等建造,墙壁也有用石块、泥土从地面砌筑的,屋顶盖有杉皮、草或瓦等。

在穿著上,南平僚妇女一般是用两幅横布穿裹在身上,名为“通裙”。

头上梳一发髻垂于脑后,用一根长略三四寸的竹筒穿插在发髻上。

男子一般赤着脚,蓬着发、也有编发的。

南平僚人的女子比男子多,因此,在男女婚配时,往往是女方拿着物品向男方求婚。

一些拿不出物品的贫穷女子一般都是卖给人家作为奴婢,俗称“妇人执役”。

南平僚人生活的周边环境多山林树木,他们非常擅长用弓箭狩猎。

逐渐形成尚武好斗的民风。

他们平时不集训,一旦战争爆发,就按照部族聚集在一起,武器多为蛮刀、梭枪、弓箭等,同时手持盾牌防身。

进攻时,张旗呐喊,敲击铜鼓,以壮声威。

一旦被打败,便迅速逃进山林,隐藏起来。

南平僚人非常迷信鬼神,如果有盟誓,一定要杀牲口举行祭祀活动,或者将鸡、狗的血滴入酒中在传神中喝下。

人生病后,不服药,只用用敲击铜鼓、沙锣来驱鬼祛邪。

人死后,多在崖壁上凿一洞穴,实行岩葬。

●学习测评:

一、选择:

1、古代万盛的土著居民主要有()

①夜郎人②苗人③南平僚人④东夷人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

2、万盛的“踩山会”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

A、夜郎民族B、苗族C、南平僚人D、巴人

二、填空

1、西汉时,夜郎人生产的著名食品就作为贡品享誉全国。

2、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其歌谣的代表作品为《》和《

》;苗族舞蹈主要是以旋律为音乐基础,内容丰富,节奏明快。

3、南平僚人居住的房屋一般是式的建筑。

●学习活动:

收集、整理一些有关万盛区“红头苗”的风俗习惯,以此为主题,办一期历史小板报。

第二专题万盛的文物、古迹、遗址

第一课古建筑

万盛的古建筑中,主要有古桥梁、古塔、古民居、古代水利设施等。

古桥梁多为石拱桥和木桥。

至今保存比较完好的多为石拱桥。

现存古桥梁中,最有名的是三元桥。

所建的古塔,有的是护寺或保佑地方平安镇邪之塔;有的是放置寺庙主持僧圆寂之后的骨殖的灵塔。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内空无旋梯,人不能上。

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是青年镇的飞龙塔。

古民居以宗族祠堂为主。

现在多数已被毁坏,现存的古民居中以财井民居最有价值。

寡妇堰则是万盛区目前仅存的最古老的水利设施。

最长的石桥——三元桥位于万盛城区,横跨孝子河。

三元桥原为木桥,名为“平滩桥”,修建时间不祥,后来被水冲毁。

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万盛人邓九先发起并带头募捐,在原桥址下游不远处新建三孔石拱大桥,寓状元、会元、解元吉祥之意,取名“三元桥”。

现在是万盛区最长的石拱桥。

三元桥长53.1米,宽7.5米,高10.4米,桥孔跨径为12.8米,桥东端有石梯18级(接万盛场),西端有石梯16级(连浸水垭),桥面有石碑9块(毁于1936年修建川湘公路),桥身两边分别有直径93厘米、间距8米石刻“三元桥”大字(每个字都圈了一个圆),桥中孔下铁链系悬铁剑1柄(毁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左起1、2拱下的15块卷石,刻有花纹及文字,记述建造时间及承办工匠的姓名。

20世纪30年代修筑川湘公路时,加高路基,填平石阶,改为公路桥。

1985年,再次改建并加宽延长,车行道7.4米,两边人行道宽各为2.5米。

巴渝古塔——飞龙塔又称白塔,建造于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矗立于青年镇白鹭垭口左侧山嘴上,该塔巍峨挺拔,颇为壮观,是青年镇标志性景观。

旧为巴渝八塔之一,今为区级文物保护建筑。

飞龙塔塔身七层,青砖结构,呈六方棱形,高25米,塔底周长19.2米,中空2.7米(直径),塔身白色,门额有“奎文焕彩”四个大字。

第五层外部有一神像,塔内有碑文记载建塔情况。

飞龙塔由肖全松等乡绅修建。

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市文化局拔专款维修,保护较好。

精美建筑——财井民居坐落在南桐镇沙坝村财井大山脚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1988年列为万盛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编入《中国文物地图册·重庆分册》。

财井民居是我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民宅,其科学合理的布局结构、形态万千的雕刻以及变化丰富的漏窗无不令人赞叹万分。

这充分展示了当年万盛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财井民居坐南向北,平面布局呈四合院,总面积1751.96平方米。

建筑房屋为穿逗式木结构瓦房。

整个民居建筑有厅、堂、楼、亭、庭院等,主次有序,有藏有露。

大小房屋100多间,高低错落;各式天井12口,风格各异。

房廓纵横相通,整体布局和谐、大方、别致。

七柱四穿,面括五间25米。

民居的门窗、廓柱、墙体、房顶等部件统统都进行了精雕细刻,并且雕刻的图案包罗万象:

花鸟虫鱼样样俱全,人物山水应有尽有。

最令人叫绝的是竹篾做芯,两边用石灰抹糊的“灶壁墙”,有一幅幅精美的壁画点缀其中,历经数百年这些墙面不掉灰,壁画不掉色。

如今的财井民居,部分建筑已经被毁,精心雕琢的横梁、支撑、门窗、飞檐斗拱、壁画等许多都被破坏了。

保护财井民居刻不容缓。

功德古堰——寡妇堰位于南桐镇金兰村养生河张三塘瀑布下,修建于明代嘉靖末年,至今已有430多年,是万盛区目前仅存的最古老的水利设施。

寡妇堰的修筑,使金兰坝农田岁岁丰收,村民免于自然灾害的困扰,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无忧无愁,怡然自得。

清代以来,乡人誉称金兰坝为“小桃源”。

明代嘉靖年间,金兰坝人戴学(字中顺)在浙江处州府为官,娶汴人秦氏为继室。

后戴学病死住所。

嘉靖末年,秦氏护运代学灵枢归葬家乡,孀居金兰坝。

金兰坝旧时没有河堰,干旱频繁。

秦氏就在养生河张三塘瀑布下修建了河堰。

河堰设计别致,分上下二堰。

上堰建在瀑布悬岩的岩腹。

在重叠不平高高悬空的岩壁上,开凿出一道沟渠,接引瀑布水直通右岸山腰沟渠,灌溉金兰瓦屋坝一带耕地。

“下堰则于瀑布下流约一里处,叠石为之”,引水到右面沟渠灌溉大石坝一带田土。

乡人纪念秦氏修建河堰的功德,呼堰名寡妇堰,相沿至今。

下堰堰口右下面大石上,刻有“古堰”二字。

●学习测评:

一、选择:

1、现位于万盛城区的三元桥是由谁带头募捐并修建的()

A、曾石堡B、邓九先C、刘子如D、邓卓南

2、清代以来,南桐镇金兰坝被称为“小桃源”。

发挥重要作用的古建筑设施是()

A、寡妇堰B、三元桥C、飞龙塔D、陡溪桥

二、填空:

1、旧为巴渝八塔之一,今为青年镇的标志性景观建筑是。

2、万盛区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古代民宅是。

它充分反映了当年万盛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

第二课古石刻

万盛的古石刻种类较多,主要有碑刻、墓葬石刻,题词石刻、形象石刻等类。

这些石刻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的是工艺精湛的艺术佳品。

它们是研究万盛古代历史比较可信的珍贵史料。

播州界石刻播州界石刻是省界石刻。

位于万东镇榜上村汪家沟东端孝子河古官渡口处,渡口右岸原为贵州省桐梓县桃子乡地界,播州界石刻在渡口左岸石岩上,从右至左刻着“播州界”3个楷书大字,至今犹存。

1992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播州界石刻为研究明史以及播州地方政权与朱明中央政权的关系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播州界”3个大字镌刻在河岸荆棘丛中一块高约2.5米、宽约3.5米的砂岩东壁上,每个字高约75厘米,宽约50厘米,深约7厘米,左下方竖刻着“大明成化五年□(注:

已风化)月”两行小字,每个字高约10厘米,宽约7厘米。

成化为明宪宗年号,成化五年为公元1467年。

楚界石刻1996年1月在青年镇白鹭垭西侧坡中发掘出一块刻有“楚界”两个楷体大字的青砂石碑,据考证,楚界石碑大约刻于940年到951年之间,距今已有1000余年,是万盛区迄今为止发现雕刻年代最早的刻字石碑。

它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为探索五代十国时期蜀楚两国的界址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崖墓及石刻在万盛区及周边的一些区县市都发现了数量不等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崖墓。

我区的崖墓主要分布在从金桥、青山经万盛、南桐、青年、关坝等乡镇通往綦江县扶欢坝沿线河岸路旁的悬崖峭壁上。

崖墓墓穴比较多的是关坝镇高坎子崖墓群、石虎头崖墓群和金桥镇穿洞坪崖墓群。

发现有年号的崖墓唯有一处,在石虎头崖墓群下排第六穴墓门左下方,刻有“延光元年十一月十五日”(公元122年)等字,为我市各区县(市)发现有文字记述年号的最早崖墓群。

不少崖墓的穴顶和穴壁有匀称的放射状齿纹,类似“太阳纹”(我国古代炎帝部落的图腾)、鱼网纹、几何纹等图案,刻有人物、卧狮、鱼、莲花、双阙、花草等图像,这些崖墓反映了东汉以来“板楯蛮”及其后裔“獠人”墓葬文化的一个侧面。

宋故秀才龚君墓石碑石碑刻于南宋孝宗淳熙年元年(1174年)11月,碑文中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子女对尊长的孝道。

更重要的是碑文用了“蒋、将、带、盖”等与现代汉字相同的简化字,比陕西省橙城县发现的有简化汉字的金国明昌二年(1192年)的铁钟使用简化汉字早18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记录简化汉字的历史文物,为研究我国简化汉字的起源提供了又一个重要依据。

张先治墓这是我区墓葬石刻的典型代表。

该墓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现位于重庆市万盛区青年镇燕石村燕石社回龙庄(四合头)住宅旁,处在群墓之中。

系清朝后期当地的地主、富商张先治与其妻妾的合葬墓。

这座古墓高大雄伟、造形别致、图文并茂、工艺精湛。

是我区古代民间工艺匠人智慧的结晶。

1996年12月,被重庆市万盛区人民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张先治墓所用石料皆很讲究。

全为整块,左右两侧石块用料绝对对称。

边石块与石块之间的浆糊口,全是用石灰调拌糯米稀粥去粘合的,至今几乎无一裂缝。

该墓气势宏伟,造形别致。

墓的正面整体呈宝塔形,上窄下宽,顶端雕塑莲花上托净水瓶和蚊龙,形似笔架。

从上到下有4重檐,挑檐鳌角,上层正中为1.5米高的主题碑,阴刻“张氏佳城”4个楷体大字。

张先治墓的石刻艺术水平较高,除了墓顶的莲花、净水瓶、蚊龙和四重檐的鳌角、象头外,全墓还刻有大小立体石像人物49个,上有皇帝和左丞右相以及金童玉女,中为“卧冰求鱼”、“大顺耕田”等24孝图,下有脚踏海螺的雄狮,雕刻均甚精细。

在当时运输工具极为落后的情况下,搬运数以吨计的大石料,完成了如此精雕细刻的工程,实属罕见。

●学习测评:

一、选择:

1、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记录简化汉字的历史文物是()

A、播州界石刻B、楚界石刻

C、刀子岩石碑D、宋故秀才龚君墓石碑

2、在万盛区发现的崖墓中,唯一有年号的是()

A、穿洞坪崖墓群B、石虎头崖墓群

C、高坝子崖墓群D、二郎峡崖墓群

二、填空:

1、石刻是省界石刻,为研究明史以及播州地方政权与朱明中央政权的关系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石刻是万盛区迄今为止发现雕刻年代最早的刻字石碑,为探索五代十国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