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人文关怀的历史反思黄万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948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人文关怀的历史反思黄万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00人文关怀的历史反思黄万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00人文关怀的历史反思黄万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00人文关怀的历史反思黄万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00人文关怀的历史反思黄万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00人文关怀的历史反思黄万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00人文关怀的历史反思黄万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00人文关怀的历史反思黄万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人文关怀的历史反思黄万盛.docx

《00人文关怀的历史反思黄万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人文关怀的历史反思黄万盛.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0人文关怀的历史反思黄万盛.docx

00人文关怀的历史反思黄万盛

人文关怀的历史反思

黄万盛

一、人文关怀正在大学中消失

现在,全球化已经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带到了世界各地。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人文关怀有什么样的新的课题和新的任务?

哈佛大学对于学生的社会关怀和公共关怀是有一个传统的基本要求的。

过去我们在哈佛讲一个好的学生的标准是:

有公共关怀之心、能够参与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认真学习、努力思考。

哈佛的宗旨即是:

为增长知识和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

但是这几年,我们发现哈佛的好学生的标准在改变,最好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呢?

是每天在上课之余用两个小时到股市里面去转一圈,可以从股市里圈回几千上万块钱,这样的人在学生圈子中被认为是好学生。

我曾经读到这样一条新闻:

在纽约大学,学校发现有个学生,每天坐着超长豪华的林肯车来到学校来,而且配有专业司机。

有记者好奇了,到底是什么人物,每天开这么招摇的车?

然后跟踪他们,发现这个学生还住在纽约最豪华的五星级酒店。

记者采访他,他说:

“我知道你们一定是想来批判我,觉得我作为一个学生在乱花钱。

但我告诉你,这钱可不是我父母给的,这钱全是我自己挣来的。

”他在回答记者时说:

“我不应该是你们批评的对象,相反我应该是你们倡导的对象。

所有的人都向我学习这才好,我们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我们的读书,我们的生活。

”可以设想,一个每天迷恋在股市中的学生还能不能好好读书,还有没有可能得到学校的人文熏陶?

中国一些大城市的大学里也有一些学生热衷于炒股票,老师不仅不制止,而且和学生一起交流炒股经,这是值得警惕的现象。

现在通过消费主义、通过物质主义、通过享乐主义,这个社会正在迅速地被改变。

为了应对这样一种情况,哈佛在去年调整了核心课程。

哈佛的核心课程是哈佛的精神所在,一般来讲,核心课程就象学校的根本大法,它可以规定学校的基本方针。

在去年之前,很多教授就提出了对核心课程的调整,但一直通不过,各种各样的分歧很大。

但是,去年调整哈佛的核心课程,轻而易举就通过了。

新核心课程增加了三门课程,第一门课程,是道德科学或称伦理学;第二门课程是美国历史;第三门课程是宗教学。

伦理学基本上是讲个人的安身立命和个人对待社会的行为准则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第二门课程美国历史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

前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叫阿普杜拉,现在去了斯坦福大学,他最大的学术贡献是关于“离散的族群”的探讨,他谈到:

美国曾经是一个移民构成的国家,从英国、意大利、爱尔兰、日本、韩国、中国、非洲去了各种各样的人。

移民相互生活在一起需要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能够相互学习、能够从别的族群当中获得他的生活所需要的智慧,这样才能和谐共处。

我认为这个见解深刻而且非常重要,它涉及了美国最重要的社会资本:

美国从一个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她的“learningculture”,即“学习文明、学习文化”是她的深刻的资源。

但是现在美国出了很大的问题,她的“learningculture”逐步变成“teachingculture”,她开始“教导”别人,她觉得自己的准则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来把“美国历史”作为我们的核心课程,事实上就是强调学习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品质,能够通过学习来接触各种各样的资源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而通过宗教课程,学生可以知道宗教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生活中占的地位是如此重要!

而这个世界很多的不安定的因素都来源于宗教的认同和误解这个关系上。

所以,哈佛教授委员会的主席女哲学家希梦说:

“我们要开宗教课程,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教徒、成为一个信徒。

而是说,如果没有关于宗教的基本了解,他在离开学校之后完全没有办法应对社会。

”所以,把宗教作为应对社会的一个基本的生存原则。

那么,人文关怀在今天,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格局、面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腐化方面,它有哪些新的课题需要来重新讨论?

一般我们讲人文关怀的时候,很难给它下定义。

什么叫人文关怀?

它基本上不能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去了解。

所以我们有一种方法,就是了解所谓“人文关怀”这个命题当中所包含的思想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上,它都在关心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为了这个考虑,我觉得有必要把一个简单的线索给大家梳理一下,了解我们到底有哪些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走过一些什么样的道路?

二、人文关怀的历史谱系

一般来讲,在西方有一个人文关怀的谱系,这个人文关怀的谱系和东方的谱系是有差距的。

但是,现在西方人文关怀的谱系站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主导的地位,所以我先从西方这个谱系来了解。

首先,在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时代,哲学所体现的对人的了解有一个特点:

是通过自然来了解人。

所以一般哲学史上,会把前苏格拉底哲学时代叫做自然哲学时代。

所有的人文关怀都是通过对自然的相互理解,然后才能反馈到关于人的理解上面。

我们看米利都学派当中泰勒斯讲“水”的问题、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讲关于“火”的问题、德谟克利特讲关于“原子论”的问题并从一些自然现象中去寻找确定性的规则,这个哲学的阶段到苏格拉底出现,便中断了。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进入一个向内的阶段,就是通过各种各样对人的了解,对自然的了解,有没有可能在这后面还有更抽象的原则?

可以打破那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种哲学相对性的局面。

所以,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他们开始寻找一种我们叫做“理性主义”的哲学原则。

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洞穴人”,人都是生活在“洞”里面,那里面没有阳光,所以人只能看到模模糊糊的影子,等到人从洞里面出来被阳光照耀,人才看清楚各种各样的面目,各种各样的事物。

“理性”就是洞外面的阳光,它不是人,它不属于人,它是在人之外的东西。

所以我们又把柏拉图叫做“客观唯心主义”。

理性的太阳是悬在天空当中的,你够不着它,你只能被照耀。

在这以后,就进入一个理性主义的时代,这个时代非常长。

后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批判技术所主导的社会,所谓技术主义社会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观念叫“回到前苏格拉底时代,倾听存在的声音”“thevoiceofbeing”,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真正听到属于我们人本身的见解。

而理性主义和技术主义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异化的社会,通过技术、通过体制、通过制度规范,已经把“人”、真正属于“人”的存在这个问题消解掉了。

所以他提出要回到前苏格拉底时代,认为哲学最辉煌的时代是前苏格拉底时代。

还有法国的哲学家,解构主义的最重要的人物福柯,他一直要做一个工作,了解“权力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权力各式各样,政治的权力、警察的权力等等,在所有的这些权力背后,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东西?

他发现,“话语”是最主要的权力。

所有权力都是一套意识形态的话语所建构。

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各式各样的观念,什么唯物主义、唯心论、辩证法、现象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所有这些东西。

而这套话语根本上早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已经存在,有没有你没关系,它一直就在这里。

可是你进到这里面,不是你在改变它,而是它在一下子把你俘虏。

你就开始接受它,然后用这一套话语开始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他说“话语是最大的权力”。

为了解话语对人的改变甚至伤害,他做了一个工作,就是把最重要的话语不断地去追朔它的历史源头,去看看这个话语最初提出来的时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后来在历史的过程当中因为什么样的因素会不断改变,终于改变到完全离开它最早的起点,变成一套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语言结构。

法国另外有一个哲学家叫德勒斯,看了福柯的著作之后,认为福柯的见解太肤浅,而且对历史有些不负责任。

在他看来“希腊哪里就仅仅是一个理性哲学的问题?

”因为,福柯追溯话语就追溯到哲学、追溯到希腊理性的概念系统。

但是在德勒斯看来:

希腊的文明精神怎么就是一个哲学的问题?

希腊最主要的有希腊的神话、有希腊的史诗、有希腊的戏剧,再者有希腊的哲学。

对一个民族精神和民族话语的形成,你怎么只考虑哲学这一条谱系。

那这个谱系是很狭窄的,很多丰富的资源都没有进去。

我们来看希腊的神话,她完全是在一个对人的基本了解上被塑造出来的。

比如,人追求智慧,想自己变得更聪明、更丰富、更深刻,所以在神话中有雅典娜;人有自己的创造性,所以在神话中塑造了阿波罗;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所以在希腊当中有酒神;也有各种各样的坏事,所以有潘多拉的盒子。

总之,她是在一个凡俗社会的了解上产生出很多神话的典故,然后反过来成为一个精神资源来影响我们的生活结构。

福柯看到了德勒斯的批评之后,写了一段话,而且要求出版社、出版商放在德勒斯著作的扉页上。

德勒斯的那本书叫《哲学是什么》。

福柯说:

“假如还有一个用哲学家来命名的时代,那一定是德勒斯时代”。

德勒斯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和丰富的理解,可能是我们未来的指路明灯。

现在法国很多人服膺德勒斯的思想,他过世时法国举国下半旗,以示哀悼。

从德勒斯那里开辟出一个谱系,一直继续到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法国思想家叫PierreHadot,他写了一本重要的著作,现在几乎人手一册,叫Philosophyasawayoflife即《哲学是生活之道》,让最深刻的原则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这是一个抗衡理性主义的现代考虑。

那么,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之后,因为提出理性的原则:

理性是有不可动摇的规则、理性是一个无可穷尽的秘密,然而,理性终究是要由人来说的,要由人来论证和证明的,这中间产生很大的张力。

终于,一个可以代替理性,并且更加全能的权威成为西方的普世话语,所以理性的成就被赋予了一个人格化的永恒存在,这就是神的权威的主宰,西方在罗马时代进入到基督教宰制的时代。

基督教时代基本上不是所谓人本的问题,而是神本的问题,神是最终的本源,一切归于神,人只是背负原罪祈求救赎的存在。

所以到启蒙运动的时候提出了用“人本”去打倒“神本”问题。

文艺复兴,我们讲所谓“复兴”就是复兴希腊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的时候,把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完全的系统化和归纳化,大致来说经过法国一些思想家的整理,使得人的经验、人的理性取得他的权威地位,并且转变为一套政治哲学的东西,包括卢梭提出来的“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等等这些原则。

而康德是整个过程的终结者,康德做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柏拉图那里“理性是外面的太阳”,康德把这个“理性”转换到“人”本身来,所有的理性都是人的思考的结果。

所以,我们讲康德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就是把“日心”跟“地心”倒置过来。

就是真正把理性还原到人本身的,所以我们讲康德的哲学叫“主体性哲学”。

这是西方一个大致的谱系,从前苏格拉底时代通过自然了解人、到柏拉图通过理性了解人、到基督教的神本与人本、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突出人的感性突出人的经验,最后完成主体性理性,这样一个基本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分析中国的谱系。

我们从文献来考查,比如甲骨文,在甲骨文中“人”的写法,我查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个说有七个字还有一个说有十一个字。

但是把这些字检讨出来作一个规范的时候,我发现,所有关于“人”这个字的写法大致有三个类型,一类是形上学的,一类是跟宗教祭典有关系,一类是跟劳作有关系。

就这个写法事实上就埋下中国哲学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叫做“天人合一”的问题:

最高的“天道”和“人道”是能够相互打通的。

所以讲,最深刻的“道”是在伦常日用之中,总是跟人的生活连在一起。

乃至到明代,明清的时候还有很多的思想家,坚持这个原则,比如王艮说:

“盖闻天地之道,先以化生,后以形生。

化生者,天地即父母也;形生者,父母即天地也。

”在中国有一个最基本的人文关怀,这个人文关怀是把天道的合理性跟人存在的合理性完全打通。

无论是她的政治哲学还是她的伦理学,都是围绕这个轴心来开展的,真正可以把“人”当作一个有创造性的主体,同时跟“天道”的伟大关怀能够结合起来。

《中庸》中有一句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在西方我们讲人性,讲humanity的时候,她后面有一个humannature,就是人的自然性问题,humannature是人文关怀的一个底线。

然后从humannature进一步发展到naturelaw(自然法),这些都可以看出要讨论人的存在,人的权力,人的合法性,最后的基础还得回到人的自然存在。

所谓“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所谓“人生而平等”,都是这一类的话语。

但是中国的问题是不太一样的,就是说,如果只讲人的自然性、人的本性,那后面这个人性的发展它改造它的合法性在哪里?

所以,她也讲人的自然属性,但是决不满足于只讲人的自然性,她讲“天命之谓性”,就是上苍给了你一些最基本的属性,孟子讲四端: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这些都是上苍给予你的。

你来到这个世界你就有这些最基本的东西。

过去我们认为这不可能,恻隐之心这些东西完全是社会发展出来的,怎么可能一开始生下来就有呢?

现在,在美国通过神经科学的发展,已经了解这基本上就是与生俱来的问题。

他们做一实验,就是在小孩子刚刚生出来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在婴儿室里面通常发现这个情况:

一个小孩子开始哭了,很快两三分钟里面所有的小孩全跟着哭起来,大家都在哇哇地哭。

这到底是“哭”这种声音有传染,还是后面有一套什么样的机制?

有一些神经科学家,就把一些电极片放在婴儿大脑的同情神经部位,同情的时候有一段神经会变得非常兴奋,就把极片放在各个不同的位置。

后来记录下来的结果,就是在孩子跟着哭的时候,最兴奋、最活跃的那段神经就是同情。

所以你想,至少在生下来七天的时间里面,他的同情的神经功能已经开始启动,这就是与生俱来。

那么,光有这些够不够?

不够。

这只是给了你一个基础,你要真正成为顶天立地的、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你还要进一步在这个基础上去发扬光大,所以叫“率性之谓道”,后面还有“修道之谓教”,把伟大的人文谱系的传承和每个人的教育修养结合起来,才是人真正的合法性,并且同时又是人的存在价值和使命。

这是从中国的角度,它一直是从“天人合一”,一直在人的凡俗存在当中,同时又具有最大的向善的可能性这个向度上来了解人文关怀。

就因为这样一个宇宙观,因为这样一个哲学的谱系,所以中国每朝每代都有真正能够从天下苍生、从黎明百姓、从公共福祉来进行思想批判和政治批判的仁人志士。

三、人文关怀的现实困境

到了启蒙运动之后,人文关怀通过人的感性、人的经验、人的理性等等,逐步逐步地向整个生活世界渗透。

韦伯有一个说法,现代性基本上是通过理性化和制度化来完成社会的构建。

所以,我们了解在现代的人文关怀,事实上除了意识形态的层面之外,还转变为以人文主义的名义而出现的制度化、理性化和知识化。

因此,让我们来考虑我们现在所持的人文关怀的最终的依据到底还够不够?

哪些方面是走得太离谱?

哪些方面是没有充分发展?

这是我们现阶段要予以解答的问题。

在制度化方面,我们会比较关心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比如我们过去讲“以人为本”,很大的问题就是政治必须是突出人的基本权利、必须保证人的基本权利,这样的政治才是合理的政治,所以就发展出关于民主的政治。

民主的政治的合法性首先是主权在民的问题,然后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政治,然后使之制度化。

美国著名思想家熊彼特说,民主政治就是一人一票、多数决定。

就是来投票,投完以后51%的就赢49%就退出,这就是民主政治。

但是如果这样来理解所谓民主政治后面深刻的政治含义的话,它会出问题。

就是弱势群体的问题怎么办?

49%的利益怎么办?

你怎么来体现?

所以在西方政治学当中,有很多政治学家长期考虑一个问题就是:

怎样去抵制多数的暴政?

换言之,人文关怀的终极本质跟多数是不是一定有关系?

我们用多数把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现在这些年来,在这个方面有很多新的见解出来,比如,关于一人一票是不是真正合乎人权?

李光耀有一个批评,李光耀的批评说,一个十八岁刚刚走上社会的小伙子他有选举权,他是一票;一个对社会有深刻了解的人也是一票,这平等吗?

美国有一个哲学家说过一句话:

“因为人性本恶,民主是必需的;因为人性本善,民主是可能的。

”所以,你真正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它有它的必然性又有它的可能性,这都是跟人性相联系的。

那么,现在有进一步的发展,哈佛有一个教授叫AmartyaSen,他是一个印度裔的哲学家,曾经研究自然灾害的问题。

他研究的结果显示:

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原因70%都是人为的因素,真正自然的因素实际上只有30%左右。

将来我们可以研究汶川地震当中人为的因素跟自然的因素比例到底是多大?

因为研究自然灾害,他得了经济学诺贝尔奖,作为哲学家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他是惟一的一个。

他最近一直在做一个研究,即了解民主的真正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如果把民主的本质理解为一套选举机制,那跟社会的公共福祉的关系相去甚远。

所以他回到印度,从印度9世纪到16世纪的历史中,他发现,在印度一直有个传统:

凡是政府有重大决策的时候,一定会把它告示出来,然后印度的各种姓阶层和横向组织会对这个决策进行长达几个月的辩论。

政府最后在这些辩论的基础上,再来决定我们这个政策应当怎样来落实?

应当怎样来做?

由此,他提出一个观念:

民主的本质是“publicreason”,民主的本质是“公共辩论”。

这样的话就把民主从一个politicprinciple,从一个“政治原则”转变为一套治理的体系,变成一个governancesystem。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

另一个学者福山(FrancisFukuyama),他在1989以后写了一本书,叫做TheEndofHistory(《历史的终结》)。

他书中的观点认为,冷战过程中关于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这种争论已经不必要,结束了。

太阳落山,就落到美国所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这是最好的。

剩下的任务就是把美国的制度送到四面八方。

现在他有很多自我批评,承认当时太幼稚了,怎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他看到民主的publicreason,他说我完全能够接受。

因为民主最归根到底是表现为这个社会怎样安排,这个社会如何治理,有一整套的方案,有一整套的政策。

如果这套东西不能作为民主的本质,而仅仅把民主了解为一个选举,那是没有理解民主的真义。

从经济制度方面,问题更为严重。

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

如果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考虑现代经济,它后面的原则是什么呢?

是一个基本人权的问题。

所谓通过法国大革命,发展普遍人权,同时经过苏格兰启蒙学派,把普遍人权的问题和人的财产权完全打通。

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有这个原则才有市场机制的基石。

一个人如果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经济怎么出来?

所以亚当•斯密(AdamSmith)在个人财产不可侵犯的向度去了解市场,它是一个不应当受政府垄断和干扰的市场。

他说市场的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它就是市场的规则,市场的上帝。

从这个理念一直发展到海耶克,他认为在市场的背后有一个pattern,有一个图案。

这个图案是人的理性永远不能穷尽。

人永远不可能真正知道市场的秘密。

这是海耶克的观念。

这个理论有没有价值,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有价值,它反对理性的傲慢。

但是它也有缺陷,对于市场可能做恶这一点,估计得太乐观。

就市场而言,第一,它一定导致投机。

因为市场追逐利润,哪个利润更大,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它就会那样去做。

这一定会导致投机,这一点通过市场本身没有办法消除。

市场只能通过投机制造的后果来惩罚投机,而不能在投机的根本的源头上去解决。

第二,市场对非利润的生产完全没有兴趣。

因为市场是以利润为它的杠杆,所以,像法国这些国家,每年要拿出财政预算的7%完全去支持芭蕾舞,去支持歌剧,支持非盈利的文化事业。

现在流行音乐铺天盖地的时候,歌剧还有谁去看。

听任市场去解救歌剧,那歌剧早就解体了。

第三,市场一定导致垄断。

市场本身有它不可消解的缺陷。

假如对这些缺陷没有深刻的了解,那导致像金融危机这样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若干年就会来一次。

事实上,这次的金融危机就是在2000年IT泡沫所导致的金融危机的延续,只不过是因为“9•11”,把当时的问题掩盖了,一直拖到现在,来了一个总爆发。

还有就是,所谓理性化导致的知识化。

现在知识,经过洪堡的现代教育理念之后,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