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257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精选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九校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2016—2017学年上期期末联考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等考试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I卷的答案,请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标号内;第II卷的答案,须用黑色水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者对商朝卜骨制成工艺的反复实验发现:

占卜过程中甲骨上产生的预示吉凶的

“兆文”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材料最能说明商朝(  )

A.甲骨文的起源  

B.神权王权结合     

C.中央政府权力高度集中    

D.占卜活动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

2.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齐集诸侯在葵丘(开封)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誓:

不准以邻为壑;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为妻。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王室衰微,诸侯挑战中央权威   

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宗法制度受到挑战        

D.分封制瓦解

3.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

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分化事权  B.培植亲信  

C.频繁换相   D.重视法治

4.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

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这说明元代(  )

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5.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

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

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  )

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立内阁分理政务        

D.设立宰相分理政务

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选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

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谏议制度是监察制度的一部分,“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

唐代的门下省具有谏议和封驳职能……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谏议制度能够从根本上限制皇权至上

B.唐代谏议制度对皇权不起作用

C.明清谏议机构消失是服务于皇权需要

D.明清监察制度对君臣形同虚设

8.有学者指出“领事裁判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据此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②直接引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③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④严重侵犯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9.太平天国运动有很多缺点,如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大肆封王赐爵,封建等级森严等等。

但它却被列入近代民主革命的范畴,原因可能是(  )

A.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B.它将斗争矛头指向了清政府和列强

C.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它颁布了《资政新篇》

10.中国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他们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1.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

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

文中“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

A.慈禧    B.孙中山 

C.李鸿章    D.康有为 

12.图1和图2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员数量增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

图中“b年”最有可能是(  )

A.1928年   

 B.1935年

C.1937年    

D.1945年

13.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决议中,决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

这表明中共(  )

A.工农红军的长征已经胜利结束    

B.民主革命纲领的任务已经实现

C.已将民族利益让位于阶级利益    

D.对国内外局势有较清醒的认识

14.1935年1月,总司令部下达《野战军渡江作战计划》,随后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完成了长征中一次出奇制胜的精彩军事行动,以至于国民党追剿部队也不得不叹服红军“神机妙算,出进无常”。

这凸显了红军(  )

A.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B.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D.纠正了“左”倾主义错误

15.1940年,在山西蟠龙镇,彭德怀亲自指挥一二九师三个旅围攻日军一部300余人,苦战一天,仍有约60名鬼子逃脱,一二九师伤亡2000余人。

有人考证,当时日军有2挺重机枪,18挺轻机枪,18具掷弹筒。

材料说明(  )

A.国共合作是八路军想取得胜利保证   

B.共产党军队的武器装备远不如日军

C.由于指挥上的错误导致战役的失败   

D.需要大规模的外援才能战胜日本

16.阅读下边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表格,其中史实和推论都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推论

A

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到1927年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北伐战争取得重大成果,孙中山先生起了重要领导作用

B

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党的总负责人,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

C

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抗击着大部分侵华日军及几乎全部伪军。

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D

1949年4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17.1939年1月,国民党五中全会认为:

“供应军费收买物资,使用多量法币,则筹码之流通,自无不足之虑。

”于是正式批准大量增发法币,用日益贬值的法币去“供应军费”和“收买物资”。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筹备大量军费用于积极抗战     B.为全面抗战进行经济统制

C.为增强力量损害人民的利益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18.下图是中共按照《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发的土地执照,图片反映的“土地执照”(  )

A.为解放战争赢得广大农民支持    B.激发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

C.有利于

巩固和扩大敌后根据地    D.大大巩固了新中国革命政权

19.唐朝在西北边疆设羁縻府州,元明在西南地区采用土司制度,延至清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同时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便形成了“苗疆、回疆、蒙古、西藏”几大自治区域。

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备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    

B.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的成功结合

C.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20.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理论,认为

“帝国主义之间互相争夺殖民地,他们假借跟我们的矛盾来掩盖他们之间的矛盾。

我们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调整对外关系的政策。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当时中国(  )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主动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21.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

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说明(  )

A.两党都支持国家统一        

B.国民党是台独的主要力量之一

C.“一个中国”原则是国共两党的主要分歧     

D.国共两党矛盾不可调和

22.雅典妇女和未成年人一样,一生都处于监护人的监护之下,一个女孩的监护人首先是她的父亲,结婚后,她的丈夫充任她的监护人。

由此可见雅典妇女(  )

A.法律地位低下    B.毫无民主权利     

C.生活备受关注    D.经济无法独立

23.《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

“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

……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

白日行窃,除用武器拒捕外,不得杀之。

”以上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十二铜表法》(  )

A.量刑较重           B.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C.不尊重生命          D.重视维护人身名誉权

24.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基本确立后,不仅对国王的行为进行了很多约束,对议会议员也有一套系统的职责规范,其中一项便规定:

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

此项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防止议员腐化堕落        B.保证议会机构独立

C.完善议员选举制度        D.缓解王室财政困难

25.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任期将到,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击败对手,将成为美国下一任总统。

美国总统的产生办法是(  )

A.通过国会参议院选举产生     B.通过国会众议院选举产生

C.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D.通过全国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26.“社会主义”一词在马克思以前就已出现,近代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流派有三支:

科学社会主义(马

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改良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

20世纪初,他们分别在俄国、英国、德国得到了实践,这反映了当时( )

A.无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各国广泛出现 

B.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危机

C.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识     

D.国际工人运动正走向联合

27.“(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

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

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作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这一事件是指(  )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的十月革命      D.新中国的成立

28.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

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

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

A.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   B.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

C.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D.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

29.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作为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在美国提出的出兵朝鲜的提案上选择弃权,最终安理会以全票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

战争初期,苏联迟迟不兑现空军援助的承诺。

后来,秘密支援中国时,苏军要求参战的飞行员使用汉语或者朝鲜语通话。

这表明(  )

A.苏朝关系已经出现裂痕       

B.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全面冲突

C.中苏关系已经出现裂痕       

D.苏联与美国争霸中处于劣势

30.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材料反映出世界格局的发展是(  )

A.缺乏稳定的根基支撑        B.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

C.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D.调整了大国间的关系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有三道材料分析题,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16分,总计40分。

31.政治治理是门大艺术,古往今来的政府都在探寻更高效、更合理治理模式。

(12分)

材料一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

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

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分)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

(2分)它的颁布有何重

大历史意义?

(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通过何种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分)

32.“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汲取前代兴亡的经验尤其是教训,但都很难改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

孔子说“过犹不及”,在汲取前人教训时尤其如此。

请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例,举例论证。

(要求:

案例合理,论证有力,不少于两个案例。

)(12分)

 

33.2016年底,特朗普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

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都直接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牵涉中国的国家利益。

纵观历史,美国的对华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美国1894年成为世界GDP的首强,有资格进行国际规则游戏了。

……美国

开始积极介入东方事务,它占领了菲律宾以至西太平洋,并开始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但美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又是个军事小国,所以美国进入中国的政策视野并成为可以依赖的国际力量,从国际关系政策角度来讲还是在这个之后。

——金灿荣等《中国人是怎样看美国的——一个历史的考察》

材料二(1931年)是年一秋期间,胡佛先生全神贯注于全国所依赖,筹划大规模建设

计划之重任,在此情形之下,以应付世界对面新危机之时间与精力,所余自属有限,素报不受他国干涉之自由观念者,择于此时,已计划东三省事件之爆发实为适得其时。

——亨利·L·史汀生《远东之危机》

材料三1941年1月,美国《租借法案》出台,这样,罗斯福在对外援助方面就拥

有了广泛的权力。

……根据美方统计,战时美国对华贷款为6.9亿美元,按《租借法》给予的军事援助为8.257亿美元。

美国的军事援助主要用于陈纳德指挥的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和史迪威主持的培训和装备30多个中国陆军师。

即为了联合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

——薛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四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

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府不大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

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美国的对华政策内容及成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在三四十年代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

原因。

(6分)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4分)

2016—2017学年上期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解析】材料的重点是说明占卜活动可以被人为控制。

材料说的是占卜而不是甲骨文,A错误;通过“商朝”这一时间判断C错误;材料不能充分体现“百姓日常生活”,D错误。

商朝常以占卜决定国家重大军政活动,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正确。

【答案】B

2.【解析】葵丘会盟发生在春秋初期,尊王攘夷,维护宗法礼仪是主要目的。

材料誓言“不换太子”“不以妾为妻”反映了宗法制度在当时已经受到了破坏,故C正确。

葵丘会盟是尊王攘夷,和睦诸侯,所以A、B、D错误。

【答案】C

3.【解析】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体现了分化宰相事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频繁换相,故C项错误;据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北宋通过分割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不是培植亲信,故B项错误;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是为了分化宰相事权,加强皇权,不是重视法治,故D项错误。

【答案】A

4.【解析】元朝采取君

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元朝赋予地方一定权力,故B项错误;元朝完善中央官制,故C项正确;元朝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权力,与君权强化无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与材料中“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相符,故A项正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与材料中“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

为解决这样一问题”不符,故B项错误;明成祖时“内阁”出现,与材料中“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不符,故C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才出现“这样一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A

6.【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世官制选官标准是血缘,故A项错误;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德行,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本质还是血缘,故C项错误;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才能或文才,故D项错误。

【答案】B

7.【解析】谏议制度是从属于皇权,不可能从根本上限制皇权,与材料中“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不符,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不符,应该起

一定作用,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中“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相符,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对“臣”监察绝非形同虚设,故D项错误。

【答案】C

8.【解析】领事裁判权“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故①正确;直接引发向西方学习的是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故②错误;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故③错误;领事裁判权严重侵/犯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需要辩证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虽然ACD三项都符合太平天国运动,但无法体现“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B项体现了这一革命任务,故选B。

【答案】B

10.【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帝国主义”出现,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与材料中“中国广大民众……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符,故B项错误;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并非科学纲领,与材料中“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相符,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材料中“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材料中“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说明了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势力的对外态度,即守旧党代表了顽固派,中立党是指维新派,维新党实际是指革命派,所以结合史实可知B项正确。

【答案】B

1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在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转折点。

通过图1可以看出a年下半年相较上半年党员人数有大幅下降,可以推断很有可能是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所致;通过图2可以发现a年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工人,说明党的活动主要在城市,b年党员主要成分是农民,说明党的主要活动已经向农村转移,推断b年很有可能是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1928年,因此选A。

【答案】A(本题由期中考试13题,同题同图改编,请关注学生错误率)

13.【解析】瓦窑堡会议召开于1935年12月,主要是通过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长征结束于1936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民主革命纲领是:

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故B项错误;此时由于日本的侵略,民族矛盾高于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中共根据日本的侵略,深明大义的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D项正确。

【答案】D

14.【解析】材料未提及群众支持,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战争胜利源于正确的军事策略,故B项错误;此时红军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故C项错误;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提出新的作战方针,体现了军事上实事求是的特征,是对“左”的错误的纠偏,故D项正确。

【答案】D

15.【解析】国共合作是抗战取得胜利保证,而材料只是反映一场战役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有人考证,当时日军有2挺重机枪,18挺轻机枪,18具掷弹筒”,说明共产党军队的武器装备远不如日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指挥上的错误,故C项错误;需要大规模的外援才能战胜日本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B

16.【解析】A项史实正确,推论错误,孙中山先生逝世于1925年,不能领导北伐战争,故A项错误;B项史实错误,推论正确,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张闻天是总负责人,故B项错误;C项史实和推论都正确,故C项正确;D项史实正确,推论错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社会制度确立在1956年,故D项错误。

【答案】C

17.【解析】材料未提及筹集军

费的目的,除了抗战的需要也可能是增强国民政府实力对抗中共,故A项错误;材料中采取经济措施筹集军费,不属于经济统制范围,故B项错误;筹集军费有利于增强国民政府实力,但法币贬值损害人民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与一党专制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答案】C

18.【解析】根据执照时间或《中国土地法大纲》可判断发布时间为1948年,属于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得土地,调动农民支持解放战争,故A项正确;B、C两项属于抗日战争时期,D项属于建国后。

【答案】C

19.【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准确理解。

“求同存异”主要用于处理外交事务,A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B项错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