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6101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doc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

郭立明

【作者】 郭立明,男,1969年出生。

199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

同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地区国别史专业,研究方向美国史,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美国西部史和区域经济发展史的学习和研究,1994年获硕士学位。

同年入东北师大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博士点攻读博士学位至今。

曾在《经济导刊》、《东北师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现正受香港中文大学资金资助,从事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史的研究。

 

   提要:

本文通过对19世纪中后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考察,重点论述了西奥多·罗斯福、塔夫脱和威尔逊三届政府关于东北亚,特别是对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外交决策和外交行为,勾勒出其从有限实力和有限利益导致有限卷入到努力扩大在华投资,积极推进美国资本利益的历史演变过程。

力求揭示出这个时期美国外交的帝国主义本质及其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外在特征。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是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初步发展时期。

以中国东北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则是当时世界上主要帝国主义强国都卷入其中的一个“国际热点”。

研究考察这个时期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其帝国主义本质以及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至上的历史事实。

       一

   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发生直接肇端于沙皇俄国向这一地区的侵略扩张。

19世纪初,美国的向西扩张和俄国自其美洲殖民地的向南推进,以及两国争夺北美西北沿海地区毛皮资源的斗争,导致两国关系的紧张,成为“门罗宣言”产生的一个直接诱因。

   1850年,加利福尼亚作为第31州加入联邦,美国的大陆扩张已西抵太平洋沿岸。

在此前后,美国出现了主张跨越太平洋向东方扩张的社会思潮。

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核心人物威廉·西华德更明确提出美国的使命就是在太平洋沿岸同东方文明接触。

他进一步指出,美国通过其在太平洋沿岸新获得的土地,夏威夷群岛以及日本和中国的必然开放所进行的商业交往中孕育着伟大的未来。

当时日益广泛和紧密的美欧关系的地位总有一天将下降,并失去其重要性;美国的最大发展将是在大陆的另一边,“太平洋、其沿岸和岛屿及周边广大地区,将成为在世界的伟大未来中各种事件发生的主要舞台。

”〔1〕

   1852年3月,美国政府委任国家邮船总监佩理准将为东印度舰队司令和遣日特派大使,遂行使日本“开国”的使命。

1853年7月8日佩理率舰驶抵浦贺,强迫日本接受了美国的国书。

1854年3月31日,美国仿照中美望厦条约与日本签订了“开国”条约。

佩理行前,国务卿曾给他下达训令,其中写道:

“最近的一些大事,诸如海洋上航行的蒸汽轮船,我国在太平洋沿岸取得广袤领土和迅速在那里定居,在该地发现金矿,以及在横亘间隔两大洋的巴拿马地峡上建立便捷的交通等,实际上已经使东方各国越来越靠近我们本国。

虽然这些大事的后果还未开始被感觉到,可是与这些国家间的交往已经大为频繁,其日后的扩展是不可限量的。

”“对航行于这些海洋的美国人加以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义务了”。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称这是“美国对太平洋政策基础的第一次全面的陈述”〔2〕。

   美国内战结束到19世纪末,是美国历史上的“镀金时代”。

美国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其经济实力大增,为美国实现由大陆扩张转向海外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在政治思想和社会舆论方面,也为海外扩张大举张目〔3〕。

   内战结束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开始染指朝鲜。

1882年5月,强迫朝鲜签订了“朝美修好通商条约”(即“仁川条约”),取得了朝鲜开港、美国人的通商、传教及治外法权等特权,并开始与日本勾结合作,共同侵略朝鲜。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方面谋求修改其与欧美各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又迅速走上了欺凌、奴役邻国的道路。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的斗争、日本加紧向朝鲜和中国东北进逼以及中日、日俄关系的逆转成为这个时期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突出的新特点。

与此同时,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正致力于与英、德争夺萨摩亚群岛和兼并夏威夷群岛,其外交重点不在东北亚。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美国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列强共同干涉的建议,主张“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靠干涉带来和平,那种和平是不会持久。

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这个国家和世界融洽共处,只要清王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经验。

”〔4〕

   中日甲午战争和三国干涉还辽以后,俄国势力进一步渗透进中国东北和朝鲜。

1898年,俄国强占了中国东北旅大要地,导致整个东北亚国际政治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这一时期,美国正积极凯觎中国东北市场,担心如果俄国独占满洲,美国商人有被赶出东北市场的危险。

1898年1月,华美合兴公司及其他从事对华贸易的商业团体组建了“美国亚洲协会”,敦促政府重视中国事态的发展。

但此时美国正深陷于美西战争,在亚洲争夺菲律宾,尚无力顾及“满洲问题”。

   1899年,俄国政府擅自将旅大租借地改为“关东州”,直接进行殖民统治。

这导致了美俄在东北亚对抗局面的形成。

1898年底美西战争结束,美国夺取了菲律宾,为在远东和其他列强竞争提供了一个立足点。

而“对菲律宾的向往和对中国的关切起到互相支持的作用。

”〔5〕不仅商业界要求政府对华采取更有力的行动,而且海军也对在中国设立加煤站或基地产生兴趣,并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东亚来。

1899年,各方面对国务院的压力越来越大。

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德、俄三国递交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随后在11月又分别向日、意、法三国递交了同文照会,要求六国宣布承认以下三项原则:

一、对于在中国的“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之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二、中国现行条约税则适用于所有“利益范围”内一切口岸(自由港除外)所装卸的货物,不论其属何国籍。

此种税款由中国政府征收;三、在各自“利益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利益范围”内修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对他国臣民运输的货物,应与对本国臣民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

〔6〕嗣后不久,英、法、日、德在“其他有关各国皆无异议”的先决条件下表示同意。

1900年1月意大利表示无保留同意。

唯有俄国在1899年12月30日给美国的复照中故意回避了东北的铁路运费问题,实际上等于拒绝了美国的“门户开放”要求。

〔7〕

   1900年,俄国乘东北义和团运动兴起之机,以保护俄国利益为借口出兵占领了中国东北。

美俄矛盾因美国坚持东北“门户开放”但俄国竭力实行“门户关闭”而进一步激化。

1900年7月3日,海约翰提出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除重申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的要点之外,增添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原则,获得多数列强的口头赞成。

此后美国便以此作为其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依托,推进其在该地区的实际利益。

〔8〕但由此直至日俄战争前后的几年中,美国在东北亚的卷入都十分有限。

       二

   1901年,麦金莱总统被暗杀后,西奥多·罗斯福继任美国总统。

作为对俄国在中国东北势力不断深入的一个反应,1902年6月中美开始缔结新商约的谈判。

美国要求清政府在东北开放新商埠,并为此施加了巨大压力。

1903年10月8日,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签订,中国政府应允俟条约批准互换后,奉天和安东两地由中国“自行开埠通商”,两地“通商场订定外国人公共居住合宜地界并一切章程,将来由中、美两国政府会同商定。

”〔9〕清政府原想利用该约中的开埠问题促成美国施压迫使俄国从中国东北撤军,但由于“美国人拒绝考虑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告吹。

〔10〕

   1904年2月,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在中国土地上爆发。

美国名义上宣布中立,实际却和英国一起在财政上支持日本,因为日本人正在干对他们有利的事。

〔11〕而在战争后期,罗斯福又明确表示愿意调停。

他之所以热衷于“要在解决日俄纷争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为了使俄日两国在东北亚处于一种相互对抗和在陆地上紧密接触的状态中,以便增强美国在东北亚的影响。

1905年7月27日,美国陆军部长塔夫脱与日本首相桂太郎交换了秘密备忘录,日本宣布对美属菲律宾殖民地“不抱有任何野心”,美国同意日本“在朝鲜建立宗主权”。

〔12〕

   日俄战争结束后,中国东北仍旧是国际帝国主义在东北亚争夺的焦点。

但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东北的矛盾和冲突,却逐渐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趋势。

最显著的特点是日俄修好与日美交恶。

斗争的格局也由日本恃英抗俄演变为日本恃俄抗美,日美对立随之取代日俄对立,成为贯穿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主线。

〔13〕

   美国在中国东北获得利权,主要是通过民间资本、委托个人经营来实现的。

而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又认为,美国在东北亚的利益有限,实力也有限,不能和日本直接对抗,与其保持良好关系应为美国亚洲政策的中心。

〔14〕罗斯福政府虽把“门户开放”作为其远东政策的基本原则,但那是以通商方面的机会均等为基础的,对美国资本势力在华的扩张,仅仅视为民间资本活动,并没有作为政府外交政策的内容。

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罗斯福政府对日本采取姑息政策,并使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收买南满铁路的计划因得不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而夭折。

〔15〕

   1907年4月,清政府宣布东三省地方制度实行重大改革,由原来三省各设将军改为与关内各省一致,并任命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袁世凯心腹、曾留学美国的唐绍仪为奉天巡抚。

徐、唐到任后,美国驻奉天总领事司戴德立即加以拉拢,向他们提出新法铁路计划,甚合徐、唐二人心意,唐绍仪更主张从设立东三省银行入手。

双方很快拟定了一个借助美国资本,设立东三省银行,从事当地的稳定币制,兴办实业、修筑铁路等事业的计划,并于8月7日由司戴德以备忘录的形式寄给在美国的哈里曼,要求他给予支持。

〔16〕但此时恰逢美国历史上著名的1907年金融危机爆发,哈里曼力不从心,加之日本得悉后的百般阻挠,该计划未能立即付诸实施。

〔17〕

   1908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法案。

此举赢得了清政府的极大好感,更加强了清政府内部“联美”以抗俄、日的倾向和主张。

7月,清政府正式派定唐绍仪为吉使前往美国,并预定顺路往柏林一行。

其公开使命是就退还庚款一事向美国致谢,实质性任务则是吸引美国资本支持东三省银行计划,并就已在讨论中的中、美、德同盟问题作进一步试探,以判定其实际可能性。

10月,他途经日本,就日本侵略延吉地区及新法铁路诸问题与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会谈。

11月中旬到达檀香山时,司戴德电告他借款计划有望成功。

   但实际上此时情势正在发生逆转。

日本为了不让清政府投入美国的怀抱,已决定在适当时机就太平洋问题与美国达成协议,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则认为,如果同毫无军事实力的中国结盟,美国必将承担过多的义务。

在满洲问题上,不能为了中国的利益而与日本开战。

11月30日,美国国务卿罗脱与日本驻美公使高平小五郎以换文形式达成协定,申明“两国政府之政策,不含有任何侵略的倾向”,同时保证彼此协力以维持太平洋地区之“现状”。

〔18〕该协定于日美关系无所损益,却使中美德同盟之议胎死腹中。

日本这一釜底抽薪之计,加之中国国内政局变动,袁世凯失势,使唐绍仪赴美完成其使命的希望落空了。

       三

   1909年3月,西奥多·罗斯福亲自选定的继承人塔夫脱就任美国总统,美国的远东政策亦随之面目一新。

塔夫脱虽然与前总统罗斯福同属共和党,并在罗斯福政府中任过陆军部长,但他在反映美国资本向外扩张的要求方面却一改前任的消极态度,“积极地把美国的经济利益推进到空前绝后的程度”,为美国资本的利益而积极进行干预。

这是塔夫脱政府乃至以后历届美国政府远东政策的基本特征。

塔夫脱相信,美国对华贸易的成就大小取决于在中国的投资多少,认为罗斯福姑息日本,“情愿把美国在华利益置于次要地位以换取日本的好感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

〔19〕他声称,任何竞争者如果敢于借政治上的优先权来削弱或损害美国在华利益,美国必将以一切合法手段来回击。

〔20〕其政府的外交政策的特征就是以金元代替枪弹,大力推进美国的商业利益。

塔夫脱任命最同情海外扩张的诺克斯为国务卿,将中国作为推行金元外交的主要场所之一,而首先以夺取中国铁路投资权为突破口。

在给诺克斯的一项指示中,塔夫脱指出,“供给中国的大铁路和其他企业以资金的国家,在中国事务中必然具有优先地位。

美国资本参与这样的投资,将给予美国在该国的政治争端中以更具权威性的发言权”。

〔21〕

   塔夫脱政府在中国争夺的第一个重大步骤是强行加入湖广铁路借款,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东北三省的铁路。

1909年10月2日,作为美国银行团代表的司戴德在奉天与东三省总督锡良、奉天巡抚程德全签订了《锦瑷铁路借款草合同》,规定在东北修筑由锦州经齐齐哈尔到瑷珲的铁路,资金由美国银行团提供,工程由英国保龄公司承包,详细办法另行商定。

这个草合同的重要意义在于明确肯定了美国资本渗入东部地区西部纵贯南北的铁路大动脉,该计划的成功将意味着由美英来开发满蒙,并保证美国的利益打进西伯利亚。

对美国而言,虽然签订该草合同时司戴德尚未接到正式授权,清政府外务、度支、邮传三部起初亦持反对态度,但修筑一条与南满铁路平行的干线铁路的计划本身就是向日本施加的压力,目的在于迫使日本出售南满铁路,若日本仍坚持不出售,就实际修筑这条干线与之竞争。

再者这条铁路的终点又直接中俄边境,反映了美国同时向俄国施加压力的企图。

   美国政府利用《锦瑷铁路借款草合同》签订后的形势,立即又拟订了一个“满洲铁路中立化案”,通称“诺克斯计划”,包括两个方案。

〔23〕这两个方案的目的相同,都在于促成东三省铁路的中立化,只是步骤不同。

前者谋求一步就实现东北已有铁路的中立化,后者则是从修筑锦瑷铁路入手,逐步扩大东北地区“中立化”铁路的范围,从而排除日、俄的独占,借助于将东三省中、日、俄分别经营的三个不同的铁路系统归并在一起,实行有美国参加的国际共管的办法,使美国资本得以打入该地区。

“满洲铁路中立化案”是在锦瑷铁路草合同业已签订的前提下制定并提出的,其最后的依托也是锦瑷铁路。

它明显地有别于哈里曼计划。

哈里曼计划立足于分开俄、日两国,先后收买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而“满洲铁路中立化案”则直接置日、俄于不顾,并摆出与日、俄竞争到底的强硬姿态。

这是塔夫脱适应美国资本的要求并依靠其力量而展开的一项重大国际外交。

〔24〕

   11月6日,美国将该计划首先通知英国,希望以此先取得英国的支持,靠英美联合的力量去实施。

但事与愿违,美国精心炮制的这项计划终因英、法拒绝支持和日、俄多方阻挠破坏而破产,并且连锦瑷铁路借款计划亦因日、俄的极力反对而告吹。

〔25〕

   美国在中国东北的扩张企图,不但遭到俄日的一致反对,还促成了俄日的进一步秘密勾结。

此前,日俄已于1907年7月30日签订了第一次《俄日协约》和第一次《俄日秘密协约》,在事实上瓜分了中国东北、外蒙古和朝鲜。

此时,日俄又开始秘密谈判订立新约。

1910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当天,日俄两国签订了第二次《俄日协约》和第二次《俄日秘密条约》,不仅扩大了第一次协约的范围,而且在瓜分中国东北问题上具有更加深刻的明确性。

〔26〕

   日俄协约体系的加强意味着美日对立的加深。

不久,美国又着手组织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并于1911年4月15日同清政府签订了《整顿币制及兴办实业借款合同》。

从整体上说这是清政府联美政策与美国金元外交相结合的产物,而就其有关东三省实业的那部分而言,在清政府方面是吸引美国资本来与日本相抗衡的政策的继续,在美国方面则是经历过“满洲铁路中立化”计划的失败后与日、俄进行的一次“大赌博”,是对日、俄的新反击和新挑战。

然而,美国的图谋因俄日联合抵制破坏再次落空,最终不得不在1913年3月18日由美国新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发表《美国对华政策声明》,表示不再支持美国财团留在国际银行团内,美国财团遂于3月21日正式退出。

〔27〕

       四

   伍德罗·威尔逊就任总统后,美国外交呈现出一种外在的新特征,即表面看来不同以往的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

但实际上它仍是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为其最后的归宿。

而其外交理想与现实实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则导致在东北亚美国对日政策的两重性,直至以牺牲中国的领土主权来换取与日本的妥协,维护自己在该地区的既得利益。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违反国际外交惯例,直接向中华民国大总统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

其中第二号是专门“彻底解决满蒙悬案”或“彻底解决满蒙地位问题”的。

共七款:

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该地区的优越地位;旅顺、大连租借期限和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全部延长到99年,日本臣民在南满、东部内蒙古享有居住往来、经营工商矿业和耕种的自由及土地租借权、所有权;非经日本同意,中国不得允许他国人在该地修建铁路或贷款筑路,不得将该地区各项税课作抵向他国借款,不得聘请政治、财政、军事顾问和教习;吉长铁路委托日本经营管理99年。

〔28〕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激战正酣,国际形势对日本极为有利。

欧洲战场上德国向协约国步步进逼,日本的向背举足轻重。

协约国都不愿开罪日本,希望借助它更多地牵制德国。

而当时唯一能够在远东同日本抗衡的美国,其海军实力尚不足以跨越太平洋同日本决一雌雄。

更重要的是,美国不会为了中国的主权权益而冒同日本进行军事对抗的风险。

当得知二十一条的全部内容后,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决策者都倾向于借此机会同日本达成某种政治交易,美国放弃在南满和山东的条约权利,以取得日本同意不在美国的土地持有的立法上作更多要求,以及使日本确实遵守“门户开放”政策。

1915年3月13日,美国政府向日本发出照会,宣称:

美国坦率承认,领土邻近造成日本同山东、南满和东蒙之间的特殊关系。

随后美国准备进一步向日本妥协,3月26日又表示,对二十一条要求第五号中关于武器、顾问等项,由列强进行合作;关于警政监督,美国不反对日本在“满洲和东部内蒙古”范围内施行。

然而,日本并不买美国的帐,对美国的种种妥协表示反应冷淡。

美国一再碰壁后,转而对中国施加压力。

〔29〕1915年5月7日下午3时,日本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全盘接受日方最后修正案一至四号,以及第五号中已获协议的关于福建的换文。

袁世凯政府被迫接受了最后通牒。

   1916年7月3日,俄日两国代表又签署了第三次《俄日协约》和第四次《俄日秘密协约》,日本在同美国的角逐中获得了更加有利的地位,引起美国的极度关注。

8月21日,美国政府照会日本,希望日俄之间的协定,不要有损于中国的领土主权及各国在华贸易机会均等的原则。

〔30〕1916年8月29日,美国国会通过海军拨款法案,计划建设一支庞大的海军以抑制日本在亚洲扩张的野心。

但是该计划不可能立即实现,无法作为对抗日本的现实有效手段。

同时美国也无法取得英国的合作,在远东太平洋事务中处境十分孤立。

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亲自卷入了欧洲战争,一时无力继续与日本在中国对抗,政府中逐渐出现了寻求与日本妥协的强烈倾向。

5月12日,国务卿兰辛主动要求日本派遣特使,就当时的国际形势及中国问题进行磋商。

日本为缓和双方关系,也想就中国问题与美国达成某些谅解。

5月22日,日本内阁决议派遣特使赴美。

6月13日,任命前外相石井菊次郎为特使。

日本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想乘机取得美国对日本在华享有“特殊利益”的明确认可。

〔31〕但美国否认日本在中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石井使团于8月22日抵达华盛顿,自9月6日至11月2日,与兰辛进行了13次会谈。

双方就废除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保全中国领土完整以及机会均等问题首先进行谈判,而后日本就争取在不涉及废除势力范围的前提下,谋求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特别是接壤地区,享有“卓越利益”。

美国反对使用这种提法。

最后双方决定采用“特殊利益”这个短语。

11月2日,双方交换照会,约定11月6日在东京、11月7日在华盛顿同时公布,即所谓“兰辛—石井协定”。

主要内容是,美国政府承认“日本在中国,特别在中国之与日本属地接壤的部分,享有特殊利益”;“两国政府永远遵守‘门户开放’或在华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32〕

   “兰辛—石井协定”是完全背着中国炮制出来的。

中国政府曾要求,谈判直接涉及中国时,应该同中国政府充分协商,兰辛对此予以拒绝。

这是对中国主权的莫大蔑视和践踏。

美国并非真正关心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犯,而是拿中国的领土主权与日本作肮脏的政治交易,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33〕

   美日的暂时妥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二者之间为争夺帝国主义权益的矛盾冲突。

两国随后又在干涉苏俄革命、联合出兵东西伯利亚问题上相互勾结,但为了争夺帝俄留下的“权力真空”,日美又相互斗争。

美国倡议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拆散了英日同盟,又使“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成为对华关系国际准则,并服务于一战后美国的远东政策,美国还宣布废除了“兰辛—石井协定”。

在华盛顿体系下,日本在国际上空前孤立,被迫单独应付美国的挑战,这种严峻的形势又刺激日本再次选择了帝国主义战争的道路。

从这个结果来看,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在总体上是失败的。

   注释:

   〔1〕JohnW.Foster,American diplomaly in the Orient,HoughtonMifflinCompany1903.P135

   〔2〕奏勒·丹涅特:

《美国人在东亚》,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59年版,第228页。

   〔3〕丁则民主编:

《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2—325页。

   〔4〕Departmentofstate,"forelgn Relations of the LnitedStates(1894)",Washington1895,appendixI,P.70。

   〔5〕〔10〕〔11〕〔14〕〔19〕孔华润:

《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中译本1989年版。

第40页;第54—55页;第60页;第68页。

   〔6〕Departmentof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LnitedStates(1899)",Washington1902,PP129—130.

   〔7〕andrewMaloaemoff,RussianFarEasternPolicy1881—1904,Unir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58,PP117—118.

   〔8〕StephenChaoYing Pan, American Diplomacy ConcerningManchuria,Washington1938,P72.

   〔9〕王铁崖编: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二册,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87页。

   〔10〕TylerDennett,RooseveltandtheRusso—JapaneseWar,Gloucester1959,P173.

   〔21〕〔24〕〔25〕〔26〕〔27〕〔28〕〔32〕崔丕:

《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5页;第273页;276—277页;277—281页;281—284页;287—290页;311—312页;334页。

  〔16〕〔16〕〔17〕刘培华:

《近代中外关系史》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0—233页;第234—236页;第241—242页。

   〔16〕CharlesVevier,TheUnitedStatesandChina1906—1913,NewJersy1955,P48.

   〔23〕DepartmentofStat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