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2617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换热器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换热器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换热器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换热器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换热器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换热器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换热器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换热器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换热器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换热器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

《换热器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换热器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换热器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

列管式换热器1.2.3.操作条件

  

(1).煤油:

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

自来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3).允许压强降:

不大于100kpa

  (4).煤油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825kg/m3,黏度7.15310pa.s,比热容2.22kJ/(kg.℃),导热系数0.14w/(m.℃)

  (5).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1.3.列管式换热器的选择与核算

  1.3.1.传热计算

  1.3.2.管、壳程流体阻力计算1.3.3.管板厚度计算

  1.3.4.u形膨胀节计算(浮头式换热器除外)1.3.5.管束振动

  1.3.6.管壳式换热器零部件结构1.4.绘制换热器装配图(见A1图纸另附)

  -4

  二.概述

  2.1.换热器概述

  换热器是化工、炼油工业中普遍应用的典型的工艺设备。

在化工厂,换热器的费用约占总费用的10%~20%,在炼油厂约占总费用35%~40%。

换热器在其他部门如动力、原子能、冶金、食品、交通、环保、家电等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设计和选择得到使用、高效的换热器对降低设备的造价和操作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即简称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

  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

  换热器的类型按传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混合式、蓄热式和间壁式。

其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广泛,如表2-1所示。

  2.2.固定管板式

  因设计需要,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即两端管板和壳体连结成一体,因此它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优点。

但是

  由于壳程不易检修和清洗,因此壳方流体应是较为洁净且不易结垢的物料。

当两流体的温度差较大时,应考虑热补偿。

有具有补偿圈(或称膨胀节)的固定板式换热器,即在外壳的适当部位焊上一个补偿圈,当外壳和管束的热膨胀程度不同时,补偿圈发生弹性变形(拉伸或压缩),以适应外壳和管束的不同的热膨胀程度。

这种热补偿方法简单,但不宜用于两流体温度差太大(不大于70℃)和壳方流体压强过高(一般不高于600kpa)的场合。

  1-挡板2-补偿圈3-放气嘴

  图2.2.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示意图

  2.3设计背景及设计要求2.3.1.设计背景

  在化工、石油、动力、制冷、食品等行业中广泛地使用各种换热器,且他们是上述这些

  行业的通用设备,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化工厂,换热器的费用约占总费用的10%-20%,在炼油厂约占总费用的35%-40%。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对能源利用、开发和节约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对换热器的要求也日益加强。

换热器的设计、制造、结构改进及传热机理的研究十分的活跃。

一些新型的换热器相继问世。

随着换热器在工业生产中地位和作用不同,换热器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换热器自然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与性能;

所以在换热器的设计中,首先应根据工艺要求选择使用的类型,然后计算换热所需传热面积,并确定换热器的结构尺寸。

  篇二: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这次为期六个星期左右的课程设计终于结束,这次的任务是设计一个列管式换热器。

虽然设计和学习的时间不长,却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首先,这次课程设计是我们所接触的实践任务中最繁琐的、专业性最强的课程设计,让我认识到:

课堂上理论知识掌握的再好,没有落实到实处,是远远不够的。

换热器的设计,从课本上简单的理论计算,到根据需求满足一定条件的切实地进行设计,不再仅仅包括呆板单调的计算,还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区分和确定所设计的换热器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一个挑战。

  其次,这次课程设计还考验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平和的心态。

这次设计工作量大,用到的知识多,而且我们又是第一次设计,所以单独靠自己是不法完满的完成本次课程设计。

我经常与同组同学一起讨论,甚至争论,这样,我们就能发现问题,并能因此产生比较合理的结果和方法。

大家都明白了,那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同时争论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让我明白我要更加耐心的表达我的想法,把问题解析清楚,也要耐心的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在同组同学无法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果的时候,我们通过请教其他组同学或者与其讨论得到新的想法和正确的结论。

  最后要提到的就是绘图了。

由于工程制图不是我们的专业,而且我们将近两年时间没有接触了,差不多都将其内容忘光了。

于是乎我们只能捧着厚厚的课本将其仔细的复习一遍,然后再进行正式的绘图工作。

绘图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麻烦,简直让人头疼。

刚开始整体的布局规划就很麻烦,要布局得当才能使图既能够画完,又表现得十分清晰。

而且因为换热器中有很多的零部件,它们的尺寸或者厚度很小,画的时候很难准确地按照比例将其绘画出来。

而且A1图纸又是非常的巨大,我只能早点去图书馆,找个没人的位置坐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天的努力,最后将换热器图圆满顺利地完成了。

虽然在这次的换热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的麻烦,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同学们的帮助,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

通过这次的设计任务,我巩固了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并让我对化工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还增强了我的查阅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总之,收获还是蛮多的。

  通过这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我收获颇丰,不但把之前学过的内容复习一遍,加深对该课程的印象。

通过与同学一起讨论,是我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对于即将立足于社会的我们也有非常大的意义。

感觉做完之后非常累,但是也感觉这段时间过得非常充实!

  篇三:

  1.选择列管换热器的型式

  列管式换热器内两种操作物料(煤油和水)温度的转化,综合考虑清洗、操作、维修等各类因素,确定设计为固定管板式的列管式换热器。

考虑到冷却水易结污垢,为了方便清洗、维护设备,设计管程内走水,壳程内通煤油。

  2.确定流体的物性参数

  煤油的定性温度:

  水的定性温度:

Tm?

170?

40?

1052℃tm?

20?

35?

27.52℃

  两流体的温差:

tm?

105?

27.5?

77.5℃

  煤油在105°

c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煤油比热cp0?

2.38kJ/(kg?

℃)

  3?

?

766kg/m煤油密度0

  煤油黏度μ0=54.5×

10-5(pa?

s)

  煤油导热系数?

0?

0.104w/(m?

  循环冷却水在27.5°

  水的比热cp2?

4.183kJ/kg?

996.38kg/m2水的密度

  水的导热系数?

2?

0.626w/(m?

  ?

6?

719?

10kg/(m?

s)2水的黏度

2cp2719?

10?

4183pr2?

4.8?

0.6262水的普兰德数

  3.传热量及平均温差

  传热量

  Q?

m1cp1?

t1?

L?

25000?

2.38?

(170?

40)?

0.98?

2105kw3600

  冷却水量

  m2?

Q2105?

33.55kg/scp2(t2?

t2)4.183?

(35?

20)

  平均传热温差

  tlm,c?

tmax?

tmin?

60.22℃max170?

35lnln?

tmin40?

20

  参数p

  t2?

t235?

20p?

0.1t1?

t2170?

  参数R

  t1?

t1170?

40R?

8.67t2?

  温差修正系数查型热交换器?

值图,得?

0.982

  有效平均温差?

tlm,c?

0.982?

60.22?

59.14℃

  3.估算传热面积

  为  

求得传热面积A.需先求出总传热系数K,而K值又和对流传热系数、污垢热阻等因素有关。

在换热器的直径、流速等参数未确定时,对流传热系数也无法计算,所以只能进行试算。

  参考《化工原理》查冷流体为水,热流体为有机溶剂的列管式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

280~850w/(m2?

℃)。

  初选传热系数K?

350w/(m2?

℃),则估算面积为:

  F?

Q2105000?

101.70m2K?

tm350?

59.14

  管子选用碳钢无缝钢管?

25?

2.5

  4.管程计算

  管程内水的流速选用?

1m/s

  流通截面积

  At?

m2

33.55?

0.03367m2996.38?

1

  每程管数

  n?

4At0.03367?

4?

108根?

di20.022?

3.14

  每根管长

  l?

F101.70?

5.99mnZt?

di108?

3.14?

0.025

  根据gb151-1999换热管长度取标准长6.0m。

  管子排列方式取等边三角形。

根据《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p45表

  2.3换热管中心距s?

32mm,分程隔板槽处管中心距le?

44mm。

  管程接管面积D2?

1.13208m

  按钢管标准取值?

219?

2.5管程雷诺数Re2?

2di996.38?

1?

0.02?

27716?

2719?

10

  管程换热系数

2

  di0.4?

0.023Re0.8?

2pr20.626?

0.023?

277160.8?

4.80.4?

4830w/(m2?

℃)0.02

  5.壳程计算

  壳体内径粗略计算公式Ds?

b?

s?

2b

  式中,b?

(1~1.5)d0?

(1~1.5)?

25~37.5mm取

  30mm

  b?

17

  则Ds?

2b?

17?

32?

30?

572mm

  按照gb151-1999规定,取标准直径600mm。

  管束外缘直径DL?

Ds?

2b3?

572?

8?

556mm

  折流板形式选取弓形折流板,圆心角选取120°

,折流板缺口高度为

  h?

0.25Ds?

0.25?

0.6?

0.15m

  折流板间距ls?

0.2~1?

0.12~0.6m

  取ls?

0.3m。

折流板数目nb?

6/0.3?

19块

  折流板缺口面积nb?

19

  当换热管外径m时,拉杆直径dn=16mm。

壳程公称直接Dn≥400且小于700,根据《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表2.7拉杆为4根。

缺口处管子所占面积

  Ds2Awg?

2h?

0.62?

1120?

0.15?

sin?

sin60?

0.05523m?

2180?

  错流区内管数占总管数的百分数

  1?

0.3?

sinarccos?

arccos?

0.652?

0.556?

  流体在缺口处流通面积

  500mm  挡管应每隔3-4排换热管设置一根,但不应设置在折流板缺口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