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6318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Word下载.doc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练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本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_,题目是《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欣然起行欣然: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

4.画线句子蕴涵着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答:

(四)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

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

②相与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五)

无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农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遂:

盖:

2此文共分三层:

①第一层,记事,交代;

②第二层,写景,写;

③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答:

(六)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念无与为东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宋朝文学家、书画家、被喻为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在文中的含义。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念无与为乐者

3、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5、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奇趣,

闲情。

6、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7、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何夜无月?

”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9、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

结合实际谈谈。

10、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

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

(七)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1-5题。

(10分)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把洒问青天()

(2)念无与为乐者()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

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

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

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参考答案:

念:

考虑、想到 

步:

散步、漫步(每空0.5分)

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

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参考答案二:

苏轼,唐宋。

(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

否则,不得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3、①考虑,想到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4、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1

5、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答案三:

1.《东坡志林》,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欣然:

高兴的样子 相与:

共同,一起

3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蕴涵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等微妙复杂的感情。

答案四1.①考虑②只是③睡觉④交错纵横2.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

承天寺人物:

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

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

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

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答案五1.考虑,想到于是,就原来是2.①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②月下庭中景物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3.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相影也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

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答案六:

1、苏轼;

唐宋八大家。

2、

前院

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清闲的人

考虑、想到

3、

念无与为乐者

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

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4、念无与为乐者。

5、将影作藻见以水喻月抒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7、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8、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9、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10、略

参考答案七:

1、

(1)端起洒杯

(2)考虑或:

想着

2.B

3.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

5.例: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

——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小石潭记》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西】向西。

【空】在空中。

【西南】向西南。

【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2.古今异义【小生】古:

旧时对后辈的称谓。

也指年轻人。

今:

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

3.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把)②卷石底以出(而)③以其境过清(因为)【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知其源(能)

4.常规词语

【篁(huá

ng)竹】竹林。

【珮(pè

i)环】玉制装饰物。

【尤】格外。

【清冽】清凉。

冽,寒冷。

【以为】作为。

【卷(quá

n)】弯曲。

【坻(chí

)】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覆盖,遮掩。

【络】缠绕。

【缀】连结。

【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

【披拂】随风飘动。

披,开,分散。

拂,摆动。

【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依】依靠。

【澈】通透,有“照”的意思。

【布】散布,铺开。

【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

)尔】忽然。

【逝】去,离开。

【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

【势】姿态。

【差(cī)互】参差不齐。

【源】源头。

【环合】环绕。

【寂寥】静寂。

【悄(qiǎo)怆(chuà

ng)】忧伤的样子。

【幽邃(suì

)】幽静深远。

【境】环境。

【过】过于,太。

【乃】于是,就。

【余】我。

【隶】随从。

【从】跟从。

二、阅读探究

1.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石奇、水清、树绿。

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

水清鱼乐。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游鱼 、 鱼影 、 日光 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

⑵鱼动态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鱼情态的句子:

似与游者相乐。

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动静相应。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⑵恰当映衬。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

⑶借景抒情。

“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和气氛:

幽深冷寂;

心情:

孤凄悲凉。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

鱼'

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

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比喻。

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珮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比喻: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16.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

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

第二段:

小石潭的水清鱼乐。

第三段:

写潭的水源。

第四段:

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

交代同游者。

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溪源流→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水→石→树→鱼)(溪身→岸势)(气氛→感受)1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三、迁移拓展

19.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20.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①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③手法高妙。

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醉翁亭记》

  一、内容梳理

1、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知州。

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常去滁州城外琅琊山游玩,与山中智仙和尚结为英逆之交。

2、齐全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写作特点:

①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②层次清晰,井然有序。

全文共同21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交意转折的标志。

③语句骈散结合,加强丁韵律美,全文共用21个“也”,25个“而”,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二、重点字词

1、环:

环绕 诸:

众多 尤:

尤其,特别 蔚然:

茂盛的样子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

靠近 名:

命名,取名 辄:

就 自谓:

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自号:

给自己取别号 意:

情趣 得:

领会 寓:

寄托 开:

消散 螟:

昏暗

晦明:

有时昏暗,有时明亮 佳:

美 伛偻:

脊梁弯曲,借指老人 提携:

牵抚,借指小孩

渔:

钓鱼,捕鱼 为酒:

酿造 洌:

(洒)水清 肴:

荤菜 蔌:

蔬菜 杂然:

杂乱的样子

陈:

摆放 酣:

畅饮 丝:

弦乐器 竹:

管乐器,都借指音乐 交错:

交互错杂 

颓然:

精神不振的样子。

文中指醉醺的样子。

已而:

不久 翳:

遮蔽 上下:

树的上部是下部

2、秀

    于

    谓

 乐

 而

 深

3、山行(沿着山路)     自号(取别号)       野芳(香花)

 临溪而渔(钓鱼,捕鱼)  乐其乐(以……为快乐)

三、重点语句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了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醉泉啊)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3、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给之起名的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酒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醉酒,泉水甜酒水清。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10、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而禽鸟乐也。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四、中考链接

1、第二段中其乐“无穷”指何而言的?

(指朝暮四时的游玩之乐)

2、第三段中太守为什么“醉”呢?

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

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或:

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游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3、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请你结合选文第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

可适当发挥想象,合理即可。

示例:

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抚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

有的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

4、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

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壹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

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性格特点。

(悠怨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旷达)

5、《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你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

(提示:

简洁凝炼,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6、《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

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四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与民同乐的和谐之声。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气。

《桃花源记》飘逸着宁静祥和的理想之风。

7、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

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林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答“野花,树林,风霜,水石)

8、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从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

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

9、“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

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排遣抑郁”回答:

①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0、“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另一件事情上,也指别有企图。

11、《醉》文语言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