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64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4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免疫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学.docx

《免疫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免疫学.docx

免疫学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

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

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

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免疫功能

正常生理功能

异常病理功能

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性异物

超敏反应(过度).免疫缺陷病(不足)

免疫自身稳定

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

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

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

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immunity):

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

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 ②耐受性 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抗原

(1)

抗原(Antigen,Ag):

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T细胞受体)或BCR(B细胞受体)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有两个重要特性:

免疫原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

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相结合的能力

半抗原/不完全抗原:

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TCR:

Tcellreceptor,T细胞受体;BCR就不用解释了吧,要记住哦,后面就这么叫了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异物即非“己”的物质。

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①异物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

②也存在于同种异体之间,如同种异体移植物是异物,也有免疫原性;

自身成份也可被机体视为异物。

(如发生改变;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

二、特异性

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对该抗原应答的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

1.抗原表位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

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determinant)

①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②它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2.抗原表位的类型:

构象表位:

前者指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的特定的构象,也称非线性表位

顺序表位:

又称线性表位,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valence):

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概念及区别: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识别表位受体

TCR

BCR

MHC分子参与

必需

无需

表位性质

主要为线性短肽

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

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

3.表位-载体效应(carriereffect)

B细胞应答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的辅助。

半抗原为简单分子,只能提供B细胞表位;载体则提供Th细胞识别的T细胞表位。

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这样载体就可把特异T-B细胞连接起来(T-B桥联),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

4.共同抗原表位(commonepitope)

①某些抗原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②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

5.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

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类、脂多糖等都有免疫原性。

2.分子量大小:

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大于100kD的为强抗原,小于10kD的通常免疫原性较弱,甚至无免疫原性。

3.结构的复杂性

4.分子构象(conformation):

某些抗原分子在天然状态下可诱生特异性抗体,但抗原分子构象发生改变,可以影响其抗原特异性甚至免疫原性。

此因素主要影响B细胞免疫。

5.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

是指抗原表位能否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接近的程度。

6.物理状态: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有更强的免疫原性;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

因此常将免疫原性弱的物质吸附在某些大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 

②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①抗原剂量要适中,太低和太高则诱导免疫耐受;

②免疫途径:

皮内免疫>皮下免疫>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口服易诱导耐受;

③注射间隔时间要适当,次数不要太频;

④要选择好免疫佐剂,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产生,明矾佐剂易诱导IgE类抗体产生。

第二章抗原

(2)

第三节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antigen, TD-Ag):

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由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组成。

绝大多数Ag属此类。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g):

需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由多个重复的B表位组成。

少数Ag属此类。

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3.TD-Ag与TI-Ag的特性比较

 

胸腺依赖性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组成

B、T细胞表位

重复B细胞表位

T细胞辅助

必需

无需

免疫应答类型

体液、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

多种

IgM

免疫记忆

化学组分

蛋白质

多糖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Forssman抗原):

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如:

溶血性链球菌的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

2.异种抗原(xenogenicantigen):

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

3.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antigen):

HLA;ABO系统和Rh系统等。

4.自身抗原(autoantigen):

在感染、外伤、服用某些药物等影响下,使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释放,或改变和修饰了的自身组织细胞,可诱发对自身成分的免疫应答,这些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称为自身抗原,例如晶状体抗原等。

5.独特型抗原(idiotypicantigen):

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及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象,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称为独特型(idiotype,Id)抗原而成为自身免疫原,所诱生的抗体(即抗抗体,或称Ab1)称抗独特型抗体(AId)。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antigen):

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

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

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抗原短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被CD8+T细胞的TCR识别。

2.外源性抗原(exogenousantigen):

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抗原提呈细胞可通过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内吞等作用摄取外源性抗原,如吞噬的细胞或细菌等。

在内吞体及溶酶体内,此类物质被酶解加工为抗原短肽后,与MHC-Ⅱ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被CD4+T细胞的TCR识别。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

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SAg的作用特点:

①具有强激活T细胞作用

②不需APC处理

③可激活T细胞,又可致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或抑制.

实际为多克隆激活剂,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之分

二、佐剂

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为佐剂(adjuvant)。

分类:

①生物性:

卡介苗(BCG)、短小棒状杆菌(CP)、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如GM-CSF);

②无机化合物:

氢氧化铝[Al(OH)3];

③人工合成:

双链多聚肌苷酸:

胞苷酸(polyI:

C)和双链多聚腺苷酸:

尿苷酸(polyA:

U);矿物油;脂质体;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含CpG脱氧寡核苷酸等。

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completeadjuvant,FCA)、弗氏不完全佐剂(Freund'sincompleteadjuvant,FIA)是目前动物试验中最常用的佐剂。

作用机制:

①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

②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

③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三、丝裂原(mitogen)

亦称有丝分裂原,因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而得名。

由于其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配体结合,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和有丝分裂,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因而被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

(1)

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有分泌型和膜型之分

分泌型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 膜型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㈠重链和轻链

⒈重链 分为五类或五个同种型IgM、IgD、IgG、IgA、IgE,相应重链为μδγαε链

⒉轻链 分为两型

κλ,相应轻链为κλ链

㈡可变区和恒定区 

轻链和重链接近N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为可变区,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为恒定区

⒈可变区

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

VH和VL的3个CDR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V区中,CDR之外区域的氨基酸和排列顺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骨架区FR

⒉恒定区

同一种属的个体,针对不同抗原的同一类别的Ig,V区不同,C区恒定,免疫原性相同

针对不同抗原的人IgG,V区不同,C区相同

㈢铰链区 位于CH1和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易伸展弯曲,能改变两个结合抗原的Y形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抗原表位

㈣结构域Ig的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都可折叠为数个球形结构域,每个结构域一般都具有其相应的功能

轻链:

VL、CL

重链:

VH、CH1、CH2、CH3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㈠J链

是一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二聚体或多聚体

IgA→二聚体 IgM→五聚体IgG、D、E→单体型,无J链

㈡分泌片是分泌型IgA的辅助成分,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分泌,并结合于IgA二聚体上,使其成为分泌型IgA,并一起被分泌到黏膜表面功能:

保护分泌型IgA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降解的作用,并介导IgA二聚体从黏膜下转运到黏膜表面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㈠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 水解IgG的部位:

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二条重链的近N端→2个Fab,1个Fc

Fab可结合抗原,不发生凝集、沉淀反应,Fc可形成结晶,是Ig与效应分子、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㈡胃蛋白酶水解片段 水解部位:

铰链区二硫键所连接的两条重链的近C端→1个F(ab’)2,小片段pFc’

1个F(ab’)2,可结合抗原,可发生凝集、沉淀反应,避免了Fc段抗原性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㈠类重链不同 ㈡亚类重链的抗原性及二硫键数目、位置不同 ㈢型轻链不同 ㈣亚型轻链C区N端AA不同

二、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Ig的多样性

含有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细胞的活化,产生多种不同特异性的抗体

三、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Ig的血清型

㈠同种型 种属型标志,存在于C区

㈡同种异型个体型标志,存在于C区

㈢独特型 存在于V区,是每个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

(2)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一、可变区(IgV)功能

1.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

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是Ig的基本功能。

Ig结合抗原表位的个数称为抗原结合价,单体Ig为双价,分泌型IgA为4价,五聚体IgM理论上为10价,但实际一般为5价。

2. 中和作用:

抗体与细菌抗原或病毒结合后,具有中和毒素、阻断病原微生物入侵和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免疫防御功能。

二、恒定区(IgC)功能

1.激活补体

抗体(IgG1、IgG2、IgG3和IgM)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多种效应功能;聚合的IgA、IgE和IgG4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系统。

2.结合Fc段受体

IgA、IgE和IgG的Fc段可与多种细胞表面的相应Fc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生物学功能。

(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IgG的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细菌或肿瘤细胞)上的抗体的Fc段,通过释放介质直接杀伤靶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介导的ADCC的主要细胞。

(3)介导I型超敏反应:

IgE的Fc段与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表面IgEFc受体结合,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3.穿过胎盘和黏膜

在人类,IgG是惟一能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从而形成婴儿的天然免疫;IgA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是局部免疫的重要因素。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一、IgG

重链为γ链,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占血清Ig总量的75~80%,半寿期20~23天。

人IgG有4个亚类:

IgG1、IgG2、IgG3和IgG4,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体内主要的抗感染抗体。

能通过胎盘,可激活补体,通过Fc受体结合细胞发挥ADCC和调理作用。

IgG与SPA结合的特性可用于抗体纯化及免疫诊断。

二、IgM

重链为μ链,血清中以五聚体形式存在,五个单体通过J链和二硫键联接而成,是分子量最大的Ig,故又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

IgM无铰链区。

IgM占血清Ig的5~10%左右,半寿期10天。

也是体内主要的抗感染抗体,感染早期首先出现的抗体是IgM,IgM激活补体的能力远远大于IgG。

IgM也是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

三、IgA

重链为α链,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分泌液中以二聚体形式存在,称分泌型IgA(secretoryIgA,SIgA)。

SIgA由两个单体、一个J链和一个分泌片组成。

血清中IgA占血清Ig总量的10~15%,半寿期为6天。

SIgA可通过黏膜,主要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尤其是初乳)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黏膜表面,在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IgE

重链为ε链,在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

IgE无铰链区。

血清中含量极微,半寿期2.5天。

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极易结合,主要参与I型超敏反应及抗某些寄生虫感染。

五、IgD

重链为δ链,分子形式为单体。

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半寿期3天。

对IgD的生物学功能了解甚少,可能和某些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有关,尚未证实IgD有抗感染作用。

和IgM一样,IgD是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成分,现认为IgD和B细胞的分化、成熟有关。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

一个B细胞克隆识别其特异性抗原表位而被激活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1.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antibody):

天然抗原往往具有多种表位,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中包含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Ig,系由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混合物,故称为多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来源广泛但特异性不高。

2.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ies,mAb):

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mAb一般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具有结构高度均一、抗原结合部位和同种型相同、纯度高、特异性强和效价高等特点。

 

第四章补体系统

第一节 补体概述

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成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活性

㈠补体系统的组成⒈补体固有成分⒉补体调节蛋白⒊补体受体

㈡补体的命名 

经典、终末途径按其发现顺序命名;旁路途经成分分别称为BPHID因子

有酶活性的补体分子,均在其上以横线表示;裂解片段后缀以英文小写字母

㈢补体的生物合成

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组成

第二节 补体激活

一、经典途径

1. 参与成分:

包括C1(C1q、C1r、C1s)、C4、C2、C3。

2. 激活物

激活物为AgAb免疫复合物(IC),Ab为IgM、IgG1、IgG2或IgG3。

每个C1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分子的Fc段结合。

3. 活化过程

(1)抗原抗体结合后,抗体构型改变,暴露Fc段中补体结合部位,C1q可主动识别其补体结合位点,启动经典途径。

当一分子C1q中两个以上的球形头部与免疫复合物(IC)中IgM或IgGFc段结合后,C1q的构象发生改变,C1r活化,并激活C1s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2)C1s依次裂解C4、C2,产生C4b+C4a和C2a+C2b,C2a与C4b结合成C4b2a复合物(C3转化酶);

(3)C3转化酶将C3裂解成C3b+C3a,C3b与C4b2a结合形成C4b2a3b复合物(C5转化酶)。

二、旁路途径

1. 参与成分:

C3、B因子、D因子和P因子。

2. 激活物:

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等以及凝集的IgA和IgG4等,上述物质实际上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

3. 活化过程:

各种因素产生的C3b结合于激活物表面,再与B因子结合产生C3bB,在D因子作用下产生C3bBb(旁路C3转化酶)。

C3bBb与多份C3b结合形成C3bBb3b(旁路C5转化酶),后者裂解C5,引起共同的末端效应。

旁路途径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具有放大效应。

三、MBL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

1. 参与成分:

包括MBL、MASP-1、MASP-2、C4、C2、C3。

2. 激活物:

含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体。

3. 活化过程:

MBL识别和结合细菌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等糖结构后,通过构象改变激活与之相连的MASP。

MASP-2具有类似活化的C1s的活性,可水解C4和C2,产生经典途径C3转化酶C4b2a,其后反应过程同经典途径。

MASP-1直接裂解C3生成C3b,形成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bBb。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过程

三条途径产生的C5转化酶,均可裂解C5,引发共同终末效应。

C5转化酶作用于C5,产生C5b和C5a,C5b结合在细胞表面,依次与C6、C7结合形成C5b67复合物,插入细胞膜中,再与C8结合形成C5b678,后者可牢固附着于细胞表面。

C5b678再与多分子C9结合C5b6789n,即MAC(攻膜复合物),导致细胞崩解。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

激活物

 IgG1-3或IgM与抗原

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凝聚的IgA、IgG4

MBL与病原体结合

起始分子

C1q

C3

C2、C4

C3转化酶

 C4b2b 

C3bBb

C4b2bC

C5转化酶

C4b2b3b

C3bnBb、C3bBb3b

 C4b2b3b

作用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在感染晚期发挥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调节

①控制补体活化的启动 

②补体活性片段发生自发性衰变 

③血浆和细胞膜表面存在多种补体调节蛋白,通过控制级联酶促反应过程中酶活性和MAC组装等关键步骤而发挥调节作用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一、补体的生物功能

⒈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MAC溶解红细胞、血小板和有核细胞;参与宿主抗细菌、抗病毒防御机制

⒉调理作用

调节吞噬作用是机体抵御全身性细菌、真菌感染的主要机制之一

⒊免疫黏附

是机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重要机制

⒋炎症介质作用

①C3a、C5a为过敏毒素,介导局部炎症反应②C5a对中性粒细胞等有强趋化作用

二、补体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⒈机体抗感染防御的主要机制

⒉参与适应性免疫反应

⒊补体系统与血液中其他级联反应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是有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①多为小分子多肽

②在较低浓度下既有生物学活性

③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④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

⑤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或协同性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1.白细胞介素:

IL-2通过自分泌作用促进TC;IL-4为Th2型细胞因子;IL-6促炎因子;IL-12促进体细胞增殖分化

2.干扰素家族:

最早发现,因具有干扰病毒的感染和复制的功能得名

3.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

能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