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6579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候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气候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气候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气候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气候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气候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气候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气候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候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

《气候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气候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

气候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练9

一、选择题

(2020·福建福州高三调研)2020年2月,在南极半岛某科考站附近出现大面积“西瓜雪”现象,引发人们广泛关注。

该现象由雪中的极地雪藻微生物导致。

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迅速生长时呈现红色,产生“西瓜雪”现象。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西瓜雪”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是(  )

A.光照增强    B.气温升高

C.降雪增多D.风力减弱

2.“西瓜雪”现象导致该科考站附近积雪(  )

A.存量增多B.反射率增大

C.融化速度加快D.厚度增大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温度升高时迅速生长呈现红色,出现“西瓜雪”现象意味着极地雪藻微生物迅速生长,主要原因为气温升高,B正确。

第2题,“西瓜雪”现象呈现红色,与白色相比颜色更深也更易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升温,加速积雪融化,A、B、D说法错误,C正确。

答案:

1.B 2.C

(2020·山东高三三模)珠峰自然保护区观测资料显示,该地区冰湖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超过1000个。

黑炭是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吸光性物质,观测发现,冰湖数量增加与黑炭物质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

下图示意珠峰自然保护区1961—2018年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变化。

据此,完成3~4题。

3.近年来,珠峰自然保护区内冰湖数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降水增加B.大气温度升高

C.植被覆盖率增加D.地下水补给增多

4.目前珠峰地区的黑炭等大气污染物输入不断增多,推测其主要来源地是(  )

A.南亚地区B.中亚地区

C.西亚地区D.我国西北地区

解析:

第3题,读“珠峰自然保护区1961—2018年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变化”图可知,近年来,珠峰自然保护区的气温波动上升,由于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多,所以,珠峰自然保护区内冰湖数量不断增加,B正确。

读图可知,大气降水呈波动状态,总体降水并没有增加,A错误。

材料没有植被覆盖率增加和地下水补给增多的相关信息,C、D错误。

故选B。

第4题,南亚地区距离珠峰地区较近,而且,夏季,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会将南亚地区的大气污染物带到珠峰地区,A正确。

中亚地区、西亚地区和我国西北地区距离珠峰地区都较远,而且有山地、高原阻挡,带来的污染物少,B、C、D错误。

故选A。

答案:

3.B 4.A

(2020·四川宜宾市模拟)返青期是指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黄色变为绿色,并恢复生长的一段时间。

下图为西藏地区高原植被返青期距平和春季气温距平变化图。

据此,完成5~6题。

5.据图可知,1982—2011年西藏地区(  )

A.返青期与春季温度变化成正比

B.返青期与春季温度变化成反比

C.植被返青期整体提前

D.植被枯黄期整体提前

6.根据材料推测,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西藏地区气候的变化趋势是(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返青期距平从原来的7天到现在的-4天,说明植被返青期整体提前,故C正确;图中看不出返青期与春季气温变化的相关性。

第6题,从图中看出植被返青期整体提前,而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温度和水,说明未来西藏地区气候将会变得相对温暖湿润,这一点也可以从春季气温距平逐渐上升看出来,故A正确。

答案:

5.C 6.A

埃及全国整体气候偏热,尤其到了夏季,炎热难耐,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酷暑面前,一些埃及人选择到亚历山大或马特鲁避暑。

下图示意埃及位置。

据此,完成7~8题。

7.埃及夏季炎热难耐是由于埃及(  )

①西南季风影响弱 ②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③河流湖泊稀少 ④沙漠面积广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亚历山大和马特鲁成为埃及避暑目的地的主要原因是两地(  )

①纬度位置相对较高 ②海洋影响显著 ③阴雨天气频繁 ④地势相对较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气候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第7题,读图可知,埃及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区,沙漠面积广阔,地面辐射强,夏季炎热难耐,故选D。

第8题,读图可知,亚历山大和马特鲁纬度相对较高,且靠近地中海,受海洋影响较大,所以温度相对要低,故选A。

答案:

7.D 8.A

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定。

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

读图,完成9~11题。

9.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位于(  )

A.西南部B.东北部

C.东南部D.西北部

10.3月到5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该季节南亚地区气温高的原因有(  )

①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较大 ②西南季风到达,带来的热量较多 ③受东北季风控制,晴天多云量少 ④北方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1.斯利那加每年3月份降水量最大。

该月影响斯利那加的近地面大气环流状况为(  )

A.盛行西风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D.东北信风

解析:

第9题,读图,西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7月1日左右,退却时间在9月1日到9月15日之间。

西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6月10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日到10月15日之间。

东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6月1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5日前后。

东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5月20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5日前后,比较可得,受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区为东南部。

故选C。

第10题,3月到5月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北半球白昼变长,太阳高度角变大,吸收热量增多,气温较高,①正确。

3—5月西南季风还未到达(西南季风影响南亚的时间为6—9月),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晴天多、降水较少,②错、③对。

南亚北部为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北部南下的冷气团,气温高,④对。

故选C。

第11题,读图可知,斯利那加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东北风的背风坡,B、D错误。

夏季风到达的时间为7月份前后,3月份夏季风尚未到达,C错误。

该地海拔较高,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正确。

答案:

9.C 10.C 11.A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每年的6月5日设定为世界环境日,旨在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行动能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2015年的活动主题是“可持续消费和生产”。

据此,完成12~13题。

12.下列不属于“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是(  )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C.把“温室气体”液化输入深海岩石中

D.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削减工业生产

13.为响应“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在食品消费过程中应提倡消费(  )

A.简包装食品B.深加工食品

C.反季节蔬菜D.国外进口食品

解析:

第12题,A、B、C三项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都属于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并非所有工业生产过程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并且发展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生产是必需的,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削减工业生产是不正确的。

第13题,在食品消费过程中应提倡消费简包装食品,因为过度包装会造成浪费。

答案:

12.D 13.A

里斯本、雅典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测得的气温和降水量呈现一定的差异。

读图,完成14~15题。

14.两地的夏季温度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里斯本(  )

A.受夏季盛行风影响B.受沿岸暖流影响

C.受副热带高压影响D.受沿岸寒流影响

15.两地的年降水量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雅典(  )

A.纬度位置较低B.受西风影响较弱

C.地势相对较高D.距地中海较近

解析:

第14题,本题考查气温曲线图的判读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根据气温曲线图分析:

两地夏季气温有差异,里斯本的夏季气温低于雅典的夏季气温。

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

两地所处的纬度位置相当,距离海洋都较近。

里斯本附近受寒流影响,所以气温较低,夏季凉爽。

所以选D。

第15题,本题考查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和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根据降水柱状图判断:

里斯本的年降水量大于雅典的年降水量。

两地降水量都集中在冬季,为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的主要原因是受盛行西风控制,雅典距离大西洋较远,受西风的影响较弱,所以降水较少。

所以选B。

答案:

14.D 15.B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环境气候变迁的背景下,

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的荷兰运用智慧和科技提出了解决之道,修建了新型建筑——水上漂浮房屋。

从围海造田到学习与水共存,反映了他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想法。

材料二 建筑师认为新型漂浮房屋具有灵活、设施齐全、低碳环保等优点。

下左图为漂浮房及景观图,下右图为荷兰略图。

(1)分析该区域建造漂浮房屋的原因。

(2)简述建造和使用住宅型漂浮房屋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及对策。

(3)如果在该区域大规模建造漂浮房屋,你是否赞同?

并说明理由。

解析:

(1)题,荷兰一部分国土为填海造陆所成,整个国家地势低平;受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的低地受到的威胁大,加之荷兰人口稠密,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

在受洪水威胁大的区域建房,必须要考虑洪水的威胁,因而发展思想由“围海造陆”变为“与水共存”;这也得益于先进技术的支持。

(2)题,漂浮房屋要考虑到建材选择、水位变化、能量供应、供水和排污、固体废弃物处理、节能降耗等方面。

对策:

建材选择:

由于漂浮屋可以进行搬迁,且要用到浮力,故要选择牢固且轻型、方便拆卸的材料;水位变化:

设计可升降的地基;能量供应:

可以利用潮汐能、风能、太阳能自主供电;供水和排污:

收集雨水净化,设计污水处理装置让水循环利用;固废处理:

采用分类归集、统一回收的方式进行集中处理;节能降耗:

外墙铺设泡沫保温层,既保温隔热又增加浮力,同时可以利用水来作为能量来源,其中包括水层温差发电、水层储能以及将海浪转化为电能的潮汐发电方式等。

由于海边很容易受到台风的影响,故还要有一个液压自升系统,可以在暴雨或台风的情况下提高房屋的重量。

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答赞成或不赞成只要理由充分都可。

答赞同理由;缓解土地用地不足现象;房地产业发展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技术先进等。

不赞同:

大规模建设漂浮房屋,可能对沿岸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建设成本较高,房价较高不利于民生;建设技术条件要求高等。

答案:

(1)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口稠密,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区域发展思想由“围海造陆”变为“与水共存”;先进技术的支持。

(2)建材选择:

选择牢固且轻型、方便拆卸的材料;水位变化:

设计可升降的地基;能量供应:

可以利用潮汐能、风能、太阳能自主供电;供水和排污:

收集雨水净化,设计污水处理装置让水循环利用;固废处理:

采用分类归集、统一回收的方式进行集中处理;节能降耗:

外墙铺设泡沫保温层,既保温隔热又增加浮力。

(任答对2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3)赞同。

缓解用地不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生态恢复;水域面积广,建设条件适宜;科技水平高等。

(任答3点)

不赞同。

大规模建造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建设成本较高;技术要求高等。

(任答3点)

17.下图中B城为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2012年11月22日,以“未来能源的发展新能源”的主题赢得了2017年世博会举办权。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描述图示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

(2)指出图示地区气候最突出特征,并简述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图中A地出产的苹果具有味甜汁多、含糖量高的特点,采摘上市时间较晚,严格控制在每年的10月25日霜冻期以后上市。

说明气候条件对A地苹果生产的有利影响。

(4)请列举该地区主要的新能源。

解析:

(1)题,据图示地区等高线分布判断,地形东部以山地、丘陵为主,西部海拔小于200米,以平原为主;据等高线判断,地势特点为东南高西北低(东高西低)。

(2)题,根据材料和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图示地区为中亚,深居亚欧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最突出特征是干旱;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要从水文(河流)、植被、土壤、地貌等方向来分析;干旱的气候导致河流稀疏,河流短小,水量不大;植被稀疏,多荒漠;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风蚀地貌、风积地貌分布广泛。

第(3)题,图示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突出特点是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光照时间长;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由材料可知,采摘时间晚,苹果生长期长,有利于糖分积累。

第(4)题,图示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突出特点是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丰富;深居内陆,风力大,风能资源丰富。

主要的新能源是风能、太阳能。

答案:

(1)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高西低);东部以山地、丘陵为主,西部以平原为主。

(2)干旱 气候干旱导致河流稀疏,河流短小,水量不大;植被稀疏,多荒漠;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风蚀地貌、风积地貌分布广泛。

(3)该地晴天多,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采摘时间晚,苹果生长期长,有利于糖分积累。

(4)风能;太阳能。

18.下图为非洲赤道低气压带1月和7月平均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N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成因。

(2)推测P、Q两地7月的水温高低,并分析原因。

(3)描述1月赤道低气压带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

(1)题,读图可知,N地位于赤道以北,非洲的几内亚湾沿岸,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其原因1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7月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向右偏转成西南风从海洋吹来,N地处迎风坡;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受几内亚湾暖流影响。

(2)题,两地水温高低,要结合月份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洋流对海水温度的影响角度分析。

P地水温较高。

读图可知,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P地距大陆较远,冬季水温较高;该海域盛行离岸风,Q地产生上升流,水温较低。

第(3)题,读图可知,1月份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西段位于北半球,而东段位于南半球,主要从热力性质差异角度考虑。

1月份,太阳直射点南移,东段赤道低气压带移动到南半球,西段为海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南半球气温较低,赤道低气压带停留在气温较高的北半球。

答案:

(1)热带雨林气候;1月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7月南半球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风从海洋吹来,N地处于西南风迎风坡,降水多;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受几内亚湾暖流影响。

(2)P地水温较高。

P地距大陆较远,冬季水温较高;该海域盛行离岸风,Q地冷海水上泛,水温较低。

(3)东段位于南半球,西段位于北半球。

1月太阳直射点南移,东段赤道低气压带移动到南半球;西段南面为海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海洋气温较低,赤道低气压带停留在气温较高的北半球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