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6581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 Word版含答案.docx

普通高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试题阅读与表达30Word版含答案

阅读与表达(三十)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的觉醒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父艺和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

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

魏晋诗篇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

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

《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一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B.人的觉醒通由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这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的。

C.人的觉醒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与其他领域相比较,这种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方面,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D.《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诗篇深藏在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的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表现出魏晋诗人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地追求。

B.正是在对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即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形成魏晋诗人的核心人生观。

C.在魏晋诗人看来,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有些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完全可信或无价值。

D.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而魏晋诗篇之所以对这一命题的咏叹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是与魏晋诗篇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指在怀疑和否定1日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是魏晋时期产生的新的态度和观点。

B.魏晋时流传下来的诗篇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

C.汉末魏晋时期二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产生了人的觉醒。

D.《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了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正是因为有人的觉醒。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邦乂,字唏稷,吉州吉水人。

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同舍欲隳其守,拉之出,托言故旧家,实娼馆也。

邦乂初不疑,酒数行,娼女出,邦乂愕然,疾趋还舍,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责。

博通古今,以舍选登进士第,遭时多艰,每以节义自许。

历婺源尉,蕲、庐、建康三郡教授,改秩知溧阳县。

会叛卒周德据府城,杀官吏。

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只,曰:

“尔悉里中豪杰,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不惟宥尔罪,当上功畀爵。

”明即请行,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

越翼日,讨平之。

建炎三年,金人至江上。

高宗如浙西,留右仆射杜充为御营使,驻扎建康,命韩世忠、王燮诸将悉听充节制。

充性酷而无谋,士心不附。

渡冈沙,充遣陈淬等及金人战于马家渡。

自辰至未,战数合,胜负未决。

燮拥兵弗救,淬被擒,燮兵遁,充率麾下数千人降。

金人济江,鼓行逼城。

时李槐以户部尚书董军饷,陈邦光以显谟阁直学士守建康,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

金帅完颜宗弼既入城,槐、邦光率官属迎拜,惟邦乂不屈膝,以血大书衣裾曰:

“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宗弼不能屈。

翼日,遣入说邦乂,许以旧官。

邦乂以首触柱础流血,曰:

“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

速杀我。

”翼日,宗弼等与槐、邦光宴堂上,立邦乂于庭,邦乂叱槐、邦光曰:

“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

”有刘团练者,以幅纸书“死活”二字示邦乂曰:

“若无多云,欲死趣书‘死’字。

”邦乂奋笔书“死”字,金人相顾动色,然未敢害也。

已而宗弼再引邦乂,邦乂不胜愤,遥望大骂曰:

“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污我!

”宗弼大怒,杀之,剖取其心,年四十四。

事闻,赠直秘阁,赐田三顷,官为敛葬,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官其四子。

(节选自《宋史·杨邦乂传》,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舍欲隳其守隳:

毁坏

B.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徒:

徒党,同一类入

C.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逆:

叛逆

D.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假:

给予帮助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杨邦义节义品性的一组是(3分)

①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②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

③惟邦乂不屈膝④立邦乂于庭

⑤邦乂奋笔书“死"字⑥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邦乂在郡里求学时,被同学托言是到故友家而被骗到娼馆,酒行了几遍后才知道真相,先是惊愕,后马上快步回到宿舍,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深深自责。

B.杨郭乂做溧阳知县时,为对付占府城杀官吏的叛卒周德而对犯人赵明恩威并施,在杨邦乂赦罪报功封爵的许诺下,赵明第二天就主动请缨,几天时间,就平定了叛乱。

C.宋朝将领在金兵面前或逃或败或降,使得金兵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城;宋朝大臣们也屈膝迎拜金帅完颜宗弼;而杨邦乂却在衣襟上写下血书,表达誓死效忠大宋的决心。

D.宗弼软硬兼施,又用许诺恢复杨邦乂原有的官职来诱降他,杨邦乂不为所动,抱定必死的决心,即使如此,金人也不敢加害他,后来他又怒骂宗弼,才被杀死并剖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邦乂立具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

(5分)

(2)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8.请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诗的前两句中“忽”“渐”二字运用的妙处。

(5分)

9.从“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到“劳梦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不应有恨,,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2)民生各有所乐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屈原《离骚》)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定乎内外之分,,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借条

尹全生

1946年夏秋之交,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从宣化店突围。

几十个伤员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固追堵截,断粮数日。

一天深夜到了后山村,护送伤员的连长到大庚家借粮。

大庚只有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夏季遭灾,收的麦子就要吃完了,而当时离秋收还早,哪有粮食?

再说,新婚不久的媳妇已怀了孩子,自己还在为缺粮发愁呢!

不满20岁的大庚天生心肠软,经不住求,心一横拿出了仅有的50斤麦种。

连长给他打了张借条,说等全国解放了,让他凭借条到县政府换麦子,一年翻一番!

借条上的签名是“周大成”。

三年后山门县解放了,大庚就带着借条进城兑换麦子。

走上村前的山头,大庚面对村子坐下休息。

坐在这里,大庚看到了刚刚属于自己的两间瓦房和两亩地。

连长借粮后不久,他的两间破草房就塌了;那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第二年春就卖了。

贪婪地看着那房子那地,大庚突然问自己:

这房子这地是哪儿来的?

——解放了,政府分给我的!

想到这里,大庚就又想到了揣在怀里的借条:

我分得的房子分得的地,难道还不值50斤麦子?

他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往脑袋上擂了—拳,拔腿朝回走。

转眼十年过去,遇到“三年自然灾害”。

大庚实在揭不开锅了,就又带着借条去找政府。

走到县城外面烈士陵园旁边时,他问路旁挖野菜的两个人,到县委怎么走?

老的有五十多岁,脸浮肿着。

大庚一眼就看得出来,那也是个被饥饿折磨了很久的人,没料到这个人正是县委书记,问大庚有什么事。

大庚知道对方的身份后,惊得接连倒退了几步。

看着县委书记浮肿的脸,咳在地上的血,他如同做贼被人当场发现了一般,拔腿就逃。

大庚边逃边问自己:

县委书记都饿成那个样子,都在挖野菜,你找谁要粮食?

他又一次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发誓再不拿借条找政府了。

年轻的大庚,渐渐变成老态龙钟的大庚了。

人老了,心事也就多了。

他打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买口好棺材,重新安葬媳妇,觉得只有这样,当自己下世时才有脸去见九泉之下的媳妇,也才能获得安慰他灵魂、温暖他老脸的宽容,消除那种朝朝暮暮煎熬人心的愧疚感——当年,解放军伤兵离开后,遇到一秋大旱,庄稼歉收,来年春天,大庚家断粮了!

更糟的是,他把所有的麦种都给了解放军,秋播没种子用,这就决定了他夏季的颗粒无收,决定了他没胆量向别人借粮食。

女人怀孕最需要营养,而大庚媳妇却只能吃草根树皮。

媳妇身子太虚,分娩时孩子产不下来,母子俩就这样去了,大庚用一张草席卷着媳妇埋了……

大庚是村里的“五保户”,自己的后事会有人操心的,棺材都已经准备好了。

而重新安葬媳妇的事,则必须由自己来料理,要花几千块钱。

而大庚连一千块钱都凑不出来。

他听说:

村长的存款有十几万,县里有的干部比村长还富。

大庚心里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

他第一次觉得自己一辈子太吃亏了。

因此,他一改初衷,决定再一次带借条去找政府:

村长还有县里的干部们,钱是从哪儿来的?

不贪赃枉法,他们哪有那么多钱?

他们能发不义之财,我为什么不能到政府,讨回自己应该得的钱财?

大庚请人算过账,借条能兑换成几千块钱,够安葬媳妇的。

走到县城外烈士陵园旁边时下起雨来,大庚只好进烈士陵园躲雨,与看护陵园的老头聊起天来。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他无意间讲到了进城的目的和解放前那段往事。

看护陵园的老头听了很吃惊,也讲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

1949年解放军攻打县城,请他当向导。

有个团长对他说:

曾向后山村一个老乡借过50斤麦种,等打完了仗,一定要到后山村看看,归还麦子……

大庚听着听着眼睛瞪大了,迫不及待地追问:

“那后来呢?

“那团长在攻打县城时牺牲了,就埋在这陵园里。

我在想,那团长与你说的连长,是不是同一个人?

大庚一骨碌站起来,要去看团长的坟。

那是一个普通的土坟。

墓碑上赫然刻着“周大成之墓”几个字!

看护陵园的老头告诉大庚:

这个烈士是孤儿,死时还没成家,所以这些年从没亲人来看望过。

老泪从大庚眼角爬出来,他嘴唇哆嗦着喃喃道:

“你这兄弟呀……我好歹,比你还多活50多年哪!

大庚离开烈士陵园后,直接踏上了回家的路。

看护陵园的老头问他为什么不进城了,他红着眼圈说:

“为解放咱这个县,人家连命都搭上了,人家找谁讨账?

如何安葬媳妇大庚有了新主意:

用自己现有的棺材。

至于自己三天或者五天后死了怎么办,大庚却不去想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解放军伤员与大部队失去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尾追阻截,断粮数日。

大庚虽然家境贫穷为粮发愁,可还是主动拿出仅有的50斤麦种,这说明大庚很有思想觉悟。

B.“借条”是这篇小说的题目也是这篇小说的线索。

小说围绕“借条”展开故事情节,写了大庚几十年来三次进城兑换麦子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内容寓意深刻。

C.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通过人物来展现主题思想。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空间,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通过恰当运用环境描写,很好地揭示了小说主题思想。

D.大庚找政府兑粮,看到县委书记都饿得浮肿咳血,发誓再不找政府兑粮了。

可后来为重新安葬媳妇,再次找政府兑粮,说明大庚是个出尔反尔的人。

E.小说用了插叙的手法交代解放军伤兵离开后大庚的家庭遭遇,交代大庚媳妇因缺乏营养身体虚弱难以分娩的情节,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2)小说中的大庚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结构。

(6分)

(4)在自己的生活陷于困境的时候,大庚还是拿出仅有的50斤麦种借给了解放军,以致无法播种,媳妇因营养不良无力分娩。

有人认为大庚不应该把粮食借给解放军;也有人认为大庚应该量力而行;还有人认为,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是义不容辞的。

请说说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冯骥才:

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

作为作家,喜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

不保护,我们的根就没了

“最近一直忙着浙江西塘召开的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

之后,将再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比如苏州桃花坞调查、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基地挂牌等。

”中国文联副主席、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满。

“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

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经过去年大半年7个省份的下乡调查,冯骥才越来越感到,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

他觉得造成这样的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人们由此造成了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贵州东南部,30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

”冯骥才说。

要保护,知识分子有责任

在文化保护工程中,冯骥才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责任。

他说,巴黎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

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第二个作家是梅里美,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他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

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法国文化保留了他们的根。

“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将在我们手中消失!

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应当由文化界承担,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人、知识分子大多在旁观。

当然,要做好守望工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为了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作画义卖,虽然最终募来200万元,但如今手腕上一个作画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述说着当年孤军作战的些许无奈。

令他欣喜的是,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忙保护,“不务正业”挑重担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

20年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以至于招来“不务正业”的指责。

对此,冯骥才表示,“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

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守望我们的文化。

他说,作为一名小说家,理所当然要把写作当成正业,但作为知识分子,他肩上必然要挑起民族文化的重担。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时,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

“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小说,急于画我的画呢?

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

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

而且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良心。

”冯骥才真诚地表示。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

”60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

不过,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去……

这就是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人。

(摘自中国人物传记网)

(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冯骥才不顾年高,不惜金钱,高擎起守望文化的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动力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

B.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这说明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C.经过长时间基层调查,冯骥才认为造成当前文化危机的原因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进程突然,进而造成知识分子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D.巴黎的历史保护工作做得好,实际上是三位作家起了作用。

冯骥才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自我反省,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

E.当有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冯骥才再累也会跑去……一方面说明他有责任心,一方面也说明他缺乏主动性。

(2)为什么说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急迫的工作?

请结合原文事例作简要分析。

(6分)

(3)冯骥才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6分)

(4)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可是他却在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的第一线。

有人认为冯骥才这样做“不务正业刀,冯骥才却乐此不疲,你对冯骥才的做法怎么看?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启动以来,以互助、诚信、敬业、孝敬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正在燕赵大地上蔚然成风,我们每天都可见可闻以各种形式进行着的善行义举。

B.公平和正义是治愈社会心理疾病的最佳良药:

只有少一些“拼爹门”,公民才会多一分平常心;只有机会公平,才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自怨自艾,感叹什么大材小用、怀才不遇。

C.只有国家为中小企业减税,他们才会有为劳动者涨薪的资本和底气,这就是所谓的“化税为薪”,可是问题也由此应运而生:

中小企业一定会将减税收益用于为劳动者涨薪吗?

D.在个体习惯了盲从的时代,媒体人有时候也不觉陷入盲从的漩涡,比如“中国好声音”风生水起,确实是一档不错的娱乐节目,但并不见得媒体都必须围绕着这档节目转。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他一有机会就不厌其烦地向别人介绍自己解酒的体会,什么蜂蜜水解酒后头痛啦,新鲜葡萄解酒后反胃、恶心啦,酸奶解酒后烦躁啦,香蕉解酒后心悸、胸闷啦等。

B.为提高孩子的外语成绩,许多家长要求“国际班”从高一开始直接上托福、雅思培训课,以应付“洋高考”,因而这些班里的孩子的“应试压力”不亚于普通高中学生。

C.体验式购物中心不仅满足了购物者对于高端商业模式的追求,同时,在实体购物受到网购强烈冲击之时,体验式购物模式成为实体商业对抗网购的有效模式之一。

D.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倘若这几位领导坦坦荡荡,无任何问题,又何惧被人敲诈呢?

此外,给公示照片打上“马赛克”能否避免被人敲诈?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物联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

①以方便和促进我们的生活、生产及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②它其实就是将原本与网络无关,但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万事万物都装上传感器

③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远程感知和控制,并与网络连接在一起

④让人们可以更直接地去控制和管理这些事物

⑤然后与现有的互联网连接

⑥方便识别和管理

A.③⑥②⑤④①B.③④①②⑤⑥C.②⑤③⑥④①D.②③⑥⑤④①

16.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

要求:

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

(5分)

节后上班第一天,浙江某领导要求下属帮其女儿做寒假作业,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出动了9个员工,连司机都贡献出来,而且孩子要求特别高,原本是四道作业任选一,她全部都要做,但自己却一点不参与。

作业有摄像画画写作文,我们九个人花三天时间熬两个通宵才赶工完成。

”负责写作文的王先生说,“我已经35岁,为了找到感觉,我得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