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6637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doc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历十五年》读后感.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doc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

它最初是由英文写成的,书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

TheMingDynastyinDecline”,即《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

既然是无关紧要的一年,又何须用一本书去叙述呢。

如果单从明朝来看,用作者的话说“这一年表面上并无重大的动荡,但是对本朝的历史却有它特别的重要之处。

”P88而要从总体上了解作者为何将目光锁定在这一年,则和他的写书目的有关,作者在《自序》中提及:

此书“意在说明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

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天翻地覆、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P5

   这本书特别之处就是作者选取了六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来试图阐述明朝整个社会的问题。

由人物的艰难喘气声我们隐隐瞥见了他们生存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并指出病症之所在。

这六个典型人物分别是:

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哲学家李贽。

他们的命运基本都是悲剧,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功德圆满。

并且他们身上都各自背负着一个迷,也许从破解迷中我们会发现他们为何命运都如此悲惨以及作者想通过人物自身所阐明更深层的问题。

   第一个出场人物当之无愧应属万历皇帝,号称天子居然依旧这么可悲。

一个皇帝为何长年怠政,真的是他昏庸无能吗?

书中提到万历在早期是相当听话与勤奋的一个孩子,不仅学习书法、历史和经学,并且非常勤勉的承担各项皇帝应尽的礼仪职责。

十岁那年迷上了书法,但应首辅张居士也是他的老师劝说“陛下的书法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现在已经不宜在这上面花费过多的精力,因为书法总是末小技。

自古以来的圣君明主以德行治理天下,艺术的精湛,对苍生并无补益”P10遂放弃之。

当万历成年,在他统治的早期也是非常勤勉尽职的“他对于臣僚的腐化感到忧虑,自己草拟手诏,禁止官员之间互相馈赠礼物。

他对于各种典礼也颇为注重,早朝的官员缺席过多,他会提出质问。

他命令大学士把各朝实录抄送给他阅览,经常和内阁学士讨论历史上治乱兴亡之迹,甚至在炎热的夏天亲临观看官兵的射箭比赛而使陪同他的宦官有好几个人因为溽暑而晕倒”P87,但为何后来的他选择怠政呢?

这似乎得提到皇位继承问题,万历想废长立幼,即以他心爱的女人郑氏所生的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长子常洛为太子。

但他的文官坚决抵制。

出于报复心理,他选择消极怠工。

更深层地他意识到,虽然身为皇帝,但却受制于百官。

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个性平淡的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不能有感情与个性,“这样的一个皇帝,实际上已经不是国事的处置者,而是处置国事的一个权威性象征”,P74不是作为一个人而只是作为一个牌位也无怪于曾经励精图治的万历选择“无为”做消极抵抗了。

    第二个则是褒贬不一的首辅张居正。

这个人物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人物,不仅在历史过后的尘埃中人们难断他的功过是非,即使是当时也是如此。

可以说他励精图治,精明炼达,也可以说他老谋深算,善于权术。

客观地说,我认为他是一个“带着锁链跳舞的人”,他的悲剧完全可以归于那个时代的体制。

具体而言,在明代,明太祖时因宰相胡维庸造反所以就从此废止宰相,不再设立。

而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的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虽然他很有建树,实行强有力的改革,但当时文官们却认为他是权臣,而不是大臣。

“权臣弄权与大臣当权,在中国传统政治观点上是大有分别的。

大臣是在当时的制度上有他正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传统制度下,宰相无事不该问,无权不该把。

他不问事,不当权,是失职,是无能。

并非宰相,而问世揽权,是奸臣,是权臣。

权臣弄权,这是违反国法的,也是违反政治上的传统道德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是》钱穆P101)所以张居正落了个死后遭到清算,家也被抄了的悲惨结局。

    相比而言,随后的首辅申时行,温和谨慎了许多。

但通过这个人物,我们可以深刻地看出我们这个帝国的弊病。

他深刻的认识到我们个帝国的特点是“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扰,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

这一帝国既无崇尚武功的趋向,也没有改造社会、提高生活程度的宏愿,它的宗旨,只是在于使大批人民不为饥荒所窘迫,即在‘四书’所谓‘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以维持长治久安。

”P44所以随之他贯彻他的“诚意”,尽力与全体文官合作,扮演一个和事老的角色,从中调和以使平衡。

可以说很多无名英雄的事迹都是他做的。

尤其是百官动辄用道德理念去攻击皇帝,而他用迂回的方式处理皇帝与百官的矛盾,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但即使他这样的润滑剂,对于一个已经快废弃的国家机器而言,也只能是望尘莫及、无能为力。

   一个好官为何却偏偏屡遭排挤?

对于这样的问题,海瑞的一生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予以说明。

他刚正不阿,不仅对同僚,甚至对皇帝本人也批评甚多。

如他曾向嘉靖皇帝递过奏疏,指出“他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P119,差点就被嘉靖皇帝处于绞刑;他节俭自持,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仅留下白银十余两,不够殓葬之资。

但是当人们评论他的政治措施时各种分歧中有一个共通的结论,“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官员办事的准则”P116,而首辅申时行早就深知人的这种双重性,即所谓的阴阳,阳指的是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而阴则指人们不能告诉别人的私欲。

人的私欲不是那么容易杜绝遏制的,海瑞自己可以秉持操守,但他要求所有的人都像他一样去除私欲,则在别人眼里会认为他自视清高,不懂通融,极尽苛求了。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如果一滩淤泥中只有这一支荷花,只能是曲高和寡。

所以无论海瑞的精神力量有多么强大,也无力于改变整个伪善的社会。

而他们对他的安置则可以充分体现我们这个帝国的伪善性,碍于言论,不好处置他,就让他升官却不让他负实际的责任。

    在贫困交加中死去的不只海瑞,还有一个天才将领戚继光。

他在军事上可以说是屡建奇功,成功地抗击了沿海倭寇和北方蒙古人,自己也有一套他的军事理论,编纂军事操典等。

但最后随着他的后台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也跟着被降职最终被解职并凄凉死去。

而深究他的悲剧原因,则是“因为他在一镇中推行的整套措施业已在事实上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P168,更深层的则是触及到政治组织的理念,“本朝的政治组织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础则是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

如果让军队保持独立的、严格的组织,和文官集团分庭抗礼,这一元化的统治就不可能如所预期的成长发展,以至于登峰造极。

这种制度既经固定,将领们即使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其社会影响,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块文章”P144。

可想而之,在一个军事不被重视的国家,有军事人才的出现已是罕见,而更可悲的是即使他怀抱着国富民强的理想,他也将注定遭受被打压的结局。

   最后一个出场的悲剧人物是哲学家李贽。

这也许是那个分裂的时代下最分裂的一个人。

一方面他是儒家的信徒,在他的前半身他考取功名获得官职,完成了对家庭应尽的一切义务。

另一方面,他追求自我独立精神,所以时年六十一岁剃发为僧,寻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但他决不是一个冲破世俗的一勇士,他一边批判他的地主官僚朋友一边又自我批评,一直处于挣扎之中。

最后他因著书被捕,因为他的书触及到这个帝国统治的根本,即道德。

而这个分裂的人最终选择用剃刀自刎的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

    从全书看,这个帝国各个领域的人物,或选择无为如万历,或激烈奋起改革如张居正,或甘做润滑剂如申时行,或务实如戚继光,或分裂如李贽,不管用什么方式,似乎都已经无法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

附录二《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黄仁宇最后对全书可以说做了更加清晰的解释。

他采用所谓的大历史观,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认为“中国的革命,好像一个长隧道,须要一百零一年才可以通过。

以短衡长,只是我们个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为大历史。

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P226具体而言,则是认为商业的管制办法优胜于农业的管制办法,即“现代先进的国家以商业的法律作高层机构及底层机构的联系,落后的国家以旧式的农村的习惯及结构作为行政的基础”P228。

可以说,这是作者最具创见性的观点,他站在一个高处看问题,撇开具体的人物纠葛,直观这个社会制度层面,指出它自己的特殊发展规律。

但我觉得其缺点也恰恰在于此,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深深镶嵌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的,我们的每一个偶然性的选择其实就是构成我们的历史,历史真的有这样的规律吗,如果有,难道我们每个具体活生生的人就只能面临着被历史车轮碾过去的命运吗,我很是疑惑。

我们的出路究竟在何处,也许黄仁宇先生在此书中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但道路如何走,面对一个残喘着的国家机器,我们何以作为,我很是悲观。

如何去达到他所谓“创造历史的机缘”,依旧是那样遥不可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