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668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docx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南省新乡八县区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

河南省新乡八县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42~48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24.《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

“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25.《后汉书·左雄传》记载: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

①改变单凭“德”选拔人才的标准 ②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③辅以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 ④结合科举制度多种途径选拔人才

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26.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据此可知宋代

A.外贸收入用于国计民生B.外贸税收成为政府财政主要来源

C.市舶事务需要专人掌管D.广州成为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2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表中摘编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①商品经济比较发达②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市镇经济繁荣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8.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

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A.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C.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D.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29.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对于一个联邦的持久存在,必要的文明同质性不亚于各成员的结盟需要。

……有一个事实令人羡慕地便利了美国建立联邦政府。

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

这便使它们的联合几乎永远成为容易的事情。

”这表明

A.地区文明的同质性是联邦政府持续存在的保障

B.独立战争后邦联政府被联邦政府取代的必然性

C.美利坚民族的产生是联邦政府建立的基本条件

D.政治体制的确立与改变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

30.马克思曾说:

“英国的入侵……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经济基础,解构了那些半野蛮半原始的社会结构……虽然对此我们会心怀悲伤,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正是这些看起来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社会结构构成了东方专制主义最坚实的基础,它极大地禁锢了人类的思想。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历史传统文化因为文化传播被逐步淘汰B.文化交流和文化开放可能带来文化损失

C.文化的开放使得一些弱势文化趋于灭亡D.不是每一种文化的所有要素都值得保护

31.孙中山晚年曾说:

“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身上去。

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

……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

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

”其目的是

A.真正实现国共合作B.挽救国家民族救亡

C.反对西方个人自由D.实现普遍平等民权

32.1935年,中国共产党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认识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B.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了条件

C.指引了红军的战略转移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思想基础

33.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

“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

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

”这一经济理论主张

A.自由放任

B.仿效计划经济

C.强化国家干预经济D.放松国家干预经济

34.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文中说: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

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

”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B.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C.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35.“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十份材料出十份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

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

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

问题的。

……所以,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

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D.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第II卷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

材料一科举,法之最善者也。

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

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佚,齐循例入政,如是故上无才。

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

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

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材料二根据中国近代十个行业的统计分析,在1872——1913年,中国资本开设的新式企业共145家,已知的202个创始人或投资人中,按其原有身份归类的是:

(1)地主和官僚为133人,占55﹒9﹪;

(2)买办为50人,占24﹒8﹪;商人为37人,占18﹒3﹪……咸丰十年(1860)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6年间,在湖北共产生绅士48000人,其接受“再教育”的人数,至少约2万人,他们从事创办新式教育,兴办报刊,出版书籍……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绅士或知识分子,纷纷流向新军,“投笔从戎”。

他们组织严密,社会整合力强,因而迅速成为社会权势中心,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中起了主导的地位。

——摘编自赵英兰、吕涛《转型社会下近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

材料三中世纪传统的社会流动非常缓慢,其作用方向是一致的:

千方百计把农民束缚在其祖祖辈辈都在其耕耘的土地上。

英国的圈地运动则一改过去社会的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它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离开土地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从14、15世纪开始延续了300多年。

——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科举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近代社会流动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社会流动的角度评述英国的圈地运动。

(7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14世纪—16世纪 欧洲大学

10世纪—13世纪  中国书院

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文法、文学、历史

(1)基本教材:

儒家经典著作。

(2)重要读物:

理学大师著作、讲义、语录、注疏;史学著作包括《

左传》《汉书》等;诗词教材包括《诗经》《楚辞》等。

(3)其他:

治民、讲武、水利、算数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

文法

辩证法

算术

几何学、地理学

天文学、力学

音乐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

项目

内容

精兵方面

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加强集训。

简政方面

整顿各根据地各级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

具体标准

各根据地脱离生产的人员,只能占总人口的3%,其中军队系统人员占2%,党政民系统人员占1%。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1941年底到1943年,《解放日报》为促进精兵简政政策的正确执行,先后发表社论、专论20余篇,经验介绍及情况报道100余篇,作为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甚至还亲自着笔为《解放日报》撰写了题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的社论,并在撰述《抗战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著名篇章中多次阐述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性。

《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和《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则是用行政立法的形式对此前精兵简政的积极成果予以巩固,并进而推动精兵简政工作的深入开展。

”……经过努力,“精简”工作成效显著,对此民主人士李鼎铭在《边区政府简政总结》中对作了高度的评价。

——摘编自《困局与应对:

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的历史意义。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根据地精兵简政成效显著的原因。

(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为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

论者见临时约法施行之后,不能有益于民国,甚至并临时约法之本身效力,亦已消失无余,则纷纷然议临时约法之未善,且斤斤然从事于宪法之制定,以为藉此可以救临时约法之穷。

曾不知症结所在,非由于临时约法之未善,乃由于未经军政、训政两时期,而即入于宪政。

(备注:

军政时期:

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

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

直到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

训政时期:

国民政府派训练有素人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实现民选,兴办实业。

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时期。

宪政时期:

制定宪法,结束党治,施行宪政,主权在民,全国有过半省份自治完成时即制定宪法。

——摘编自1924年《民主建国大纲宣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主建国的设想及其历史意义。

(9分)

 

(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难以直接实施宪政的原因。

(6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51年9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政府声明中说:

“新的德意志国家及其公民只有感到对犹太民族犯下的罪行,并且有义务做出物质赔偿时,我们才算令人信服地与纳粹的罪恶历史一刀两断。

”他还曾说:

“赔偿是我们的责任,它虽然不能洗刷我们的罪恶感,却是和解的前提。

”从战后到2002年,德国的战后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它每年还继续向10万受害者赔偿6.24亿美元的养老金。

1994年,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在勃兰特“惊世一跪”的20年后,对波兰再次表示,“我请求你们宽恕德国人给你们造成的痛苦”……对于德国有关纳粹大屠杀的历史教育,世界犹太人大会主席辛格说:

“校普遍进行纳粹大屠杀教育,正视历史,已经成为德国民族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景云《日德两国不同的二战史观论述》

材料二二战后,日本对侵略历史“不反省、不道歉、不谢罪”(“三不主义”),而且不断制造事端,篡改历史教书、参拜靖国神社、发表歪曲历史的言论……日本每年都要在广岛举行和平大会……日本著名者藤原彰指出:

“日本人十分缺少从加害者的角度认识战争的意识。

”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免除了头号战犯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释放战犯并允许其重返政坛军界执掌国家大权

……在战争索赔问题上,国际地位尚低的亚洲受害国的多数国家,基本上自动放弃了对日战争索赔权。

最后只有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四国接受了日本有限的赔偿……意大利政治家蒂齐亚诺·台尔察尼所著《日本人的自负与傲慢》一书中指出:

“财富使日本人变得更加狂妄。

”于是就有人叫嚣说:

承认侵略并向亚洲国家谢罪是“自虐”行为,妨碍日本成为“政治大国”和在国际新秩序中发挥“领导作用”。

——摘编自王丽萍《中日两国“二战史观”的分歧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对待法西斯罪行的态度和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指出二战后日本“三不主义”态度的成因。

(8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皇上天下财富民强也。

至法当变不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学者马勇

认为:

晚清政局的糜烂,不能完全怪罪于统治者的错误政策,而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如果一味把中国的失败都夸大到必须由一两个执政者负责,这种看法无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

慈禧只是在她的历史角色上做了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而已。

有哪个伟大人物能够在这样的思想酱缸中励精图治,挽救大清这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呢?

——《慈禧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慈禧太后在变法中的表现?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其主要观点。

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论这一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9分)

 

历史参考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40.(1)影响:

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造成士族阶层的分化,促进平民向官僚队伍流动,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8分)

(2)趋势:

乡绅阶层(官僚、地主)向近代资本家、军队流动,接受新式教育的人数增多,形成新的知识分子阶层,投身反清斗争。

(4分)

原因: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朝实行新政,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1905年废除科举制;西方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6分)

(3)评述:

英国的圈地运动推动了社会流动,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促使农民流入城市,转变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这一过程也给农民带来了痛苦。

一部分旧贵族衰落,从事经营资本主义农场的地主、贵族转化为资产阶级新贵族。

(7分)

41.

差异:

欧洲大学课程突出实用性(经世致用),追求科学。

(2分)中国书院课程内容单一,以儒家经典为主,侧重于伦理道德的教育。

(课程内容重精神轻物质,重义理阐释、克己修身,而轻自然科学、实验实践。

)(2分)

原因:

①中国儒家思想和理学兴起的影响。

②中国科举制的发展。

文人阶层的兴起。

③西方城市兴起和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来人文主义的传播。

⑤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

(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8分)

 

45.

(1)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执政能力。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克服物质困难,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持续发展。

(6分)

(2)①党中央和毛泽东对精兵简政的重视。

②通过广泛舆论宣传为精兵简政做了思想准备。

③用制度和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精兵简政的贯彻与执行。

④精兵简政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符合人民群众利益。

(每点3分,不超过9分)

46.

(1)设想:

把民主建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

(3分)意义:

顺应了时代背景和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孙中山自身思想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结果;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

(6分)

(2)国家尚未统一;民智尚未开化;自治民选尚未实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7.

(1)态度:

反省认罪;主动赔偿;道歉、请求宽恕;正视历史教育。

(4分)

影响:

促进了欧洲的和解与联合;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德国成为欧盟核心力量。

(3分)

(2)日本二战受害者意识强烈;美国庇护,法西斯和军国主义未彻底根除;亚洲国家没有严格追究日本战争责任;经济急剧膨胀使日本野心再度显露。

(8分)

48.

(1)有限度的支持改革,未明确反对变法;但慈禧代表守旧势力,阻碍变革;囚禁光绪帝,屠杀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措施。

(6分)

(2)材料二观点认为:

对清朝政局的糜烂,慈禧太后不该负全部责任。

(3分)

答案一:

同意材料二的观点。

鸦片战争前封建统治日趋腐朽。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官吏腐败成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官员、民众普遍形成“天朝上国、虚骄自大”的心态。

慈禧太后当政期间,她支持洋务派,允许有限改革,推行清末新政。

但毕竟积重难返,最终没能挽救清王朝的灭亡。

(6分)

答案二:

不同意材料二的观点。

固然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日趋腐朽,但政局稳定,农耕经济繁荣。

慈禧太后当政期间,她代表满洲权贵的利益,极力维护自己的权力。

民族危机面前,出卖国家主权、利益。

对内掣肘洋务派;镇压义和团运动:

实行“戊戌新政”。

她是封建顽固势力的总代表,对清朝政局的糜烂,清朝的灭亡应该全部负责。

(6分)(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最高不得超过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